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3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研究综述
1
作者 胡敏章 陈石 +5 位作者 祝意青 徐新禹 周江存 郝洪涛 黄江培 刘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49,共19页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网,发展了较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在6.0级以上地震的中长期地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并开展了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未来,应从人才队伍、观测系统、机理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网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苏群博士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
作者 龚凯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56-56,共1页
2004年10月28日至30日,留日博士凌苏群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做了题为《微动勘探法的原理和应用实例》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地震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杜瑞林主持,姚运生所长出席报告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勘探 访问 对中 应用实例 学术报告 所长 博士 讲话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庭朝教授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3
作者 刘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127-127,共1页
2004年7月15日至22日,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庭朝(Cao Dinh Trieu)一行4人访问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此次访问主要目的是执行国家科技部“关于越南境内地壳运动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5—203V)”。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地球物理研究 地壳运动 一行 访问 执行 越南 内地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吕宠吾研究员等访问越南
4
作者 刘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研究员 越南 地球物理研究所 硬件设备 形变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保罗博士应邀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5
作者 刘汉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57,共1页
应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姚运生研究员的邀请,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University“G.D’Annunzio”)教授保罗(Paolo Boncio)博士,于2004年7月8日至11日来我所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保罗博士作了题为《临汾盆地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预... 应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姚运生研究员的邀请,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University“G.D’Annunzio”)教授保罗(Paolo Boncio)博士,于2004年7月8日至11日来我所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保罗博士作了题为《临汾盆地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预测模型》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2002年9至10月间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饶扬誉博士在临汾盆地调查的合作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 中国 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学术交流 学术访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澍荪副教授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6
作者 刘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8-8,共1页
关键词 遥感 INSAR 配淮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又有两硕士学位点获准立项
7
作者 范春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硕士学位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重力仪在亚地震频段和潮汐频段的重力噪声水平对比分析研究
8
作者 江颖 李响 +3 位作者 张晓彤 刘子维 刘清超 周浩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5-673,共9页
选取2022年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种弹簧重力仪(gPhone型、DZW型和GS-15型)的连续观测数据,计算了这3种弹簧重力仪在亚地震频段(1~6 h)的背景噪声水平(SSNM)和在潮汐频段(>6 h)的背景噪声水平(TNM),讨论了不同频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之... 选取2022年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种弹簧重力仪(gPhone型、DZW型和GS-15型)的连续观测数据,计算了这3种弹簧重力仪在亚地震频段(1~6 h)的背景噪声水平(SSNM)和在潮汐频段(>6 h)的背景噪声水平(TNM),讨论了不同频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比较Eterna和Venedikov 2种调和分析方法,并讨论了不同频段背景噪声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在亚地震频段,gPhone型、DZW型和GS-15型重力仪的SSNM值分别为3.91、4.48和5.20,SSNM值与地震频段背景噪声水平(SNM)之间存在正相关。②在潮汐频段,3种重力仪的TNM值分别为5.514、6.681和8.007,TNM值与SNM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③通过调和分析发现,相比于DZW和GS-15型重力仪,gPhone型重力仪记录到的潮汐信号的主要潮波(O 1、K 1、M 2、S 2)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地震频段背景噪声 潮汐频段背景噪声 潮波 Eterna调和分析 Venedikov调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形变台网数据中心的系统构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正媛 陈志遥 +1 位作者 陈鹏 林穗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66-68,共3页
中国地震局形变台网数据中心 (下称形变数据中心 )作为“九五”全国数字化形变台网数据汇集与管理的节点 ,满足了数字化资料高效、科学传递运行模式的需要 ,在全国地震台网的监测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形变数据中心系统建立... 中国地震局形变台网数据中心 (下称形变数据中心 )作为“九五”全国数字化形变台网数据汇集与管理的节点 ,满足了数字化资料高效、科学传递运行模式的需要 ,在全国地震台网的监测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形变数据中心系统建立中的网络布设、硬件建设、软件配置与系统应用软件的研制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数字化地震台网 数据中心 硬件 软件 形变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西藏定日M_(W)5.6地震震源参数估计和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琦 李承涛 +4 位作者 赵斌 黄勇 万永革 谭凯 董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8,共17页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变和宽频带地震波资料,通过贝叶斯自举优化算法揭示定日地震的均匀滑动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断层几何模型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研究发现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334°,倾角~51°.破裂主要集中在约2.0~5.5 km深度范围内.破裂范围~5.6 km×4.4 km,释放总的地震矩~3.33×10^(17)N·m.最大滑动量~1.27 m,发生在3.786 km深度.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同区域历史地震表现出相似的破裂机制,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在藏南地区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张应力.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表明,尼泊尔M_(W)7.9地震主余震和定日地区四次历史地震共同触发了2020年定日M_(W)5.6地震,其中尼泊尔地震震后2年的余滑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占库仑应力增加总量的~40%,震后余滑在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日M_(W)5.6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形变 滑动分布 尼泊尔M_(W)7.9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的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成旺 庞聪 +1 位作者 江勇 吴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5,435,共6页
利用机器学习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全连接(multi-layer fully connected, MFC)神经网络的六分量(six-component, 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方法。首先利用6C地震波各波型极化向量数学模型和一系列仿真参数得到5种波型和噪声波型各5 000个... 利用机器学习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全连接(multi-layer fully connected, MFC)神经网络的六分量(six-component, 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方法。首先利用6C地震波各波型极化向量数学模型和一系列仿真参数得到5种波型和噪声波型各5 000个极化向量数据集,然后随机选取其中5 000个作为测试集,其余划分为训练集,进行MFC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综合辨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FC神经网络模型识别5种极化向量类型(SH波和Love波视为一类)和6种极化向量类型的效果均显著优于SVM模型,平均识别率分别达到99.786%和87.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向量识别 六分量地震波 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与地震动力学综合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1 位作者 施顺英 杨福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东亚大陆动力学和西太平洋动力学背景下 ,定量研究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的现今区域地壳运动、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基于 1994~ 1998年福建 -台北网、中国大陆网、台湾 -吕宋 (菲律宾 )网和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 IGS网等 4种不同空间尺... 在东亚大陆动力学和西太平洋动力学背景下 ,定量研究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的现今区域地壳运动、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基于 1994~ 1998年福建 -台北网、中国大陆网、台湾 -吕宋 (菲律宾 )网和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 IGS网等 4种不同空间尺度的 GPS测量结果 ,结合近 10 0年来的强震震源机制解、近 2 0余年来跨断层形变网、精密水准网、激光测距网及原地应力测量等结果 ,以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地质学成果 ,通过对多层次构造运动的分析、多学科结果的互验互补和整体综合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 1)本研究区同时存在陆、海相互对进的两种地壳水平运动 :大陆东南沿海 11~ 12 mm/ a向东南、海洋对大陆 3mm/ a向西北以及台湾东海岸 53mm/ a向西北的运动 ;( 2 )台湾岛可能存在着以 2 4°N附近为其旋转轴的右旋运动 ;( 3) GPS和地形变测量求出现今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NW( NWW)向 ,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学和地质学结果一致 ;( 4 )观测与数值模拟共同证实 ,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联合动力作用是导致本区上述地壳运动的原因 ;前者导致的地壳运动速度比后者约大 4倍 ,但前者仅导致准均匀场 ,而后者则可产生变形局部化过程的非均匀场 ,从而为强震孕育提供动力 ;( 5)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侧对欧亚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东南边缘海 多尺度GPS测量 现时地壳运动 区域地震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信息网移动互联网服务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娜 康凯 +1 位作者 李丽 吴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4-488,490,共5页
中国地震信息网为拓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渠道,利用PUSH推送技术实现了地震灾害信息实时推送至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同时实现了震区有震感用户参与到灾害评估的研究工作中。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于获取地震灾害信息及时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 中国地震信息网为拓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渠道,利用PUSH推送技术实现了地震灾害信息实时推送至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同时实现了震区有震感用户参与到灾害评估的研究工作中。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于获取地震灾害信息及时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震科技工作者做好灾害评估等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为灾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服务 推送技术 交互 感知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PSO-ELM模型预测地震死亡人数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韶金 刘子维 +2 位作者 周浩 江颖 翟笃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筛选42个历史地震震例,对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ΔL)、人口密度以及发震时刻7个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构建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 筛选42个历史地震震例,对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ΔL)、人口密度以及发震时刻7个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构建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地震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将37个震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训练,并使用5个震例数据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PCA-PSO-ELM组合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0.87%,相比于PCA-ELM模型和ELM模型,其平均误差率分别降低8.70个百分点和18.38个百分点。因此,采用PCA-PSO-ELM组合模型预测地震死亡人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死亡人数预测 主成分分析 粒子群优化 极限学习机 震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功耗蓝牙和超高频RFID等技术的节点地震仪移动终端平台
15
作者 庞聪 刘斯睿 +2 位作者 吴涛 李忠亚 江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7-874,共8页
针对无线节点地震仪在物探与地震监测过程中实时交互能力不足、功能匮乏的现状,设计基于Android的节点地震仪监控与野外布设综合平台。平台采用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通信技术,通过自定义加密无线通信协议实现移动终端... 针对无线节点地震仪在物探与地震监测过程中实时交互能力不足、功能匮乏的现状,设计基于Android的节点地震仪监控与野外布设综合平台。平台采用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通信技术,通过自定义加密无线通信协议实现移动终端与节点式仪器的数据通信与设备控制,完成对单点设备的单/三分量地震动速度信号实时显示、状态查询与单台/多台同步设置;应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QR扫描和电子地图实现野外快速布设节点地震仪阵列测线;应用SQLite数据库和本地文件系统实现测线可靠记录、参数设置和系统日志的管理。经测试,平台可提高节点地震仪器系统野外物探勘测和流动监测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地震仪 综合平台软件 低功耗蓝牙 超高频射频识别 系统软件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研究与实验
16
作者 周云耀 齐军伟 +2 位作者 向涯 吕永清 吴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1-775,共5页
介绍了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计JCZ-360的研究进展、定型测试、台站实验观测等情况。结果显示,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能有效抑制外界大气压力、外部磁场干扰及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性能更稳定,在超低频端噪声水平更低。JCZ-360超宽带地... 介绍了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计JCZ-360的研究进展、定型测试、台站实验观测等情况。结果显示,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能有效抑制外界大气压力、外部磁场干扰及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性能更稳定,在超低频端噪声水平更低。JCZ-360超宽带地震计不仅可以观测到全频段地震波,还可以记录到固体潮汐、地球自由振荡等信息,具备传统地震和地球物理场的综合观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 自噪声 对比测试 综合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震后余滑研究
17
作者 张宇 汪建军 +1 位作者 刘洋 熊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构建应力驱动震后余滑模型,对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的震后余滑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震后160 d的GPS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断层显著滑动的下倾和两侧区域,最大滑动量达1.24 m,累积释放地震矩1.08×10^(19... 构建应力驱动震后余滑模型,对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的震后余滑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震后160 d的GPS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断层显著滑动的下倾和两侧区域,最大滑动量达1.24 m,累积释放地震矩1.08×10^(19)Nm,相当于M_(W)6.62地震,5~15 km深度的震后余滑约占总量的80%。最优拟合模型显示,以13 km深度为界,断层上部和下部的参考滑动速率参数V0分别为6.50 m/a和0.15 m/a,表明玛多地震震后余滑界面的摩擦属性在深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震后余滑 应力驱动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hone重力仪漂移改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乐行 刘子维 +2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李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对秭归站gPhone重力仪2017年全年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各项改正后,利用4种方法进行漂移改正的对比研究,对多项式改正阶次的选取、各方法去漂移的效果评定、BEADS算法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gPhone重... 对秭归站gPhone重力仪2017年全年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各项改正后,利用4种方法进行漂移改正的对比研究,对多项式改正阶次的选取、各方法去漂移的效果评定、BEADS算法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gPhone重力仪数据漂移时,当阶数达到4阶、5阶左右便趋于稳定,对于一般研究推荐采用5阶多项式去漂移即可满足数据处理要求;用滤波法去漂移时需要关注边际效应,EEMD方法可操作性强,相较于小波滤波更具优势;BEADS算法能够实现趋势项拟合从而去除漂移的功能,但能否在各项研究中加以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弹簧型重力仪漂移改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hone重力仪 漂移改正 多方法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流动重力网地震监测能力研究
19
作者 童广勤 张弛 +4 位作者 郝洪涛 刘少明 张新林 吕品姬 胡敏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2,共10页
重力观测是三峡水库地区地震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重力网的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辨力以及重力变化观测精度,结合现有重力变化异常空间范围和量级与地震震级之间经验指标,对三峡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 重力观测是三峡水库地区地震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重力网的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辨力以及重力变化观测精度,结合现有重力变化异常空间范围和量级与地震震级之间经验指标,对三峡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三峡重力网在空间分辨力和观测精度方面均达到了4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要求,空间覆盖范围介于5级地震重力变化异常场范围经验指标的上、下限之间,因此重力网对于4~5级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但对于监测5级以上地震存在无法获取重力变化异常完整形态的可能。此外,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效应对重力观测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计算水位变化重力效应时,应采用与重力观测数据相同时刻的水位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重力网 空间分辨力 重力变化 监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GPS-TEC的中国区域地震电离层效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翟笃林 祝芙英 +1 位作者 林剑 杨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7-871,共15页
基于中国陆态网络地基GPS-TEC观测,针对2008~2019年发生在中国区域的7个MS≥6.0地震,采用滑动四分位距法分析了地震前后的电离层扰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5个地震的震前2~6天,GPS-TEC值出现负异常扰动,地震发生期间及震后电离层TEC... 基于中国陆态网络地基GPS-TEC观测,针对2008~2019年发生在中国区域的7个MS≥6.0地震,采用滑动四分位距法分析了地震前后的电离层扰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5个地震的震前2~6天,GPS-TEC值出现负异常扰动,地震发生期间及震后电离层TEC出现正异常扰动,主要集中在震后2~7天;GPS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垂直上空的TEC扰动越明显,扰动空间最大范围可达2000km。随着震级的增加,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且异常覆盖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因此,认为震前一周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可能提供揭示电离层扰动与地震活动之间关系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TEC 地震 滑动四分位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