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地震动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1
作者 刘名吉 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发展、地震动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竖向地震动模型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也为地震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动模型 新进展 地震动数据库 模型的不确定性 竖向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近场、中远场区域性差异的地震动工程输入适用性研究
2
作者 吴玉娇 任叶飞 +3 位作者 肖裴渊 刘也 冀昆 温瑞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5-697,共13页
工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在本地区观测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时常选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但这些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规范要求的场景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本文搜集了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区近十年浅层壳... 工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在本地区观测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时常选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但这些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规范要求的场景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本文搜集了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区近十年浅层壳内地震共1697组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相同场地类别条件下这些记录的归一化反应谱与我国规范设计谱的匹配效果,从全周期、分周期段谱形匹配的角度,验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震动记录作为我国工程结构时程分析地震动输入的适用性,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比较不同国家间地震动的归一化反应谱,验证了地震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说明地震动输入选取时要尽可能选用工程场址所在地区的观测记录。(2)通过对比近、中、远场的归一化平均谱,发现短周期地震动的区域性差异在近场并不突出,地震动输入选取还需考虑距离因素。(3)依据谱形匹配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变异系数和观测记录数量,给出了国外强震动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地震动输入选取的评价流程。(4)分别从全周期以及短、中、长分周期段谱形匹配效果的角度,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我国地震动输入选取时最优推荐强震动记录的国家或地区,发现在短周期段新西兰的记录最适用,而中、长周期段和全周期段则是日本地区的记录最为适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工程结构时程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浅层壳内事件 谱形匹配 工程地震动输入 近场 中远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及次生火灾后Q355钢材力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陈东 程乔夫 +3 位作者 宋晋东 韩婷婷 刘旋 王梦琦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地震及次生火灾是一种链式灾害组合,不同于单一灾害,其对材料的损伤破坏具有多灾害耦合叠加和累积放大的特点,而现行设计规范均未考虑这种灾害组合的影响。为此,针对结构常用的Q355钢材,以地震及次生火灾为链式灾害场景,系统研究材料在... 地震及次生火灾是一种链式灾害组合,不同于单一灾害,其对材料的损伤破坏具有多灾害耦合叠加和累积放大的特点,而现行设计规范均未考虑这种灾害组合的影响。为此,针对结构常用的Q355钢材,以地震及次生火灾为链式灾害场景,系统研究材料在不同循环应变以及火灾温度后的力学性能,通过试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以及关键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揭示Q355钢材在地震及次生火灾作用后的破坏机理,并建立相应的本构关系。结果表明:链式灾害后,断口特征从杯状转变为平整形态,微观韧窝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且密度增加。循环应变增加时,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均上升,但温度升至400℃后,两者显著下降。基于Poh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建立了能够考虑地震及次生火灾后的Q355钢材本构关系,为链式灾害场景下的材料力学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及次生火灾 Q355钢材 电子显微镜扫描 力学性能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地震响应
4
作者 胡进军 盛兆琦 +1 位作者 谢礼立 邹育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解决跨断层结构输入地震动的问题,揭示其地震响应规律,基于断层物理模型并引入等效脉冲函数,构建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特征的转换矩阵,提出一种高、低频叠加的混合模拟方法,实现断层两侧输入地震动的模拟。首先,依据建立的桥址场地断层... 为解决跨断层结构输入地震动的问题,揭示其地震响应规律,基于断层物理模型并引入等效脉冲函数,构建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特征的转换矩阵,提出一种高、低频叠加的混合模拟方法,实现断层两侧输入地震动的模拟。首先,依据建立的桥址场地断层模型,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生成目标点位的高频地震动;再由走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和永久位移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等效脉冲模型分别模拟断层平行向和法向的低频脉冲分量,两者在截止频率处采用Butterworth滤波器进行高通和低通滤波,依据场地模型以及走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空间相干性,建立转换矩阵以模拟其空间变异性,最终将匹配滤波后的高、低频分量在时域叠加得到断层两侧的输入地震动。从时程、频谱以及结构响应三方面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以实际的跨断层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建立全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模拟的断层两侧地震动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梁跨断层的角度和位置,以及永久位移幅值对跨断层桥梁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较大的残余内力和残余位移是造成跨断层桥梁破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工程 断层地震动 地震动模拟 脉冲模型 地震动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型相关性的竖向条件谱理论与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晓磊 金永浩 +2 位作者 赵紫旭 何维 阎卫东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62-176,共15页
我国场地条件均值谱理论与应用研究得到一定发展,但考虑我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型相关性的竖向条件谱研究还较为匮乏。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首先介绍了竖向条件谱理论;然后基于我国地震动数据,生成了我国场地相关地震动预测模型,基于Copul... 我国场地条件均值谱理论与应用研究得到一定发展,但考虑我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型相关性的竖向条件谱研究还较为匮乏。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首先介绍了竖向条件谱理论;然后基于我国地震动数据,生成了我国场地相关地震动预测模型,基于Copula函数,构建了我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型参数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模型,提出了考虑中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加速度相关性的条件均值谱模型;最后开展了应用算例研究,生成了我国华南地区某核电厂厂址水平和竖向条件谱,基于水平和竖向条件谱,联合选取了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记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型参数服从二元正态分布;提出的考虑我国地震动水平和竖向谱型相关性的竖向条件谱理论能够生成我国场地相关竖向条件谱,为我国场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提供匹配目标基础,为高烈度区高层结构、大跨度桥梁结构和隔震结构等抗竖向地震提供设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型 相关性 条件谱 中国地震动 多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翟长海 胡杰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法却处于空白状态。文中阐述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单体设施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两层面”抗震韧性设计基本思路,即通过单体设施的结构安全设计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通过单体设施之间的韧性协同设计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及快速恢复;建立了“三目标”抗震韧性设计基本要求,包括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满足单体设施和工程系统预定功能以及工程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提出了“四环节”抗震韧性设计关键步骤,即确定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目标、单体设施结构安全设计、工程系统震后功能验算、制定工程系统功能快速恢复技术与策略,进而建立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文中以道路交通系统为例,开展了抗震韧性设计,初步验证了提出的抗震韧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该设计方法可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设计,从保障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的结构抗震设计向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和快速恢复的抗震韧性设计的转变。所提设计方法也能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提升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 抗震韧性协同设计 抗震韧性目标 震后功能验算 功能快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的空间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识别与参数特征研究
7
作者 赵凯 胡进军 +1 位作者 丁龙兵 李博海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80-188,216,共10页
地震动具有多个维度的空间分量,目前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大多未考虑竖向分量的影响。为此,基于能量法在空间内对地震动进行脉冲识别。该方法将地震动记录的三个分量旋转合成到空间内各个方向上,计算每个方向上的脉冲能量,确定能量最大方... 地震动具有多个维度的空间分量,目前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大多未考虑竖向分量的影响。为此,基于能量法在空间内对地震动进行脉冲识别。该方法将地震动记录的三个分量旋转合成到空间内各个方向上,计算每个方向上的脉冲能量,确定能量最大方向后在该方向识别脉冲,识别结果丰富并完善了现有的脉冲型地震动数据库。研究了在此方向上识别出的脉冲型地震动的峰值与空间内最大速度峰值(peak ground velocity,PGV)及其所在方向的关系,建立了空间脉冲的速度峰值、震级与断层距的回归模型,以及周期与震级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脉冲能量最大方向与空间最大PGV方向在脉冲显著程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空间速度脉冲的速度峰值随断层距的增加而减小,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已有的空间脉冲地震动模型相比,该模型的脉冲峰值更高。与仅考虑水平分量的模型相比,该模型的脉冲周期更长,但随着震级的增大,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该研究结果可为考虑空间脉冲的工程结构抗震的地震动输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型地震动 空间速度脉冲 脉冲能量 脉冲识别 脉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对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公茂盛 左占宣 +1 位作者 赵一男 贾佳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地震动工程特性由幅值、频谱与持时三大要素决定,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地震动对工程结构破坏作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等应全面考虑三个要素综合影响。目前来看:关于幅值及频谱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抗震设计与评估,但关于地... 地震动工程特性由幅值、频谱与持时三大要素决定,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地震动对工程结构破坏作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等应全面考虑三个要素综合影响。目前来看:关于幅值及频谱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抗震设计与评估,但关于地震动持时这一要素,国内外至今尚无明确的考虑方式和相应设计与评估技术,或考虑相对笼统。部分规范仅在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面做出了简单规定,尤其是用于确定地震荷载的抗震设计谱,几乎没有反映地震动持时对结构的影响,这远远不能满足性态及韧性等先进抗震方法对地震动作用的迫切需求。因此,关于地震动持时特性及其对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回顾和评述了地震动持时对工程结构地震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地震动持时研究进行了展望,可供分析地震动工程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地震动特性 地震动持时 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的地震动模型建立方法研究综述
9
作者 胡进军 夏逸凡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7,共13页
强震动数据是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基础,对于缺乏足够强震动数据的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存在困难。该文综述了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几种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混合经验方法和参考经验方法。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随机方法和确... 强震动数据是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基础,对于缺乏足够强震动数据的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存在困难。该文综述了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几种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混合经验方法和参考经验方法。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随机方法和确定性方法分别模拟高、低频地震动建立地震动模型;混合经验方法通过将数值模拟与实际观测数据结合,利用调整因子将参考地区的经验地震动模型应用于目标地区,可有效解决数据缺乏问题;参考经验方法基于研究区域的小震记录,调整经验地震动模型,以适应特定地区情况,具有简约性和有效性。这三类方法各有特点,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考虑震源特性、复杂的地质和场地条件,计算结果依赖于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的精度和准确度;混合经验方法结合了数值模拟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测数据的统计特征,能在数据不足时建立相对可靠的模型;参考经验方法则更为快速简单,但对小震数据具有依赖性。最后,该文建议可通过人工智能和多源数据融合等方法,以提升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数据缺乏 地震动模型 数值模拟 混合经验法 参考经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泛区山东平原5.5级地震液化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海清 冯陆伟 +3 位作者 袁晓铭 伊纪祥 陈龙伟 宋佳琪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我国黄泛区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具有强震背景的华北地区。历史上,黄泛区虽然发生多次地震液化,但是均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迄今对黄泛区地震液化的认识几近空白。2023年山东平原5.5级地震,位于黄泛区,并发生... 我国黄泛区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具有强震背景的华北地区。历史上,黄泛区虽然发生多次地震液化,但是均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迄今对黄泛区地震液化的认识几近空白。2023年山东平原5.5级地震,位于黄泛区,并发生地震液化。文中以震害调查为主要手段,首次对黄泛区的真实地震液化实例进行调查和剖析,初步掌握了平原5.5级地震液化的特征,并获取了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平原5.5级地震中,主要是粉土和粉砂液化,占比91%;液化土层的深度主要集中在7~12 m,最大液化深度至少为14 m,可能存在更大深度土层液化,超过国内以往地震液化的主要深度范围;液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震中的6~12 km范围内,位于地震烈度图的6度区边缘及5度区,与已有认识不同。液化点范围分布异常,与黄泛区特有的“岗坡洼”起伏的微地貌密切相关,存在微地貌效应。在中震背景下,黄泛区的地震液化表现出一定的破坏性和特殊性,强震下黄泛区将会面临更严重的液化灾害风险。针对黄泛区的液化分析和判别方法,亟待开展。研究成果可丰富低震级下地震液化的认识,也为开展黄泛区的土壤液化研究提供原始资料和全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震 土壤液化 黄泛区 微地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8WCEE看基于ML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妍 王茂岑 张令心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9,共1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首先,从算法的角度分别梳理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研究中的常用算法及其适用性;其次,按照数据类型将数据分为时序数据和图像数据,针对每一类数据,分别总结评述了其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现状,包括数据来源、研究流程以及优缺点;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数据质量不高或分布不均衡、参数选择困难和模型泛化性能较差等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机器学习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深入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机器学习 18WCEE 响应预测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M5.5地震莫霍面反射震相(SmS)强震动特征研究
12
作者 彭文 王江 +2 位作者 马强 解全才 陶冬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1,共10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了M5.5地震。基于国家预警台网获取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发现震中距50~100 km范围内地震动衰减特征显著不同于传统的衰减模型,呈现出不随距离变化的异常特征。通过震相走时定位,确认该现象与莫霍面...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了M5.5地震。基于国家预警台网获取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发现震中距50~100 km范围内地震动衰减特征显著不同于传统的衰减模型,呈现出不随距离变化的异常特征。通过震相走时定位,确认该现象与莫霍面反射震相(SmS)的发育密切相关。分析表明:SmS震相的到达导致震中50~100 km范围内地面运动峰值(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平均放大约1.52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SmS震相使得该区间内90%显著持时增加缓慢,且此震相具有高频特性,其卓越频率分布在3~10 Hz之间。最后,推导了全反射SmS震相的理论临界震中距,提供了有关复杂路径效应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的分段区间。研究表明:SmS震相的特征对地震动衰减的影响不容忽视,对改进地震动预测方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震相 PGA 90%显著持时 小波变换 地面运动预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树强 胡进军 刘名吉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基于遍历假设的地震动模型在特定场地或震源的应用中存在局限性,这可能导致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出现偏差。为解决此问题,非遍历假设被引入地震动模型研究。综述了遍历、部分遍历,以及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基本构成和特征,介绍了非遍历地震... 基于遍历假设的地震动模型在特定场地或震源的应用中存在局限性,这可能导致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出现偏差。为解决此问题,非遍历假设被引入地震动模型研究。综述了遍历、部分遍历,以及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基本构成和特征,介绍了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变异系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计算方法。相较于遍历模型,非遍历地震动模型展现出显著优势,包括不确定性明显降低和地震危险评估准确性提升。因此,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研究需更加受到关注,模型中震源项、场地项和路径项等非遍历项需结合地震相关的物理机制进一步研究,最后,对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历地震动模型 非遍历地震动模型 非遍历假设 高斯过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对砌体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14
作者 谢国雄 公茂盛 左占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2-1232,共11页
作为地震动的三要素之一,地震动持时会显著影响结构的地震响应与损伤状态。为研究地震动持时对砌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谱匹配方法和小波变换消除频谱和幅值影响,以抗震设计谱为目标谱匹配得到100条不同持时的地震动记录,同时通过... 作为地震动的三要素之一,地震动持时会显著影响结构的地震响应与损伤状态。为研究地震动持时对砌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谱匹配方法和小波变换消除频谱和幅值影响,以抗震设计谱为目标谱匹配得到100条不同持时的地震动记录,同时通过等效框架法建立一个典型砌体结构数值模型,随后将得到的100条地震动记录输入到数值模型开展地震反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地震动持时对砌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滞回耗能及累积损伤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地震动持时对砌体结构地震响应参数影响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长持时地震会比短持时地震对砌体结构造成更大的损伤破坏;砌体结构地震响应参数与持时的相关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滞回耗能、软化损伤指数、Park-Ang损伤指数、最大层间位移角;砌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滞回耗能以及Park-Ang损伤指数均随地震动持时的增大呈增长趋势,但持时较短时增长速度较慢,随着持时的增大,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不同的是滞回耗能最终又会趋于平稳;砌体结构软化损伤指数随地震动持时的增大呈增长趋势,但持时较短时增长较快,随着持时的增大,软化损伤指数逐渐趋于平稳;以文中选取的长、短持时地震动为例,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的Park-Ang损伤指数、滞回耗能、软化损伤指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是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的4.5倍、10倍、2.32倍、2.99倍。结果可供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和地震损伤评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持时 砌体结构 一致持时 累积损伤 等效框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瓷柱型电气设备支架地震响应动力放大系数研究
15
作者 孙刚 柏文 +1 位作者 戴君武 赵霄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地震中瓷柱型电气设备的损坏是电力供应中断的重要原因。准确评估瓷柱型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是评估电力系统抗震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支架动力放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对评估瓷柱型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得到瓷柱型电气... 地震中瓷柱型电气设备的损坏是电力供应中断的重要原因。准确评估瓷柱型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是评估电力系统抗震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支架动力放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对评估瓷柱型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得到瓷柱型电气设备支架动力放大系数,文中选取了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及电流互感器等3种瓷柱型电气设备,开展了设备-支架系统的振动台试验,得到了不同地震动和峰值地面加速度作用下的支架动力放大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支架刚度等参数对设备-支架系统自振频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周期的设备支架体系的支架动力放大系数。结果表明:在研究的范围内,支架的动力放大系数随着设备支架整体周期的增加而增加,当设备-支架的整体周期大于T g时,系统的整体地震响应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明显高于设计谱谱值,且远大于规范规定的1.2,当前规范的放大系数取值保守,建议瓷柱型电气设备的支架动力放大系数取值不宜小于2.0,支架频率不宜小于30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柱型电气设备 振动台试验 支架动力放大系数 地震 自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对单自由度体系损伤谱影响研究
16
作者 杨郁昂 公茂盛 左占宣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地震动持时会显著影响结构累积损伤和破坏水平,但目前抗震设计中,对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考虑不足。为研究地震动持时对结构损伤的影响,文中采用谱匹配并结合小波变换方法,从日本强震动数据库(K-NET)中匹配得到115条不同持时的地... 地震动持时会显著影响结构累积损伤和破坏水平,但目前抗震设计中,对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考虑不足。为研究地震动持时对结构损伤的影响,文中采用谱匹配并结合小波变换方法,从日本强震动数据库(K-NET)中匹配得到115条不同持时的地震动记录,计算了2种恢复力模型下的地震动损伤谱,并综合分析了地震动持时、屈服强度折减系数和结构自振周期等因素对结构损伤谱的影响。然后,该文从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PEER)选取了585条不同场地条件、具有不同持时的天然地震动记录,综合考虑地震动持时、屈服强度折减系数、结构恢复力模型以及场地条件影响,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建立了损伤谱预测模型计算公式。与已有预测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文中模型相对误差降低了40%以上,能够更好地预测考虑持时的地震动损伤谱,且具有更高精度。研究结果可为考虑地震动持时效应的结构抗震设计和损伤评估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持时 损伤指数谱 屈服强度折减系数 单自由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地震地震动模拟与地形场地效应研究
17
作者 王辅臣 马强 +1 位作者 陶冬旺 解全才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发生M_(W) 6.6地震,地震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423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本次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高山峡谷地貌形态突出,由此引发的地震动地形效应不容忽视。本...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发生M_(W) 6.6地震,地震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423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本次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高山峡谷地貌形态突出,由此引发的地震动地形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谱元方法模拟了泸定地震近断层地震动,并分析了地形场地效应的影响。在有效模拟频带范围内,得到如下结论:(1)相较于平面自由场,山谷地震动持时会增加约2倍左右,且在破裂方向上会更加明显;(2)山谷台站的三分量合成加速度峰值(PGA)放大系数普遍大于三分量合成速度峰值(PGV)放大系数,最大不超过2;(3)山谷地形使得地震动的累计绝对速度(C_(AV))增大2~4倍。地形能够引起地震动持时的放大,在重大工程紧急处置参数确定中应当考虑地形场地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场地效应 谱元法 地震动持时 累计绝对速度 近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盛兆琦 胡进军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跨越活动断层的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面临巨大的地震风险,断层破裂产生的脉冲效应和永久位移是造成跨断层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跨断层工程的地震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显得十分重要,而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是揭示跨断层结构地震... 跨越活动断层的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面临巨大的地震风险,断层破裂产生的脉冲效应和永久位移是造成跨断层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跨断层工程的地震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显得十分重要,而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是揭示跨断层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的基础。但目前缺乏跨越断层两侧的实际地震动记录,各类规范也没有提供合理的面向跨断层工程的输入地震动的模拟方法。为了分析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的研究现状,文中总结了相关研究提出的断层区域地震动的几种模拟方法,重点对基于脉冲函数和基于断层物理机制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在上述方法模拟的断层地震动激励下跨断层梁式桥、缆索承重桥梁的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断层地震动非常复杂,模拟方法不仅需要考虑脉冲效应、上下盘效应以及永久位移特征,而且应合理地考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和相干性,才能为跨断层工程提供合理的输入地震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桥梁 输入地震动 地震动模拟 地震响应 脉冲型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水平地震系数研究
19
作者 蔡晓光 徐洪路 +2 位作者 王海云 李思汉 李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33-3044,共12页
现有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水平地震系数主要基于单组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结果,且未考虑面板型式对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的影响。使用相同筋土材料开展了3组不同面板型式加筋土挡墙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加速度响应时频域分布特征以... 现有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水平地震系数主要基于单组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结果,且未考虑面板型式对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的影响。使用相同筋土材料开展了3组不同面板型式加筋土挡墙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加速度响应时频域分布特征以及面板型式对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铺设加筋材料可有效提高土体刚度和整体性,从而增强加筋土挡墙对地震波低频和高频成分的放大作用;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墙高逐渐增大,且面板型式显著影响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分布规律;返包式挡墙由于面板刚度较小,其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为1.69;而模块式和整体式挡墙的面板刚度较大,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大,加速度放大系数逐渐增大,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别为1.84和1.37。最后,提出了基于多组试验结果的不同面板型式加筋土挡墙拟静力法水平地震系数计算方法。该研究成果可为加筋土挡墙的地震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不同面板型式 振动台试验 水平地震系数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看桥梁抗震研究的近期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红旭 黄勇 郭恩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38,共13页
2021年秋,在日本仙台召开的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汇集了世界地震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关于桥梁抗震研究的参会文章约有120篇,主要涉及桥梁减隔震装置、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桥墩抗震性能、桥梁地震易损性和桥梁相关试验等方面... 2021年秋,在日本仙台召开的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汇集了世界地震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关于桥梁抗震研究的参会文章约有120篇,主要涉及桥梁减隔震装置、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桥墩抗震性能、桥梁地震易损性和桥梁相关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文中将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桥梁抗震研究文章进行分类汇总,并与上一届会议文章的规模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介绍了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桥梁抗震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总结归纳了桥梁抗震研究近期进展,对未来桥梁抗震研究可能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文中的研究,有利于桥梁抗震领域研究学者快速掌握桥梁抗震研究的近期进展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桥梁抗震研究 地震 研究进展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