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07年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超长平静的跟踪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杰 郭铁栓 +2 位作者 杨立明 苏有锦 刘桂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4-329,共6页
在介绍中国大陆2005—2007年出现的6级以上地震超长平静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3年来对该超长平静现象的跟踪预测过程,并对当前地震形势跟踪判定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地震平静 地震形势 跟踪预报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被引量:116
2
作者 牛之俊 马宗晋 +4 位作者 陈鑫连 张祖胜 王琪 游新兆 孙建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88-93,共6页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观测技术为主 ,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 (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等空间技术 ,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观测技术为主 ,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 (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等空间技术 ,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 ,具有连续动态监测功能。网络的科学目标以地震预测预报为主 ,兼顾大地测量等其他需要。该工程 1997年开始建设 ,2 0 0 0年12月全面完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GPS 大地测量 SLR 水准测量 地震预测 全球定位系统 VLBI 重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郝平 傅征祥 +2 位作者 田勤俭 刘杰 刘桂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7,共8页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地震 ,震后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发生了 5次MS>5 .0的强余震 .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 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σf) .结果表明 ,其中有 4次强余震发生...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地震 ,震后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发生了 5次MS>5 .0的强余震 .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 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σf) .结果表明 ,其中有 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σf>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 0 -2 ~ 1 0 -1 MPa;有一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 ,Δσf=- 0 .56MPa.本文的结果表明 ,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昆仑山口西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触发 地震活动 地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尼7.9级地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触发作用及动力背景初探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兵 江在森 +3 位作者 车时 王庆良 朱桂枝 王继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 1997年 11月 8日玛尼 7 9级地震及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 ,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 10 -3 MPa量...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 1997年 11月 8日玛尼 7 9级地震及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 ,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 10 -3 MPa量级的库仑应力增量 ,该变化仅使得昆仑地震的发生提前了最长 10年左右 ,表明当前地壳应变能水平可能并不很低。对照2 0世纪初以来全球 7级以上强震频度和强度演化特征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 ,认为地球自转幅度衰减、变化频率升高是近期强震活动的重要控制因素。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发生 ,可能是地球自转持续加速阶段后期 ,青藏块体内部区域应力场逐渐强化 ,及玛尼地震应力触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静应力 玛尼地震 震源机制解 昆仑山 地球自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强震活动及生命损失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1 位作者 邵辉成 丁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7-376,共10页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大陆西部...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km)比东部(16km)的深,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空群集的过程;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Nc=8.64-0.99MS.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700和246200人;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Nc=2.40-0.39lgD,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浅源强震活动 生命损失 1901~200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被引量:16
6
作者 郝平 田勤俭 +2 位作者 傅征祥 陈正位 刘桂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姚安6.5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地震预警政策的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如山 李山有 +2 位作者 金星 王飞 李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9,共13页
界定了地震预警政策的内涵,提出了出台地震预警政策的目标、指导原则,和研究地震预警政策的思路方法,总结了日本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政策和做法,根据我国目前预警系统建设的现有条件、目前状况和国外地震预警实践,... 界定了地震预警政策的内涵,提出了出台地震预警政策的目标、指导原则,和研究地震预警政策的思路方法,总结了日本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政策和做法,根据我国目前预警系统建设的现有条件、目前状况和国外地震预警实践,分析了预警系统建设和运用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初步构建了地震预警系统政策基本分类和框架,提出了在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科技创新、宣传普及、社会应用、信息管理和发布、配套的财政投入等7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和看法,并指出了各类建议政策的出台时间路线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的政府主管部门在系统研发、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推广应用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政策 国外做法 问题和对策 路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国民 傅征祥 +1 位作者 王晓青 刘桂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21,共13页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其次,回顾了确定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成果。回顾表明,在1996~2005年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10次强震中,有8次发生在防御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其经济和生命损失已分别占大陆的67%和92%。最后,简要介绍为确定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社会学和预测学而进行的10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预测研究,以及所得到的2006-2020年全国地震危险概率预测图、地震危险性(烈度)预测图、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和地震危险性综合指数预测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 地震损失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年炉霍大地震(M_S=7.6)最大余震(M_S=6.3)的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被引量:34
9
作者 刘桂萍 傅征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82,共8页
1973年 2月 6日在四川省炉霍发生MS7 6大地震 ,震后在震中周围出现丰富的余震 ,其最大余震 (MS6 3)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和玉树 -甘孜断裂之间的正断层活动区内。本文根据震源机制解、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分布、地震地质构造等资料 ,建立... 1973年 2月 6日在四川省炉霍发生MS7 6大地震 ,震后在震中周围出现丰富的余震 ,其最大余震 (MS6 3)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和玉树 -甘孜断裂之间的正断层活动区内。本文根据震源机制解、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分布、地震地质构造等资料 ,建立炉霍走滑大地震破裂的弹性位错模型 ,计算该大地震在周围正断层滑动方向上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最大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ΔCFS =4 5MPa。因此认为 ,最大余震可能是由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触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3年 炉霍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地质构造 震源机制解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内部少震与弱震区MS≥4.5地震预测意义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易桂喜 周龙泉 +2 位作者 张浪平 龙锋 宫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2-269,共8页
自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发生了一系列MS≥4.5地震,部分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及邻区又发生了MS≥6.0强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后,对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MS≥4.5地震的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疏... 自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发生了一系列MS≥4.5地震,部分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及邻区又发生了MS≥6.0强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后,对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MS≥4.5地震的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疏理。通过给定不同的预测规则,对上述MS≥4.5地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仅四川盆地内部,以三台、梓潼等区域为代表的历史少震与弱震区MS≥4.5地震对四川及邻区未来半年内发生MS≥6.5地震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少震与弱震区 MS≥4.5地震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震前后中强地震活动格局变化及其预测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立明 车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217,共6页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了1950年以来青藏块体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大尺度的空间有序性及震后活动格局的转折变化。结果指出,大震前大尺度地震活动时空有序图像的出现是大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大震后...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了1950年以来青藏块体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大尺度的空间有序性及震后活动格局的转折变化。结果指出,大震前大尺度地震活动时空有序图像的出现是大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大震后原有活动格局的打破及转折是震后地震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未来地震活动的预测具有指示意义。在打破格局的地震及其附近地区继续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或显著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而在1~3年的中期尺度上,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时空有序图像 活动格局 转折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被引量:18
12
作者 苗崇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回顾了我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探讨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损失 评估 救灾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科学考察
13
作者 苗崇刚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9年第4期1-4,共4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地震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其相应的作用及特点,还给出了地震科学考察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范围,最后讨论了地震科学考察中应充分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地震 烈度 工程结构震害 地震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贾民育 郭有光 +4 位作者 高荣胜 黄大伦 刘少明 方永源 徐进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52-57,共6页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 ,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 ,可用一个 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 ;(2 )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 ,可略而不计 ;(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 ,最大幅度达 0 .333μms- 2 ;(4) 1989~ 2 0 0 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 0 .191μms- 2 ,平均速率为 - 0 .0 147μms- 2 /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香山台 绝对重力测量 非潮汐重力变化 地下水活动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山绝对点周围的局部地壳变形及其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少明 高荣胜 贾民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97-100,共4页
为了监视北京地区的地壳稳定性 ,北京测绘院对 10多个基岩点和北京市区进行了多次沉降观测 ,结果表明香山点近 10多年来高程变化只有几毫米 ,其重力效应可略而不计 ,但测点东北和东南方有两个较大的下沉区。用线积分法计算了两个局部沉... 为了监视北京地区的地壳稳定性 ,北京测绘院对 10多个基岩点和北京市区进行了多次沉降观测 ,结果表明香山点近 10多年来高程变化只有几毫米 ,其重力效应可略而不计 ,但测点东北和东南方有两个较大的下沉区。用线积分法计算了两个局部沉降的重力效应 ,在沉降区中心其影响可达 0 .38μms-2 ,但对香山点的重力效应非常小 ,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得出如下结论 :香山点观测到的重力变化不是地壳变形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 重力测量 局部地壳变形 沉降观测 线积分法 重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