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展开更多
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M W9.0地震对中国105°E以东区域产生了E向运动的同震变形,对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产生了可观的震后变形,且GPS震后变形的累积量已超过相应台站的同震位移量。利用日本大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可为维护区域大地参考基准和反演岩石圈及上地幔的流变性质提供定量约束。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
文摘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M W9.0地震对中国105°E以东区域产生了E向运动的同震变形,对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产生了可观的震后变形,且GPS震后变形的累积量已超过相应台站的同震位移量。利用日本大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可为维护区域大地参考基准和反演岩石圈及上地幔的流变性质提供定量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