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
作者 李营 方震 +7 位作者 张晨蕾 李继业 鲍志诚 张翔 刘兆飞 周晓成 陈志 杜建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3-621,共29页
建立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科学难题。流体是地球内部最为主动、活跃的组分,携带了地球各圈层的地球化学信息。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的组成和变化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 建立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科学难题。流体是地球内部最为主动、活跃的组分,携带了地球各圈层的地球化学信息。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的组成和变化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有效指标。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已经建立的流体地球化学地震短临预测模型和方法,利用《中国震例》数据对主要预测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检验分析,评述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效能。结合团队已有的工作基础,提出了基于前兆机理进行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的思路,并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化学子系统的地震短临预测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流体地球化学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川滇东边界中部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月 田勤俭 +2 位作者 吕晓健 邵志刚 李文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69-3279,共11页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与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前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彝良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则木河断裂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段的交汇区,鲁甸地震前异常主要分布在昭通—莲峰断裂带、马边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I_(RTL)随时间呈现由小变大,至峰值后回落的特征.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于I_(RTL)峰值后数月,这表明I_(RTL)峰值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鲁甸地震后,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跟踪研究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自2015年I_(RTL)呈上升趋势,目前I_(RTL)值已超过鲁甸地震前的峰值水平,也许更强的地震正在孕育,所以川滇交界东边界中部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鲁甸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L算法 RTL面积分 鲁甸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海城地区地震地下水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仵柯田 崔月菊 +1 位作者 孙凤霞 杜建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9-642,共14页
通过测量辽宁省鞍山-海城地区地震重点监测区地下水离子浓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测量结果表明,取样点水温变化范围为11.0~97.0℃,水样的总固溶物(TDS)在197.89~829.99mg/L之间,水样分为8... 通过测量辽宁省鞍山-海城地区地震重点监测区地下水离子浓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测量结果表明,取样点水温变化范围为11.0~97.0℃,水样的总固溶物(TDS)在197.89~829.99mg/L之间,水样分为8种化学类型。大部分水样的δD、δ18O值均沿中国东北地区大气降水线分布,少数有所偏离,表明该区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可能有深部水的供给。研究区Ca-HCO 3和Ca·Mg-HCO3型水主要是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结果;Ca-HCO3·Cl和Ca·Na-Cl·SO4型水主要受岩石风化溶解、阳离子交换作用、深部卤水混入或人类活动影响;Ca-HCO3·SO4和Ca-SO4·HCO3型水与岩石风化溶解以及深部流体混入有关;Na-SO4·HCO3和Na-HCO3·SO4型水主要是深部来源水体的混入造成的。采样期间研究区发生2次M L≥3.0地震,采样点在地震发生月份出现了明显的离子浓度异常变化;Na^+、Mg^2+、Ca^2+、Cl^-和SO4^2-浓度变化明显,对地震活动响应较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震 氢氧同位素 断裂带 辽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与Northridge M_W 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吉亮 武艳强 邹镇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409,526,共6页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应变积累(挤压应变率方位角约为284°),沿芦山地震破裂节面剪切变形不明显;芦山地震的同震位移场表现为逆冲兼少量左旋特征,反映了整个孕震周期的应变积累特性,可能表明震前10余年的观测并不能代表整个孕震周期特征。Northridge地震前,地表变形表现为有旋一挤压特征,同震以逆冲破裂为主,近场表现出类似“网屋顶形”的东西两侧水平运动和垂直向上运动,GPS观测到的震前变形与同震释放的变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相同震中距测点结果表明:Northfidge地震的同震地表位移幅度明显大于芦山地震,前者震前挤压应变积累速度显著大于1999-2007年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应变积累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orthridge地震 震前变形背景 GPS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M_(S)5.1地震前断层土壤气H_(2)、Hg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继业 胡澜缤 +4 位作者 李营 马龙辰 王强 张思萌 李冬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3-945,共13页
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_(2)、Hg野外定点... 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_(2)、Hg野外定点联合观测试验,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松原宁江M_(S)5.1主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兆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断裂带土壤气H_(2)、Hg浓度在宁江M_(S)5.1地震前分别存在3个月的短期异常和3天的临震异常,二者在主震前后表现形式以及频谱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氢、汞特性和孕震机理有关;(2)断裂带土壤气H_(2)、Hg浓度在宁江M_(S)5.1主震及余震时段均存在高值异常,主要表现为“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主震—震后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较强余震”,具有持续性、可重复性和配套性的特点;(3)吉林松原宁江M_(S)5.1地震前后肇东断裂带土壤气H_(2)、Hg地球化学特征与震中区附近热红外异常具有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气H_(2)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高值异常—发生主震—土壤气Hg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异常下降—土壤气H_(2)、Hg震后次高值异常—发生强余震”的特点。以上认识,为松辽盆地开展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土壤气体 热红外 松原地震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月 吕晓健 田勤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6,共7页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1.5°N×2°E范围内,持续了近8个月,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呈现由小→大→小的特征。新提出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早期在0值附近波动,于震前一年开始不断下降,降至波谷后回升到较低值,波谷后9个月发震。I_(RTL)在一定程度上为"识别"芦山地震发生危险性提供了参考。以上研究对了解芦山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 7.0地震 RTL算法 地震活动性 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月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0-1081,共12页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102°E内,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变大再变小;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RTL面积分——I(RTL)从2013年8月开始上升,达到峰值点后回落,峰值点至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个月。研究时段近15a时,研究区内发生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前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景谷地震前,先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后于震前1a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分布在22.5°~25°N,99.5°~101.5°E范围内,I(RTL)峰值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这说明即使发震位置相距较近且震级相当的地震,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也会明显不同。对于景谷MS6.6,不同研究时段检测到的结果虽有不同,但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分布和参数I(RTL)出现峰值的时间较一致,所以探索RTL空间分布和参数I(RTL)与发震位置和时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 RTL面积分 景谷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路畅 周晓成 +3 位作者 李营 刘磊 颜玉聪 徐岳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1126,共26页
泉水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带内的泉水地下水可反映许多断裂内部的水-岩反应、构造活动等信息。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后1d,从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内仍然在喷砂冒水的点和东昆仑断裂内的温泉采集了21个水化学样品... 泉水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带内的泉水地下水可反映许多断裂内部的水-岩反应、构造活动等信息。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后1d,从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内仍然在喷砂冒水的点和东昆仑断裂内的温泉采集了21个水化学样品,以及4个震后喷砂冒水点中的砂土样品。文中分析了泉水及砂土的来源与特征,讨论了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附近泉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1个泉水的TDS范围为113.2~1264.6mg/L,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_(3)、Ca·Mg·Na-HCO_(3)、Ca-HCO_(3)、Na·Ca·Mg-HCO_(3)·Cl、Ca·Na·Mg-HCO_(3)·SO_(4)、Ca·Na·Mg-HCO_(3)·SO_(4)和Ca·Na-HCO_(3),水-岩反应程度弱。2)地表破裂带内靠近震中的泉水存在异常氢同位素值(δD=-59‰),且Na^(+)、Cl^(-)、SO^(2-)_(4)等离子出现高值。3)东昆仑断裂带附近泉水中的Li含量(最大值为2014μg/L)远大于地表破裂带周围的泉水中的含量(6.56~43.0μg/L);而地表破裂带周围泉水中的Pb、Ba、Cu、Zn等金属微量元素更富集。4)泉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破裂带附近的泉水有周围水体混入,东昆仑断裂带内的温泉水循环深度大,断裂切割更深,有更多深部元素的补给。未来对东昆仑断裂内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开展监测与深入研究,对判断东昆仑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讨论震后水化学的响应以及巴颜喀拉中段水化学特征与来源的同时,也填补了区域内地下水背景场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同位素 微量元素 东昆仑断裂 玛多M_(S)7.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边界为例
9
作者 黄迦南 崔月菊 +3 位作者 邹镇宇 张莹 刘兆飞 李婷婷 《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259-270,共12页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TROPOMI反演的研究区CH_(4)和CO气体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变化、地貌、人类活动等影响;空间上在银川、渭河和四川盆地表现为高值,受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时间分辨率和有效数据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于热红外高光谱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可以较好地反映气体与近地表构造的关系。未来随着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近红外数据可以逐渐弥补热红外传感器数据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低的不足,提高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OMI 青藏高原东北缘 川滇地区 断裂带排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10
作者 赵静 刘杰 +4 位作者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资料 跨断层资料 断层闭锁与变形 块体运动与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km尺度的跨断层基线测量断层近场运动与变形——川滇块体东边界2个场地的初步实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建玲 张晶 +2 位作者 闻学泽 冯蔚 石耀霖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2-627,共16页
现行的基于数十至百m长的跨断层短基线的测量方法精度较高,但往往不能有效跨越大型活动断裂带进行观测;而GNSS目前受站点密度及观测精度所限,对断层近场尤其是运动速率偏低的断层开展形变观测的分辨率较差。基于上述现状,在川滇块体东... 现行的基于数十至百m长的跨断层短基线的测量方法精度较高,但往往不能有效跨越大型活动断裂带进行观测;而GNSS目前受站点密度及观测精度所限,对断层近场尤其是运动速率偏低的断层开展形变观测的分辨率较差。基于上述现状,在川滇块体东边界构造带新布设2个实验场地,分别跨越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和昭通断裂的龙树分支进行测量。实验利用km尺度跨距的基线测量活动断裂带的近场运动与变形,获得3a的实验观测数据。文中首先介绍了场地选建、监测断裂、基线测量方法以及实验观测结果,然后利用测量资料,基于刚体、弹性和组合模型3种假设条件计算分析这2个场地的断层近场位移和应变。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在刚体模型下2盘近场平行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3mm内波动,无明显趋势变化;垂直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2015—2016年持续下降,反映断裂呈横向水平压缩,累计降幅达6mm,但2017年出现近2mm的横向水平拉张;弹性模型下该断裂段的横向水平应变分量εy以挤压为主,年变化幅度接近1×10^-5,另外2个应变分量均为10^-6量级。昭通断裂龙树分支2盘近场的相对位移虽然变化较小,但表现出与该断裂地质活动一致的右旋走滑特征,位移速率约0.7mm/a;沿该分支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x为挤压状态,量值不超过2×10^-6;垂直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y则以拉张为主。文中还讨论了应用组合模型的效果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跨距基线测量 跨断层测量 实验观测 断层近场位移 断层近场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P算法的小尺度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仁胜 陈阳 +4 位作者 王洪体 陈翰林 李江 林湛 周银兴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639-647,共9页
针对小尺度微震活动监测的需要,本文基于DFP优化算法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来进行微震震源位置定位,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FP算法可用来进行地震定位,其定位结果受计算初值影... 针对小尺度微震活动监测的需要,本文基于DFP优化算法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来进行微震震源位置定位,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FP算法可用来进行地震定位,其定位结果受计算初值影响较小,而受走时误差和波速误差影响较大。通过野外微震观测实验研究,证明DFP法定位精度较高,适用于小尺度微震活动定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系统 地震定位 DFP法 初值 走时 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闭锁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静 任金卫 +5 位作者 江在森 刘晓霞 牛安福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与变形状态,并分析该区域地震危险性,利用1999—2007、2009—2011、2011—2013和2013—2015年共4期GPS速度场,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该断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动态分布,并结合1990...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与变形状态,并分析该区域地震危险性,利用1999—2007、2009—2011、2011—2013和2013—2015年共4期GPS速度场,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该断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动态分布,并结合1990—2017年跨断层水准资料分析了断层的三维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在汶川地震前后一直处于较强的闭锁状态,且汶川地震使西南段应变积累速度加快,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孕育进程;芦山地震后西南段闭锁程度并没有明显减弱,芦山地震对西南段的应变能释放是局部的和有限的。(2)龙门山断裂带4期垂直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均为挤压亏损速率,汶川地震后西南段亏损速率明显增大,而后2期西南段亏损速率逐渐减小,目前依然明显高于汶川地震前量值。(3)汶川地震前跨断层水准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处于完全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多个场地的年均垂直变化速率明显增大,并随时间呈逐渐衰减状态,目前已经恢复至汶川地震前正常变化速率,因此西南段仍然处于闭锁状态。综合GPS反演结果和跨断层水准结果分析认为,目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在大部分段落处于强闭锁状态下依然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西南段 断层闭锁 年均垂直变化速率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一般倾角的走滑/倾滑位移理论公式的改进 被引量:17
14
作者 邹镇宇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魏文薪 刘晓霞 张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0-463,468,共5页
对Savage走滑位移公式加以改进,使其在反映走滑断层特征的基础上包含断层的倾角信息,体现断层倾角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当断层不是直立时,结论如下:1)震间形变曲线的中心不在断层出露地表处,而在断层闭锁与滑动分界线在地表的投影处;2)断... 对Savage走滑位移公式加以改进,使其在反映走滑断层特征的基础上包含断层的倾角信息,体现断层倾角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当断层不是直立时,结论如下:1)震间形变曲线的中心不在断层出露地表处,而在断层闭锁与滑动分界线在地表的投影处;2)断层倾角δ、断层闭锁深度d之间存在几何关系:tanδ=d/doffset;3)由于同震沿断层面破裂,其位置与震间形变曲线中心不一致,导致同震时上下盘位移不对称。此改进同样适用于倾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间 同震 倾角 走滑 倾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蔚县-广灵断裂和口泉断裂气体排放和断裂活动性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建明 李营 +3 位作者 陈志 刘兆飞 赵荣琦 荣伟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02-1416,共15页
断裂带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构造和活动性密切相关。文中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晋冀蒙交界区内活动性较强的蔚县-广灵断裂和口泉断裂的活动性。土壤气体Rn、Hg和CO2的地球化学测量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表明,蔚县-广灵... 断裂带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构造和活动性密切相关。文中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晋冀蒙交界区内活动性较强的蔚县-广灵断裂和口泉断裂的活动性。土壤气体Rn、Hg和CO2的地球化学测量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表明,蔚县-广灵断裂上存在2处气体通量高值异常,口泉断裂有1处通量高值异常; 2条断裂上通量高值处的下部,均发育有断裂和不同程度的岩石破碎。地下气体沿高渗透率破裂地层向上逸出到达地表,从而导致气体通量高值异常。高值异常空间分布与断裂带宽度和断层倾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蔚县-广灵断裂土壤气的脱气速率大于口泉断裂,这与高密度电法勘探和构造研究结果(蔚县-广灵断裂活动性更强)相符。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这2条断裂带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通量 高密度电法 断裂活动性 断裂构造 脱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土壤气体He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文亮 李营 +4 位作者 刘兆飞 胡乐 路畅 陈志 韩晓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3-771,共19页
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文中为探讨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土壤气He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六盘山东麓断裂跨断层布设了8条土壤气测量剖面,沿测线开展土壤气He浓度的测量;同时,为进行对... 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文中为探讨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土壤气He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六盘山东麓断裂跨断层布设了8条土壤气测量剖面,沿测线开展土壤气He浓度的测量;同时,为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位于六盘山东麓断裂以东14km的小关山断裂布设3条跨断层土壤气测量剖面,沿测线开展土壤气He浓度的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六盘山东麓断裂各测量剖面的He浓度平均值为4.983~6.335ppm;小关山断裂各测量剖面的He浓度平均值为4.784~5.235ppm。2条断裂的He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断裂北部高于断裂中南段的特征,这与断裂的区域活动性差异密切相关。结合前人对六盘山东麓断裂活动时代、闭锁程度、滑移速率、构造应力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北段的活动性强于断裂中南段。经对比分析认为,六盘山东麓断裂和小关山断裂的构造演化过程相似,且断裂性质均为逆冲型,因此2条断裂土壤气He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地球化学 构造活动 六盘山东麓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断裂带北段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宏宇 周晓成 +3 位作者 王万丽 颜玉聪 李鹏飞 姜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9,共19页
温泉流体地球化学方法是研究活动断裂带深浅部流体耦合变化的有利手段。通过对2011年6月至2018年7月岷江断裂带内的7个采样点进行了7次系统的调查,测定了16个气体样品中的^(3)He/^(4)He和δ^(13)C CO_(2)以及27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微... 温泉流体地球化学方法是研究活动断裂带深浅部流体耦合变化的有利手段。通过对2011年6月至2018年7月岷江断裂带内的7个采样点进行了7次系统的调查,测定了16个气体样品中的^(3)He/^(4)He和δ^(13)C CO_(2)以及27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δD、δ^(18)O),得出以下结论:①岷江断裂带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分为Ca-HCO_(3)、Mg-HCO_(3)、Ca·Mg-HCO_(3)、Mg·Ca-HCO_(3)四种;②δD、δ^(18)O的测量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温泉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高程为3.4~4.5km;③温泉水中SiO_(2)含量为2.49~5.92mg/L,热储温度为26.00~52.22℃,循环深度为1.17~2.67km;④Na-K-Mg三角图表明岷江断裂带温泉水均为未成熟水;⑤岷江断裂带温泉水中除B、Sr、Ba外,微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均小于1,说明微量元素含量较低,主要来自于岷江断裂带的灰岩;⑥幔源和壳源之间的混合作用为控制He-C系统和He-Sr系统的主要因素,且研究结果表明^(3)He/^(4)He变化范围为0.02 Ra~0.68Ra(Ra为大气中^(3)He/^(4)He的比值,为1.39×10^(-6)),温泉水逸出气体中幔源He贡献率变化范围为0.07%~7.8%,表明温泉气体中的He主要来自壳源,岷江断裂带内温泉水逸出气中的CO_(2)主要来自地壳中的灰岩(75.00%~99.47%)。2017年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研究发现地震前后温泉水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变化,但幔源He较低,表明无明显幔源He增加。因此,根据岷江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数据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建立了岷江断裂带深浅部流体耦合模型,对于今后判定岷江断裂带未来中强地震的短临前兆流体异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地震 岷江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县—宝鸡断裂带CO_(2)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8
作者 刘洁 李营 +4 位作者 陈志 王新 赵小茂 冯希杰 王景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陇县—宝鸡断裂带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属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最南段。为对比分析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性强弱特征,利用断裂带逸出气CO_(2)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反演。布设6条跨断层土壤气CO_(2)测线,进行2期测量,共计获取150... 陇县—宝鸡断裂带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属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最南段。为对比分析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性强弱特征,利用断裂带逸出气CO_(2)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反演。布设6条跨断层土壤气CO_(2)测线,进行2期测量,共计获取150个土壤气CO_(2)组分浓度,计算了气体的相对活动强度;收集了60件CO_(2)气体样品,测试了其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岐山—马召断裂的气体活动强度(1.56~2.70)比固关—虢镇断裂的气体活动强度(1.73~1.75)大,且岐山—马召断裂上的CO_(2)碳同位素组成比固关—虢镇断裂上的CO_(2)更靠近深部物质端元。位于南段的岐山—马召断裂的地下构造连通性较好,断裂闭锁程度较低,而位于北段的固关—虢镇断裂气体活动性较弱,闭锁程度较高,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CO_(2)气体活动强度 碳稳定同位素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