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3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宽带网的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相玉 苏哲明 +1 位作者 戴志勇 王秀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4-158,共5页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加快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建立内部网站,发布内部信息。通过网络服务器以宽带接入方式访问Internet,快速查询国际上有关地震工程、工程振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科研信息....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加快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建立内部网站,发布内部信息。通过网络服务器以宽带接入方式访问Internet,快速查询国际上有关地震工程、工程振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科研信息.及时公布和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为促进地震工程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了工作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宽带网 防震减灾 工程力学 计算机 网络服务器 网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实践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政辉 曲哲 +3 位作者 宁超列 卜春尧 尹建明 薄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159,共6页
地震巨灾保险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和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通过梳理我国2015年以来推广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模式和实践情况,总结了全国性、云南和四川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全国地震共保体方案),对比了各方... 地震巨灾保险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和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通过梳理我国2015年以来推广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模式和实践情况,总结了全国性、云南和四川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全国地震共保体方案),对比了各方案中的保险标的、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付标准、保费来源和损失分担等内容。结果表明,除云南采用以震级为触发机制的地震指数保险外,其他地区均基于全国共保体方案调整,探索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地震巨灾保险模式。然而,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政策、法规和技术挑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实践,推动适合中国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风险 巨灾保险 实践经验 方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1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及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砂土液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38
3
作者 孙锐 袁晓铭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0,共6页
最近国际上土动力学和岩土地震工程方面召开了两次重大学术会议,即2004年1月在美国Berkeley召开的第11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学术会议(11thSDEE)以及和2004年8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3thWCEE),对这两次会议... 最近国际上土动力学和岩土地震工程方面召开了两次重大学术会议,即2004年1月在美国Berkeley召开的第11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学术会议(11thSDEE)以及和2004年8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3thWCEE),对这两次会议中有关砂土液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力求反映液化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 综述 11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11^th SDEE) 13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13^th WC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台湾花莲县M_(S)7.3地震动特征及灾害分析
4
作者 徐龙军 张建宇 +2 位作者 田浩 靳超越 谢礼立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3,共16页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3.81°N,121.74°E)发生M_(S)7.3地震,为逆冲型破裂。此次地震是继“9·21”集集大地震后发生的最大规模地震。为了较全面地认识此次地震的特征和灾害效应,从中汲取地震灾害经验...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3.81°N,121.74°E)发生M_(S)7.3地震,为逆冲型破裂。此次地震是继“9·21”集集大地震后发生的最大规模地震。为了较全面地认识此次地震的特征和灾害效应,从中汲取地震灾害经验和教训,首先结合发震机制说明了此次地震成因;其次,选取台湾地区气象局地震台网中心238个台站记录到的三分量记录共714条地震动,对其中断层距32 km以内的近断层强震动的工程特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震害调查资料,重点探究了本次地震与土木工程结构破坏间的联系及震害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地震动具有中高频成分显著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和加速度反应谱(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Sa)随断层距的增加衰减缓慢的特征,对中短周期结构的破坏显著;震害分布集中于花莲县、新北市和台北市附近,沿台东纵谷地壳对接带东侧随断裂带的发育呈线性分布,其中花莲县由于距震源较近震害最为严重,新北市和台北市虽距震源较远但地震动的山地放大效应和盆地放大效应致使其震害也较为严重。相关研究可为中短周期结构的抗震设防和地震区划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莲县M_(S)7.3地震 地震动特征 灾害调查 震害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荷载作用后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5
作者 石烁 刘纪桦 张震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73,共6页
为探究碳纤维增强作用对混凝土材料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电液伺服压力机对4种(不掺、碳纤维、碳纤维布、碳纤维+纤维布)混凝土开展不同次数(0次、20次、40次、60次、80次、100次)循环加卸载疲劳致损,对疲劳损伤试件纵波波速及力学... 为探究碳纤维增强作用对混凝土材料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电液伺服压力机对4种(不掺、碳纤维、碳纤维布、碳纤维+纤维布)混凝土开展不同次数(0次、20次、40次、60次、80次、100次)循环加卸载疲劳致损,对疲劳损伤试件纵波波速及力学性能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4种混凝土试件纵波波速均呈降低趋势,其中素混凝土试件呈二次函数降低,其余试件均呈线性函数降低;(2)相较于素混凝土,碳纤维混凝土、碳纤维布混凝土、碳纤维+纤维布混凝土峰值应力增幅分别为18.60%、39.33%、64.33%,碳纤维、碳纤维布的使用均能增强混凝土材料抗外荷载、抗变形能力。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使得4种混凝土试件峰值应力均呈线性降低;(3)相较于未循环加卸载试件,循环加卸载20次、40次、60次、80次、100次时,碳纤维布混凝土弹性能降幅为4.43%、8.88%、12.36%、20.43%、25.26%,循环加卸载作用对试件造成疲劳损伤,从而降低混凝土材料的储能效果,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破坏;(4)素混凝土、碳纤维混凝土、碳纤维布混凝土、碳纤维+纤维布混凝土对应突变点应变分别为0.64%、1.05%、1.00%、1.68%,纤维及纤维布的使用均使得混凝土试件突变点应变增加,纤维的使用能够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延展性,循环加卸载作用降低了试件的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荷载 碳纤维 碳纤维布 纵波波速 峰值应力 突变点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工程结构研究中地震断层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龙军 张建宇 +1 位作者 靳超越 谢礼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51,共13页
强震断层地震动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断层破裂引起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盘间错动引起的滑冲效应。其中断层盘间的滑冲错动会使跨断层结构面临严峻的错断风险,是跨断层结构抗错断设计、分析和进行防灾减灾决策必须考虑的内容和前提。但目... 强震断层地震动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断层破裂引起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盘间错动引起的滑冲效应。其中断层盘间的滑冲错动会使跨断层结构面临严峻的错断风险,是跨断层结构抗错断设计、分析和进行防灾减灾决策必须考虑的内容和前提。但目前有关跨断层工程结构设计地震动的确定尚缺乏统一的方法和规定。通过对近年来跨断层结构破坏机理研究中的输入地震动,尤其是模型试验中地震动的选取和加载方式的归纳与总结,分析了断层作用地震动选取和加载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针对现阶段强震断层地震动选用和试验加载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断层作用下设计地震动的选取思路和方法,以期为跨断层工程研究输入地震动的选用提供借鉴,也为强震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跨断层土木工程 模型试验 断层错动 输入地震动 加载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被引量:29
7
作者 蔡袁强 于玉贞 +2 位作者 袁晓铭 王军 郭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30,共22页
近年来,动力荷载引起的工程建设中的新问题给土动力学的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出新的挑战,从而推动其发展和完善。文章简要回顾了土工动力测试技术、土体的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土体液化、土石坝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交通荷载引起的环... 近年来,动力荷载引起的工程建设中的新问题给土动力学的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出新的挑战,从而推动其发展和完善。文章简要回顾了土工动力测试技术、土体的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土体液化、土石坝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交通荷载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长期沉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需加强和深入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荷载 动力特性 动本构关系 土体液化 地震响应 交通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结构等延性地震抗力谱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翟长海 公茂盛 +2 位作者 张茂花 谢礼立 张敏政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9,共8页
研究结构的非弹性反应谱对改进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发展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以及了解复杂地面运动特性与结构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大量的单自由度在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等延性地震抗力谱这一重要... 研究结构的非弹性反应谱对改进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发展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以及了解复杂地面运动特性与结构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大量的单自由度在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等延性地震抗力谱这一重要的非弹性反应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给出了四类场地条件(基岩、硬土、一般土和软土)下的平均等延性地震抗力谱,总结了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的规律和特征,并分析了场地条件、结构的延性系数以及周期等对等延性地震抗力谱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拟合公式,其成果可供抗震研究和设计直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非弹性反应谱 等延性地震抗力谱 回归分析 拟合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综述 被引量:38
9
作者 王兰民 陶裕禄 +4 位作者 袁一凡 张令心 韦开波 张勇 张守洁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11,共7页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以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为目标,论述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标;介绍了“十一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农村民...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以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为目标,论述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标;介绍了“十一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能力评价、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服务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投入机制、政策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农村 地震安全 农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建筑物地震灾害风险分布研究 被引量:44
10
作者 孙柏涛 张桂欣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共7页
宏观掌握我国建筑物分布和抗震能力现状,震前对政府指导建设规划、建筑物抗震加固和民众提高防灾意识,震时指挥地震应急、损失评估等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在对我国各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开展大量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土地利... 宏观掌握我国建筑物分布和抗震能力现状,震前对政府指导建设规划、建筑物抗震加固和民众提高防灾意识,震时指挥地震应急、损失评估等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在对我国各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开展大量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土地利用、设防情况、人口密度和行政区划属性等因素与区域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相关性,建立中国大陆区域建筑物抗震能力综合分区分类方法;利用实际地震震害资料、震害预测资料及建筑物群体震害预测方法,建立不同地区各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震易损性矩阵;结合不同区域内所具有的各类建筑物存量,基于GIS软件平台,计算并绘制在基本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中国大陆地震灾害风险损失分布图。文中提出一套评估区域建筑物地震灾害风险损失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可为生命线地震灾害风险损失和人员伤亡分布等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能力 综合分区分类 抽样调查 地震易损性矩阵 地震灾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海英 于双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本文介绍了爆破地震动强度的预测方法和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岭澳核电站场地为例,利用该场地土石方工程爆破时实监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估计(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给出预测爆破地震动加速度、速度、的... 本文介绍了爆破地震动强度的预测方法和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岭澳核电站场地为例,利用该场地土石方工程爆破时实监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估计(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给出预测爆破地震动加速度、速度、的经验公式。按此地震动衰减规律并结合时实监测数据指导爆破,确保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这种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和预测爆破地震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对指导工程爆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爆破 爆破地震动强度 统计回归分析 地震动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工程研究的科学大平台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自法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共9页
始于十九世纪末的地震工程研究,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之而建设起来的各类地震工程实验设施分布于世界各地。近20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实验设施通过网络实现协同实验和资源共享。基... 始于十九世纪末的地震工程研究,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之而建设起来的各类地震工程实验设施分布于世界各地。近20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实验设施通过网络实现协同实验和资源共享。基于以上的信息,为了更好更快地和国际接轨,本文提出了建设一个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科学大平台设想。这个大平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值模拟,网络协同实验系统和基础信息系统,将形成本领域开放性的综合科学平台。在数值模拟方面,这个科学平台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将本领域的科学研究结果和方法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模块式的科学研究平台系统。在网络协同实验方面,将采纳美国NEES的思路,并对其改进和提高之后应用于中国。在基础数据方面,将利用最为先进的数据仓储技术,建设一个可以服务于地震工程科学研究的数据平台。最后,文章给出了建设这个科学平台的规划,以及目前的进展和资金支持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代码平台 地震破坏 模拟 平台框架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工程地质学之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陶夏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0年第3期1-6,共6页
综述了中国地震工程地质学(亦称为地震岩土工程学)在过去50年中的发展。历史地震年表、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区划图和新中国地震烈度表等是本学科发展初期的里程碑。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个学科分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 综述了中国地震工程地质学(亦称为地震岩土工程学)在过去50年中的发展。历史地震年表、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区划图和新中国地震烈度表等是本学科发展初期的里程碑。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个学科分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定(SHA)和场地抗震性能评价。1966—1976年的一系列强烈地震发生后,SHA和地震小区划的方法有了迅速改进,更深刻地认识了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中强地震动和场地失效的影响。若干“地震工程地质学”专著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形成。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岩土工程勘察等一系列规范的发布确保了本学科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总之,本学科对我国的建设和防御地震灾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地质学 地震危险性评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及技术助力“千万工程”实践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龚强 龚天慧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95-97,102,共4页
空间地理信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千万工程”的实施,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与治理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希望加强研究,进一步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扩... 空间地理信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千万工程”的实施,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与治理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希望加强研究,进一步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扩大普及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于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 测绘技术 千万工程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监测的鹤岗矿区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付兴 宋健康 +5 位作者 张拓 张宏伟 刘天昊 陈世威 金波 李玉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225,共11页
冲击地压是地质动力环境与开采工程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矿区地壳形变特征是地质动力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能够直观反映井下工作面开采上覆煤岩体结构受力变形-失稳的动态演化特征。而开采工程扰动又使得煤岩体的应力升高,能量积聚,... 冲击地压是地质动力环境与开采工程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矿区地壳形变特征是地质动力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能够直观反映井下工作面开采上覆煤岩体结构受力变形-失稳的动态演化特征。而开采工程扰动又使得煤岩体的应力升高,能量积聚,达到煤岩临界条件时,则易诱发能量的瞬时释放,造成冲击地压的灾害发生。因此,矿区区域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深入分析矿区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微震能量事件的关联,以鹤岗矿区的InSAR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富力煤矿、兴安煤矿和峻德煤矿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化特征,并以峻德煤矿17层三四区二段工作面为例,选取了该区域的10个点位的InSAR监测结果,将其平均地壳形变量特征与冲击地压微震总能量进行综合分析,定量确定了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与区域地壳形变的“时-空-强”特征。研究表明:峻德煤矿井田地壳垂直形变量与17层微震事件总能量变化趋势是一致性达到69%,在时间频度上有较高的一致性。选取典型时段(2020-12-02—2021-12-28)24次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的能量大小与震中距与10个监测点位的平均形变量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得出微震能量大小与平均形变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震中距与平均形变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反映了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的空间和强度关系,说明了InSAR监测在时间、空间、形变量与微震监测的微震事件有较高的匹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INSAR 地壳形变特征 微震事件 震中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地震易损性分析
16
作者 王多智 李天池 +1 位作者 于广滨 Chizhik Sergei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530,共12页
以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抢修塔数值模型,确定了与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 1)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节间位移角ISDR为结构地震需求参数,采用极限状态划分方法建立了抢修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从美... 以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抢修塔数值模型,确定了与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 1)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节间位移角ISDR为结构地震需求参数,采用极限状态划分方法建立了抢修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数据库分别选取20条余震、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记录,采用IDA分析方法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评估了在余震、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抢修塔的易损性,分析了地震动入射角为0°和90°时抢修塔的抗震承载力。结果表明:①余震作用下,当地震动入射角为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基本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很低,几乎为0,遭遇罕遇地震时的倒塌概率为43.9%;当地震动入射角为9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基本及罕遇地震的倒塌概率都很低,几乎为0。②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当地震动入射角为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及罕遇地震时的倒塌概率分别接近于0、2.8%和57.6%;当地震动入射角为9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地震、基本地震时的倒塌概率接近于0,遭遇罕遇地震时的倒塌概率为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余震 主余震序列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朱福祥 郭迅 +2 位作者 李山有 周正华 金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3期32-36,共5页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强震仪的功能大大加强,数字强震仪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预警能够实现。本文介绍了地震预警的传统方法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震预警理论和方法。以日本的UrEDAS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P波单台定位、定震级的...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强震仪的功能大大加强,数字强震仪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预警能够实现。本文介绍了地震预警的传统方法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震预警理论和方法。以日本的UrEDAS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P波单台定位、定震级的方法。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数字强震仪 单台定位 电子通讯技术 震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龚天慧 龚强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7期38-40,共3页
“千万工程”在引领土地综合整治迭代升级、赋能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乡生态协同治理、助力自然资源管理转型,推动共同富裕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 千万工程 土地整治 规划编制 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强震动数据的Kappa参数研究
19
作者 张潇男 王海云 +1 位作者 李强 白云鹏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93-2002,共10页
地震动模拟通常为地震记录缺乏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提供参考,高频衰减因子κ是地震动模拟的重要参数,控制着地震动傅氏谱高频下降的形状。本研究基于泸定6.8级地震记录,使用帕曾窗对原始记录的傅氏谱进行平滑,选择傅氏谱上p^(H)函数最... 地震动模拟通常为地震记录缺乏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提供参考,高频衰减因子κ是地震动模拟的重要参数,控制着地震动傅氏谱高频下降的形状。本研究基于泸定6.8级地震记录,使用帕曾窗对原始记录的傅氏谱进行平滑,选择傅氏谱上p^(H)函数最小的频率区间作为高频衰减频段,能够准确识别高频衰减的起止频率,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共计算了20个数据质量较高台站的水平向κ,并对κ分布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帕曾窗窗宽的增大,傅氏谱逐渐平滑,窗宽大于1Hz则会与原始谱出现明显偏离;比较12个窗宽的帕曾窗对傅氏谱平滑的效果,0.4Hz窗宽最佳,可使曲线平滑且计算的κ误差小;κ分布有明显的方向性差异,在东西向κ随震中距增大而明显增大,在南北向随PGA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高频衰减因子 帕曾窗 傅氏谱 泸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DA的输电塔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损伤指标研究
20
作者 黄颖婷 张齐 +2 位作者 林奇祥 谭景阳 谢礼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以输电塔为研究对象,利用20条典型地震动时程,分别采用10个地震动强度指标(intensity measure,IM)和4个结构损伤指标(damage measure,DM)对输电塔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通过双对数线性回归建立了地震动... 以输电塔为研究对象,利用20条典型地震动时程,分别采用10个地震动强度指标(intensity measure,IM)和4个结构损伤指标(damage measure,DM)对输电塔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通过双对数线性回归建立了地震动强度指标与输电塔损伤指标的无量纲化关联模型,并对不同强度指标和损伤指标组合下关联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和效益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针对输电塔结构,选取有效峰值加速度(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EPA)作为IM和节间位移角(inter-story drift ration,ISDR)作为DM进行组合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相关性;基于输电塔结构第一阶、第二阶反应谱的Sa_(avg)^(*)在指标关联性评价中的优势与EPA、Sa(T_(1))类似,而Sv*avg指标与有效峰值速度(effective peak velocity,EPV)、第一周期谱速度(Sv(T_(1)))指标相比,增强了与DM之间的关联性;构造的E(ad)作为结构总持时内的地震动能量输入指标与所有IM指标组合时,并不受输电塔对加速度型IM更敏感从而导致加速度型IM与DM组合时关联性更强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提高输电塔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精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动强度指标 结构损伤指标 输电塔结构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