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与公共参与:以台湾地区为例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李丁
卢云峰
-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69,共13页
-
基金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流动人口宗教信仰研究"(编号:09BaSH045)资助
-
文摘
本文利用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对华人社会中宗教信仰与公共参与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宗教信仰有助于人们的捐献行为和志愿行动这两类公共参与形式。虽然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在公共参与方面存在着程度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控制信徒与宗教的组织性整合程度后变得不显著。有研究认为东方宗教的功利性格无助于提升民众公共参与,但我们的分析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组织程度高的中国传统教派与基督教在促进信徒公共参与方面水平相仿,但在自认为是佛教徒的被访者中,有明确宗派归属的佛教徒与无宗派归属的信众,在公共参与行为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意味着造成差异的原因不在于其教义来自东方还是西方,而在于宗教的组织化程度。只要能够促进教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教徒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必要的集体仪式和活动增加教徒对于宗教的认同,就可能提升信徒的公共参与水平。
-
关键词
公共参与
宗教信仰
华人社会
-
分类号
B92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卢云峰
梁景文
-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香港城市大学亚洲及国际研究学系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6,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07JC840001)
-
文摘
面对环境问题,宗教领袖选择对宗教经典进行重新诠释,认为宗教在处理这些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则越过宗教教义,直接考察华人社会宗教团体的环保参与,并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第一、宗教与环保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宗教可以成为环保运动的同路人,并对处理环境危机做出贡献。许多宗教参与环保并非源自其教义,而是因为世俗的环保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有组织的宗教(如台湾的佛教)比那些没有组织的宗教(如儒教)在进行资源动员保护环境方面更有效率。第三,强调自利与个人主义的民间宗教更多地推动地方上的环境保护,而强调利他和集体主义取向的宗教团体则更具心系苍生、环保天下的气质。
-
关键词
宗教团体
环保
华人社会
-
分类号
B92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从类型学到动态研究:兼论信仰的流动
被引量:18
- 3
-
-
作者
卢云峰
-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52,共20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一般项目"变迁社会中的政教关系"资助(11YJA840009)~~
-
文摘
自从杨庆堃提出"混合宗教"与"制度化宗教"概念之后,类型学建构成为华人宗教研究的主流。本文尝试进行视角的转换,用"基于类型学基础上的动态研究"来分析华人社会中信仰的流动。该视角一方面强调类型学的重要性,认为在研究中国宗教时有必要对"灵"、"义"等本土概念予以社会科学化;另一方面它强调揭示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将静态的类型学考察转化为动态分析。本文认为,动态的视角有助于关照到被类型学忽略的过程以及隐匿于其中的趋势,继而发展诸多经典理论,即研究神灵的流动有助于理解"神灵的诞生与竞争",研究信徒的流动可以丰富"改教"理论,对宗教组织流动的研究则可以拓宽"教派—教会"理论的视野。自从杨庆堃提出"混合宗教"与"制度化宗教"概念之后,类型学建构成为华人宗教研究的主流。本文尝试进行视角的转换,用"基于类型学基础上的动态研究"来分析华人社会中信仰的流动。该视角一方面强调类型学的重要性,认为在研究中国宗教时有必要对"灵"、"义"等本土概念予以社会科学化;另一方面它强调揭示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将静态的类型学考察转化为动态分析。本文认为,动态的视角有助于关照到被类型学忽略的过程以及隐匿于其中的趋势,继而发展诸多经典理论,即研究神灵的流动有助于理解"神灵的诞生与竞争",研究信徒的流动可以丰富"改教"理论,对宗教组织流动的研究则可以拓宽"教派—教会"理论的视野。
-
关键词
类型学
动态研究
信仰的流动
-
Keywords
mobility of faith, typological studies, dynamic analysis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苦难与宗教增长:管制的非预期后果
被引量:18
- 4
-
-
作者
卢云峰
-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0-216,共17页
-
基金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流动人口宗教信仰研究”(编号09BaSH045)
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资助~~
-
文摘
通过比较历史研究,本文揭示了受压制宗教的成长逻辑,认为压制会产生一些非预期后果:压制往往促进宗教团体进行教义创新,提高信众的来世收益;与压制相伴而生的牺牲和污名有助于降低宗教教义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从而让宗教变得更可信、更真实,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同时压制构筑了一道防护栏,将搭便车者拒之门外,提高了信众的委身程度,也增加了信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净受益;压制会促使宗教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维持组织网络,让宗教团体禁而不止,并在动荡的社会中迅猛发展。
-
关键词
苦难
宗教增长
非预期后果
-
Keywords
sufferings, religious growth,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
分类号
B97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信仰与环保:一个实证研究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李若木
-
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4,共5页
-
基金
北京大学卢云峰教授主持的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JC840001)的中期成果
-
文摘
本文在林恩.怀特关于宗教—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对此问题的大量的定量研究,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宗教情况,使用2007年的"中国居民的精神生活"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国环境污染判定与宗教关系。并得出结论:在中国人们宣称的信仰类型以及宗教活动的参与对环境污染状况的判定的影响统计不显著;有关神的观念、来世命运等观念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影响。但是,人群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环境污染判定的最主要因素。
-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宗教
逻辑回归
-
分类号
B91
[哲学宗教—宗教学]
X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