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实验场地震中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及其实践运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芬 李孝宾 薛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590-599,共10页
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S≥5.0级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 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S≥5.0级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报和漏报的次数,预测效果明显提高。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分别建立了中期(T≤6个月)和短临(T≤3个月)预测模型。综合预测方案还提供了地点判定原则和震级估算原则。最终提供地震短临预测三要素。运用本综合预测方案对2011年腾冲5级双震、2013年洱源5级双震和德钦两次5级地震作用了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预测方案 分级预警 中短临预测 实践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地震科学实验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杨军 王宝善 陈颙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5-309,I0001,共6页
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在我国地震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回顾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的成果以及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科学实验场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认为地震科学... 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在我国地震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回顾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的成果以及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科学实验场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认为地震科学发展要集中攻克关键性科学问题;可以开辟流动实验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长期性的科学问题及短期性的科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科学实验场 科学问题导向 研究地区导向 流动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选址、建设及初步观测结果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彬 吴国华 +7 位作者 苏有锦 王宝善 葛洪魁 金明培 杨军 张启明 李涛 刘继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详细记述了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选址和建设过程,总结了多年来对台址所处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和地壳结构等的观测和研究结果,为今后主动源探测的研究和观测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此外,还介绍了发射台工作情况和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 详细记述了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选址和建设过程,总结了多年来对台址所处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和地壳结构等的观测和研究结果,为今后主动源探测的研究和观测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此外,还介绍了发射台工作情况和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信号发射台 主动源 选址 气枪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SDM方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分布:GPS和InSAR联合反演的结果 被引量:21
4
作者 屠泓为 汪荣江 +3 位作者 刁法启 张勇 万永革 金明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03-2112,共10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是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区域最大地震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震发生至今,不同研究者运用不同资料和方法获取的地震破裂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GPS...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是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区域最大地震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震发生至今,不同研究者运用不同资料和方法获取的地震破裂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GPS和InSAR资料数据,参考最新研究成果,构建更为合理的断层几何模型,运用SDM方法反演本次地震的破裂分布.在反演中充分考虑不同数据权重的影响及InSAR数据中存在的整体偏移.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断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最大破裂位错为-6.9m,分布在35.76°N、93.40°E附近,地震较大破裂区域主要分布在地下20km以内.同时,反演的位错分布在断层浅部与地质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分布较为吻合.在与前人相关研究的对比中,显示本文结果的可靠性是较高的,例如,近地表破裂包络线与地表考察结果相近,地下破裂分布特征与前人提出的3次子地震事件相一致等,再一次佐证了此次地震由多次子地震事件组成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破裂分布 位错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洱源M_S5.5地震序列M_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军 苏有锦 +2 位作者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2,333,共7页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洱源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军 苏有锦 +4 位作者 陈佳 叶泵 李孝宾 金明培 王宝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1-559,共9页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云南地区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MS≥3.0的64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本文给出的方法为一种半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地震速报结果之后45分钟之内给出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影响震源机制解快速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格林函数库的建立和编程实现标注P波到时的全自动化;②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但在香格里拉和洱源地区有少量正断层地震存在,位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P轴主应力方向在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以北北西-南南东为主,而在印支板块则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云南地区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级地震的同震位移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尝试 被引量:19
7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屠泓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示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兼有少量左旋走滑错动).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4.9 cm和4.4 cm,分别出现在51YAM台和51QLY台.两种资料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虽显示多事件特征,但主要滑动均集中在第一次事件,即初始滑动点两侧的走向长约30 km、倾向长约25 km的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强震和GPS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1.14m和1.09 m,较为一致.其余子事件滑动量小且分布零散,不能排除其数值效应的因素.反演矩震级均在Mw6.7左右,地表破裂应该不明显.文章还讨论了目前在我国利用近场强震动记录估计Mw6~7级地震同震位移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通海两次5.0级地震前GNSS观测异常及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4 位作者 何应文 赵家本 茶文剑 叶泵 陈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形变场进行网格化、计算应变,并获取面应变,结合基线数据动态分析两次通海5.0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特征和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海地震前,云南整体...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形变场进行网格化、计算应变,并获取面应变,结合基线数据动态分析两次通海5.0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特征和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海地震前,云南整体区域应变积累存在显著增强的背景,并在震前短期内出现快速反向调整;通海地震后,短期内以腾冲为代表的小滇西地区、大寨-会泽等滇东北地区挤压应变积累出现明显的减弱趋势,滇南地区的勐海-勐腊区域存在压性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海5.0级地震 GNSS连续观测 面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云南地区GNSS面应变变化及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4 位作者 茶文剑 何应文 叶泵 陈佳 王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取位移场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的位移场,再进行应变计算获取面应变信息,动态分析2018年云南地区面应变变化特征,探讨...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取位移场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的位移场,再进行应变计算获取面应变信息,动态分析2018年云南地区面应变变化特征,探讨其与通海2次5.0级地震及墨江5.9级地震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2018-01~11云南地区面应变经历了拉张为主、区域应变快速积累、区域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双柏-新平-墨江条带)、区域应变快速调整、震后应变格局改变(双柏-新平-墨江条带消失)的动态过程。通海2次5.0级地震和墨江5.9级地震分别发生在区域应变调整过程中以易门-塔甸为代表的强张拉和以景东-思茅为代表的强挤压高梯度带上,可能是在应变显著积累和应变调整双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是,墨江5.9级地震改变了以双柏-新平-墨江条带为界的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的区域特征,对云南整体区域面应变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连续观测 面应变 通海5.0级地震 墨江5.9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前后气枪震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建文 何应文 +3 位作者 张鹏映 叶泵 邓嘉美 赵家本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6-684,共9页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震前后走时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5.1级地震前后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存在较为明显的走时变化,且短期内走时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相关台站异常幅度大小和异常出现时间存在细小差异。地震发生前,6个台站走时低值异常过程明显,以YUL台最为显著。地震发生前后走时变化形态特征为双“V”型,漾濞5.1级地震发生在第1个“V”型末端。地震发生后,不同方位相关台站受地震的影响程度不同,走时波动大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5.1级地震 气枪震源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预测回顾与资料论证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建文 赵家本 +3 位作者 张鹏映 何应文 王军 茶文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 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震短临综合预测指标是判断地震短期可能性的主要依据;1900年以来,通海50km范围内M≥5.0地震后云南地区发生M≥5.0地震优势对应关系和GNSS表征的区域面应变变化特征为地点判定提供了线索。墨江5.9级地震的预测经验及资料的论证丰富了对地震孕育复杂性的认识,为震例积累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江5.9级地震 地震活动 综合预测 GNSS面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2 位作者 何应文 赵家本 邓嘉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6-451,共6页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分布与上述3个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短期内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区域,且存在震前增强、震后快速消失的现象;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作为预报M≥6.0地震发生地点的参考性指标。最大剪应变综合指标值预测结果显示,本次预测地震数4个,成功预报地震数3个,漏报数0个,虚报地震数1个(指标出现而未发生地震),准确率为75%。从空间角度来看,3次地震的震中都位于异常格网边缘,表明最大剪应变异常区边缘可能更加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最大剪应变 格网时序异常 M≥6.0地震 对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相位化和非线性叠加对提取气枪震源地震信号波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佳琪 曹文忠 +1 位作者 叶泵 张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4,共14页
使用零相位化处理和非线性叠加方法提取低信噪比记录中的有效信号,通过定量评估结果波形的走时和振幅等信息的精准程度,探究此处理流程是否可提高提取气枪震源有效信号波形的准确性。对合成波形和云南宾川主动源实验中实际资料数据进行... 使用零相位化处理和非线性叠加方法提取低信噪比记录中的有效信号,通过定量评估结果波形的走时和振幅等信息的精准程度,探究此处理流程是否可提高提取气枪震源有效信号波形的准确性。对合成波形和云南宾川主动源实验中实际资料数据进行零相位化处理,选用相似性加权、时间域相位加权、时频域相位加权、改进的时频域相位加权4种非线性叠加方法提取有效信号。结果表明,基于上述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提取波形的准确性:(1)零相位处理可以提高波形数据的分辨率,使有效信号到时点变为波形峰值点,有利于在非线性叠加后拾取出准确的到时位置;(2)零相位化数据的非线性叠加结果卷积震源子波可基本恢复地震信号波形记录,可降低非线性叠加对有效信息的损失;(3)使用时间域相位加权叠加和相似性加权叠加方法可获得较好结果,但可能会压制低信噪比小振幅信号;基于时频域的相位加权类叠加方法对有效波形成分影响较大,但对小振幅信号保幅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源 气枪震源 零相位化处理 非线性叠加 信号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枪震源弱信号提取的可靠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武安绪 叶泵 +4 位作者 李红 李云 郑轶文 张宏艳 李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基于数据合成仿真、气枪震源激发信号的实际处理,由叠加信噪比、波形相关系数及相位偏移等3个定量指标,系统评价线性、相位加权和S变换等3种叠加方法提取强背景噪声下弱信号的实际性能,并定量估计叠加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以上3种方法... 基于数据合成仿真、气枪震源激发信号的实际处理,由叠加信噪比、波形相关系数及相位偏移等3个定量指标,系统评价线性、相位加权和S变换等3种叠加方法提取强背景噪声下弱信号的实际性能,并定量估计叠加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以上3种方法叠加结果的综合探讨,初步对比分析后认为,线性叠加虽然信噪比较低,但波形畸变最小;相位加权叠加信噪比较高,相位偏移小,但波形质量与线性叠加的结果相比偏离较大;S变换叠加可获得相对较高的信噪比,波形幅度损失小,但存在一定的相位偏移现象。因此建议,当波形质量和时间精度均要求较高时宜用线性叠加。但气枪震源激发有限时选择叠加方法应有所偏重,若要求波形高保真,宜选择S变换叠加;若要求时间高精度,可选择相位加权叠加方法,以合理实现弱信号的有效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弱信号提取 线性叠加 相位加权叠加 S变换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邓嘉美 金明培 +2 位作者 赵家本 高琼 陈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3-596,共14页
利用云南省"十五"期间建成的46个宽频带地震台2007年7月-2008年7月间记录的6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波接收函数,并据此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得到的较前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表明... 利用云南省"十五"期间建成的46个宽频带地震台2007年7月-2008年7月间记录的6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波接收函数,并据此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得到的较前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特征,最北部的中甸台地壳厚度是53.5km,而最南端的勐腊台仅为31.7km。红河断裂的边界作用较为明显,断裂以东的地壳厚度较大,以西的则较小;断裂西侧的地壳厚度变化较为舒缓,东侧则变化剧烈,且自东南向西北厚度逐渐加深。在川滇菱形块体及周围存在2个上地幔隆起,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楚雄-元谋一带,另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东川附近。从泊松比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区内泊松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自南向北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的中甸台处达到最大0.289,而南部的景谷台处仅为0.146,与地壳厚度"北深南浅"的趋势基本相一致。泊松比在滇东块体内较低,在滇中块体内较高;北纬24°以北地区泊松比显然比以南地区要高。总的分布状态为:川滇菱形块体周围的泊松比属于中-高值(0.26≤σ≤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宾川大容量气枪震源波形频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佳 李孝宾 +1 位作者 杨军 叶泵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21,共6页
2011年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云南省宾川县大银甸水库开展了大容量气枪激发实验.为了深入研究气枪震源激发波形的特征,本文对不同距离台站记录的波形进行了频谱分析,对气枪激发震源的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将彩凤台气枪... 2011年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云南省宾川县大银甸水库开展了大容量气枪激发实验.为了深入研究气枪震源激发波形的特征,本文对不同距离台站记录的波形进行了频谱分析,对气枪激发震源的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将彩凤台气枪信号的波形、频谱特征与天然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次激发相当于ML0.7的天然地震.对相近震级天然地震波形的频谱与气枪激发波形的频谱进行对比后发现,气枪震源激发波形频率小于15Hz,主频多数集中在2~5Hz;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中低频信号较相当震级的天然地震明显;1次激发释放的能量为8.90×106j,相当于2.4kg硝铵炸药的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频谱特征 天然地震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JD-2000R测氡仪(α谱仪)观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朝明 杨志坚 +2 位作者 朱培耀 金明培 褚金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9-405,442,共7页
通过分析KJD-2000R测氡仪(α谱仪)记录的下关温泉水中氡含量的4组α粒子能量脉冲数、氡含量以及影响观测结果因素,结合传统水氡观测仪器FD-125型室内氡钍分析器平行对比观测结果,认为:KJD-2000R测氡仪观测对象明确,而且自动鼓泡和读数,... 通过分析KJD-2000R测氡仪(α谱仪)记录的下关温泉水中氡含量的4组α粒子能量脉冲数、氡含量以及影响观测结果因素,结合传统水氡观测仪器FD-125型室内氡钍分析器平行对比观测结果,认为:KJD-2000R测氡仪观测对象明确,而且自动鼓泡和读数,完全避免了人工鼓泡和读数引起的误差,对提高氡及其子体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水氡观测资料质量及映震能力,充分捕获水氡前兆异常信息都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也为地震观测及台站水氡观测仪器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氡仪 Α粒子 观测结果 下关温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IOWGA算子的变权组合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建文 邵德盛 +5 位作者 汪志民 金明培 何应文 王岩 洪敏 毛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43-1247,共5页
针对熵权法组合权重分配固定不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OWGA算子的权重分配方法,建立基于熵权-IOWGA算子的变权组合模型。该方法以各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作为诱导值,按每一期诱导值的大小对单一模型进行有序赋权,并将其应用到变形数据分... 针对熵权法组合权重分配固定不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OWGA算子的权重分配方法,建立基于熵权-IOWGA算子的变权组合模型。该方法以各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作为诱导值,按每一期诱导值的大小对单一模型进行有序赋权,并将其应用到变形数据分析中。实验表明,该方法赋权过程合理,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更加适用于变形分析预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IOWGA算子 变权组合 变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近场强震动记录快速估计同震位移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 被引量:14
19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7-1215,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日本2008年岩手—宫城内陆Mw6.9地震震中周围密集强震动观测台网资料,快速解算出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同震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较为接...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日本2008年岩手—宫城内陆Mw6.9地震震中周围密集强震动观测台网资料,快速解算出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同震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较为接近.基于相同断层面参数反演的震源模型空间展布形态、主要滑动范围、平均和最大滑动量、滑动方向以及由模型计算的矩震级等均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了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利用强震资料快速解算Mw6-7级及以上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08日本岩手—宫城Mw6 9内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3次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自凤 付虹 +3 位作者 彭关灵 赵小艳 李孝宾 茶文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8-354,共7页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震震中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域或其边缘,各震源区震前空间演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地震发生后应力张量方差快速回升,同时在滇西和滇南-滇西南地区形成2个低值区域;3次强震前3~5年震源区应力张量方差变化过程总体呈正"V"字型,下降过程持续2年左右后开始转折并趋势回升,在正"V"字型形成过程的趋势回升阶段发生地震,回升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3年。初步分析认为,3次强震前震源区的震源机制趋于一致是孕震过程中应力增强的一种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应力张量方差趋势下降后发生转折,表明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