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
1
作者 盛朝迅 吴迪 荣晨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5,共13页
经济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经济体系、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看,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水平高、... 经济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经济体系、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看,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水平高、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质量优、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循环畅、形成新发展格局,安全保障有力、安全发展能力全面加强。要聚焦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国内需求、开放合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短板,着力“强创新、优结构、促开放”,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积攒经济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成现代化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 中等发达国家 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型国家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思路和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盛朝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为质的有效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质的有效提升能够开辟新增长模式和第二增长曲线、拓展发展上限,为量的持... 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为质的有效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质的有效提升能够开辟新增长模式和第二增长曲线、拓展发展上限,为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互为基础,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准确认识当前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稳增长摆在优先位置,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扩大开放,不断激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澎湃动能,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和服务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使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质的有效提升 量的合理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盛朝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2-90,共9页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和场所,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发展,才能使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体制不够健全,区域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和同质竞争,要素层面...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和场所,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发展,才能使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体制不够健全,区域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和同质竞争,要素层面存在市场化配置卡点堵点,产业层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体化配置机制。需要完善全国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制度保障,构建全国统一要素市场,促进技术、人才、数据、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话语权,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合力,增强市场体系在促进产业升级和附加值攀升中的支撑力,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新质生产力 制度 要素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促质,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及实现进路 被引量:42
4
作者 吕薇 金碚 +5 位作者 李平 王蕴 任保平 张辉 盛朝迅 李开孟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 自立自强 颠覆性技术 新动能 前沿技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高质量发展 创新推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5
5
作者 盛朝迅 周晓阳 《农村金融研究》 2023年第6期11-20,共10页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激发经济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循环战略在供给端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对于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认识不断提升,循环体系已基本建立,循环动力与能效正稳步提升。但...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激发经济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循环战略在供给端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对于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认识不断提升,循环体系已基本建立,循环动力与能效正稳步提升。但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金融体系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不够均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金融科技产业三者之间未能充分融合、区域协同与整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形成循环中的堵点痛点。论文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提升金融体系服务能力、保障科技产业金融的均衡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完整转化平台,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科技 产业 金融 良性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