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1
作者 邵媛媛 白兰淑 +6 位作者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30,共14页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区 接收函数 密集台阵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谭智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是克服反演多解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兼顾浅部和深部介质速度与密度的混合关系,将频率域拟三维重力正演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构建三维壳幔速度模型... 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是克服反演多解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兼顾浅部和深部介质速度与密度的混合关系,将频率域拟三维重力正演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构建三维壳幔速度模型.基于两个不同模型的理论测试表明,该联合反演算法不仅能很好的恢复模型特征,还提高了计算效率.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构建,反演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深地震测深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在实际数据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正演 频率域 近震体波 联合反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梯度约束的地震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3
作者 谭智 姜金钟 +1 位作者 石磊 李永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参与的联合反演,可有效减少反演的多解性,为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提供多参数约束。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的开展常基于速度-密度经验关系,但由于地下结构复杂,部分地区岩石物理关系难以准确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 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参与的联合反演,可有效减少反演的多解性,为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提供多参数约束。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的开展常基于速度-密度经验关系,但由于地下结构复杂,部分地区岩石物理关系难以准确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地震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将频率域重力反演和近震体波走时反演相结合,采用优化的顺序策略,实现了速度模型与密度模型的相似性耦合。理论模型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实际观测数据试验都显示,联合反演有效提高了密度结构的垂向分辨率。重力数据的引入,更好地约束了地壳浅层(地下5 km以内)P波速度结构,明显改善了体波射线分布稀疏地区的横向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震联合反演 结构耦合 交叉梯度 顺序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重力均衡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石磊 李永华 张瑞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0-1156,共17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了6.4级地震,造成35人伤亡,受灾面积近6500km^(2)。文中基于WGM2012布格重力异常、ETOPO1高程和接收函数估计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考虑密度差的横向变化,计算得到了该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均衡异常。...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了6.4级地震,造成35人伤亡,受灾面积近6500km^(2)。文中基于WGM2012布格重力异常、ETOPO1高程和接收函数估计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考虑密度差的横向变化,计算得到了该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均衡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平均密度与上地幔顶部密度差的变化范围为0.3~0.55g/cm^(3),漾濞地震震源区位于密度差过渡带。研究区6.5级及以上地震分布在重力均衡异常(艾里均衡理论莫霍面深度与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莫霍面的深度之差)梯度带的频率高于极值区。漾濞地震震源区处于均衡异常为4km的梯度带上,且梯度带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重力均衡异常梯度带为异常变化较快的地区,我们推测这些地区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应变能的积累,为使地壳达到均衡,多从这些地方开始调整,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壳幔密度差 艾里均衡 均衡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及泸定M_(S)6.8和芦山M_(S)7.0地震孕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回归 王兴臣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7,共2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体的阻挡,东南缘中下地壳内存在两条空间分布独立的低速带.西侧(L1)从川滇地块北部向南延伸至滇西南地块,其中下地壳平均V_(S)小于3.4 km·s^(-1)并表现为正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反映了高原中下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和韧性变形;东侧低速带(L2)沿着小江断层南北分布,受到红河断层的阻挡,弱物质不太可能进入滇西南地块,该区域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均显示较强的正各向异性,推测其更可能是沿小江断层相互驱动的块体在横向挤压过程中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而导致.(2)芦山M_(S)7.0地震位于龙门山逆冲断层南段,泸定M_(S)6.8地震位于鲜水河走滑断层东南段,两者都发生在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但其深部孕震环境有所不同.芦山震区西北部中下地壳低速体为负各向异性,推测韧性物质沿着龙门山下方陡倾断层向上运移,上地壳积累应力并通过薄弱区域释放导致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泸定震区为正各向异性的中下地壳韧性变形促进了川滇地块SE向的水平运动,受刚性的四川盆地阻挡,加剧了上地壳发震断层的滑动变形和应力积累,脆性上地壳突然破裂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背景噪声成像 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泸定M_(S)6.8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评估ChinArray一期地震计方位偏差
6
作者 徐桂灵 王伟涛 +2 位作者 许卫卫 吉敏 袁松湧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64,共21页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特征的两种独立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间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一期台站的方位偏差进行了评估。研究使用了震中距30°-90°范围内696次远震的P波数据和震中距10°-170...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特征的两种独立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间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一期台站的方位偏差进行了评估。研究使用了震中距30°-90°范围内696次远震的P波数据和震中距10°-170°范围内1928次地震的瑞雷面波数据。结果显示:两种偏振分析方法所得台站的水平方位角偏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全部352个台站中,除4个台站由于可用数据较少而未进行评估外,281个台站的南北向分量与地理北向偏差小于10°,21个台站的方位偏差在10°-20°之间,其余台站则出现故障或偏差较大。所获结果与前人基于远震P波的结果类似,但存在7个台站的方位偏差与其结果差异超过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台站在不同时段水平方位角偏差发生过改变,需要分时段进行评估。同时,研究发现仪器不同分量的增益故障会影响仪器水平方位角的偏差估计,可与噪声功率谱结合开展协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 地震计方位 远震P波 瑞雷面波 偏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的兴蒙造山带阿巴嘎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7
作者 徐荟 吴庆举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72,共19页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均呈低速,且下地壳30 km处存在明显的低速区,推断该处可能为下地壳的岩浆囊及上方岩浆通道。此外,阿巴嘎、达里诺尔、达里甘嘎和乌兰哈达火山群在地壳内的低速区都是相互连通的。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顶部,并且进一步推测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形成是源于区域内地幔热物质上涌,沿缝合带或断层侵入到地壳诱发了地表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阿巴嘎 阿巴嘎火山群 达里诺尔火山群 背景噪声 S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研发及其在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廖诗荣 张红才 +4 位作者 范莉苹 李珀任 黄玲珠 房立华 秦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32-3645,共14页
本文介绍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地震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检测地震,具备地震检测、到时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功能,可实时和离线处理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和密集地震序列,产出的地震目录定位精度高、完备性和一... 本文介绍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地震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检测地震,具备地震检测、到时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功能,可实时和离线处理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和密集地震序列,产出的地震目录定位精度高、完备性和一致性好.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为例,可在震后2~4 min内产出地震目录,检测出的地震数量比人工多2~3倍,定位精度与人工处理结果相当,震级测量误差小,震级处理下限可达M L0.0级左右.该系统不仅可应用于省级区域地震台网,也可用于密集地震台阵,水库、矿山和火山等专用台网的实时处理.基于该系统产出的结果,可进一步计算b值变化,分析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开展序列实时精定位,为地震应急、地震预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该系统对于优化我国地震数据自动处理流程,提升地震编目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处理 深度学习 地震检测 地震编目 漾濞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双柏M_(S)5.1地震序列的快速检测与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廖诗荣 杨婷 +3 位作者 张红才 范莉苹 秦敏 房立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520,共6页
2021年6月10日云南双柏发生M_(S)5.1地震,6月28日又发生M_(L)4.6地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检测算法,对主震及其后20 d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并开展了震相关联、地震绝对定位、震级测定和精定位研究,获得了此次地震的完整序列目录。共... 2021年6月10日云南双柏发生M_(S)5.1地震,6月28日又发生M_(L)4.6地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检测算法,对主震及其后20 d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并开展了震相关联、地震绝对定位、震级测定和精定位研究,获得了此次地震的完整序列目录。共检测到1713个地震,比人工多检测出623个地震,震级分布范围为M_(L)-0.8~5.1。研究表明:双柏M_(S)5.1地震和M_(L)4.6地震的余震整体呈NNE向分布,两个地震的发震断层较陡,近直立分布。发震断层北东侧浅、西南侧深,且断层面较窄。M_(L)4.6地震的余震整体位于M_(S)5.1地震余震序列的底部,显示2个地震可能是独立的事件。分析认为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楚雄—建水断裂西南侧的一条隐伏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柏地震 深度学习 地震检测 双差定位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地表形变约束的玛多M_(S)7.4地震孕育发生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祝爱玉 王永哲 +1 位作者 李永华 张东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48-4561,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了Sentinel-1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东西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并根据东西向地表的错动,勾画出了地震破裂...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了Sentinel-1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东西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并根据东西向地表的错动,勾画出了地震破裂面分段结构.以InSAR地表形变观测为约束,构建了能反映玛多地震破裂特点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得到了玛多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及应力场变化和演化特征,讨论了玛多地震的成因及玛多地震的发生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显示:玛多地震为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地震,其中东部错动量相对较大;玛多地震的余震都分布在库仑应力升高的影区,说明玛多地震序列使得断层上积累的应变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未来余震的发生会朝西南和东北方向发展.玛多地震的发生形成了多个应力强加载区,推测玛多地震的发生大大增加了部分临近断裂带滑动的可能.2010年玉树7.3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在玛多地震主破裂面上的投影为正数,推测玉树地震对玛多地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大震后的余震分布判断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位移 库仑应力变化 InSAR形变观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发生在隐伏反冲断层上的一次中强地震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妍 吴建平 +3 位作者 房立华 刘雅宁 王长在 肖雨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3-835,共13页
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2022年6月1日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又发生了一次M_(S)6.1强震,距离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中位置仅10 km.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两次芦山地震的关系,对震后60天的余震序列进... 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2022年6月1日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又发生了一次M_(S)6.1强震,距离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中位置仅10 km.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两次芦山地震的关系,对震后60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933个高精度定位结果,EW,NS和UD方向上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15 km,0.13 km和0.23 km.余震序列在水平分布上沿北东—南西向略长,在深度上主要分布在12—20 km,10 km以浅余震很少.余震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面倾向南东,与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发震断层结构中的反冲断层倾向一致,两次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相交为复式Y型断裂结构,此次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其中一条深度更深的反冲断层.此次地震没有产生地表破裂,推测发震断层为一条埋深较深的隐伏断层.两次芦山地震的余震震中分布区跨过了该区域的一条大型逆冲型断裂带,即双石—大川断裂带.深度剖面显示芦山M_(S)7.0地震的南东倾向余震带穿过双石—大川分支断裂,大部分集中在断裂下方,但有少量地震发生在断裂上方,由于断裂带下方上地壳存在高速异常体,推测芦山M_(S)7.0地震的反冲断裂向上逆冲滑动时受到断裂所在高速区的阻挡.此次芦山M_(S)6.1地震的余震主要发生在双石—大川分支断裂下方,但在发震断层的浅部位置没有明显的高速体分布,推测双石—大川分支断裂可能对发震断层的滑动起到了控制阻挡作用,使其没有继续向浅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发震断层 反冲断层 双差重定位 双石—大川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力异常分析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发震断层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磊 陈涛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58-3870,共13页
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7.4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重力异常计算了全张量梯度,利用倾斜角(TA)、倾斜角总水平梯度(THDR)和断层倾角(β)分析了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断裂带的类型、连续性和分段性等特征.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两侧剩余异常轴线发生明... 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7.4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重力异常计算了全张量梯度,利用倾斜角(TA)、倾斜角总水平梯度(THDR)和断层倾角(β)分析了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断裂带的类型、连续性和分段性等特征.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两侧剩余异常轴线发生明显错断,走向与TA零值线过渡带和THDR极值线分布基本吻合.结合活动断裂分布与地表破裂展布,推断此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不同段落具有不同的重力异常、识别标志和倾角变化特征.对照地表破裂分段,TA零值线过渡带和THDR极值线能很好的表征沿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和东草阿龙湖段的断裂结构,而昌麻河段的识别特征不明显.最西端的鄂陵湖南段和东端昌麻河段表现为走滑性质,兼有逆断分量;而中间的黄河乡段和东草阿龙湖段则以走滑为主.由于发震断裂走向的平面变化及其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沿断层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此次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S7.4地震 发震断裂 重力梯度张量 边缘检测 断层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震源和密集台阵观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浅部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力伟 张云鹏 +5 位作者 王伟涛 刘世烁 叶秀薇 杨微 徐善辉 马晓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82-4596,共15页
城市下方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服务城市建设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的重要资料.2020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实验布设了由6172个短周期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并利用新型甲烷绿色震源开展了63次主动源激发.本文拾取了63次甲烷震源... 城市下方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服务城市建设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的重要资料.2020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实验布设了由6172个短周期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并利用新型甲烷绿色震源开展了63次主动源激发.本文拾取了63次甲烷震源激发在各台站记录到的16885条初至P波,采用simul2000走时反演程序首次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高分辨率的地壳浅部(1.5 km深度以上)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成像结果与区域地形和浅部岩性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断陷区呈现低V_(P),而断隆区为高V_(P)分布,分别与碎屑沉积岩、花岗岩及变质岩等相对应.(2)广从断裂、瘦狗岭断裂、珠江口断裂和白坭—沙湾断裂两侧速度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瘦狗岭断裂的控制作用最强,使得不同深度速度分布在南北向的差异最为显著.(3)跨断层速度剖面分布特征显示区域断裂控制着沉积层的展布和基底埋藏深度.本文研究表明,将新型绿色震源和密集台阵相结合是探测城市承载体下方速度结构和断层系统的有效方法,具备较强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甲烷震源 密集台阵 体波层析成像 浅层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震精定位与层析成像揭示的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特征
14
作者 刘亢 杨婷 +2 位作者 李红光 房立华 宋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8-1348,共21页
1966年河北邢台M_(S)7.2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 1966年河北邢台M_(S)7.2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间形态;结合华北流动地震台阵2006—200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38578个P波到时数据,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新河断裂与元氏断裂之间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邢台地震位于高、低速异常体交界处,该位置具备积累大量应变能的介质条件,易发生破裂,释放应力;邢台震区小地震密集带与高、低速异常体东边界的总体展布趋势比较一致,推测沿高、低速体东边界展布的深、浅部断裂已上下贯通,速度异常体的边界位置同样也是速度变化相对强烈的部位,易发生地震破裂;综合多种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揭示出邢台震区下方存在一条贯通整个地壳的深大断裂,倾向SE,上断点位于东汪附近,邢台地震促使深浅部的先存断裂上下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小地震精定位 层析成像 深部构造 滑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库蓄水前后邻区地震活动与应力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恒 付真 +4 位作者 吴建平 许力生 张旭 李春来 李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89-4205,共17页
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利水电工程和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白鹤滩水库位于金沙江下游河段,地处小江断裂、则木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等多条大型断裂交汇区域,属于地震高烈度区.2021年4月6日白鹤滩水库开始蓄水,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带中北... 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利水电工程和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白鹤滩水库位于金沙江下游河段,地处小江断裂、则木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等多条大型断裂交汇区域,属于地震高烈度区.2021年4月6日白鹤滩水库开始蓄水,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巧家台阵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地震记录,确定了水库邻区11477个地震事件,采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获得了1.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654个.对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解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整体而言研究区地震活动时序与水库水位密切相关,水位抬升时地震活动增强,水位维持不变或回落时,地震活动减弱,白鹤滩水库蓄水约6个月后,地震数量基本恢复至蓄水前平均水平.沿水域线附近主断裂带区域,蓄水后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数量和震级增大,深度减小,蓄水前地震类型以走滑为主,蓄水后以正断层为主;主断裂带以外以及距离水域线较远的某些区域,蓄水后地震活动受到抑制.基于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场阻尼反演方法计算获取了研究区应力场时空分布,结果显示主拉应力轴方向稳定,随时间波动很小,主压应力轴方向随时间波动较大,尤其位于大坝附近的主断裂带交汇区域,蓄水前应力场为走滑型,蓄水后应力场变为正断型.这些结果揭示了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和应力场改变的更多细节特征,可进一步为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库 水库蓄水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应力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余震序列的自动构建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泽民 李俊 +5 位作者 苏金蓉 于子叶 黄春梅 祁玉萍 陈依伲 王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76-1990,共15页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以下简称泸定地震).本文基于神经网络方法从泸定地震周边200 km之内57个台站2022年9月5—15日的连续波形资料中拾取Pg/Sg震相到时,对由优选的震相识别阈值筛选后的震相...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以下简称泸定地震).本文基于神经网络方法从泸定地震周边200 km之内57个台站2022年9月5—15日的连续波形资料中拾取Pg/Sg震相到时,对由优选的震相识别阈值筛选后的震相到时进行震相关联和定位分析,经上述处理流程获得自动检测目录(AUTO)包含10590个地震事件,为同期台网人工目录(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目录,CENC)数量的3.3倍,完备性震级由ML1.0下降至ML0.5.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获得的8279个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2022年泸定M_(S)6.8地震的主震及余震主要发生在鲜水河断裂磨西段,沿着该断裂在NNW-SSE方向分布并表现出明显分段特征,北段总体深度较浅,深度集中在10 km以上,中段和南段相对较深,深度分布在5~20 km之间.此外,余震序列在鲜水河断裂上展现出高倾角的特征,而在主震SW方向的海螺沟断裂附近与鲜水河断裂呈共轭展布,推测在中段海螺沟附近有一条走向SW、倾向SE的低倾角分支断裂.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快速实现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自动化检测是获取地震发震构造、破裂方向等信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神经网络 余震序列 地震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及震后波速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安艳茹 王伟涛 +4 位作者 杨微 蒋海昆 杨军 李孝宾 潘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85-3201,共17页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分析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利用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16个地震台站2021年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方法研究了漾濞MS6.4地震同震波速变化及震...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分析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利用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16个地震台站2021年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方法研究了漾濞MS6.4地震同震波速变化及震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在1~4 Hz的频带范围内,台站对间的相对波速在主震后明显降低,dv/v_(pair)的幅度为-0.29%~-0.02%,随台站间距增大而降低.由线性回归获得的各台站的相对波速变化dv/v_(station)的幅度为-0.16%~-0.02%,总体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分析表明,测量得到的同震波速变化主要来自于浅层(≤2km)介质,受静态应变和动态应变的共同影响,主要由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岩石破碎和应力大规模调整控制.远离主震的北部台站波速变化较大,对应力扰动敏感性高,推测与台站下方的热流体分布相关.波速变化测量结果指示漾濞地震周边地震波速度在震后几天内达到最低值,而在8月份前后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水平,表征了介质的愈合过程.研究表明利用背景噪声干涉可对同震及震后恢复过程的波速变化进行有效测量,漾濞地震的同震波速变化受断裂带破碎程度、动态应变和流体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背景噪声 同震波速变化 震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结构及云南漾濞M_(S)6.4地震深部孕震环境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家乙 李永华 +3 位作者 王志铄 张扬 贾漯昭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4-619,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对其深部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其演化及强震发震机理等问题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青藏东南缘固定和流动观测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对其深部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其演化及强震发震机理等问题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青藏东南缘固定和流动观测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范围呈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测为二叠纪时期地幔柱活动残留在地壳内的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川西北次级块体和大火成岩省内带东西两侧存在低速带,可能是壳内部分熔融存在和中下地壳流动的证据:高原物质向南运移时受大火成岩省壳内高速体阻挡后分为两支,东支沿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延伸,西支沿红河断裂向上地壳运移并逐渐穿过红河断裂.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全部位于西支低速通道之上,推测构造块体SE向运动和地壳流作用使得应力在上地壳震源区进一步集中,共同驱动断裂活动导致漾濞地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 漾濞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晓瑜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扬子块体东部显示较低地壳波速比(<1.7)可能与地表沉积岩的存在相关.四川盆地内部的平均地壳波速比(约1.71~1.8)与全球大陆地盾/克拉通地区相当.但其周围地区地壳平均波速比明显增高(1.81~1.95),推测可能是克拉通形成过程中岩浆的底侵引起下地壳组分以铁镁质麻粒岩为主.华夏块体西部表现为薄的地壳厚度和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1.65~1.75),暗示该区基性下地壳物质的缺失可能与增厚的地壳发生拆沉有关.华夏块体东南段呈现出较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约1.77~1.86),地壳组成以中基性铁镁质为主,推断可能与晚中生代铁镁质岩浆底侵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地区三维地震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旭 李永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34,I0001,共15页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三维重定位结果相差较小;深度方向上,三维定位的震源成丛分布比一维定位结果更加密集,地震主要位于地壳内低速层之上。分别利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典型地震、人工震源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的精度明显优于一维定位,其在水平、深度方向上的平均绝对定位误差分别为0.7 km和1.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定位 震相自动拾取 震源深度 腾冲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