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的杨家沟建设规划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晓丹 白钰 周庆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结果表明: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呈两极化发展水平,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紧缺、遗产保护要求约束的影响下,该村农业和旅游业难以充分发展,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加剧遗址维护人员及资金短缺、遗址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对此,规划提出“红色文化+X”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遗产带动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反哺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并采用“枝状网络分形”的空间布局,解决遗址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的潜在用地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保护 乡村地域系统 分形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树声 石楠 +8 位作者 张松 李锦生 霍晓卫 任云英 杨宇振 王军 张广汉 段德罡 雷振东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中国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孕育了优秀的城市规划建设传统,这是我们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根基,城市人文空间秩序的谋划和建设,是我国历代城市规划建设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新时代对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望... 中国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孕育了优秀的城市规划建设传统,这是我们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根基,城市人文空间秩序的谋划和建设,是我国历代城市规划建设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新时代对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望山见水记乡愁就是要在城乡建设当中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 现代城市规划 城乡建设 人文空间 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价值体系规划框架与建构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小龙 刘丫丫 +2 位作者 王树声 朱玲 王军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3,共8页
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包含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须以价值体系建构为引领。聚焦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建构与落实,... 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包含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须以价值体系建构为引领。聚焦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建构与落实,以《陕西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为例,探索与建构基于整体观及“三全一联动”策略的规划框架,总结了包涵“梳理历史脉络,提炼价值框架—建构空间格局,彰显省域价值—完善保护名录,夯实价值支撑—明确市(县)任务,落实价值传导”的规划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为增强省级层面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价值体系 整体观 价值体系建构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力中国本土规划研究推进优秀传统继承创新
4
作者 李小龙 崔凯 +2 位作者 高元 王凯 严少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1,共5页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规划传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文化复兴时代迫切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回顾总结团队对本土城市规划理论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历程,围绕传承中国本土规划学术体系、构建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规划传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文化复兴时代迫切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回顾总结团队对本土城市规划理论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历程,围绕传承中国本土规划学术体系、构建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搭建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加强现代规划设计中的本土规划传承等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规划传统继承弘扬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规划传统 人文规划 文地系统规划 本土规划学术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简驭繁:一种持守城市关键秩序统筹整体建设的营城理念
5
作者 张薇(图/文) 张建新(图/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图/文) 姚曼琳(图/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执简驭繁”。中华文化素来崇尚从整体中把握关键,于复杂环境中“举纲张目”,以此谋全局、图永利。《周礼·系辞上》记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下之理得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亦载:“圣人... 1.何谓“执简驭繁”。中华文化素来崇尚从整体中把握关键,于复杂环境中“举纲张目”,以此谋全局、图永利。《周礼·系辞上》记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下之理得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亦载:“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此义理投射于本土城市规划,即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的动态演进中,始终把握少数关键要素,去繁就简,以简化繁,实现城市价值之本、空间之特的存续与彰显,积淀形成“执简驭繁”的营城思想。历史文献中亦有“持其大纲,疏其节目”“翦其繁芜,撮其枢要”诸多记载,均蕴含此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理念 执简驭繁 整体建设 关键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创新”刊首语
6
作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我国拥有数千年辉煌的城市规划建设史,积累了深厚的本土城市规划经验智慧,这是中国特色城乡规划建设的文化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致力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创新研究,揭示中国规划优秀传统的... 我国拥有数千年辉煌的城市规划建设史,积累了深厚的本土城市规划经验智慧,这是中国特色城乡规划建设的文化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致力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创新研究,揭示中国规划优秀传统的现代价值,构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创新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路径与方法,日益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城乡规划学、增强中国规划自信、促进城乡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这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古老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 城乡建设 传承创新 刊首语 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大国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化历程研究
7
作者 蒋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6-474,共9页
城市文化遗产的公共空间化是推动和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复兴的关键因素,亦对历史城市整体空间发展与演进产生重要影响.自近代以来,西安针对重要城市文化遗产进行公共空间化探索实践,通过重塑文化地标、联结历史空间、弘扬遗产价值,在... 城市文化遗产的公共空间化是推动和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复兴的关键因素,亦对历史城市整体空间发展与演进产生重要影响.自近代以来,西安针对重要城市文化遗产进行公共空间化探索实践,通过重塑文化地标、联结历史空间、弘扬遗产价值,在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持续彰显古都历史格局、延续古都文化基因,是我国城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化历程中创新性保护实践的典型代表与时代缩影.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化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历史经验,以资鉴当代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城市文化遗产 传承 空间公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观指引下的省域保护传承本土化体系构建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军 李梦 +2 位作者 李小龙 李欣鹏 丁俊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455,474,共12页
我国城乡历史空间的治理体系和聚落体系都具有很强的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省”是我国的地方最高级别政区,是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其形成发展演化区别于城市、乡村等聚落类型,具有特殊的逻辑机制和典型特征.当前,国家正在推动... 我国城乡历史空间的治理体系和聚落体系都具有很强的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省”是我国的地方最高级别政区,是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其形成发展演化区别于城市、乡村等聚落类型,具有特殊的逻辑机制和典型特征.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建立多层级、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省域保护传承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基于此,以系统观的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以安徽省为例,分别从省域价值研判、保护格局构建、保护策略制定三大方面尝试建立省域保护传承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保护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观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本土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历史城址分布规律及自然适宜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玲 顾子卓 +2 位作者 孙亚洲 唐小敏 徐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7,共10页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秩序为第一要义.深度剖析历史城市选址的自然适宜性特征与规律,探索其背后的科学机理,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以历史时期城市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较为密切的汾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7个典型历史时...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秩序为第一要义.深度剖析历史城市选址的自然适宜性特征与规律,探索其背后的科学机理,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以历史时期城市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较为密切的汾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7个典型历史时期的428个城市样本,运用地理探测器与自然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并论证了自然环境因子对历史城市选址的影响关系,构建了区域历史城市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区域历史城市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自然环境适宜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环境对于汾渭平原地区历史城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且多因子交互下存在明显增强特征,其中高程、地表起伏度、土壤类型以及距离水系的垂直距离为影响城市选址的主导因子,地势平坦高爽、邻水、土壤熟化度高、覆盖层厚的自然特征为其重要前提;(2)历史时期自然环境适宜程度与城址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区域整体自然适宜性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为轴向两侧递减,历史时期内城市分布基本集中于适宜区域与较适宜区域,且伴随演进城市选址的范围逐渐扩大,表明区域城市选址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力与改造力逐渐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历史城市 地理探测器 自然适宜性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绿色营造经验的提炼识别与转译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少飞 王豫君 +2 位作者 李小龙 刘丫丫 闫启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传统民居建筑中葆有大量契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需求的营造技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技艺与匠人传承体系逐步衰落甚至消失,营造智慧濒临失传.同时,由于传统民居并非是基于“绿色”前提来进行营造的,其建筑单体本身是非预设绿... 传统民居建筑中葆有大量契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需求的营造技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技艺与匠人传承体系逐步衰落甚至消失,营造智慧濒临失传.同时,由于传统民居并非是基于“绿色”前提来进行营造的,其建筑单体本身是非预设绿色标准的,因此隐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营造技艺具有散点、碎片式的分布特征,具有难发现、难梳理、难转译、难应用的特点.为解决此问题,课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预设标准单体的微技术集群”研究方法,整合分析多源信息,挖掘提炼数百项地域特色民居绿色营造经验并进行科学化转译,基于健康舒适、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等绿色性能视角,从多点聚合到集群分类,基于不同的技术层次与技术环节,形成相应的“微技术链群”,实现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建筑 绿色营造经验 微技术集群 科学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山川形势的汉江上游历史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颜培 姚曼琳 +1 位作者 林予欣 段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3,共8页
山川形势是中国古人营建历史城镇时体察、相辨、因循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山城景观的关键自然要素.探索城镇营建与山川形势的内在关联对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发展,对传承本土营造智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汉江上游地... 山川形势是中国古人营建历史城镇时体察、相辨、因循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山城景观的关键自然要素.探索城镇营建与山川形势的内在关联对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发展,对传承本土营造智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汉江上游地区的历史城镇,从城镇择址、空间营建两方面探究历史城镇空间格局与山川形势的关联.通过核密度与渔网分析方法,研究北宋、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城镇与周围山川的空间关系,发现该地区历史城镇“以山为屏、以水为障”的山川选择倾向;以典型历史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盒维数、轮廓曲折度等量化分析方法,发现其在水平与垂直维度均契合山川形势的空间形态特征.汉江上游历史城镇关联山川形势的空间格局营建经验可为该地区历史城镇的整体保护、局部更新、新区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川形势 汉江上游 历史城镇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规划历史人物及其营城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凯 侯家贝 邹宜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5,共8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规划营城思想,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营城思想背后的规划人物了解尚浅.对于规划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与其营城思想的影响机制还较为模糊,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可以较为系统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规划营城思想,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营城思想背后的规划人物了解尚浅.对于规划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与其营城思想的影响机制还较为模糊,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可以较为系统的梳理本土规划理论中营城思想的特征脉络,通过对本土规划思想的人物脉络、规划特点、历史事迹及营城思想进行总结、梳理,归纳出循吏、文人、匠师、堪舆师四类本土规划人物,并对其营城思想进行总结,对于理解本土规划人物的“多重身份”,丰富本土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规划 历史人物 营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建构与规划设计导控研究
13
作者 田达睿 钟琪 +1 位作者 邢晓越 杨晓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56,共10页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断面”方法引入次沟流域规划,遵循人地和谐共生理念并从“自然环境生态性、聚落建设适宜性、人居发展程度”3个维度绘制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图,定义“T3-a发展成熟区、T3-b发展潜力区、T2-a适度收缩区、T2-b维持平衡区、T1-a生态治理区、T1-b生态服务区、T1-c生态保育区”7类样条分区;基于次沟流域样条分区的不同特征与问题,确定各分区的职能定位与发展导向,从聚落空间秩序、营建模式、功能设施及生态景观等方面对次沟分区规划设计提出差异化的导控规则与指标,以促进次沟流域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规划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空间样条分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次沟流域规划 规划设计导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地物遗址”概念、特征及展示观念研究——以唐长安城遗址为例
14
作者 南佳博 周庆华 +1 位作者 杨晓丹 王一睿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0,共6页
国内外遗址保护研究持续活跃,伴随中国文旅产业兴起,在人本主义语境与城市设计精细化要求背景下,文化精神的传递、公众情感的联结、体验需求的关注等逐渐受到重视,遗址文化展示表达迎来特别机遇。但由于东方遗址多数实体不存的特性,导... 国内外遗址保护研究持续活跃,伴随中国文旅产业兴起,在人本主义语境与城市设计精细化要求背景下,文化精神的传递、公众情感的联结、体验需求的关注等逐渐受到重视,遗址文化展示表达迎来特别机遇。但由于东方遗址多数实体不存的特性,导致历史信息转译困难,文化价值难以发挥。理据东方传统哲学思想“无”来论证本体缺失遗址的展示可行性,并从此视角明确“无地物遗址”概念、分类、选择性展示依据和展示模式等,解析其所具有的空间共用矛盾性、认知过程抽象性、保护展示分离性和展示空间灵活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遗址展示“址境一统”的整体观,城市、遗址、公众三位一体“与城乐民”的发展观,以及“续史延新”的循善观等展示观念,以期健全中国遗产保护展示理论体系,拓展无地物遗址历史文化可及性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无地物遗址 遗址特征 展示观念 公众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西安段峪口村落洪涝适应性营建智慧研究
15
作者 欧亚鹏 林兰香 +1 位作者 方磊 安子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0,共9页
秦岭北麓西安段为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在长期同雨洪博弈共生的过程中,当地传统村落形成了以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洪涝适应性智慧.在洪涝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些传统实践智慧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洪涝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秦岭北麓西安段为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在长期同雨洪博弈共生的过程中,当地传统村落形成了以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洪涝适应性智慧.在洪涝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些传统实践智慧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洪涝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秦岭北麓典型区域内峪口传统村落为例,基于田野调查、多源数据比对互证法和图解分析法,本文旨在阐明洪涝适应与村落营建关系的基础上,在选址、街巷布局及洪涝管控设施系统等三个方面,系统研究其洪涝适应性营建智慧,以期在新时期为城乡洪涝韧性人居环境规划营建,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洪涝适应 传统村落 营建智慧 峪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市气、揽繁华:一种经济繁盛时期的标志建筑营建理念
16
作者 朱玲(文/图) 李小龙(文/图) +1 位作者 孙亚洲(文/图) 王树声(文/图)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1.何谓“振市气、揽繁华”纵观中国本土规划实践,每逢经济繁盛时期,城市常通过营建高耸雄杰标志建筑以提振市气、标树殷富、祈愿昌盛,此类建筑多为市楼、集楼、市闾楼等楼阁,其往往亦有壮观瞻、知民生、聚人气、揽胜景之用,更是一地的... 1.何谓“振市气、揽繁华”纵观中国本土规划实践,每逢经济繁盛时期,城市常通过营建高耸雄杰标志建筑以提振市气、标树殷富、祈愿昌盛,此类建筑多为市楼、集楼、市闾楼等楼阁,其往往亦有壮观瞻、知民生、聚人气、揽胜景之用,更是一地的经济发展象征与地方精神坐标,由此累代形成了“振市气、揽繁华”的优秀营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建筑 繁盛时期 精神坐标 营建 聚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商旅、聚人文——一种会馆营建与城市格局提振的营城理念
17
作者 颜培(图/文) 白宁(图/文) +2 位作者 李小龙(图/文) 尤冯权(图/文) 姚曼琳(图/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安商旅、聚人文”.纵观经济繁盛时期的中国本土城市建设,会馆往往是一邑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占据城市最精华地段的关键人文要素。清同治《京师番禺会馆碑记》记载:“天文聚,而珠联璧合耀奎壁之光。地脉聚,而芝草醴泉发山川... 1.何谓“安商旅、聚人文”.纵观经济繁盛时期的中国本土城市建设,会馆往往是一邑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占据城市最精华地段的关键人文要素。清同治《京师番禺会馆碑记》记载:“天文聚,而珠联璧合耀奎壁之光。地脉聚,而芝草醴泉发山川之秀。人事聚,而通都大邑阜山海之奇。会馆者,人文之所聚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商旅 聚人文 人文要素 经济繁荣 城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镇:经济繁盛时期人居空间单元营建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典型模式
18
作者 严少飞(文/图) 张霄汉(文/图)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图) 王树声(文/图)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市镇”纵观中国本土城市的营建,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口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围绕城市周边的辐辏之地逐渐形成了以商贸活动为主、产业集聚且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单元,这种散布于城市周边专司经济生产与发展的... 1.何谓“市镇”纵观中国本土城市的营建,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口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围绕城市周边的辐辏之地逐渐形成了以商贸活动为主、产业集聚且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单元,这种散布于城市周边专司经济生产与发展的空间模式,即为“市镇”。所谓市,人聚也,镇,商贾所集。在历史文献中亦有“市廛”“市墟”“集镇”等诸多记载,此类模式深刻影响着城市区域功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周边 商贸活动 空间模式 功能空间 繁盛时期 典型模式 市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漕运所经 市邑乃盛:运河驱动沿线城市繁荣发展的营城理念
19
作者 徐玉倩(文/图) 王静(文/图) +2 位作者 冯小航(文/图) 杨凌凡(文/图) 李小龙(文/图)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漕运所经市邑乃盛”纵观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实践,运河作为跨区域商贸物流纽带,深刻影响着沿线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印证着“漕运所经、市邑乃盛”的历史规律。其实践中蕴含“业因河兴”“文因河兴”“城因河盛”的营城经验,运河贸易... 1.何谓“漕运所经市邑乃盛”纵观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实践,运河作为跨区域商贸物流纽带,深刻影响着沿线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印证着“漕运所经、市邑乃盛”的历史规律。其实践中蕴含“业因河兴”“文因河兴”“城因河盛”的营城经验,运河贸易促进人与物的集聚,驱动商业扩张、文化交融、空间发展,使沿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呈现“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的繁荣景象。同时,沿线城市依托运河形成区域协同的物流链、文化轴与风景线。历史文献中如“通漕天下、货殖阜民”“商贾凑集,遂成巨镇”“漕船所泊,市廛环生,百货辐辏”等的记载,皆描绘此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繁荣 营城理念 漕运所经市邑乃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美离伤:一种追求多元融汇与协同发展的营城理念
20
作者 李小龙(图/文) 赵冰婧(图/文) +2 位作者 原野(图/文) 杨凌凡(图/文) 王树声(图/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合美离伤”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崇尚“和合共生”。在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葆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和融合思维,强调多元要素、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共进与协同发展,着力创造超越个体的整体结构。面对经济、人口... 1.何谓“合美离伤”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崇尚“和合共生”。在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葆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和融合思维,强调多元要素、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共进与协同发展,着力创造超越个体的整体结构。面对经济、人口、功能、空间等新变化,规划始终强调新与老、内与外、本来与外来、人工与自然的秩序相合,以空间动态调适为手段,统筹协调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风景营造、社会进步、文明延续,由此积淀形成了“合美离伤”的营城准则。历史文献中亦有“合异类共成一体”“合则利、分则伤”等诸多记载,均蕴含此番义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理念 整体意识 和合共生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