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陵地区城市的风道规划方法研究——以广州城市设计重点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巫溢涵 詹庆明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4,共11页
丘陵地区城市与平原地区城市的近地层风场特征通常呈现出显著差异。为缓解丘陵地区城市中特殊地形结构造成的通风不畅、热岛效应、污染积聚等问题,以广州城市设计重点区域作为实验场域,使用顾及复杂地形条件的综合迎风面积密度指数描述... 丘陵地区城市与平原地区城市的近地层风场特征通常呈现出显著差异。为缓解丘陵地区城市中特殊地形结构造成的通风不畅、热岛效应、污染积聚等问题,以广州城市设计重点区域作为实验场域,使用顾及复杂地形条件的综合迎风面积密度指数描述地区通风潜力,提出不同风向条件下基于最小整体通风阻抗的风道识别方法,并依据风道宽度、风道与主导风向一致性两项准则确定区域通风廊道范围,划定其风道等级;同时结合局地环流特征和德国学者克雷斯、西弗斯等提出的冷空气补偿理论,识别补偿区、作用区以及二者之间的冷空气传输区;由此在区域和局地层面形成了完善且能互补的城市通风系统,促进了风道规划的空间落位与通风规划管理手段的精细化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城市微气候 城市风道 局地环流 规划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基本公服设施数量与多样性空间配置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合林 郑天铭 聂晶鑫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1,共8页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重服务单元内的基本公服设施的种类多样和数量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数量的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武汉市为例,本文以GIS技术、POI数据和宜出行数据为支撑,研究基本公服设施的数量供给和多样性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数量空间配置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而人均数量配置呈现出"三明治"结构;在多样性配置上同样呈现核心—边缘差异,多样性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整体相关但不完全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空间配置 数量特征 多样性特征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与规划实施验证 被引量:10
3
作者 詹庆明 岳亚飞 肖映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1,共9页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期扩展最为迅速,主要是工业区的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带动。整体的扩展模式是从初始的三镇独立沿江发展,逐渐形成空间"十字"发展模式,后期呈圈层向外推进和沿主要交通道路的"外延式"扩展。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明显,尤其是对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而对居住区的规划指导作用相对偏弱。城市的实际发展规模与规划在每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目前武汉市在实际发展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要素上与2010版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耦合度较高,绿地规模距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具有创新:(1)利用地图重构的技术方法将历史追溯到1870年,结合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武汉市建成区近现代比较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2)研究不同阶段武汉市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的耦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区 城市扩展 空间结构 规划实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大规模量化测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99
4
作者 龙瀛 唐婧娴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114,共8页
伴随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从重“量”走向提“质”,城市建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定量研究亟待展开,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其空间品质与活力成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本文从街道空间品质的概念、大规模量化方法和空间品质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切入,梳... 伴随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从重“量”走向提“质”,城市建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定量研究亟待展开,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其空间品质与活力成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本文从街道空间品质的概念、大规模量化方法和空间品质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切入,梳理了国内、国外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方法的进展。总体而言,街道物质空间的测度在不同的方面已有一定的方法积累、但少有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利用可获得性高的街景图片进行街道空间测度是国际上新兴的研究方向,空间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还有待深入,已有研究少有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品质 测度 建成环境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被引量:37
5
作者 龙瀛 张恩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40,52,共8页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⑴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⑷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增强设计 新兴技术 智慧规划 ICT基础设施 人本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体检评估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正国 周方 胡海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60-64,共5页
本文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对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探讨,构建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约80个参数的指标体系,借助大数据及传统数据,使用指标完成率的方法对国土空间... 本文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对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探讨,构建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约80个参数的指标体系,借助大数据及传统数据,使用指标完成率的方法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规划对策和建议。国土空间规划的体检和评估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的体征和运行状况,对于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大城市病 指标体系 体检评估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六百年来城市建成区扩展过程与特征分析——以苏沪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宇超 金晓斌 +5 位作者 覃丽君 薛樵风 成一农 龙瀛 杨绪红 周寅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5-68,共14页
利用历史文献、古地图、民国测绘图和遥感影像图,复原了苏沪地区有连续建城记录的56座城市自明朝以来9个时间断面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选取扩展速率、扩展强度、幂律分布指数、分形维数、紧凑度和重心迁移距离等指标,分析了各城市在城市... 利用历史文献、古地图、民国测绘图和遥感影像图,复原了苏沪地区有连续建城记录的56座城市自明朝以来9个时间断面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选取扩展速率、扩展强度、幂律分布指数、分形维数、紧凑度和重心迁移距离等指标,分析了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和空间形态上的变化过程;同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看,近六百年来苏沪地区各城市建成区规模显著增大,研究区城市建成区总规模扩大了59.9倍,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无锡市主城区,扩大了346.7倍;(2)从变化过程看,可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和提升阶段等5个阶段;(3)近六百年来,研究区内城市建成区规模之间的差异趋于减小,大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多;(4)从空间形态变化看,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形态愈加复杂,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城市形态紧凑度逐渐减小;(5)从城市重心变迁看,平原城市大多围绕原城池向外近似均匀扩展,大部分城市重心迁移距离小于3.5km;(6)城市规模受城市社会经济、区域人口的影响较大,与城市行政等级的关联较小,而城市形态会因人口增加而趋于复杂,与城市经济水平和城市等级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建成区 变化过程 苏沪地区 六百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探讨——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丁亮 宋小冬 钮心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116,共10页
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式和功能联系两方面特征.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缺少对功能联系特征的分析.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中提取街道之间的就业-居住功能联系和游憩-居... 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式和功能联系两方面特征.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缺少对功能联系特征的分析.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中提取街道之间的就业-居住功能联系和游憩-居住功能联系,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单位面积吸引量、联系紧密程度两方面分析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发现,从功能联系来看,上海中心城区呈“单中心+扇形”结构,中心地区对就业、游憩活动的吸引力远大于外围地区,外围地区居民沿与放射地铁线网耦合的若干扇面与中心地区产生紧密的联系.行政区划、黄浦江和苏州河会通过对居民活动范围的限制影响扇形结构边界.这与“多中心+内环、中环、外环3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传统认识和圈层式的社会空间结构有较大差异.说明表象的圈层结构下,就业和游憩活动都受中心地区强烈吸引,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虽然居住分布存在圈层分异,但就业-居住和游憩-居住活动相互交错,不存在空间隔阂.基于功能联系,补充空间结构理论中既已提出,但还难以实证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功能联系 单中心 扇形结构 上海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际出行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垚 钮心毅 宋小冬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53,共11页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得出居民城际出行联系,分别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两个维度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等级和腹地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依然是稳定中心地体系,但逐步瓦解;城市网络结构的分析表明区域形成了&...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得出居民城际出行联系,分别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两个维度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等级和腹地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依然是稳定中心地体系,但逐步瓦解;城市网络结构的分析表明区域形成了"一核多极"非均衡网络结构。研究认为,当前长三角空间组织同时具有"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特征,流动空间一定程度上受到场所空间影响,与中心流理论基本相符。都市圈将成为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物质载体,是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关键。针对当前规划中的不足,提出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的建议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场所空间 流动空间 空间组织 城际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颠覆性技术作用下的设计转变 被引量:44
10
作者 张恩嘉 龙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13,共9页
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慧化为标志、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ICTs)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所居住的城市。传统的设计手法如空间干预,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需... 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慧化为标志、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ICTs)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所居住的城市。传统的设计手法如空间干预,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这一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旨在探索融合ICTs的设计手法,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提升和丰富城市的日常生活。文章将从概念内涵、整体流程、应用场景及特点、相关案例等角度,阐述对数字创新手段融入传统空间干预与场所营造中的认识和思考,旨在为更智慧、更人性化、更具弹性的城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空间设计 第四次工业革命 物联网 信息通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众需求的政务网站设计——以规划在线网站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爱荣 胡海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79-83,共5页
以广州市规划局规划在线网站为例,从政务网站的发展趋势、功能设计、安全设计、内容保障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公众需求的政务网站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 政务网站 公众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规划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正国 黄盛 毛海亚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1-54,共4页
我国规划信息化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国外地理空间基础软件依赖度较高等问题,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规划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先后组织了美国地理空间图像软... 我国规划信息化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国外地理空间基础软件依赖度较高等问题,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规划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先后组织了美国地理空间图像软件应用情况调查和市县级规划信息化部门现状及新技术应用需求调查。文章从地理空间基础软件使用现状、规划管理业务主要应用系统建设、规划管理数据建设、规划信息化投资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对上述两个调查的结果展开分析,以剖析我国规划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特征,并为其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信息化 现状调查 地理空间图像软件 数据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标准新进程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进 鹿勤 +8 位作者 张伟 钟家晖 刘奇志 恽爽 王浩 邓伟骥 张晓昕 王新哲 张宝武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39,47,共8页
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赋予团体标准明确的法律地位,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鼓励和支持学术组织编制团体标准,以改变政府标准制定周期长,难以适应市场化和技术快速发展需求的局面,并提出到2020年,制定一批与强制性指标... 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赋予团体标准明确的法律地位,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鼓励和支持学术组织编制团体标准,以改变政府标准制定周期长,难以适应市场化和技术快速发展需求的局面,并提出到2020年,制定一批与强制性指标实施相配套的团体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法律地位 国家标准 学术组织 市场化 强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的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来自空间失序的视角 被引量:51
14
作者 陈婧佳 张昭希 龙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5-47,共13页
近年来,街道品质与街道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公共健康领域,已有研究证明品质不足甚至失序的城市空间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从而导致高风险的个体行为和疾病。而微观尺度的空间特征改善,则有利于提升公共空间... 近年来,街道品质与街道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公共健康领域,已有研究证明品质不足甚至失序的城市空间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从而导致高风险的个体行为和疾病。而微观尺度的空间特征改善,则有利于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动友好性,塑造积极的心理感知,从而促进公共健康。结合我国打造高品质城市街道空间的议题背景,本文以公共空间中的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局部空间品质不足现象,梳理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各种空间品质提升方法,由此提出不同空间品质问题的应对策略,从而探索解决中国城市出现街道空间品质较差或空间失序问题的实践要点,总结以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建成环境维护、整治和有机更新的策略方法,以进一步服务精细化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空间品质 公共健康 街道设计导则 品质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垚 钮心毅 李志鹏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6,共9页
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 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分析框架,解析了苏沪通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苏沪跨城通勤存在“择居主导”与“择业主导”两种典型模式。第二,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宏观约束层面的产业布局、住房与公共服务、交通设施;个体决策层面的职业和收入、家庭和社会关系、通勤成本。第三,两种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择业主导模式”是上海中心城区特有高价值区段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主导,是市场驱动下的高素质劳动力集聚现象;“择居主导模式”是适宜住房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的住房机会主导,是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综合作用下的居住人口扩散现象。区域交通设施是两种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城通勤 上海 苏州 作用机制 择业主导模式 择居主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总体框架与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正国 毛海亚 +1 位作者 黄盛 陈行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共8页
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国土空间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国土空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文章探讨了“数字国土空间”的概念,基于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实践,提出了“三全五化”的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和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筑牢空间底座、... 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国土空间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国土空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文章探讨了“数字国土空间”的概念,基于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实践,提出了“三全五化”的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和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筑牢空间底座、开展业务数字化治理、建立配套的制度和标准、开展数字国土空间应用的数字国土空间构建方法,以期为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国土空间 三全五化 空间底座 数字治理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