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交通行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协同控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邢有凯 刘峥延 +3 位作者 毛显强 高玉冰 何峰 余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7,共9页
目前,交通行业已成为中国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来源之一,而且随着交通运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工业和生活排放相比,交通排放贡献占比呈相对增加趋势。文中构建了"CGE-CIMS联合模型",对中国交通行业实施环境经济... 目前,交通行业已成为中国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来源之一,而且随着交通运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工业和生活排放相比,交通排放贡献占比呈相对增加趋势。文中构建了"CGE-CIMS联合模型",对中国交通行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局地大气污染物和CO2协同控制效应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与BAU情景相比,环境税、碳税、成品油消费税以及政策组合情景均促进了交通行业的电力消费替代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即使考虑政策实施后电力消费增加导致的间接排放,各情景下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仍为正值,即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均具有较好的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CO2的效果。本文最后提出了包括聚焦高排放交通工具,以补贴低碳交通方式配合绿色税制改革,以及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等交通行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配套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行业 环境经济政策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2
作者 王垚 李爱民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掣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掣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全域高质量发展、整体生态保护与局部重点开发有机结合”为特征,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空间分工与合作、开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重要功能区的保障能力为主要思路,逐步确定“四横四纵”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同时,为支撑创新驱动、制造业强国、对外开放、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还需要重点布局科技创新高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多层次对外开放聚集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等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国土空间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责任和分工为施策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 开发保护 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44,共7页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精神,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区域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精神,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区域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形成,区域间发展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协同互动的机制模式不断丰富。深刻分析区域经济布局,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区域开发缺乏空间有效管控,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不平衡,老少边穷等特殊类型区域发展滞后,乡村地区衰落难以有效控制。推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点任务是:明确谋划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1+4+6+7”战略布局及重点任务,即强化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引领地位,精准明确四大地区板块差异化发展重点,分类发挥六大战略引领区示范带动功能,构建完善七大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扶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经济分化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一个需要重视的新趋势 被引量:34
4
作者 周晓波 陈璋 王继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39,共10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南北经济增长出现分化现象,体现在GDP增速、投资增速、净出口差额、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异。基于GDP增速的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之前的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主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南北经济增长出现分化现象,体现在GDP增速、投资增速、净出口差额、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异。基于GDP增速的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之前的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增速自然换挡导致的,而2013年以后则主要是由北方的资源型和重工业省份导致的。本轮南北经济分化现象,大宗商品价格的超预期下跌是其直接原因,而在中国长期的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所形成的南北分工格局,是其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分化 区域分化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肖金成 马燕坤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27,共8页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城市稀疏,不可能形成数量较多的城市群。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除了要重视成渝、关中等城市群的发展,更应重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让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和承载更多的经济和人口。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城市稀疏,不可能形成数量较多的城市群。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除了要重视成渝、关中等城市群的发展,更应重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让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和承载更多的经济和人口。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普遍不强,产业集聚能力普遍较弱,对外开放水平普遍不高。中心城市主要通过农产品消费、工业品供应、产业转移和生产性服务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一要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二要支持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三要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四要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西部地区沿边经济带;五要着力改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新格局 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展及“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重大任务 被引量:2
6
作者 卢伟 李沛霖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9,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总体趋缓,区域人口聚散格局加快重塑,区域创新格局极化态势明显,区域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总体趋缓,区域人口聚散格局加快重塑,区域创新格局极化态势明显,区域开放格局不断优化。“十五五”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必将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多重影响。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顺应人口聚散格局变化引导各地充分获取人口红利,促进创新要素多梯度布局和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开辟区域高水平开放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十五五” 人口流动 区域创新 区域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基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三维分类框架 被引量:13
7
作者 潘彪 黄征学 党丽娟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基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三维分类框架,本文将全国县域分为领先型、潜力型、基础型三类。其中,领先型县市187个,未来发展主要受限于空间范围狭小、行政等级偏低,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扩权赋能激发县域发展自主性和能动性,率先实现高质... 基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三维分类框架,本文将全国县域分为领先型、潜力型、基础型三类。其中,领先型县市187个,未来发展主要受限于空间范围狭小、行政等级偏低,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扩权赋能激发县域发展自主性和能动性,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潜力型县市687个,主要面临过早过快“去工业化”、人口和资金外流、经济调控能力弱、开发区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未来需要以锻长补短为核心,开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大引擎,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基础型县市996个,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生态、能源和边疆安全重任,客观上牺牲了发展权,统筹发展和保护压力大、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难度高,需要国家和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和利益补偿,推动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分类 差异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废气中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与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陆佳滢 王玉明 +2 位作者 李咸伟 熊丽君 李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48-5262,共15页
钢铁工业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但其也是CO_(2)大规模排放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针对CO_(2)的减排措施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通过调控关键基因、改造代谢途径或优化反应条件等方式,获得的工... 钢铁工业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但其也是CO_(2)大规模排放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针对CO_(2)的减排措施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通过调控关键基因、改造代谢途径或优化反应条件等方式,获得的工程菌株能够高效同化CO_(2)并转化为有机酸、生物燃料和多元醇等高值产物,为从传统的“获取–制造–处理”经济转变为减少碳足迹的可再生经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本研究聚焦微生物固定/转化钢铁废气中CO_(2)的研究进展,系统性分析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工程应用挑战,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其解决方案中的作用.这一领域的探索为未来的碳减排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废气 二氧化碳 微生物固定 基因编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
9
作者 贾若祥 窦红涛 党丽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1,共11页
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宏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并从目标、战略、动力、机制、保障五个维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宏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并从目标、战略、动力、机制、保障五个维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深深根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了新形势下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怎样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向“十五五”及未来2035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同时,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着力促进动态的相对平衡,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区域发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体系 主体功能区战略 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评估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何峰 刘峥延 +2 位作者 邢有凯 高玉冰 毛显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0-409,共10页
水泥行业是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重点行业。以往该行业的协同控制评估或针对个别企业,或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拟模型结合情景分析评估行业协同减排效益,尚缺乏系统评估水泥行业全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或技术)协同控制效果的... 水泥行业是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重点行业。以往该行业的协同控制评估或针对个别企业,或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拟模型结合情景分析评估行业协同减排效益,尚缺乏系统评估水泥行业全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或技术)协同控制效果的研究。文中首先测算水泥行业24项节能减排措施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再通过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交叉弹性、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等评估指标和方法,对这些措施开展协同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节能减排措施可协同减排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潜力最大的是结构调整措施;能效提升与节能措施的协同减排成本较低,但减排潜力有限。本文强化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能特性分析,可为水泥行业开展协同控制路径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行业 协同控制 碳减排 污染减排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构想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卢伟 申兵 +2 位作者 李大伟 王杨堃 公丕萍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7,共9页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总体层面、项目层面、规则层面、货币层面、文化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总体层面、项目层面、规则层面、货币层面、文化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五高”,即投入效益高、合作水平高、价值链位置高、市场瞄准程度高、整体联动性高。为此,需要推动“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迈向中高端,构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质量提升机制,探索创新完善经贸投资规则并推动标准“走出去”,构建金融高质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机制,改进人文交流重点和策略强化“软实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经贸投资规则 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43
12
作者 张可云 肖金成 +3 位作者 高国力 杨继瑞 张占仓 戴翔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9,共16页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矛盾突出。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逐渐从外贸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和消费主导,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矛盾突出。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逐渐从外贸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和消费主导,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首次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新格局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刊就上述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展开讨论,以期对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欧阳慧 李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8,共1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部分城市群存在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呈现同质化竞争、核心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部分城市群存在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呈现同质化竞争、核心与边缘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无序蔓延扩建新城新区和毗邻合作区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城市群空间范围缺少统一科学的划定标准、跨行政区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滞后、行政区划等级分割影响较大、缺乏明确的治理主体等。针对突出问题,建议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增强引导、创新机制、加强监测,有序引导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空间布局 区域布局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党丽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1,共6页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流域内用水需求增长与空间失衡的矛盾制约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Super SBM模型计算2005—2019年各省及地级市工业用水效率,并利用地理加...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流域内用水需求增长与空间失衡的矛盾制约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Super SBM模型计算2005—2019年各省及地级市工业用水效率,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地区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工业废水排放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工业用水效率影响最大的是人均GDP,其次是研发经费占比、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增加值占比、工业用水量占比、水资源总量等;用水效率低等水平且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用水效率中等水平地区应以降低废水排放量为主,加大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用水效率高等水平地区应严格实行区域环境容量和浓度管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水效率 Super-SBM模型 GWR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2020年后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高国力 张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后半场,经济发展形态、质态和结构等均发生系统性深刻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与人口流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新动向均将深刻影响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后半场,经济发展形态、质态和结构等均发生系统性深刻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与人口流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新动向均将深刻影响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作用机理模型,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存在供需平衡、投资联动和要素集散三大效应。以主要影响因素趋势性分析为导向,研究提出未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主要包括: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布局优化调整、系统性提升城镇宜居宜业程度、以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为主要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智能城市与数字经济协同升级发展、因地制宜推动规划建设科学城及新应用场景等人口和经济集聚新载体、加强人力资本供给等。围绕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集聚、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推进重点城镇化区域安居乐业、实施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行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主战场、强化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 相互关系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小广 黄征学 +2 位作者 覃成林 杨丹辉 喻新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共14页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而应该对区域经济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事先有充足的准备和系统的应对策略。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已经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而应该对区域经济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事先有充足的准备和系统的应对策略。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已经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区域经济重大风险像金融风暴、贸易摩擦等一旦爆发,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会因此而改变。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如何在多变的局势中,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提升区域抵御危机风险的“韧性”,是区域管理者和决策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从宏微观角度,结合深刻的理性思维,发表真知灼见,提出切合实际的研究对策,以期对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重大风险 防范 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率吗?——基于“本地——邻地”效应和传导机制的检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谢伟伟 金田林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3,共9页
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考察了200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整体上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效率,原因在于市场一体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实证结果表明... 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考察了200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整体上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效率,原因在于市场一体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实证结果表明:通过构建时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发现,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兼具本地—邻近效应,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时间"路径依赖"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市场一体化同时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城市经济效率都有积极影响;通过构建面板中介模型对传导机制进行检验发现,规模效应对市场一体化和城市经济效率的正向传导作用最大,其次是技术溢出效应,而竞争效应削弱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城市规模是影响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经济效率的重要异质性来源,大规模城市市场一体化更易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一体化 城市经济效率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田林 吴自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4,共7页
清晰界定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深入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发现和培育未来北京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前提,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经济距离、场强模型和引力模型以及国... 清晰界定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深入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发现和培育未来北京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前提,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经济距离、场强模型和引力模型以及国家发改委“1小时通勤圈”理念,在区县尺度上划定了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研究发现:(1)北京都市圈可以划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与机会圈层3个层次;(2)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包含北京市的7个区,分别为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和通州;(3)紧密圈层包含北京市的8个区和天津市的3个区以及河北省的1个地级市(廊坊);(4)机会圈层包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9个区/地级市。文章提出应从交通一体化建设、对内对外开放、产业空间分工优化和加强政策协调四方面入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北京都市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都市圈 北京都市圈 空间范围 空间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槛效应的北京都市圈最优城市规模研究
19
作者 金田林 吴自强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50-154,共5页
伴随中国迈入城镇化后期,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本文基于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根据2000-2017年北京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分析了北京都市圈及都市圈内各圈层的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表明:第一,现... 伴随中国迈入城镇化后期,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本文基于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根据2000-2017年北京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分析了北京都市圈及都市圈内各圈层的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表明:第一,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核心圈层的7个区,紧密圈层的12个区/地级市,机会圈层的9个区/地级市;第二,总体来看,北京都市圈超出最优城市规模约30%,迫切需要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进行疏解;第三,分圈层看,核心圈层城市规模已经处于边际报酬递减阶段,机会圈层城市规模则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是未来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都市圈 最优城市规模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低值收敛到高水平协调——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
20
作者 李庆 谢伟伟 +1 位作者 李润宽 张格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3,共7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处于水资源从节约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能源消耗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处于水资源从节约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能源消耗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碳减排三者的绿色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黄河流域2003—2022年86个地级市的水生产率、产业结构和能源碳排放水平(即水产碳)的绿色协调关系进行量化测度和分析,并通过β收敛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关系的收敛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城市的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处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状态;②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收敛特征,整体上呈现低值收敛趋势,这种趋势不利于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打破现状。建议在中上游地区结合产业发展重点提升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在中下游地区结合产业发展重点降低能源排放水平,实现产业发展与能源排放脱钩;在全流域一方面以水为基,统筹流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增效,精准有效地补齐绿色协调发展短板,提升流域整体的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重点突破,打破低效水平上的绿色协调收敛趋势,引导流域整体绿色协调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进入先分化后协调的发展轨道,促使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关系从低水平收敛向高水平协调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协调 时空特征 Β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