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顶山煤田岩溶地热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李延河 武占辉 +3 位作者 李洁祥 于振子 张波 王心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
目的为了探究华北型煤田深部岩溶地热水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指示意义,方法以平顶山煤田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再结合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和赋存形态模拟等手段,探究深层岩溶地热水中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 目的为了探究华北型煤田深部岩溶地热水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指示意义,方法以平顶山煤田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再结合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和赋存形态模拟等手段,探究深层岩溶地热水中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结果结果表明,寒武系灰岩含水层中REEs质量浓度较低(0.054~0.244μg/L),沿径流路径呈下降趋势;稀土元素(post-archean Australian shale,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为MREEs和HREEs相对富集,LREEs相对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和程度不一的Ce负异常,且Ce负异常程度和Eu正异常程度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呈降低趋势;水化学平衡软件MINTEQ 3.1模拟结果表明,地热水中REEs以Ln(CO_(3))^(2-)和Ln CO_(3)^(+)络合态为主,随原子序数增大或p H升高,Ln(CO_(3))^(2-)摩尔分数明显增大,而Ln CO_(3)^(+)摩尔分数依次递减,另外,地热水中还存在少量Ln SO_(4)^(+),Ln_(3)^(+),Ln HCO3^(2+),Ln F^(2+)和Ln(SO_(4))^(2-),其摩尔分数随原子序数增大依次减小,同时受地热水p H和HCO_(3)^(-),SO_(4)^(2-),F^(-)浓度共同控制;此外,岩溶地热水中还表现出明显的Y正异常和高ρ(Y)/ρ(Ho),可能与地热水富集Ca^(2+)有关。结论研究结果拓展了稀土元素在煤田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为揭示矿区深部岩溶地热水补径排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顶山煤田 岩溶地热水 水化学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瓦斯治理-抽采-利用一体化的深部突出矿井安全绿色开发模式与示范工程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建国 王满 +3 位作者 袁淼 刘庆军 李登 王晓川 《重庆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40,共12页
分析了深部突出矿井在瓦斯治理与循环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瓦斯治理、瓦斯抽采、瓦斯利用及热害治理方面的发展现状。以首山一矿为例,提出了瓦斯治理-瓦斯抽采-瓦斯发电-集中制冷-热害治理的闭环系统构架,以实现深部突出矿井的... 分析了深部突出矿井在瓦斯治理与循环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瓦斯治理、瓦斯抽采、瓦斯利用及热害治理方面的发展现状。以首山一矿为例,提出了瓦斯治理-瓦斯抽采-瓦斯发电-集中制冷-热害治理的闭环系统构架,以实现深部突出矿井的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研究了首山模式下大采高单一低透突出煤层“一面多巷”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了分源网络化瓦斯立体抽采技术与动态调控技术,实现了瓦斯治理与抽采的高效协作;分析了瓦斯发电设备与制冷设备联合运行过程,实现了深井热害的有效治理。建立了首山一矿发电并网示范工程与矿井降温示范工程,实现了瓦斯资源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的统一,形成了深部突出矿井的安全、高效、绿色开发模式,可为国内类似矿井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突出矿井 瓦斯治理与利用 绿色开发模式 示范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不同层位底板岩巷与煤巷相互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建国 翟成 唐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深井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高,布置底板岩巷条带预抽煤层瓦斯是降低煤层瓦斯压力、掩护煤巷安全掘进的有效方法。底板岩巷的层位布置及其与上部煤巷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以首山一矿为工程背景,基于采... 深井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高,布置底板岩巷条带预抽煤层瓦斯是降低煤层瓦斯压力、掩护煤巷安全掘进的有效方法。底板岩巷的层位布置及其与上部煤巷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以首山一矿为工程背景,基于采面地质条件建立了离散元数值模型;根据巷道掘进先后关系,从岩层应力变化、围岩变形、损伤分布分析了不同垂距下底板岩巷与上部煤巷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底板岩巷对上部煤层有一定的卸压作用,随着两巷垂距的增加,煤体应力降低幅度减小;煤巷掘进对底板岩巷围岩变形有较大影响,增加垂距会降低影响程度;底板岩巷的围岩损伤受底板岩巷层位选择的影响较大,损伤区域主要发生在软岩层、薄岩层附近。首山一矿工作面最终确定底板岩巷与煤巷的垂距为12 m,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垂距下底板岩巷和煤巷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岩巷 垂距 层位布置 数值分析 围岩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G/DSC/MS技术的煤氧复合全过程及气体产物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贾海林 崔博 +3 位作者 焦振营 赵万里 徐倩倩 孙沣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04-3714,共11页
针对利用DSC曲线研究煤氧复合反应的阶段划分、热量变化及产物生成路径等方面存在定义表述不够系统,TG和DSC耦合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利用TG/DSC/MS联用技术,开展惰气和空气氛围下不同升温速率煤氧复合全过程的测试与分析。实验表明:基于... 针对利用DSC曲线研究煤氧复合反应的阶段划分、热量变化及产物生成路径等方面存在定义表述不够系统,TG和DSC耦合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利用TG/DSC/MS联用技术,开展惰气和空气氛围下不同升温速率煤氧复合全过程的测试与分析。实验表明:基于DSC划分法可将煤氧复合全过程划分为水分蒸发及气体脱附吸热阶段、化学吸附和缓慢反应放热阶段、煤热解生成活性基团放热阶段和挥发分与固定碳燃烧放热阶段。通过特征温度的作图比较,发现TG划分法和DSC划分法的煤氧复合全过程的划分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和一致性,这证明了DSC划分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利用矿井火灾学、热分析动力学和煤化学理论,阐述了煤氧复合全过程相应阶段的温度范围、生成产物。通过气相产物的质谱分析和Chem 3D软件的建模分析,在构建煤结构单元局部片段的基础上阐明了甲烷、乙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生成的反应历程及生成机理。获得了煤氧复合过程中CH_(4)和C_(2) H_(4)的生成趋势具有相似性规律,且离子流强度曲线出现的峰值温度基本相同。CO_(2)的逸出曲线呈抛物线,在560℃时出现逸出峰。发现了CO的离子流强度曲线具有双峰特征,双峰对应的特征温度分别为530,609℃。研究成果可为厘清煤氧复合的全过程和煤自燃分级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氧复合全过程 吸放热效应 TG与DSC耦合关系 DSC划分法 离子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氢/有机硅/低碳醇三元系泡沫及抑制煤自燃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贾海林 陈南 +3 位作者 焦振营 程龙 赵万里 潘荣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0-479,共10页
泡沫灭火剂是常用的火灾扑救方法之一,但常规泡沫灭火剂存在半衰期短,析液、聚并迅速而影响灭火效能的问题,基于火灾化学和活性剂技术,提出碳氢表面活性剂SDS、有机硅表面活性剂LS-99和低碳醇的三元系泡沫体系,并系统探究碳氢/有机硅/... 泡沫灭火剂是常用的火灾扑救方法之一,但常规泡沫灭火剂存在半衰期短,析液、聚并迅速而影响灭火效能的问题,基于火灾化学和活性剂技术,提出碳氢表面活性剂SDS、有机硅表面活性剂LS-99和低碳醇的三元系泡沫体系,并系统探究碳氢/有机硅/低碳醇的复配配比。通过表面张力、发泡高度、稳泡系数的大量测试,发现LS-99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083%。LS-99和SDS二元系在降低表面张力、提升发泡高度和稳泡系数方面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适量浓度的能够延缓泡沫析液、聚并的异丁醇,设计出了性能优良的碳氢/有机硅/低碳醇泡沫灭火剂。LS-99、SDS和异丁醇的质量分数为0.1%时,测试结果表明SDS/LS-99/醇三元系泡沫的发泡倍数可达52.5倍,25%析液时间可达210 s,300 s时的稳泡系数高达0.958,半衰期远超常规泡沫。煤自燃的灭火抑制实验表明,SDS/LS-99/醇三元系泡沫作用下,煤自燃各反应阶段的活化能相较于空气氛围均增大,反应难度增强;最大失重速率下降,反应剧烈程度减弱。初期吸热阶段的吸热量为78.3 J/g,大于空气氛围下煤氧复合的吸热量,吸热增幅高达2.16倍。放热阶段的放热量为1765.4 J/g,相较于空气氛围放热降幅达到15.15%,表明SDS/LS-99/醇三元系泡沫对煤自燃具有良好的灭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系泡沫 表面活性剂 低碳醇 25%析液时间 稳泡系数 最大失重速率 吸放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柱影响下远距离多煤层重叠开采覆岩运动规律 被引量:10
6
作者 任中华 寇建新 +2 位作者 高建成 房胜杰 孙维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3,共7页
为探究平煤股份八矿多煤层远距离重叠开采,留设煤柱及采空区对底板卸压效果的影响,开展沿煤层倾向开采的相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煤层或戊组煤层开采,采空区或孤岛煤柱下方底板应力增卸压效果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弱.丁组煤层开采... 为探究平煤股份八矿多煤层远距离重叠开采,留设煤柱及采空区对底板卸压效果的影响,开展沿煤层倾向开采的相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煤层或戊组煤层开采,采空区或孤岛煤柱下方底板应力增卸压效果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弱.丁组煤层开采上帮和下帮卸压角分别是65°和75°,煤柱增压区会影响至己组煤层.丁、戊组重叠开采上帮和下帮卸压角分别是75°和65°,卸压区和增压区均会波及到己组煤层,应力增值幅度有限.戊组煤层因采动形成动态增、卸压值要高于采动结束后产生的附加应力.丁组煤层开采对己组煤层的卸压保护效果甚微,但煤柱会使己组煤层产生附加应力.丁、戊组煤层重叠开采,煤柱和采空区交错布置有利于己组煤层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 远距离 重叠开采 覆岩运动 应力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赋存深度煤的物性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倩颖 张茹 +5 位作者 王满 魏思祥 张泽天 高明忠 贾哲强 张朝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01-2109,共9页
浅部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深部地下开采将成为常态。因此,对不同赋存深度,尤其是超千米深煤岩开展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现有研究大多通过改变围压、温度等条件来模拟岩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并未采用真实赋存深度样品开展研究,同时忽... 浅部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深部地下开采将成为常态。因此,对不同赋存深度,尤其是超千米深煤岩开展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现有研究大多通过改变围压、温度等条件来模拟岩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并未采用真实赋存深度样品开展研究,同时忽略了原位岩体初始结构、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差异。对取自平顶山矿区已组煤层300,600,700,850和1 050 m五个不同深度的煤岩开展系统试验,研究不同赋存深度煤岩成分、细观结构、瓦斯吸附及声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赋存深度增加,煤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变质程度增大,结构更为致密,瓦斯吸附能力增强,超声波在其内传播发生散射和折射的几率减少,损耗能量降低,纵波波速增大。该成果可为后续开展不同赋存深度煤岩宏观力学特性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深度 物性 成分结构 吸附特性 声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图双系数法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建林 陈国胜 +1 位作者 张波 崔延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4,40,共6页
为准确预测煤层底板突水的危险性,以平煤八矿为例,利用五图双系数法对二1煤层底板寒武系灰岩水发生突水的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估。通过分析隔水层与水压的关系,计算了带压系数和突水系数;利用Surfer绘图软件,绘制了底板水压、水头分布、... 为准确预测煤层底板突水的危险性,以平煤八矿为例,利用五图双系数法对二1煤层底板寒武系灰岩水发生突水的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估。通过分析隔水层与水压的关系,计算了带压系数和突水系数;利用Surfer绘图软件,绘制了底板水压、水头分布、突水系数的等值线图和突水危险性分区图。该方法比突水系数法更为全面;与脆弱性指数法相比,不需要太多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突水危险性较大的区域分布在矿区的西北和东北部,面积较小;南部和中部有2个小的区域属于基本安全区;其他区域属于突水危险性较小的区域。整体而言,平煤八矿二1煤层底板寒武系灰岩水发生突水的危险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图双系数法 寒灰水 底板突水 分区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卸载速率下煤岩采动力学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明忠 王明耀 +6 位作者 谢晶 李欣凯 王英伟 王飞 杨本高 张朝鹏 刘军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3,共10页
深刻认识采动应力路径下岩体力学响应的卸载速率效应,是科学界定实际工作面推进最优速率的重要基础。基于平煤矿区煤岩初始地应力环境,定量分析了千米级赋存深度煤岩保护层开采条件下应力演化特征,展开更为符合真实应力状态的不同卸载... 深刻认识采动应力路径下岩体力学响应的卸载速率效应,是科学界定实际工作面推进最优速率的重要基础。基于平煤矿区煤岩初始地应力环境,定量分析了千米级赋存深度煤岩保护层开采条件下应力演化特征,展开更为符合真实应力状态的不同卸载速率下煤岩体力学行为试验测试;同时,与未考虑采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试样强度受卸载速率影响较小,在卸载速率为1-4 MPa/min时,强度并无明显变化;达到5 MPa/min时,强度才有明显的上升,约为115 MPa。2)随卸载速率增加,采动过程中煤岩体强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卸载速率为1和4 MPa/min时,煤岩体强度达到最大,其峰值应力约为64 MPa,较卸载速率3 MPa/min时提高了12%。3)低卸载速率下试件内部的微小裂隙可以充分发育、扩展,试样裂隙密度随卸载速率增加呈减小趋势,其中,卸载速率为1 MPa/min的试样裂隙密度约为卸载速率为5 MPa/min时的1.61倍,适当降低开采速度可提高瓦斯抽采效率。4)考虑采动影响的不同卸载速率下,煤岩不仅在卸载前期出现体积压缩,在破坏阶段还出现了体积膨胀,这与未考虑采动影响的煤岩卸载全过程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有明显区别,且采动煤岩强度更小,破损程度更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开展保护层开采设计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 应力响应 采动力学 卸载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透气性煤层水力冲孔和抽采钻孔瓦斯治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喜员 荣海 范超军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6,共6页
为消除平煤十矿己15-16-24100工作面在准备和回采过程中的突出危险,精细化模拟研究了水力冲孔结合抽采钻孔的瓦斯治理过程。分析了瓦斯解吸、渗流及煤岩变形的相互作用,构建了煤层瓦斯运移应力-渗流耦合数学方程,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其求解... 为消除平煤十矿己15-16-24100工作面在准备和回采过程中的突出危险,精细化模拟研究了水力冲孔结合抽采钻孔的瓦斯治理过程。分析了瓦斯解吸、渗流及煤岩变形的相互作用,构建了煤层瓦斯运移应力-渗流耦合数学方程,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其求解,通过数值模拟己15-16-24100工作面顺层钻孔、底板巷穿层钻孔、水力冲孔掩护风巷、机巷和开切眼掘进及本煤层回采全过程,研究瓦斯抽采对降低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影响,并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对抽采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己15-16煤层进行“穿层钻孔+顺层钻孔+穿层水力冲孔”综合抽采瓦斯可有效降低己15-16-24100工作面在准备和回采过程中的突出危险。在该设计方案下,己15-16煤层中残存瓦斯压力值降为0.25~0.45 MPa,相应的煤层残存瓦斯含量降为2.8~4.5 m^3/t,均满足平煤十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规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气性煤层 瓦斯治理 应力—渗流耦合 立体抽采 水力冲孔 精细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油污染实验与在线监测模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涛 刘亚龙 +3 位作者 郭静英 胡志荣 赵志龙 魏冀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2-75,共4页
液压油污染物主要包括水和固体颗粒等。介绍了水污染液压油衰变模型(S-B模型)和固体颗粒污染液压油衰变模型(G-S)模型,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衰变液压油含水率在线监测模型和固体颗粒质量分数在线监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 液压油污染物主要包括水和固体颗粒等。介绍了水污染液压油衰变模型(S-B模型)和固体颗粒污染液压油衰变模型(G-S)模型,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衰变液压油含水率在线监测模型和固体颗粒质量分数在线监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模型能较好地实现衰变液压油含水率和铁粉质量分数的在线监测,有利于降低煤矿维修成本和保证液压系统正常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污染 含水率 固体颗粒质量分数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强 谷小虎 +1 位作者 林雄超 马名杰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90,共9页
以煤为前驱体,通过物理、化学耦合方法,可制备高附加值的石墨烯材料,且可提高产品振实密度,具备一定的揉曲结构,但工艺流程长,需改善煤炭纯化脱灰、催化石墨化、氧化还原工序或热解CVD技术。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 以煤为前驱体,通过物理、化学耦合方法,可制备高附加值的石墨烯材料,且可提高产品振实密度,具备一定的揉曲结构,但工艺流程长,需改善煤炭纯化脱灰、催化石墨化、氧化还原工序或热解CVD技术。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比表面积大和机械性能稳定等优势,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应用前景广阔。针对复合石墨烯对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和导电剂的影响,总结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石墨烯通过与活性材料和传统导电剂复合,可实现“面-点”和“点-点”充分接触,从不同空间跨度上在活性材料周围形成高效稳定的导电网络,同时发挥材料各自独有的特点,并且能够抑制充放电时活性材料产生的体积膨胀效应,稳定结构,从而提高整个体系的比容量、充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电化学特性,改善电池体系的散热性能,提高使用温度上限,与传统的炭材料相比具备明显优势。煤分子结构、元素组成、矿物质组分、显微组分和变质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石墨烯产品的性能。变质程度高的煤种,可以获得石墨化度较高的产品,最终石墨烯微晶尺寸更大,片层更少;若以褐煤、烟煤为原料,必须经过深度破碎,石墨化条件更为苛刻。以锂离子电池应用为导向,宜采用煤直接氧化还原工艺,原料以变质程度较深的无烟煤为主,可生成石墨化度更高、微晶尺寸更大、片层更少的石墨烯。煤中本身含有一部分氧元素,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会脱除大量含氧官能团,会在石墨烯片层留下部分缺陷与无序的碳空位,会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充当储电穴位,增加可逆容量。加强煤预处理研究,优化煤大分子基本单元的构造,改善芳烃结构单元,使有机多环芳烃分子较容易转化为层状石墨结构,利于后续氧化插层;在现有电池体系中,石墨烯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存在电压滞后、库伦效率低的缺点,需进一步研究嵌锂脱锂过程中石墨烯的微观变化。而电极厚度、活性材料颗粒的尺寸差异、石墨烯表面性质、官能团含量、层数及片层结构等因素影响石墨烯优势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锂离子电池 导电剂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下位煤层巷道合理布置与支护设计 被引量:22
13
作者 梁建民 杨战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2,共4页
依据平煤四矿己组极近距离煤层条件,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下位煤层巷道合理位置与支护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间距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随内错距离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回收率等因素确定巷道合理内错距离为30m,同时依据&... 依据平煤四矿己组极近距离煤层条件,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下位煤层巷道合理位置与支护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间距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随内错距离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回收率等因素确定巷道合理内错距离为30m,同时依据"分区支护,分源控制"和"及时主动支护,支护结构强化"围岩控制对策,提出了以煤层层间距为指标的"锚带网索棚"分区支护方案,并通过工业性试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合理位置 内错距离 锚网索棚 巷道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煤层定向钻孔瓦斯参数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廷伟 寇建新 孙矩正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85,共5页
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瓦斯治理措施,以平煤股份十一矿己_(16-17)-24070工作面为试验地点,采用以孔代巷区域瓦斯治理技术,运用定向钻机施工梳状定向分支孔,开展了定向钻孔现场工业性试验,测定了工作面原始瓦斯含量、原始瓦斯压力。试验结果表... 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瓦斯治理措施,以平煤股份十一矿己_(16-17)-24070工作面为试验地点,采用以孔代巷区域瓦斯治理技术,运用定向钻机施工梳状定向分支孔,开展了定向钻孔现场工业性试验,测定了工作面原始瓦斯含量、原始瓦斯压力。试验结果表明:(1)采用"定向钻孔+深孔密闭定点取样"技术可以获得煤层的原始瓦斯参数;(2)将定向钻孔主孔布置在煤层顶板稳定岩层,分支孔由煤层顶板穿入煤层,可解决碎软突出煤层钻孔不稳定、易缩径的问题;(3)井下定点取样实测煤层瓦斯含量为3.74~4.91m^(3)/t,最大4.91m^(3)/t,煤层瓦斯压力为0.13~0.43MPa,最大0.43MPa,均小于河南省规定的"双6"标准,确定该范围区域预测为无突出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出煤层 定向钻孔 瓦斯抽采 瓦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三软煤层瓦斯预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军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8,共5页
为了确定豫西三软不稳定突出煤层瓦斯区域预抽效果检验指标(p、W)的临界值,通过建立实验室实验系统,构建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与瓦斯压力p的对应关系,并基于此对应关系及豫西煤层瓦斯突出及瓦斯动力现象显现区域瓦斯压力p及瓦斯含量W的... 为了确定豫西三软不稳定突出煤层瓦斯区域预抽效果检验指标(p、W)的临界值,通过建立实验室实验系统,构建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与瓦斯压力p的对应关系,并基于此对应关系及豫西煤层瓦斯突出及瓦斯动力现象显现区域瓦斯压力p及瓦斯含量W的实测结果,综合确定出煤层瓦斯区域预抽效果检验指标p、W的临界值分别为0.4 MPa、5.0 m^3/t,并经过了实际采掘验证。这一临界值与现有的一些规定不尽相同,其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供具有同类煤层的煤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三软煤层 瓦斯预抽指标 临界值 效果评价 豫西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矿区煤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晋京 乔伟 陈玉涛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29,共5页
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平煤集团6个典型矿区煤样的储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Langmuir方程对瓦斯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研究了煤孔体积对瓦斯吸附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煤体吸附过程;不同煤样孔体积差异明... 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平煤集团6个典型矿区煤样的储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Langmuir方程对瓦斯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研究了煤孔体积对瓦斯吸附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煤体吸附过程;不同煤样孔体积差异明显,孔径分布不均;煤中的微孔(孔径d<10 nm)最为发育,气体吸附也主要集中在微孔段;在瓦斯赋存控制机理方面,微孔主要控制Langmuir体积,影响瓦斯吸附量;而微孔和小孔同时控制Langmuir压力,影响低压段瓦斯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顶山矿区 储层特征 瓦斯赋存 控制机理 瓦斯吸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等离子体法焦炉煤气制乙炔试验研究
17
作者 李毛 谷小虎 《洁净煤技术》 CAS 2016年第5期103-107,共5页
为替代污染严重的电石法制乙炔工艺,寻求一条洁净化乙炔生产工艺,利用100 k W直流等离子体装置进行了焦化厂焦炉煤气与解析气制乙炔的研究,分析了原料气流量、氢烷比、反应腔体直径对反应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气流量增大,焦炉... 为替代污染严重的电石法制乙炔工艺,寻求一条洁净化乙炔生产工艺,利用100 k W直流等离子体装置进行了焦化厂焦炉煤气与解析气制乙炔的研究,分析了原料气流量、氢烷比、反应腔体直径对反应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气流量增大,焦炉煤气和解析气主要指标变化趋势相同,CH_4转化率、乙炔选择性、乙炔收率提高,能耗下降,其中焦炉煤气CH_4转化率为50.13%~62.95%,乙炔选择性为60.1%~71.3%,乙炔收率为30.1%~44.8%;解析气CH_4转化率为56.65%~69.56%,乙炔选择性为70.05%~83.33%,乙炔收率为39.6%~57.9%。随着氢烷比的提高,CH_4转化率、乙炔选择性和收率下降,且解析气中CO_2和O_2含量较高,促进了CH_4裂解,使解析气反应结果较好,CH_4转化率最高为69.56%,乙炔选择性83.33%,乙炔收率57.96%,乙炔能耗最低为13.66 k Wh/kg。反应腔体直径为16 mm时,反应结果优于直径1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等离子体 焦炉煤气 解析气 乙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在地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泉声 王栋 +2 位作者 朱元广 杨战标 伯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19-328,共10页
地应力场是煤矿深部巷道开挖支护设计的基础数据。针对煤矿深部地层地应力实测值有较大随机误差的特点,提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优化算法的地应力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特征向量结构风险最小化为原则,将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最小化,减小... 地应力场是煤矿深部巷道开挖支护设计的基础数据。针对煤矿深部地层地应力实测值有较大随机误差的特点,提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优化算法的地应力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特征向量结构风险最小化为原则,将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最小化,减小实测地应力随机误差对参数反演的干扰。基于平煤一矿地质及地应力实测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引入侧压力系数,使用均匀设计表试验设计方法构造应力边界条件。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建立学习样本,进而通过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对边界条件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应力边界条件,施加到模型上计算分析得到整个模型的地应力场。地应力测点反演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演值与实测值误差在合理范围,反演值比实测值随机性更小;反演地应力场分布规律与平顶山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一致;反演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场 反演 支持向量回归(SVR) 优化算法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热井巷热害隔离材料复配体系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海林 项海军 +4 位作者 郭明生 赵万里 赵晓举 张民远 于水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56-165,共10页
本工作针对深热矿井掘进巷道围岩放热作为主要热源之一导致的井巷高温热害问题,提出延缓或者限制高温围岩向井巷传热的“主动阻/隔热”以实现源头治理热害的研究构想。基于矿山热害学和传热传质学,结合实际巷道的围岩岩性、风流参数等,... 本工作针对深热矿井掘进巷道围岩放热作为主要热源之一导致的井巷高温热害问题,提出延缓或者限制高温围岩向井巷传热的“主动阻/隔热”以实现源头治理热害的研究构想。基于矿山热害学和传热传质学,结合实际巷道的围岩岩性、风流参数等,计算结果证明采用低导热系数的热害隔离材料达到“主动阻/隔热”的理论可行性。运用混凝土学和胶体化学等知识,遴选和自配了热害隔离材料的胶凝材料、骨料、掺和料和外加剂。基于正交试验、实验测试和功效系数分析,获得了热害隔离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配比,即粉煤灰用量为水泥的30%(质量分数,下同),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和聚丙烯纤维掺量分别为胶凝材料的0.5%和0.4%,水灰比为0.6。通过黑红二值化处理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最优配比下热害隔离材料的内部微孔密集,分布均匀,且为互不联通的闭孔结构,其数量远大于其他配比。研制出的新型井巷热害隔离材料,其关键性能参数:干密度为602.7 kg/m^(3),抗压强度为2.58 MPa,导热系数为0.1937 W/(m·K),导热系数仅为普通混凝土的0.1133倍,满足井巷高温围岩隔热要求,因此该材料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放热 主动阻/隔热 热害隔离材料 微孔数量 闭孔结构 低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低温工业余热供热系统运行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方田 杨昊原 +1 位作者 付林 高军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5-1501,共7页
基于北方地区可利用的大量低温工业余热和过剩电力资源,提出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低温工业余热供热新技术,并结合案例从热力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压缩式换热机组可将一次热网回水温度降至20℃,可极大提高一次热网经济输热... 基于北方地区可利用的大量低温工业余热和过剩电力资源,提出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低温工业余热供热新技术,并结合案例从热力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压缩式换热机组可将一次热网回水温度降至20℃,可极大提高一次热网经济输热距离,有效解决工业余热远距离经济输热的瓶颈问题。当废热价格为20¥/GJ、一次热网输热距离为60 km时,新型供热系统的供热成本比常规燃煤热电联产供热成本低3¥/GJ,且其投资回收期(约为4 a)低于供热行业基准投资年限,每年可节省标准煤16.7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压缩式换热机组 区域供热 风力发电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