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3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概况
1
作者 江文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25-325,共1页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概况江文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成都525信箱,61000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是一所以核物理、放射化学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为主体的多学科综合性研...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概况江文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成都525信箱,61000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是一所以核物理、放射化学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为主体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它筹建于1958年。按三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核物理 核化学 研究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升速率对用于DD/DT核反应的LiTaO_(3)晶体热释电特性影响研究
2
作者 刘猛 林菊芳 +1 位作者 言杰 柯建林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2,共4页
在真空环境中作为热释电晶体的LiTaO_(3)晶体极化可产生百kV的电压,该电压可用于加速氘离子轰击氘靶或氚靶,产生聚变中子。为了提高LiTaO_(3)晶体热释电性能,通过改变晶体的温升速率,测量了尺寸为Φ2 cm×2 cm的LiTaO_(3)晶体表面... 在真空环境中作为热释电晶体的LiTaO_(3)晶体极化可产生百kV的电压,该电压可用于加速氘离子轰击氘靶或氚靶,产生聚变中子。为了提高LiTaO_(3)晶体热释电性能,通过改变晶体的温升速率,测量了尺寸为Φ2 cm×2 cm的LiTaO_(3)晶体表面电压的关系,得到了晶体表面电压与温升速率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在温升速率为4.7 K/min时产生的电压最高,为126 kV。同时修正了Fullem等人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核反应 温升速率 LiTaO_(3)晶体 最大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海水中的铀提取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昊 李璐琰 +3 位作者 鲜强 唐兴睿 文君 汪小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随着核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确保核燃料铀资源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海水中蕴藏45亿吨铀资源,是陆地铀矿的1 000多倍,海水提铀作为铀资源开采的新技术,其一旦实现工业化,有望解决铀资源获取的难题。海水提铀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历经七十余载... 随着核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确保核燃料铀资源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海水中蕴藏45亿吨铀资源,是陆地铀矿的1 000多倍,海水提铀作为铀资源开采的新技术,其一旦实现工业化,有望解决铀资源获取的难题。海水提铀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历经七十余载的发展。然而,由于海水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海洋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海水提铀的效率和经济性尚未达到产业化应用的要求。近年来,海水提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真实海域试验等方面。学者们也愈发重视利用天然海水这一“试金石”,来检验海水提铀材料的性能。本文聚焦于天然海水中的铀提取研究,从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研制、抗生物污损的海洋适应型材料开发、光催化电化学法等提铀新方法、以及真实海域试验技术的研发这四个关键方向入手,全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海水提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海水提铀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天然海水 海域试验 吸附材料 抗污损 电化学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氘钛膜表面损伤缺陷检测研究进展
4
作者 董兰 潘嶙 +1 位作者 王红侠 彭述明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本文通过了解钛膜吸氘的反应机理、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现状,归纳了几种典型的氘化钛表面缺陷类型,综述了目前检测钛及类似金属缺陷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表面缺陷检测、电涡流检测、超声检测、机器视觉成像检测技术等。通过调研发现,缺... 本文通过了解钛膜吸氘的反应机理、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现状,归纳了几种典型的氘化钛表面缺陷类型,综述了目前检测钛及类似金属缺陷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表面缺陷检测、电涡流检测、超声检测、机器视觉成像检测技术等。通过调研发现,缺陷检测技术正由单一缺陷检测向综合自动化检测技术发展。采用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思路,可以助力实现氘化钛表面缺陷检测精准、高效、智能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化钛 表面损伤 缺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真实核信号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陈华 黄熙 袁永刚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2-839,共8页
基于ORTEC Nuclide Navigator的核数据,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采用蒙特卡罗直接抽样方法,实现了与真实放射源核信号的幅度、衰减常数和时间间隔分布一致的数字核信号模拟。对核信号的能量分布和衰减时间采用高斯分布进行抽样,对前后核信... 基于ORTEC Nuclide Navigator的核数据,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采用蒙特卡罗直接抽样方法,实现了与真实放射源核信号的幅度、衰减常数和时间间隔分布一致的数字核信号模拟。对核信号的能量分布和衰减时间采用高斯分布进行抽样,对前后核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采用负指数分布进行抽样,经测试,在抽样次数达到10×10^(5)次及以上时,模拟产生的射线分布与真实核素射线分布偏差小于1%,可反映真实核素发射的辐射分布,实现了真实放射源的数字核脉冲信号模拟,可用于当前数字核脉冲信号采集处理趋势下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EC LABVIEW 蒙特卡罗 直接抽样 放射源 数字核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直径潘宁离子源的脉冲时幅特性研究
6
作者 周欣鹏 刘猛 +5 位作者 龙天骏 卢彪 柯建林 马腾昊 言杰 唐建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7-503,共7页
针对小直径脉冲中子石油测井需求,开展了阳极直径小于10 mm的潘宁离子源脉冲工作特性研究。研究重点在于不同磁感应强度分布与放电间隙结构下,小直径潘宁离子源的脉冲时幅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对阴极间隙的磁感应强度提升到与阴极... 针对小直径脉冲中子石油测井需求,开展了阳极直径小于10 mm的潘宁离子源脉冲工作特性研究。研究重点在于不同磁感应强度分布与放电间隙结构下,小直径潘宁离子源的脉冲时幅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对阴极间隙的磁感应强度提升到与阴极间隙相当的水平,可以将脉冲电流幅值提升至1 mA以上,同时将延迟时间缩短至20μs以内。放电增强带来了不稳定脉冲放电及幅值跳变现象,阴极间隙和对阴极间隙的微调对其有显著影响。采用阴极间隙为1.0 mm、对阴极间隙为2.0 mm的结构时,离子源可实现较好的电流幅值、延迟时间及稳定的工作电压范围。在7.0×10~(-2)Pa至2.0×10~(-1) Pa的气压范围内,离子源能够获得1 mA至3.5 mA的电流幅值,且延迟时间控制在20μs以内,最短可达5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潘宁离子源 脉冲放电 电流幅值 延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孔法的辐射成像系统低频模糊效应研究
7
作者 王东明 尤文豪 +7 位作者 杨高照 张成俊 贾清刚 黄展常 陈进川 叶繁 章法强 游海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2,共10页
辐射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惯性约束聚变、闪光照相等各类科学装置上。实践中发现,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通常存在预期之外的低频成分,导致图像出现低频模糊退化、图像灰度分布与射线注量分布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 辐射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惯性约束聚变、闪光照相等各类科学装置上。实践中发现,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通常存在预期之外的低频成分,导致图像出现低频模糊退化、图像灰度分布与射线注量分布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进而干扰源区强度分布或客体密度分布等关键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由于点扩散函数低频成分强度极低,实验测量难度较大,其具体来源及份额目前尚未明确。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基于环孔法的点扩散函数低频成分测量方法,首次获得了辐射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低频成分的直接测量结果,将测量下限扩展至点扩散函数峰下10^(-6)量级。同时,发现了闪烁屏表面状态对低频成分存在显著影响;将闪烁屏的非成像面涂覆黑色吸光材料后,可大幅降低闪烁屏导致的低频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成像 图像退化 低频模糊 点扩散函数 闪烁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创新发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彭述明 杨宇川 +4 位作者 杨夏 贾尧丹 黄曾 郑刚阳 赵宪庚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医用同位素及药物是核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物质基础,系统梳理反应堆产同位素及药物发展现状对于加快我国同位素及药物发展、推动自立自强全链条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行业研讨等方... 医用同位素及药物是核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物质基础,系统梳理反应堆产同位素及药物发展现状对于加快我国同位素及药物发展、推动自立自强全链条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行业研讨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供需情况、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仅实现了131I、177Lu、89Sr等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的自主供给,但供给量尚未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多数临床常用的同位素依然依赖进口;反应堆产同位素相关的放射性药物存在药品种类少、研发创新不足、生产规模小等瓶颈,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研究建议,研判供需现状与趋势,实现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供给与品种的多元化;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带动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的规模化制备,支持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创新,加快建设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及其放射性药物的自立自强发展体系;丰富发展模式并形成创新观念,为我国核医疗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 医用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药物 供需现状 自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万奎 郭啸宇 +6 位作者 曾和荣 郭玉川 唐彬 王冠博 严睿豪 孟兆明 郭斯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下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并基于测试获得的宽量程数据点,建立了ODS MA754合金的接触热阻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界面接触热阻降低,且热阻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相较于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试件,粗糙度为3.2μm试件表面的界面接触热阻明显偏大,实验得到的定量关系可为工程样件的加工粗糙度要求提供依据;He气氛下的接触热阻远小于CO_(2)气氛,在0.1 MPa、100℃工况下,He气氛接触热阻约为CO_(2)气氛接触热阻的1/4。该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反应堆的热工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应堆 ODS MA754合金 接触热阻 高温高压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聚变堆氚增殖循环技术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述明 赵林杰 肖成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84-295,共12页
氚增殖循环(也称外循环)是实现聚变堆氚燃料自持的关键。氚增殖循环由增殖剂产氚、提氚、氢同位素分离、氚分析检测等多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CFETR增殖包层氚提取与测量工程技术”项目,近期... 氚增殖循环(也称外循环)是实现聚变堆氚燃料自持的关键。氚增殖循环由增殖剂产氚、提氚、氢同位素分离、氚分析检测等多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CFETR增殖包层氚提取与测量工程技术”项目,近期在多个氚增殖技术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主要包括:在中国绵阳堆上在线演示了增殖包层百居里级在线产氚与提氚;开展了1∶1规模的增殖包层氚提取与氢同位素分离氢氘模拟实验,动态提取效率达99.1%,停堆提取效率达99.95%,氢同位素分离浓缩倍数达104倍,回收效率达99.26%;开展了基于水精馏的含氚水处理中试试验,贫化大于2 000倍,浓缩大于20倍。基于此,对未来聚变堆的氚工厂设计和建设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增殖循环 氚燃料自持 氚增殖技术 氚工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变能源中的氚化学与氚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林杰 肖成建 +6 位作者 龙兴贵 陈志林 侯京伟 龚宇 冉光明 王和义 彭述明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59,I0004,共21页
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氘氚聚变反应具有反应截面大、反应速率高、点火温度低及释放能量大等优点,是目前聚变研究的主要目标,而高效的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与技术是实现聚变... 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氘氚聚变反应具有反应截面大、反应速率高、点火温度低及释放能量大等优点,是目前聚变研究的主要目标,而高效的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与技术是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应用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氘氚燃料循环所涉及的等离子体排灰气中氚的快速回收、氚的增殖与提取、大规模氢同位素分离、氚测量等相关氚化学与氚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以期对未来聚变能源氚工厂相关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能源 氚化学与氚工艺 氚工厂 氘氚燃料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水提铀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2
作者 熊洁 文君 +1 位作者 胡胜 汪小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7-265,共9页
铀是重要的核资源之一,而海水提铀是最有前景的一项解决铀资源短缺的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海水提铀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碳基材料、硅酸盐材料等不同类型吸铀材料自身特点与吸铀效果的比较,分析了基体材... 铀是重要的核资源之一,而海水提铀是最有前景的一项解决铀资源短缺的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海水提铀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碳基材料、硅酸盐材料等不同类型吸铀材料自身特点与吸铀效果的比较,分析了基体材料与功能微区构型对吸铀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各类吸铀材料的优劣。结合国内对海水提铀的理论研究进展和规模性海试试验的研究结果,明确了未来海水提铀用功能材料需兼具大比表面积、优异的选择吸附铀功能及可在开放流动环境下稳定存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吸铀材料 基体结构 功能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核素^(89)Zr:药物化学及其生物体内行为评价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文 魏洪源 +1 位作者 刘宁 罗顺忠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2,共12页
^(89)Zr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正电子核素,其半衰期长(78.4h),特别适合标记抗体、纳米等具有较长生物半衰期的药物载体以及需长时间观测显像的载体。^(89)Zr生产成本低,体内稳定性较好,能滞留在肿瘤细胞中,更重要的是^(89)Zr在PET显像中分... ^(89)Zr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正电子核素,其半衰期长(78.4h),特别适合标记抗体、纳米等具有较长生物半衰期的药物载体以及需长时间观测显像的载体。^(89)Zr生产成本低,体内稳定性较好,能滞留在肿瘤细胞中,更重要的是^(89)Zr在PET显像中分辨率高,因此^(89)Zr在PET显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89)Zr的生产和纯化、溶液配位化学以及与抗体的键连方法学等药物化学基本性质出发,再通过^(89)Zr的生物分布、临床前及临床应用等生物体内行为评价,较为全面地综述正电子核素^(89)Zr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9)Zr PET 抗体 配位化学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放射性样品中锕系核素组合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4
作者 古梅 吕开 +1 位作者 熊亮萍 胡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76-83,共8页
环境放射性样品中锕系核素的准确分析依赖于可靠的化学分离。锕系组合分离是一种快速分离方法,具有同时分离多种核素、提高样品利用率,减少试剂用量和废物产生量等显著优势,成为锕系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本工作综述了锕系核素分离方法... 环境放射性样品中锕系核素的准确分析依赖于可靠的化学分离。锕系组合分离是一种快速分离方法,具有同时分离多种核素、提高样品利用率,减少试剂用量和废物产生量等显著优势,成为锕系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本工作综述了锕系核素分离方法及各方法的组合使用,以及自动化分离在锕系组合分离中的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基于萃取色谱法的锕系组合分离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建立锕系核素组合分离方法面临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锕系核素 组合分离流程 萃取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抽样的衰变热不确定度量化研究
15
作者 马纪敏 郭海兵 黄洪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0-1286,共7页
为研究核数据引起的核素存量及导出量的不确定度,在自主程序GNET上实现了基于随机抽样的不确定度量化方法。利用贝叶斯更新方法获得裂变产物独立产额的协方差数据,弥补裂变产额协方差数据缺失。对热中子引起的235U一次裂变后衰变热不确... 为研究核数据引起的核素存量及导出量的不确定度,在自主程序GNET上实现了基于随机抽样的不确定度量化方法。利用贝叶斯更新方法获得裂变产物独立产额的协方差数据,弥补裂变产额协方差数据缺失。对热中子引起的235U一次裂变后衰变热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裂变产物产额的不确定度贡献占主要部分。该算例表明GNET程序具备了核素存量的不确定度量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量化 随机抽样 衰变热 协方差 贝叶斯更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硝酸镍间接化学镀镍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睿 杨玉青 +2 位作者 王关全 熊晓玲 张华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59,共3页
在传统化学镀镍工艺中,硝酸镍不是直接施镀的主盐,但在一些特殊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只能使用硝酸镍作原料。研究了以硝酸镍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沉淀剂,采用离心-沉淀-再溶解法以及灼烧法将硝酸镍转化成硫酸镍,将硝酸根去除后间接实现化... 在传统化学镀镍工艺中,硝酸镍不是直接施镀的主盐,但在一些特殊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只能使用硝酸镍作原料。研究了以硝酸镍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沉淀剂,采用离心-沉淀-再溶解法以及灼烧法将硝酸镍转化成硫酸镍,将硝酸根去除后间接实现化学镀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草酸工艺可以得到镍离子转化率高、硝酸根除去效果好的硫酸镍溶液,采用该溶液配制的化学镀镍液制备出的镀层具有均匀、致密,粒径1~2μm,双面沉积量大于5mg/cm^2,含镍量72%以上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 硝酸镍 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氙同位素丰度参考气制备方法研究
17
作者 杨天丽 罗立力 +2 位作者 青颖 张苏敏 周鑫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4-99,共6页
氙同位素丰度比高精度质谱分析技术强烈依赖于氙同位素丰度参考气,参考气的准确制备是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了高纯^(128)Xe同位素气体原料中杂质同位素的丰度,采用重量法制备了丰度为80%、91%和92%的^(128)Xe同位素丰度参考气,评定了参考... 氙同位素丰度比高精度质谱分析技术强烈依赖于氙同位素丰度参考气,参考气的准确制备是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了高纯^(128)Xe同位素气体原料中杂质同位素的丰度,采用重量法制备了丰度为80%、91%和92%的^(128)Xe同位素丰度参考气,评定了参考气制备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并采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对制备的参考气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28)Xe同位素丰度参考气制备过程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7%(k=2),制备值与验证值的偏差小于0.2%,表明制备的^(128)Xe同位素丰度参考气量值准确可靠,该同位素丰度参考气能够满足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氙同位素 重量法 同位素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在碱硬锰矿固溶体中化学固溶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滕元成 周时光 +3 位作者 汪建中 石正坤 张东 康厚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以cs2CO3、BaCO3、Al2O3和TiO2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单相的固溶Cs的碱硬锰矿固溶体。借助于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波谱分析(WDS),研究了物相组成、Cs的化学固溶量等。结果表明:获得了单相的固溶Cs的碱硬锰矿... 以cs2CO3、BaCO3、Al2O3和TiO2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单相的固溶Cs的碱硬锰矿固溶体。借助于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波谱分析(WDS),研究了物相组成、Cs的化学固溶量等。结果表明:获得了单相的固溶Cs的碱硬锰矿固溶体,其Cs的最高化学固溶量约为0.26 mol,过量的Cs会生成Cs2Al2Ti2O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量 BACO3 固溶体 CS2 AL2O3 合成 研究 化学 X射线衍射 T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U_3Si_2-Al燃料组件的工程验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之华 钱达志 +4 位作者 徐勇 阮於珍 徐显启 刘耀光 米向秒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2-1117,共6页
新研制的U3Si2-Al板状弥散型燃料组件结构复杂,国内对该燃料组件的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力学性能、运行特性等均缺少经验及评定标准。为得到该新型燃料组件的各种性能参数,开展了燃料包壳及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燃料板及包壳材料的... 新研制的U3Si2-Al板状弥散型燃料组件结构复杂,国内对该燃料组件的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力学性能、运行特性等均缺少经验及评定标准。为得到该新型燃料组件的各种性能参数,开展了燃料包壳及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燃料板及包壳材料的热物性及热稳定性试验、燃料板的力学性能试验、燃料板的正电子湮灭寿命试验、燃料组件的水力冲刷和解体试验等一系列的工程验证试验和专项研究,得到的各项实验数据为燃料组件的结构设计、可靠性分析、安全审评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燃料组件的加工制造、堆内使用管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3Si2-Al 燃料 工程 验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变能源研究态势及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先觉 高翔 +5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永 邓建军 李正宏 周良骥 师学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7,共8页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慢、使用经济性普遍较差等发展挑战。在梳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共性基础技术突破、成员国配套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整体规划、自主项目部署、技术路线跟踪等方面的进展。进一步,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概念,阐述了基本原理、应用优势、系列进展,提出了面向2040年实现商业化供能目标的发展规划,涵盖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演示、商业发电推广等阶段的任务目标。为了全面推进我国聚变能源开发进程,建议在磁约束聚变方面深入参与ITER计划和相关国际合作,攻克商用聚变堆关键物理与工程技术,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主机关键部件研发并适时建设和运营CFETR;在Z-FFR方面,加快“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开展聚变能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Z-FFR工程演示和商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能源 磁约束聚变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 商业化供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