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和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张丽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1-388,共8页
近年来,利用卫星技术通过测量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表的热状况,使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回顾了红外遥感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热红外短临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效,介绍了利用热... 近年来,利用卫星技术通过测量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表的热状况,使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回顾了红外遥感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热红外短临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效,介绍了利用热红外遥感信息研究断层活动变化的探索与发展,探讨了地震热红外异常发生的机理,并就该技术的应用与理想效果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遥感 地震预测 断层活动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震前后中强地震活动格局变化及其预测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立明 车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217,共6页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了1950年以来青藏块体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大尺度的空间有序性及震后活动格局的转折变化。结果指出,大震前大尺度地震活动时空有序图像的出现是大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大震后...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了1950年以来青藏块体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大尺度的空间有序性及震后活动格局的转折变化。结果指出,大震前大尺度地震活动时空有序图像的出现是大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大震后原有活动格局的打破及转折是震后地震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未来地震活动的预测具有指示意义。在打破格局的地震及其附近地区继续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或显著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而在1~3年的中期尺度上,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时空有序图像 活动格局 转折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震台网对2006年兰州M_S2.5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亚荣 荣代潞 何新社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利用兰州临时微震台网的数字记录对2006年4月19日兰州MS2.5地震进行了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用P波初动和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出的震源机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区的地震分布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兰州 微震 地震定位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兰州市“刘家堡断裂”的地震勘探研究
4
作者 卢育霞 石玉成 +4 位作者 袁道阳 陈永明 秋仁东 孙军杰 徐舜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9-318,共10页
各种地质调查方法的综合研究证明,兰州市所谓的"刘家堡断裂"实际上应该是兰州七里河向斜盆地的北部边界。采用适合于百米以内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主要探测"刘家堡断裂"沿线浅部岩层变化情况,通过分析4个场地的浅层... 各种地质调查方法的综合研究证明,兰州市所谓的"刘家堡断裂"实际上应该是兰州七里河向斜盆地的北部边界。采用适合于百米以内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主要探测"刘家堡断裂"沿线浅部岩层变化情况,通过分析4个场地的浅层地震剖面,阐述了勘探场地附近地震图像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七里河向斜盆地西北边缘的构造趋势。地震勘探认为,向斜构造界线两侧岩层物理性质差异明显,地震反射剖面对比反映出"刘家堡断裂"与"深沟桥断裂"交汇的部位褶皱变形非常剧烈。总之,兰州盆地内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勘探的正确解释是建立在对地质构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刘家堡断裂 地震勘探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_S7.0和汶川M_S8.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3 位作者 谭大诚 范莹莹 刘君 崔腾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68-3876,共9页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震中周围部分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主要利用地电场波形比较和极化方位变化两种方法,并结合观测台站的工作日志,对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芦山Ms7.0和汶川M8.0地震前部分台站地...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震中周围部分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主要利用地电场波形比较和极化方位变化两种方法,并结合观测台站的工作日志,对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芦山Ms7.0和汶川M8.0地震前部分台站地电场波形出现变异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日变波形的畸变(如盐源台和泸沽湖台)和相应时段地电场频谱特性出现变化,这些变异基本上出现在震前1~2个月内;利用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的日均值计算了部分观测台站的地电场极化方位,发现在震前地电场的极化方位出现了大幅变化,最大变化幅度达160°,最小变化幅度也有10°;初步研究还发现,两次地震前夕,震中周围部分台站极化方位的正向或反向延长线,相汇集的区域与地震的震中有一定联系;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和震源特性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地电场变化 波形变异 极化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电阻率观测改进方法研究--电测井技术的移植应用与数值模型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田山 刘允秀 +3 位作者 聂永安 马骥 庞群英 杜学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81,356,共10页
现有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系统需要较大的环境保护区(2—5km2).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地电观测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造成部分台站连续多年的地电前兆观测受到严重的干扰.为了减小观测环境保护区范围,有效地抑制来自地面的观测环境改变... 现有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系统需要较大的环境保护区(2—5km2).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地电观测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造成部分台站连续多年的地电前兆观测受到严重的干扰.为了减小观测环境保护区范围,有效地抑制来自地面的观测环境改变及城市地铁、轻轨运行时漏电产生的干扰,提出了将三侧向石油电测井技术移植到地震地电阻率前兆监测领域,以提高地电前兆观测的抗干扰能力和前兆信息的监测能力.电测井有限元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测量出地层的电阻率变化,对来自地表的干扰有较强抑制能力.分析还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抑制来自轻轨、地铁的漏电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电阻率观测 环境干扰 电测井技术 移植改造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大姚和民乐—山丹地震1年尺度预测 被引量:35
7
作者 叶青 杜学彬 +2 位作者 陈军营 谭大成 马占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介绍了2003年云南大姚MS6.2,6.1和甘肃民乐—山丹MS6.1,5.8地震三要素的1年尺度预测情况,讨论了震中附近的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特征。应用岩石加载实验中电阻率变化和DD模式解释了民乐—山丹地震前山丹地电的异常变化过程;大姚地震前同... 介绍了2003年云南大姚MS6.2,6.1和甘肃民乐—山丹MS6.1,5.8地震三要素的1年尺度预测情况,讨论了震中附近的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特征。应用岩石加载实验中电阻率变化和DD模式解释了民乐—山丹地震前山丹地电的异常变化过程;大姚地震前同一活动断裂带上相邻台站其异常的相似性、同步性与以往的震例研究吻合;两组地震前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的关系明显,可以判定,这两组强地震附近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与强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预测 地电阻率 1年尺度 大姚 民乐-山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和地质背景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何文贵 周志宇 +2 位作者 马尔曼 石玉成 李小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3-378,共6页
归纳总结了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该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较重的基本原因。该次地震与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基本特征相同,发震构造也相同,为临潭—宕昌断... 归纳总结了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该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较重的基本原因。该次地震与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基本特征相同,发震构造也相同,为临潭—宕昌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卓尼Ms5.0地震 烈度 震害 发震构造 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潭-宕昌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何文贵 郑文俊 +4 位作者 王爱国 刘兴旺 张波 刘方斌 庞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和漳县交界(34.5°N,104.2°E)发生了一次M_s6.6地震,震源深度20 km。截至7月29日8时,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 034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9次,包括5.0~5.9级1次,4.0~4.9级...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和漳县交界(34.5°N,104.2°E)发生了一次M_s6.6地震,震源深度20 km。截至7月29日8时,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 034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9次,包括5.0~5.9级1次,4.0~4.9级1次,3.0~3.9级7次。其中最大余震为发生在7月22日9时12分的M_s5.6地震。地震造成95人死亡,1 366人受伤。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黄土覆盖较厚,地形起伏较大,山坡陡峭,沟壑纵横,地震引发了黄土滑坡、崩塌和塌陷等次生灾害。另外,震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房屋结构差,土木结构房屋所占比例较高,抗震性能差,是这破坏较重的主要原因。受灾范围涉及定西市、白银市、天水市、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6个市(州)13个县,面积约1万多km^2。甘肃天水、兰州、陇南、白银,陕西的宝鸡、汉中、成阳、西安及四川成都、绵阳等地都有震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地震现场考察队赶赴灾区,进行震情监测、烈度评定、震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等工作,并于7月24日14时发布了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图。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岷县梅川镇永光、永星村和禾驮乡的拉路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烈度长轴走向为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本文归纳总结了岷县、漳县M_s6.6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背景等基本特征。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东南地区,该区是南北地震带与昆仑山—秦岭断裂带等活动构造交汇部分部位,也是北西西向的东昆仑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区。地震发生在靠近临潭—宕昌断裂一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通过极震区有一条断层,即禾驮乡断层为活动断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包括滑坡、地裂缝、地震陷坑和喷沙冒水等地表破坏现象沿断层成带状分布。在震源机制解方面,且震源机制解也与该断层相吻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出节面Ⅱ走向为320°,与禾驮乡断层相一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给出的是301.3°,也基本与其吻合。两个单位所给出的滑动面倾向为51°和57.3°,皆为向北东倾,与禾驮乡断层倾向也相一致。另外发现安家山滑坡长约310 m,宽约30~35 m,沿断层谷地呈长舌形向北西做水平滑动,滑动面上擦痕侧俯角为12°~23°,主滑动面走向与断层走向相一致。说明禾驮乡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该断层属于区域上临潭—宕昌断裂的次级断层,该断裂历史上在本区内曾发生过3次6级以上强震,近期又发生过2003年11月13日岷县5.2级地震和2004年9月7日岷县—卓尼5.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临潭—宕昌断裂进一步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 6级地震 临潭—宕昌断裂 发震断层 禾驮乡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综述 被引量:38
10
作者 王兰民 陶裕禄 +4 位作者 袁一凡 张令心 韦开波 张勇 张守洁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11,共7页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以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为目标,论述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标;介绍了“十一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农村民...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以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为目标,论述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标;介绍了“十一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能力评价、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服务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投入机制、政策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农村 地震安全 农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地震响应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吴志坚 车爱兰 +1 位作者 陈拓 王平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516-3524,共9页
基于对负温条件下青藏铁路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明确了动荷载作用下模型桩-土界面和两桩中间土体存在温度升高响应。在此基础上,考虑天然状态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地温升高两种条件,运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对... 基于对负温条件下青藏铁路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明确了动荷载作用下模型桩-土界面和两桩中间土体存在温度升高响应。在此基础上,考虑天然状态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地温升高两种条件,运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对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桩基础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计算表明,在高温状态下(-1℃以上),多年冻土的地基及桩基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对温度的升高异常敏感;在50年超载概率2%的青藏人工波作用下,因桩基础的相对位移增大了地基与桩基础间的滑移、脱离现象,特别是高温状态下地基与桩基础间的变形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定滑移,影响了整个桩基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桩基础 振动台试验 动力有限元分析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地震隐伏发震构造的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卢育霞 袁道阳 +4 位作者 胡明清 裘国荣 刘琨 张莲海 王伟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采用浅层高分辨率多次覆盖共中心点地震反射技术,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隐伏发震构造:民乐—永昌断裂和童子坝河断裂,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地震勘探剖面揭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与先前推测的断裂性质基本一致,为逆冲断层,... 采用浅层高分辨率多次覆盖共中心点地震反射技术,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隐伏发震构造:民乐—永昌断裂和童子坝河断裂,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地震勘探剖面揭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与先前推测的断裂性质基本一致,为逆冲断层,倾向北东,倾角越往深部越缓,约在30°—45°之间,测线处上断点深度小于15m;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根据地震剖面结合地貌特征及区域应力分析,可判定具正断层特性,倾向南西,倾角约77°,并非以前所认为的逆冲断层.上述两条断裂于晚第四纪表现出了一定的新活动性,其共同作用导致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和MS5.8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地震 隐伏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民乐—永昌断裂 童子坝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金卿 何文贵 +1 位作者 史志刚 袁道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7-355,共9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主体山系以北的榆木山北部边缘。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沿山前发育的断层陡坎。通过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全新世以来的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的年代为距今(4.066±0...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主体山系以北的榆木山北部边缘。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沿山前发育的断层陡坎。通过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全新世以来的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的年代为距今(4.066±0.086)ka;事件Ⅱ为距今(6.852±0.102)ka至(6.107±0.082)ka之间。该断裂的最后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4.066±0.086)ka,并非公元180年表氏71/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木山北缘断裂 古地震 河西走廊 公元180年表氏71/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秋仁东 石玉成 +1 位作者 徐舜华 胡明清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3,共5页
根据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特点,以甘肃安西榆林石窟的三个典型的工程段为例,通过动力有限元的方法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位移场、应力场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其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地震荷载的频谱特性分析,揭示... 根据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特点,以甘肃安西榆林石窟的三个典型的工程段为例,通过动力有限元的方法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位移场、应力场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其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地震荷载的频谱特性分析,揭示了地震荷载的特征周期对锚索加固石窟围岩的动力响应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石窟 石窟岩体 预应力锚索 动力有限元 地震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郭晓 张元生 钟美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7,F0002,共6页
利用NOAA-AVHRR数据通过Becker&Li地温计算模型反演,得到有关地震发生前后每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然后进行逐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以及震源区地表温度平均值日变时序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热红外地震前兆异常。最... 利用NOAA-AVHRR数据通过Becker&Li地温计算模型反演,得到有关地震发生前后每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然后进行逐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以及震源区地表温度平均值日变时序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热红外地震前兆异常。最后指出,从NOAA-AVHRR数据中利用分裂窗技术反演陆地表面温度结果容易受到云层的干扰,但是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EOS/MODIS数据的产生以及由于EOS/AMSU能够透过云层探测到地表亮温,必将使卫星遥感热红外信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范围及深度上得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热红外资料 地震预报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活断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15
16
作者 卢育霞 王振明 +2 位作者 王兰民 石玉成 Edward W.Woolery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4-353,共10页
针对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兰州盆地的金城关断层和刘家堡断层沿线开展活断层浅层(50 m以内)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主要采用纵波和横波多次覆盖共CMP点地震反射方法,获得了目标场地地震图像资料,尤其横波地震剖面更加清... 针对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兰州盆地的金城关断层和刘家堡断层沿线开展活断层浅层(50 m以内)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主要采用纵波和横波多次覆盖共CMP点地震反射方法,获得了目标场地地震图像资料,尤其横波地震剖面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超浅层构造空间特征。以红艺村测线(HYC)和师范学校西测线(SFXX)为例,分析总结了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剖面解释三方面浅层活断层地震探测的技术要点。结果可以为兰州市及类似复杂构造地区活断层地震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活断层 横波反射 纵波反射 兰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元生 柳钦火 郭晓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7-361,共5页
介绍了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离实际的预报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卫星红外遥感 地震预报 增温异常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中强地震前ECRS方法的异常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唐兰兰 王海涛 王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基于多种地震学参数的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在新疆地区的地震预测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检验该方法的效能,本文根据其定义和识别方法研制了ECRS1.0分析软件,并应用于实际震例中。结果显示,利用该分析软件可以充分提取... 基于多种地震学参数的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在新疆地区的地震预测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检验该方法的效能,本文根据其定义和识别方法研制了ECRS1.0分析软件,并应用于实际震例中。结果显示,利用该分析软件可以充分提取多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前兆异常信息;新疆大部分中强震前半年至一年半震源区及附近区域开始出现高值异常集中区域,并随着地震的临近逐渐向震中集中扩展,在震后半年至两年逐渐消散或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 综合前兆异常 MATLAB 分析软件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综合异常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琼 王海涛 唐兰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在单参数地震对应概率谱和累计滑动平均概率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方法,用以定量识别地震前兆综合异常特征。首先,该方法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分析,将原始数据时间序列转换成概率时间序列;其次,采用多点累计滑动平均... 在单参数地震对应概率谱和累计滑动平均概率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方法,用以定量识别地震前兆综合异常特征。首先,该方法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分析,将原始数据时间序列转换成概率时间序列;其次,采用多点累计滑动平均方法得到不同参数滑动平均概率P-ij;再次,求解不同参数的多点滑动极值概率Mij;最后,求解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Pc。文中以新疆天山地区不同地震学参数的时间序列为原始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当考察时段为18个月时,利用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可以较好地识别地震前兆综合异常,其异常对应比例和地震对应比例分别为13/13和22/27,异常信度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对应概率谱 多参数 滑动极值平均概率 综合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明剑 袁道阳 +1 位作者 刘百篪 雷中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7-343,共7页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250...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250~3590年,最晚离逝时间为882年,在未来关注的200年内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马衔山段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120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等破坏性地震,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七道梁段和内官营段未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但历史上均发生过中等破坏性地震,未来仍存在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震复发间隔可近似地参考马衔山断裂带上相应震级地震的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马衔山北缘断裂 平均复发间隔 地震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