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创新方向初探 被引量:54
1
作者 李晓江 张菁 +3 位作者 董珂 王佳文 苏洁琼 吕晓蓓 《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变化,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但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方法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快速城镇化时期调控城乡空间资源的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变化,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但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方法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快速城镇化时期调控城乡空间资源的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系统性地整理了当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方向,为下一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规划 问题 创新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中的城乡规划——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谈起 被引量:43
2
作者 杨保军 陈鹏 吕晓蓓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67-76,共10页
在概略性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城市和乡村、政府与市场、物质与人等中国社会运行的几组基本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而城乡规划也须相应进行四个方面的转型:在... 在概略性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城市和乡村、政府与市场、物质与人等中国社会运行的几组基本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而城乡规划也须相应进行四个方面的转型:在发展理念上,从经济增长转为价值增进,规划应加强与社会学的结合,自下而上地了解"人的需求";在城乡关系上,从单向替代转为互补共生,规划应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尊重乡村传统文化,汲取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政府边界上,从权力无边转为管控有界,规划的管控边界也应向公共系统收缩,并适应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趋势,平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规划视角上,从宏观单一转为人性多元,规划不能再宏大叙事般地"鸟瞰"城市,而应从置身其中的"人"的视角多维度观察和理解城市,包括与生活模式紧密结合的生态视角、基于个体空间体验的生活视角、适应精细化管理的微观视角、直面复杂城市的"非正规"视角、把握微观社会运行特征的新技术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规划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 被引量:61
3
作者 戴帅 陆化普 程颖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0,共5页
自上而下的传统乡村规划模式导致乡村规划与建设存在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够充分、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村风貌特色丧失以及流于表面等问题,需建立以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为基础的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明确界定乡村规划中政府、... 自上而下的传统乡村规划模式导致乡村规划与建设存在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够充分、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村风貌特色丧失以及流于表面等问题,需建立以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为基础的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明确界定乡村规划中政府、规划师、农民的功能定位与作用,构筑物质和制度"枢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乡村规划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防震避难空间规划探讨——以西昌市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艳 郑岭 高捷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25,共7页
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防震避难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包括: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结合城市用地分级设置避难场所,有效组织防灾避难的通道系统。借鉴以上经验,我国大陆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应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组织核心,由三... 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防震避难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包括: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结合城市用地分级设置避难场所,有效组织防灾避难的通道系统。借鉴以上经验,我国大陆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应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组织核心,由三级防灾生活圈与防灾隔离带共同构成。西昌城区防震避难空间规划基于以上体系,结合避难场所划定防灾生活圈,选择防救灾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避难空间体系 防灾生活圈 防救灾通道 西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演进的系统逻辑——基于人地关系视角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利伟 赵明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2,33,共7页
城镇化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巨系统的复杂变迁过程,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城镇化"人—地系统"模型,根据模型框架分析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机理。从城镇化"人—地系统"出发,指出新时... 城镇化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巨系统的复杂变迁过程,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城镇化"人—地系统"模型,根据模型框架分析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机理。从城镇化"人—地系统"出发,指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系统面临土地城镇化路径依赖、人口不完全城镇化困境以及人口、产业、环境与土地非均衡城镇化的人地矛盾,最后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导向:由增量城镇化向存量城镇化转变、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由刚性城镇化向弹性城镇化转变、由要素城镇化向功能城镇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一地系统 人口、土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城市儿童不同季节住区户外活动特征及空间规划启示 被引量:14
6
作者 冷红 高竹青 袁青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58,共6页
进行户外活动是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寒地城市的季节变化对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影响显著,作为儿童主要活动载体的住区空间设计如何去回应这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需要重视。为探讨寒地城市2~6岁儿童不同季节的活动特征如... 进行户外活动是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寒地城市的季节变化对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影响显著,作为儿童主要活动载体的住区空间设计如何去回应这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需要重视。为探讨寒地城市2~6岁儿童不同季节的活动特征如何指导住区空间设计,选取哈尔滨市中北春城、欧洲新城、恒祥城3个典型住区,分别于暖季节、过渡季节和冷季节进行实地调研,利用问卷调查、行为注记、微气候实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儿童不同季节的户外活动特征及其与住区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和环境营造三方面提出寒地住区空间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儿童 户外活动特征 季节 寒地城市 住区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省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被引量:6
7
作者 曹璐 靳东晓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27-31,共5页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城乡统筹类规划的产生。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当前城镇化模式之下城乡各类要素配置的最佳方案。受政府事权的约束,不同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作为"点面结合"的规划类型,城...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城乡统筹类规划的产生。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当前城镇化模式之下城乡各类要素配置的最佳方案。受政府事权的约束,不同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作为"点面结合"的规划类型,城乡统筹规划需要以分区导引作为阐述面域规划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分区的合理性问题尤为重要。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主体涉及"城市"和"乡村",大量规划内容政策性强、超出了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权限,必须通过引导和协商予以落实,而这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而言几乎是全新的课题。本文以省市域规划的实际案例为参考,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新型城镇化 政府事权 规划分区 政策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被引量:14
8
作者 蔡立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0,共4页
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 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间要素协调。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四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区域规划 一体化 空间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D理论在旧城更新中的融合性设计策略--以成都市龙泉驿区音乐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惟科 刘圆圆 尹静雅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研究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背景出发,针对旧城更新中TOD理论应用的不足,结合成都市龙泉驿区音乐广场改造项目,提出范围合理策略、功能有机策略、交通分级架构策略和区域有序分布策略等融合性的设计策略,并对TOD理论进行补充,以期为TO... 研究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背景出发,针对旧城更新中TOD理论应用的不足,结合成都市龙泉驿区音乐广场改造项目,提出范围合理策略、功能有机策略、交通分级架构策略和区域有序分布策略等融合性的设计策略,并对TOD理论进行补充,以期为TOD理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旧城更新 TOD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殊途同归——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区域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浩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80,共5页
从内涵上看,世界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具有内在统一性:城镇群发展催生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引领世界级城镇群的整体发展。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结合北京自身发展的现实状况,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树立明确的区域发展观念,通过京津冀联手打... 从内涵上看,世界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具有内在统一性:城镇群发展催生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引领世界级城镇群的整体发展。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结合北京自身发展的现实状况,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树立明确的区域发展观念,通过京津冀联手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实现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的互利双赢,这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世界城市 区域 世界级城镇群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中国沿海转型发展之路——河北沿海地区空间发展战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泽 李浩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3,共6页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一,河北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突出、战略性资源丰富,但由于存在港口功能单一、产业结构与港城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等问题,其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立足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河北沿海...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一,河北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突出、战略性资源丰富,但由于存在港口功能单一、产业结构与港城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等问题,其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立足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河北沿海地区规划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包括转变港口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及城镇发展模式等,通过港口拉动、港城互动与区域联动,实现"内聚提升、对接开放、转型跨越",推动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我国新一轮沿海开放开发的区域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沿海地区 发展模式 转型发展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豫皖四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钰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分析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区域内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文章以苏鲁豫皖四省8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 分析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区域内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文章以苏鲁豫皖四省8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省域尺度下研究区的传统村落均为聚集分布模式,安徽省集聚分布显著。(2)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河南的平顶山市、信阳市。(3)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苏鲁豫皖传统村落总体上呈“一主+两次+多中心”的团簇状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状分布较为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横“V”字型。(4)该区密度因素(如GDP密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普通道路密度、河流密度等,最后是地形因素;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受11个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2种类型,说明该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异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更明显,其中GDP密度、一般道路密度和其他10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农耕文化语境下的村庄规划实践与思考——以拉萨市尼木县吞达村为例
13
作者 陈宇 张清华 《南方建筑》 2013年第4期59-63,共5页
西藏农耕文化体系下形成的村庄,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吞达村是西藏自治区的古村落,其聚落空间、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典型的西藏农业文明印迹。本文研究农耕文化要素对吞达村农业村庄聚落发展的影响,探寻在西藏传统文... 西藏农耕文化体系下形成的村庄,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吞达村是西藏自治区的古村落,其聚落空间、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典型的西藏农业文明印迹。本文研究农耕文化要素对吞达村农业村庄聚落发展的影响,探寻在西藏传统文化演进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农耕文化 村庄规划 吞达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