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地震监测中心站gPhone连续重力数据DF频段 信号异常变化特征与干扰分析
1
作者 黄雅 韦进 +2 位作者 申重阳 段毅 方伟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4,共11页
基于2015—2020年昆明地震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昆明站”)的gPhone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时频分析方法计算双频微震(DF)频段视垂直位移,利用全球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ASSM)正演昆明站DF频段信号,并结合台风和邻近重力站数据,对昆... 基于2015—2020年昆明地震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昆明站”)的gPhone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时频分析方法计算双频微震(DF)频段视垂直位移,利用全球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ASSM)正演昆明站DF频段信号,并结合台风和邻近重力站数据,对昆明站DF频段信号异常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昆明站周边地震活动与DF频段信号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年变化趋势显示昆明站周边300 km范围内M S≥5.0地震易发生在台风频繁且DF频段视垂直位移较高的月份内,月变化趋势则显示地震易发生在视垂直位移由低转高的过程中。②2020年巧家M S5.0地震前DF频段信号的异常变化,并不是由巧家地震引起,而与印度洋台风有关。总结震前DF频段信号异常特征,有助于该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频段 视垂直位移 ASSM模型 gPhone重力仪 台风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S和节点地震仪联合探测北京黄庄—高丽营断裂
2
作者 吕恒茹 王伟君 +1 位作者 闫坤 茶文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01-2215,共15页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破坏因素,准确探测其位置和活动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了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的密集观测技术,结合传统的三分量节点地震仪,在...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破坏因素,准确探测其位置和活动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了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的密集观测技术,结合传统的三分量节点地震仪,在北京海淀区京密引水渠附近开展了联合断层探查实验.通过DAS记录的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高频瑞利面波的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了沿光纤长约1 km深至百米的高分辨率横波速度剖面.同时,通过计算节点地震仪水平和垂直分量噪声频谱比(H/V)的峰值频率,获得了松散沉积厚度剖面.这两个结果一致地揭示了该区域存在明显的速度结构和松散沉积厚度跳变,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南倾正断性质,与黄庄—高丽营断裂特征相符;断层上下盘错距超过40 m,下盘松散沉积可能存在0.7 Hz和4.0 Hz左右的双频共振,上盘共振频率为1.0~1.7 Hz.我们的研究表明,DAS具有快速获得长距离浅层速度结构的优势,并与传统的H/V方法相互补充,从而可靠地探测隐伏活断层.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城市密集分布的地下光纤资源,DAS技术有望成为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区划和地下空间探查等领域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背景噪声成像 H/V 黄庄—高丽营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中的共轭走滑断层研究
3
作者 黑贺堂 王光明 +3 位作者 匡泳庄 茶文剑 杨建文 张源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基于全国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地震编目报告和地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10月31日,M_(L)0.0以上)进行重新定位,得到7138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同时,利用震源机制波形反演(C... 基于全国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地震编目报告和地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10月31日,M_(L)0.0以上)进行重新定位,得到7138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同时,利用震源机制波形反演(CAP)方法,获得了序列中39次M 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以此勾勒出更多的构造细节和清晰的共轭断层形迹,并结合地震序列分布区域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此次走滑型地震的破裂过程与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漾濞M_(S)6.4地震主震断层为一组宽度约5 km、长度约60 km、走向约130°,向西南陡倾的右旋走滑断裂;该断裂属简单剪切模式,主断层两侧发育与其相交呈斜列式排列的R剪切破裂、R′剪切破裂、伸展破裂等次级共轭断层,地震序列的分布明显受到简单剪切的约束,呈现出单斜对称特征(整个地震序列北端东侧与南端西侧呈现出扫帚状、马尾状分布,而南端东侧与北端西侧则存在明显的地震平静区),其中M_(S)≥5的强震均发生在共轭断层与主断层相交的区域。(2)整个地震序列均分布于维西—乔后断裂西侧中生代沉积地层之上,主震断层的延伸方向与维西—乔后断裂存在一定的夹角,断层性质则与左白达断裂差异较大。研究认为,此次漾濞M_(S)6.4地震的发震构造为一组位于维西—乔后断裂与左白达断裂之间相对独立且未出露地表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共轭断层 简单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
4
作者 段美芳 陈佳 +2 位作者 李孝宾 杨建文 李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9-675,共7页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0.25°×0.25°精细度的构造应力场。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分布特征,探讨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应力状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2)研究区受到NS向的挤压和EW向的拉张作用,总体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形因子R值变化范围为0.02~0.39,表明研究区总体为压应力特征。3)维西-乔后断裂的剑川-大理段应力场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兼有少量的近NS向,应力场作用多为水平向,R值偏小;大理-巍山段应力场方向为NNE-SSW和NS向,应力场作用以垂向为主,且R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NSS资料分析云南地区M≥5.7地震前应变场分布特征
5
作者 杨建文 叶泵 +2 位作者 陈佳 高琼 张华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0,共6页
对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站2012-01~2018-12站点位移时间序列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期间发生的7次M≥5.7地震为样本,分别获取震前面应变和最大剪应变分布,并对震前应变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次M≥5.7地震前,云南地区存在显著的... 对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站2012-01~2018-12站点位移时间序列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期间发生的7次M≥5.7地震为样本,分别获取震前面应变和最大剪应变分布,并对震前应变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次M≥5.7地震前,云南地区存在显著的面应变变化趋势,多数情况下存在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的格局,累积面应变一般超过±4.0×10^(-8),地震多发生在面应变(特别是面挤压)变化的高梯度带上;(2)7次M≥5.7地震前,云南地区存在显著的最大剪应变变化趋势,累积最大剪应变一般超过5.0×10^(-8),地震多发生在最大剪应变变化的高梯度带上;(3)面应变(特别是面挤压)和最大剪应变变化的高梯度带可作为研判未来M≥5.7地震发震地点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连续观测 面应变 最大剪应变 M≥5.7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研究滇西北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6
作者 茶文剑 王伟君 +1 位作者 张圆缘 黑贺堂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和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所有台站对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大型断裂带的分段特征明显。如维西—乔后断裂带浅层5 km内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速,东南部低速;程海断裂带北段高南段低,在宾川盆地存在厚度约5 km的低速异常,说明宾川盆地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地壳浅层波速和地形起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盆地区域整体表现为低速,高山区域为高速。2021年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S波高低速过渡区域,研究区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可能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背景噪声 面波直接反演方法 地壳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高分辨率地震目录 被引量:41
7
作者 苏金波 刘敏 +5 位作者 张云鹏 王伟涛 李红谊 杨军 李孝宾 张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47-2656,共10页
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PhaseNet、震相关联算法REAL以及多种定位算法快速地构建了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主震前3天至后7天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揭示了漾濞地震序列的精细位置分布及详细的时空迁移过程.漾濞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表现为... 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PhaseNet、震相关联算法REAL以及多种定位算法快速地构建了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主震前3天至后7天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揭示了漾濞地震序列的精细位置分布及详细的时空迁移过程.漾濞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多级雁列式结构,深度介于5~10 km之间.主断层自北西端朝着南东向呈放射状分布,并发育有多条贯穿主断层的共轭断层.早期前震随着时间有明显朝着主震迁移的特征,并呈现出一条狭长的条带状构造,反映其可能是地下流体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序列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 深度学习 雁列式结构 流体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及震后波速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安艳茹 王伟涛 +4 位作者 杨微 蒋海昆 杨军 李孝宾 潘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85-3201,共17页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分析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利用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16个地震台站2021年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方法研究了漾濞MS6.4地震同震波速变化及震...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分析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利用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16个地震台站2021年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方法研究了漾濞MS6.4地震同震波速变化及震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在1~4 Hz的频带范围内,台站对间的相对波速在主震后明显降低,dv/v_(pair)的幅度为-0.29%~-0.02%,随台站间距增大而降低.由线性回归获得的各台站的相对波速变化dv/v_(station)的幅度为-0.16%~-0.02%,总体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分析表明,测量得到的同震波速变化主要来自于浅层(≤2km)介质,受静态应变和动态应变的共同影响,主要由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岩石破碎和应力大规模调整控制.远离主震的北部台站波速变化较大,对应力扰动敏感性高,推测与台站下方的热流体分布相关.波速变化测量结果指示漾濞地震周边地震波速度在震后几天内达到最低值,而在8月份前后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水平,表征了介质的愈合过程.研究表明利用背景噪声干涉可对同震及震后恢复过程的波速变化进行有效测量,漾濞地震的同震波速变化受断裂带破碎程度、动态应变和流体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背景噪声 同震波速变化 震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枪震源信号的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后波速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苏金波 杨微 +3 位作者 李孝宾 王伟涛 杨军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9-662,共14页
本文基于宾川气枪地震信号发射台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利用线性叠加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通过反褶积、插值拟合和波形互相关等方法,获得2021年漾濞M;6.4地震前后气枪震源初至波信号走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叠加方法得到... 本文基于宾川气枪地震信号发射台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利用线性叠加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通过反褶积、插值拟合和波形互相关等方法,获得2021年漾濞M;6.4地震前后气枪震源初至波信号走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叠加方法得到的走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沿发震断裂带附近的3个台站观测到的初至波走时延迟为7.3~14.4 ms,在射线路径上平均波速降低了0.08%~0.12%,距离震中位置较远的台站走时延迟为2~6 ms.分析认为,观测到的走时变化主要是漾濞M;6.4地震引起强地面运动造成浅层介质疏松、同震破裂导致震源区地下介质裂隙增加和地下流体侵入等共同作用造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和促进对此次地震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漾濞6.4级地震 同震效应 互相关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带上连续地震的应力降和两种不同的孕震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剑锋 张煜 +2 位作者 张双喜 叶泵 韦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2-615,共14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维西-乔后断裂带上发生MS6.4漾濞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断裂带上还曾先后发生过2013年MW5.3和2017年MW4.91两次洱源地震.本文反演了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2013年、2017年与2021年三次地震震群的震源...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维西-乔后断裂带上发生MS6.4漾濞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断裂带上还曾先后发生过2013年MW5.3和2017年MW4.91两次洱源地震.本文反演了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2013年、2017年与2021年三次地震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使用谱比法计算了主震和较大的前震、余震共17个事件的拐角频率与应力降.结果表明:2013年MW5.3主震与MW4.96余震均为正断层事件,随后的地震序列皆为右旋走滑事件,2017年MW4.91主震与MW4.89前震均为右旋走滑事件.发生在东南侧15 km左右的2021年漾濞MW6.2主震也为右旋走滑事件,但前震和余震震群中包括约70%的走滑事件和30%的正断层事件,推测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断裂带的次级断裂;2013年MW5.3主震的拐角频率为0.68±0.03 Hz,应力降为11.98-1.52/+1.66 MPa, 2017年MW4.91主震的拐角频率为1.59±0.05 Hz,应力降为39.84-3.64/+3.88 MPa, 2021年MW6.2主震的拐角频率为0.415±0.01 Hz,应力降为65.35-4.61/+4.84 MPa;17个地震应力降反映出走滑事件的自相似性,而正断层事件同震断层面上可能的流体扩散引起了自相似性破缺.两种地震事件在拐角频率与应力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源于断层受构造形变、结构和岩性的差异的影响,在横向与纵向上的摩擦系数、破裂尺度、裂隙流体等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孕震机制.从潜在的地震风险来说,走滑的孕震过程可能触发更大的破裂,具有更大的潜在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漾濞地震 维西-乔后断裂 震源机制解 谱比法 应力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亚失稳阶段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雅 陈佳 +4 位作者 金明培 李孝宾 茶文剑 王军 李四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使用亚失稳台阵和固定台站组成的密集台网观测资料,对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滇西北地区完备震级以上地震的频度、断层总面积和b值等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研究区4级以上地震失稳前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频、增总面积、低b... 使用亚失稳台阵和固定台站组成的密集台网观测资料,对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滇西北地区完备震级以上地震的频度、断层总面积和b值等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研究区4级以上地震失稳前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频、增总面积、低b值等共性特征,漾濞M_(S)6.4地震前以小震活动为指针的断层协同化演化进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20年5—12月为应变释放点产生阶段,小震频次缓慢增加;2021年1月至5月17日为应变释放点扩展和增多阶段,小震频次逐步增多,3级以上地震释放点明显增强,且有向主震震中迁移现象,后期成带状扩展;2021年5月18-21日为应变释放连接段,中小地震活动快速增长并最终连接成片,甚至重叠,且4级以上地震集中释放。而亚失稳过程则应是从2021年1月至5月17日为准静态阶段,2021年5月18-20日为准动态阶段。最后,讨论了出现明显的亚失稳过程的原因和断层协同演化进程划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亚失稳阶段 协同化进程 地震活动性 漾濞M_(S)6.4地震 亚失稳密集台阵 滇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漾濞M6.4地震序列M≥5.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见 陈佳 +3 位作者 金明培 李孝宾 黄雅 高琼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0-686,共7页
基于滇西北密集台阵资料,采用绝对定位结合相对定位方法,对漾濞M6.4地震的前-主-余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利用CAP全波形反演震源机制方法,获得此次地震序列中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并结合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对漾濞地震进行分... 基于滇西北密集台阵资料,采用绝对定位结合相对定位方法,对漾濞M6.4地震的前-主-余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利用CAP全波形反演震源机制方法,获得此次地震序列中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并结合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对漾濞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呈NW向展布,长约25~30 km,宽约5 km,主震在整个序列空间北端,且北部余震较集中。漾濞M6.4主震矩震级为M;6.03,矩心深度5.8 km,节面Ⅱ走向133°、倾角75°、滑动角-164°,与序列空间展布方向一致,为NW-SE向。M≥5.0地震震源机制和地震震源深度剖面皆表现为高倾角,且从北西到南东有变缓趋势,M6.4地震具有东南侧单侧破裂特征,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漾濞M6.4地震为一次NW向高倾角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带西侧一条NW向的隐伏断裂或次生断裂,该断裂可能与维西-乔后断裂带不完全平行,存在一定夹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6.4地震 震源机制 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漾濞MS6.4地震前区域波速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4 位作者 叶泵 高琼 陈佳 张华英 邓嘉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1-1187,共17页
文中基于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附近7个台站记录的2019年1月1日—2021年5月21日的宽频带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17个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在0.1~0.5Hz频率范围内,采用互相关时延计算方法获取台站对的... 文中基于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附近7个台站记录的2019年1月1日—2021年5月21日的宽频带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17个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在0.1~0.5Hz频率范围内,采用互相关时延计算方法获取台站对的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中直达Rayleigh波的相对走时偏移,对漾濞地震前的区域波速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漾濞MS6.4地震前5个月以来,震中附近区域的Rayleigh波相对走时偏移异常台站对经历了从外围较远处零散分布向震中附近集中分布的变化过程,且整个变化过程中,异常台站对主要以负异常(相对走时偏移超过-1.5倍标准差线)为主;2)基于YUL-TUS、HDQ-BAS、EYA-CHT和YUL-CHT的多台站对组合平均的Rayleigh波相对走时偏移结果显示,漾濞MS6.4地震发生前约5个月,震中附近地下介质的波速存在明显加快的趋势,相对走时偏移变化量为-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漾濞MS6.4 波形互相关 波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云南宁蒗5.5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天宇 王光明 +1 位作者 刘自凤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6-1160,1183,共6页
为分析2022-01-02云南宁蒗M_(S)5.5地震前后波速比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2020-01-01~2022-01-10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满足计算条件的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分析云南地区59个台站波速比以及距离震中最近的LGH和NLA台记录... 为分析2022-01-02云南宁蒗M_(S)5.5地震前后波速比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2020-01-01~2022-01-10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满足计算条件的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分析云南地区59个台站波速比以及距离震中最近的LGH和NLA台记录的震后序列波速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宁蒗M_(S)5.5地震发生在滇西北波速比高值区域,且该区域随时间推进呈扩大趋势,可能是在孕震过程中震中附近裂隙有流体渗入达到水饱和状态,从而导致波速比增大;2)震中100 km范围内4个台站波速比大致呈现持续下降-发震的演化过程,距离震中最近的LGH台波速比下降时间稍晚于其他3个台站,初步分析认为,波速比变化出现时间与震中距呈负相关;3)震后地震序列波速比变化与余震活动情况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最大余震发生前波速比出现突降变化;当地震序列呈现正常衰减趋势,波速比维持稳定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地震 单台多震和达法 波速比 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后主动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建文 叶泵 +2 位作者 高琼 张华英 陈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7-776,共10页
基于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震中附近50 km范围内15个地震观测台站记录的2020年11月1日—2021年5月30日的气枪震源信号,采用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提取这15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Sg震相)的走时变化时间序列,并对漾濞M_(S)6.4地震前后... 基于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震中附近50 km范围内15个地震观测台站记录的2020年11月1日—2021年5月30日的气枪震源信号,采用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提取这15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Sg震相)的走时变化时间序列,并对漾濞M_(S)6.4地震前后各台站的走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漾濞M_(S)6.4地震前10天左右,有4个台站走时开始出现异常,其中,Ey211和Ey213台走时呈“V”型变化结构,Ey210和CHT台走时呈上升趋势。(2)漾濞M_(S)6.4地震后短期内,大部分台站走时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以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为界,断裂带两侧台站走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断裂以东的EYA、HDQ、YSW09台走时呈上升趋势,变化最为显著的为HDQ台,走时差变化量为0.067 s;而断裂带以西的所有台站在漾濞M_(S)6.4地震当天(或震后1~2天)开始出现明显趋势性下降,走时下降持续时间在4~9天间,走时差变化量在-0.053~-0.201 s间,其中走时差下降量最大为53285台,最小为CHT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气枪震源信号 波形互相关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研究滇西北地区地震活动性
16
作者 陈佳 张天继 +1 位作者 李雷 金明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8-1263,共6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04~2020-09滇西北密集台阵记录到的15816个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14110个重定位事件,获得滇西北地区精确的地震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活动分布不均匀,多数地震沿着深大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充分展示了断裂...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04~2020-09滇西北密集台阵记录到的15816个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14110个重定位事件,获得滇西北地区精确的地震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活动分布不均匀,多数地震沿着深大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充分展示了断裂在地表的展布形态;2)研究区内地震的震源优势深度范围为7~11 km,说明本区地震多发生在中上地壳内;3)地震在各个剖面深度的分布特征显示出断裂在深部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台阵 重定位 断裂特征 维西-乔后-巍山断裂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通海5.0级、墨江5.9级地震震源区波速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建文 叶泵 +2 位作者 高琼 王军 陈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利用2017年1月31日—2019年12月1日云南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14个台站对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的直达瑞利波走时偏移来研究2018年通海5.0级、墨江5.9级地震震源区的波速变化特... 利用2017年1月31日—2019年12月1日云南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14个台站对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的直达瑞利波走时偏移来研究2018年通海5.0级、墨江5.9级地震震源区的波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海5.0级和墨江5.9级地震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震源区地壳介质速度的变化。地震发生前后,穿过地震震中和震中附近的部分台站对的瑞利波走时偏移在地震发生前的20余天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特征,且短期内走时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但异常幅度大小和异常持续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异常台站对走时偏移变化形态为“V”或双“V”型结构,两次地震都发生在了第1个“V”型的前端。多台站对组合的平均走时偏移结果显示,两次地震造成的震源区波速的异常持续时间大概都为260 d(通海地震略长于墨江地震),但墨江地震造成的最初的走时偏移变化量和持续时间均高于通海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波形互相关 经验格林函数 波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滇西北波速异常与M≥5.0地震关系
18
作者 杨建文 叶泵 +2 位作者 高琼 陈佳 王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1,共7页
提出基于背景噪声波速测量的综合预测指标法,将测震资料更好地应用于震情跟踪和地震短临预报。利用滇西北5个台站2012-01~2020-11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及傅立叶变换等方法,提取10个台站对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 提出基于背景噪声波速测量的综合预测指标法,将测震资料更好地应用于震情跟踪和地震短临预报。利用滇西北5个台站2012-01~2020-11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及傅立叶变换等方法,提取10个台站对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的直达瑞利波走时偏移时间序列,设定±1.5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并以其间发生的6次M≥5.0地震为样本,采用R值评分法对每个台站对的映震能力进行效能检验,最后基于自适应加权综合预测方法提取适合于滇西北地区的地震短临异常识别指标(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利用该综合指标对滇西北2012年以来发生的6次M≥5.0地震进行90 d短临预报,异常指标共出现8次,其中准确预报地震5次,漏报1次,虚报4次,预报效能评分R为0.692,R_(0)为0.475。该综合指标的地震对应率为62.50%,概括率为8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波形互相关 傅立叶变换 波速变化 短临预报 综合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区水位对云南宾川大容量气枪震源子波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春禹 杨宏峰 +5 位作者 杨微 王伟涛 杨军 茶文剑 李孝宾 叶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60-4170,共11页
近些年来,大容量气枪震源逐渐被用于研究中国大陆地壳结构以及其时变特征,但激发水库的水位不可控,气枪震源子波信号的重复性受到严重影响,研究地壳介质时变特征存在着很大挑战.以往研究环境因素对气枪子波的影响时,假设水体为半无限空... 近些年来,大容量气枪震源逐渐被用于研究中国大陆地壳结构以及其时变特征,但激发水库的水位不可控,气枪震源子波信号的重复性受到严重影响,研究地壳介质时变特征存在着很大挑战.以往研究环境因素对气枪子波的影响时,假设水体为半无限空间介质,常忽视气枪至水体底部的距离,而陆地有限水体的水位因素不应该被忽略.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经验公式角度解析云南宾川大银甸水库水位变化对气枪子波信号的影响,包括子波主脉冲振幅、优势频率、气泡脉冲优势频率和主脉冲-气泡脉冲振幅比等.研究结果表明4支气枪在激发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显示气泡脉冲优势频率、主脉冲振幅和优势频率与气枪至水库底距离呈正相关关系,主脉冲-气泡脉冲振幅比与气枪至水库底距离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优化有限水体气枪震源激发实验参数,为利用陆地大容量气枪震源开展地下介质时变特征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水体 大容量气枪 气枪子波特征 气枪相互作用 气枪子波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滇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及孕震环境探讨
20
作者 茶文剑 金明培 +1 位作者 王伟君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直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8.5~52.4 km之间变化,呈纵向差异分布;泊松比范围为0.24~0.34,多呈四象限分布特征;2013年以来云龙、洱源、漾濞等几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CCP剖面来看,研究区NW向莫霍面起伏相对较大,由北向南莫霍面呈变浅趋势,上隆幅度约为5~10 km;NE向莫霍面起伏相对平稳,平均深度在42 km左右;地壳内分层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没有较为连续的界面。漾濞地震下方中上地壳存在较宽的负幅值带,推测可能存在低速区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D410间断面平均深度约为420 km,D660间断面平均深度接近660 km,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在210~26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泊松比 共转换点叠加 壳幔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