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内河空间生态化维稳规划策略推演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荷 杨培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62,共7页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时空演绎 生态修复 稳态复健 思维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山地城镇特殊性,构建规划建设工作体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和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97,112,共3页
山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山地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构成复杂,气候环境多变,是生态敏感脆弱,灾害频发的区域,同时具有人口稠密而经济发展缓慢的特点,这导致山地城乡规划和建设涉及的科技问题较之平原地区要复杂得多。
关键词 山地城镇 城乡规划 城镇化建设 山地地形 地质条件 气候环境 经济发展 平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心化的社会网络演变特征及规划响应——以四川省A村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石亚灵 张悦 周政旭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近40年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乡村地区的空间生产逻辑因人口流动发生变化,乡村的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涵,也蕴含了由于社会关系变迁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四川省典型空心村为例,展开社会关系网络变... 近40年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乡村地区的空间生产逻辑因人口流动发生变化,乡村的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涵,也蕴含了由于社会关系变迁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四川省典型空心村为例,展开社会关系网络变迁机制及乡村规划探讨。过程如下:收集村落40年间的人口、社会关系、就业等基础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血缘、地缘关系网络结构模型,通过网络密度、k-核、中心度的指标计算,对比分析空心化前、后的社会网络结构整体紧密度、局部稳定性、个体集中趋势特征变化。结果显示:血缘关系整体紧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局部稳定性增强后减弱、个体集中趋势持续减弱;地缘关系整体紧密度持续降低、地缘关系局部稳定性及个体集中趋势呈现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1)人口流动、聚居方式、就业分异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显性影响因素;(2)社会交往体系分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个体需求多元化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背后机制;(3)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与村落空间、邻里空间、家庭空间的变化紧密关联,并影响着乡村规划与治理。因此,依据“人口—社会关系—社会运行—乡村规划”的逻辑关联,尝试提出“土地流转、关系构建、空间重塑”的乡村规划治理策略,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社会关系网络 国土空间规划 空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91
4
作者 黄璜 杨贵庆 +1 位作者 菲利普.米塞尔维茨 汉内斯.朗古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提出基于"人口收缩"与"要素回流"二律背景的"后乡村城镇化"研究视角,解析了当代德国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探索方向。研究通过图林根乡村规划案例,解读当代德国乡村"自... 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提出基于"人口收缩"与"要素回流"二律背景的"后乡村城镇化"研究视角,解析了当代德国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探索方向。研究通过图林根乡村规划案例,解读当代德国乡村"自上而下"传统路径的发展困境及与之相对的"自下而上"补充路径和规划方法的探索,试图为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定位和乡村规划建设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规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城镇化 人1:7收缩 要素回流 德国图林根 乡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式微的山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意愿特征、问题、趋势与规划响应 被引量:38
5
作者 万成伟 杨贵庆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7-86,102,共11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乡村总体式微并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缩-并"交织的重构,这不仅给山地乡村自身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挑战,还给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带来很大难题,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乡村总体式微并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缩-并"交织的重构,这不仅给山地乡村自身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挑战,还给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带来很大难题,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实践及调查,运用交叉法等分析村民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区位等群体特征及其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山地乡村空间具有突出的异质性,并衍生出与众不同的人口与社会结构的异质化,给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带来时、空、需求等诸多挑战,成为规划配置的痛点与难点。为此,提出"内容配置-空间布局-发展时序"的精准规划框架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乡村 公共服务设施 以人民为中心 异质性 精准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疫情下城市脆弱性及规划应对研究框架 被引量:8
6
作者 邱建 李婧 +1 位作者 毛素玲 李异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1,共9页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城市脆弱性暴露无遗。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责,此次疫情致灾的规划应对成效需要及时总结。文献调查发现:基于健康灾害的城市脆弱性理论及规划实践研究,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十分缺乏,急需建立研...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城市脆弱性暴露无遗。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责,此次疫情致灾的规划应对成效需要及时总结。文献调查发现:基于健康灾害的城市脆弱性理论及规划实践研究,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十分缺乏,急需建立研究框架。本文由此提出的研究框架聚焦探索疫情扩散条件下的城市脆弱性空间响应规律,运用城市规划、预防医学等知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借助GIS、空间图谱、元胞自动机、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技术手段,探讨城市重大疫情与脆弱性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总体思路上,研究从疫情扩散和城市脆弱性两个方面,分别建立疫情传播网格动力学模拟模型和城市脆弱性空间图谱模型,通过对两者进行空间耦合,描述其耦合机理、揭示其耦合规律,据此制订规划应对疫情的技术调控策略。期望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理论,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有利于建设"健康安全"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疫情 城市脆弱性 空间图谱 空间耦合 规划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设计的公共艺术专项规划技术路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威 李和平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3-77,共5页
公共艺术作为城乡空间中一种要素类型,是艺术介入城乡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文章明确了公共艺术概念,分析了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四性”效用,辨析了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在问题意识、目标方向、价值导向、空间主体等方面的交织,以及... 公共艺术作为城乡空间中一种要素类型,是艺术介入城乡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文章明确了公共艺术概念,分析了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四性”效用,辨析了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在问题意识、目标方向、价值导向、空间主体等方面的交织,以及目前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在内涵认知、参与主体、技术方法和实施体系等方面的区隔。同时,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为基础,提出在叙事理念、空间主体、技术手段、实施路径方面的公共艺术专项规划“八定”技术路径,并在城市设计确定性底线管控的基础上协调艺术创作的不确定性,促进城乡空间的高质量、可持续艺术介入,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以提升城市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公共艺术 专项规划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曾帆 邱建 蒋蓉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6,共9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全国各地均展开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实践探索。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乡村系统的复杂性要求适应于地域条件的规划模式及地方路径。成都市乡村规划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以及两次灾后重...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全国各地均展开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实践探索。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乡村系统的复杂性要求适应于地域条件的规划模式及地方路径。成都市乡村规划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以及两次灾后重建(2008年5·12汶川和2013年4·20芦山)的政策革新中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地域文化等方面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种基于成都地区独有的内涵式发展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和地方路径,即产村融合的规划模式及技术框架,包括规划集中选址、成片连线建设、"产村单元"构建、"小组生微"布局、建筑风貌塑造等,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凝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和理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规划实践 城乡统筹 产村相融 成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贵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5,共6页
基于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以及这一改革对城乡规划教育的影响,文章提出塑造以能力结构为重点、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观点,指出规划师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协同创新能力... 基于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以及这一改革对城乡规划教育的影响,文章提出塑造以能力结构为重点、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观点,指出规划师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协同创新能力是能力结构中最体现卓越实践能力的一环,是职业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核心。面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任务,规划师须针对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阶段、历史文化特征和地理风貌条件等,开展“在地性”协同创新规划;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和渐进式“三式规划”,在规划实践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协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文章提出城乡规划课程设置应及时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及时补充相应的实务应用课程,为卓越实践能力的培育打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实践能力 能力结构 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教育 城乡规划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被引量:126
10
作者 张京祥 张尚武 +6 位作者 段德罡 陈前虎 马向明 史怀昱 赵炜 闾海 赵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3,共10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在不断加剧,城乡两极差异化格局在不断显现,乡村总体上处在落后、萧条、衰败的状况。这个状况不是中国所独有,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当年高速城镇化时期也面临着一样的挑战。今天,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在不断加剧,城乡两极差异化格局在不断显现,乡村总体上处在落后、萧条、衰败的状况。这个状况不是中国所独有,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当年高速城镇化时期也面临着一样的挑战。今天,落后、衰败、萧条的乡村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实现世界强国目标的关键短板,也成为中国许多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乡村虽小,但可谓"小乡村,大问题",要解决乡村问题需要置于一个大格局、大系统,我们也要有更高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多规合一 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城镇化 实用性 经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空间规划方法——基于规划与治理的一体化视角 被引量:26
11
作者 冯旭 王凯 +1 位作者 毛其智 潘传杨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31,共11页
围绕“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培育多元功能、提高生态与人居品质”的乡村蓝图,在梳理乡村规划演变过程及空间规划制度要求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乡村空间传导体系,明确了县、乡镇、村三级构成乡村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核心体系。其中,县级通过体... 围绕“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培育多元功能、提高生态与人居品质”的乡村蓝图,在梳理乡村规划演变过程及空间规划制度要求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乡村空间传导体系,明确了县、乡镇、村三级构成乡村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核心体系。其中,县级通过体现政府意志的底线约束与区域建设内容形成“基础规划”;村级通过村民集体协商后的具体用途提出“利用方案”;乡镇级作为统筹自上而下治理目标与自下而上发展诉求的关键层级,在对空间利用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基础规划”、合并“利用方案”,优化后形成“总体规划”,并据此调整“利用方案”形成村域“详细规划”。上述编制流程与方法,为解决乡村空间复合性与规划用地排他性之间的技术难点,实现上、下协同的乡村治理机制提供了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蓝图 乡村空间规划 乡村空间传导体系 乡村空间复合性 乡村分级治理 村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与机制实践成效及建议
12
作者 邱建 罗锦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9-73,共5页
针对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与机制实践成效总结不足、分析滞后的问题,以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原理,通过实地调查等方法,提出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分类思路,构建以体制与机制关键要素为主体的类型分类体系... 针对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与机制实践成效总结不足、分析滞后的问题,以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原理,通过实地调查等方法,提出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分类思路,构建以体制与机制关键要素为主体的类型分类体系,并对国家级新区进行类型划分。从规划管理体制维度出发,可将国家级新区划分为规划建设类、自然资源类和多部门混合类3类;从规划管理机制维度出发,可将国家级新区划分为Ⅰ类新区、Ⅱ类新区和Ⅲ类新区。基于此,对各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行中的成效进行评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规划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规划管理 体制机制 类型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 被引量:66
13
作者 阳建强 杜雁 +10 位作者 王引 段进 李江 杨贵庆 杨利 王嘉 袁奇峰 张广汉 朱荣远 王唯山 陈为邦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6,共8页
在未来5至10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将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如何逐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如何注重城市内涵发展,以及如何提高城市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功能 内涵发展 城市发展 城市品质 城镇化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贵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10,共6页
文章基于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提出城乡共构的理论视角,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的多元路径。文章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角色逐渐从生产功能向兼具消费功能转型。基于城乡共构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应围绕乡... 文章基于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提出城乡共构的理论视角,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的多元路径。文章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角色逐渐从生产功能向兼具消费功能转型。基于城乡共构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应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方针,区分乡村所处的不同地域类型和不同经济水平。在乡村振兴分项目标与乡村地理空间、经济水平三者之间建构矩阵关系,理论上可形成乡村振兴多元路径45个交汇点的概念模式。城乡共构视角下乡村振兴多元路径的先期重点包括城乡生态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生及技术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共构 要素流动 乡村振兴 多元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M修正的城市生态空间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婧 邱建 程昕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1,共6页
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构建城市生态格局的基础性工作。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场景,等效因子法基于1个国家甚至全球平均水平的价值当量开展评估,是国内外较为公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城市人类活动集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 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构建城市生态格局的基础性工作。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场景,等效因子法基于1个国家甚至全球平均水平的价值当量开展评估,是国内外较为公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城市人类活动集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但适应城市场景的生态空间服务价值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更未形成统一的定量测算方法。根据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实践需求,通过文献调查,结合专家访谈,在等效因子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城市场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包括确定了5个自然地理和3个社会经济因素修正系数,对基础当量表进行时间动态性、空间异质性的价值修正,结合各类生态系统的面积A_(j)及1标准当量的价格D值,建立了同时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突出影响的城市地区生态空间服务价值动态评价模型。研究结果为天府新区基于生态空间服务价值量化评价的规划选址及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绩效评估、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等效因子法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贵庆 开欣 但梦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56,共9页
村庄闲置公共设施在我国偏远地区山地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是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价值和功能改造价值。对其活化利用的可能性体现在:它们类型和数量较多,产权基本上属于村集体或国有,占地属于建设用地性质,... 村庄闲置公共设施在我国偏远地区山地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是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价值和功能改造价值。对其活化利用的可能性体现在:它们类型和数量较多,产权基本上属于村集体或国有,占地属于建设用地性质,空间位置较好,建筑质量和空间特征便于改造利用,并具有地方风貌特色。活化利用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必要性体现在:符合资源节约和低碳原则,便于精准配置公共设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并可赓续地方建筑风貌特色。基于浙江省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得出以下启示:应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和认识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历史文化和空间使用价值;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把个别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村庄整体发展的功能定位相结合;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充分把握建筑质量、结构构造特点,做好综合评估,做到既符合合理性、现代化使用要求,又体现出历史年轮和乡土风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闲置公共设施 活化利用 有机更新 乡村振兴 黄岩 屿头乡 沙滩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关联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贵庆 蔡一凡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4,共7页
文章通过建构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三维空间模型,计算建筑、院落及街巷空间的高程、距离、面积和宽度等空间量化因子;对应调查村落的家族辈分、房族地位和家族主要活动等内容,定量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为保... 文章通过建构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三维空间模型,计算建筑、院落及街巷空间的高程、距离、面积和宽度等空间量化因子;对应调查村落的家族辈分、房族地位和家族主要活动等内容,定量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结构 家族社会 黄岩区 乌岩古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吴唯佳 吴良镛 +6 位作者 石晓冬 王富海 汪科 周俭 毛其智 邱衍庆 王凯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4,共6页
我国正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美好人居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人居高质量发展是受惠面更充分,社会包容更均衡、文明程度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 我国正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美好人居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人居高质量发展是受惠面更充分,社会包容更均衡、文明程度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凝聚力的均衡发展,人居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城乡建设的支持,需要处理好规模增长与存量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 转型发展 城市与乡村 人居 区域竞争力 均衡发展 社会包容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