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红河断裂与小江断裂流动宽频带地震测线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1
作者 吴鹏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1766,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布设的流动线性宽频带地震台阵(HX Array)记录的2017年11月—2020年11月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的H-κ扫描、CCP叠加成像和Pms分裂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HX测线下方Moho面呈现西薄东厚的横向变化.川滇块体内的台站泊松比表现出很强的非均匀性,反映了川滇块体地壳介质的复杂成分.红河断裂和易门断裂之间的高泊松比值反映了地壳岩石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铁镁质,可能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留下的痕迹有关,小江断裂附近的高泊松比可能与断裂下方的部分熔融有关.研究区Pms快波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区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横向非均匀的地壳变形特征.印支块体内快波方向与造山带、断裂走向平行,构造块体边界(如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附近快波方向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川滇块体内部,断裂交汇区的易门附近,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正交,可能反映了在复杂构造环境下地壳矿物晶体的伸展变形.小江断裂以东位于稳定的华南块体内,地壳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Pms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0.51±0.15 s,变化范围在0.30~0.88 s之间.无量山断裂和楚雄-通海断裂之间的时间延迟较大,表现出强地壳各向异性.综合Pms快波方向、上地壳S波分裂的快波方向与GPS观测结果,在流动地震台阵覆盖的研究区域,印支块体、川滇块体东南部和华南块体西缘的地壳深部变形模式非常复杂,可能混杂有上、下地壳的解耦变形与壳内垂直连贯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波速比 HX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台站与流动台阵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2
作者 刘同振 高原 +1 位作者 夏新宇 李抒予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7-881,共25页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本研究对流动地震台阵采用微震识别技术,获得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地震目录里没有的许多微震事件,新增1.6倍剪切波分裂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主要有NE、NW及近EW向,呈现明显的分区特征.研究区可分为五个区域,其中海原断裂带及北侧银川地堑又分为两个子区.银川地堑周缘,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与构造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海原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大致平行;青藏块体东侧,台站快波方向为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及大地测量资料揭示的构造变形场一致;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现NW和ENE向,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的共同作用;秦岭造山带邻区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机制揭示的构造应力方向吻合;渭河盆地周缘,台站快波方向为NE向,与华北块体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在构造边界或大型断裂带局部地区呈现出强各向异性区,揭示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结合区域已有的地球物理学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结果支持海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壳内物质北东向伸展的边界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微震识别 应力 断裂 地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窄带滤波的井下宽带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方法
3
作者 刘明辉 周银兴 +5 位作者 李江 陈阳 康璐璐 崔仁胜 林湛 吴卫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9-677,共9页
井下地震观测能够避开地表的各种干扰,有效提高地震观测信号的信噪比。井下宽带地震计的安装方位角可以是任意方位的,需要通过对比地表标准地震计的安装方位来进行校正。本文提出一种窄带滤波优选检测方法,同时计算两台地震计NS方向和E... 井下地震观测能够避开地表的各种干扰,有效提高地震观测信号的信噪比。井下宽带地震计的安装方位角可以是任意方位的,需要通过对比地表标准地震计的安装方位来进行校正。本文提出一种窄带滤波优选检测方法,同时计算两台地震计NS方向和EW方向的相对方位角和相关系数,通过优选相对方位角度差不大于1.2°且相关系数大于0.995的计算结果进行平均计算,可以快速得到两台宽带地震计之间的相对安装方位角。通过对河南睢县地震台和内蒙古伊春地震台安装现场记录的地震信号和地球脉动信号进行对比,验证了窄带滤波优选检测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一晚的记录数据来计算得到两台地震计之间的相对方位角,该方法可用于井下宽带地震计安装时的方位校正,也可以用于地表地震计之间对齐误差的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观测 宽带地震计 方位角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的重复地震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1 位作者 钮凤林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8-4148,共11页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识别出11组重复地震,并利用连续波形资料进行了重复地震完整性的初步测试,同时运用结合波形互相关资料的双差法来完成研究区背景地震和重复地震位置的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缺震层,其与壳内的低速低阻层相吻合.利用重复地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孕震深部的滑动速率为3.0~10.2mm·a^-1,显示研究区不同地震构造区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南段 重复地震 深部滑动速率 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两期观测资料近场记录揭示的南北地震带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艺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81-2199,共19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环境及构造特征,以及区域内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分布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E向逐渐转变为NNW向,与南北地震带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变化具有一致性.区域内分布的大量NE及WNW或NW向断裂构造同样对快波偏振方向有比较大的影响,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平行,部分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几乎垂直于断裂走向,而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个别台站表现出复杂快波优势方向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内构造环境的复杂性.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北段,反映了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南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更大,构造变形更加剧烈.对比南北地震带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推测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可能存在复杂的壳幔耦合现象,地壳剪切波分裂除了反映区域应力特征,还可以揭示出区域构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构造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艺 高原 赵镇岭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根据川滇地区已有的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结果,利用体波、面波资料的结果,分析川滇地区不同构造尺度、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对比不同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介质各向异性的特点,探讨了该地区的介质连续性及壳幔耦合状态。分析认为,地壳上... 根据川滇地区已有的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结果,利用体波、面波资料的结果,分析川滇地区不同构造尺度、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对比不同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介质各向异性的特点,探讨了该地区的介质连续性及壳幔耦合状态。分析认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差异表明,川滇地区具有复杂的地壳及上地幔形变机制。因此,对于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的深入理解,需在理论上和高密度数据资料基础上加强量化分析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各向异性 S波分裂 体波 面波 地壳 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桑日-墨脱段岩石圈均衡研究以及虚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郭凌冬 付广裕 +2 位作者 佘雅文 王振宇 杨君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20-3231,共12页
岩石圈均衡状态对于水库建设选址以及诱发地震风险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使用雅鲁藏布江桑日至墨脱段河谷的高精度重力/GNSS联测数据,得到沿河谷的自由空气以及布格重力异常.结果表明,该河谷布格重力异常在-500~-300 mGal之间变化.... 岩石圈均衡状态对于水库建设选址以及诱发地震风险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使用雅鲁藏布江桑日至墨脱段河谷的高精度重力/GNSS联测数据,得到沿河谷的自由空气以及布格重力异常.结果表明,该河谷布格重力异常在-500~-300 mGal之间变化.基于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反演地壳密度结构,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自西到东莫霍面深度变化趋势为“深-浅-深”,大峡谷下游莫霍面自东北到西南逐渐变浅.在均一与分层地壳模型假设下,分别依据Airy均衡理论计算该河谷的均衡面深度,通过均衡面与莫霍面之间的差异计算均衡附加力的大小与方向.结果表明,基于均一地壳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通过计算得出,米林附近河谷的岩石圈均衡附加力为负值,在该地建设大型水库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诱发地震风险;朗县附近岩石圈均衡附加力为正值,在该地建设水库诱发地震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布格重力异常 均衡附加力 地壳密度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同振 高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42,共18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表运动、构造应力和深部结构,分析了研究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区域差异性,体现区域深部构造和地壳介质变形的复杂性;上地壳与全地壳的垂向差异性,反映出该区域可能存在各向异性分层现象。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伸展边界、物质运移及深部动力模式等尚处在探讨之中,结合多种数据并综合多种方法分析,有助于获得精细、准确的地震各向异性信息,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演化机制和深部动力模式提供有效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各向异性 上地壳 快波方向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值研究日本M_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梁明 王武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85-1290,共6页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后形变还在持续。联合震后余滑和粘弹性位错理论模拟震后形变,利用这2种作用机制对震后GPS水平形变进行解释。研究表明,震后余滑在震后形变最初阶段起主要作用,但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渐衰减,粘滞性松弛作用的贡献随着时间增长而变大,GPS观测到的震后地表形变可由这2种机制结合得到较合理的解释。利用震后GPS形变模拟估算地震区域的地幔粘滞系数在1.5×1019 Pa·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日本MW9.0地震 震后形变 震后余滑 粘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 被引量:67
10
作者 王琼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2-905,共14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NWW—SE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与塔里木盆地向柴达木盆地俯冲方向一致,说明该地区上地幔物质变形主要受古构造运动的影响,属于"化石"各向异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由区域小震的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地壳和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表明壳幔变形可能有不同的形变机制.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由于处于活跃青藏地块与稳定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更加复杂的构造背景,地壳快波偏振和地幔快波偏振总体上呈NWW—SEE方向,说明壳幔变形机制可能相同;但不同台站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离散性,推测是由于受局部构造特征差异性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地幔 地壳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及其深部构造意义 被引量:66
11
作者 高原 石玉涛 王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2-816,共15页
青藏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通道,为了更全面了解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强烈的变形特征,本文介绍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形态,综合其他研究者得到的该区域壳幔各向异性结果,增加了部分新的资料,更新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 青藏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通道,为了更全面了解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强烈的变形特征,本文介绍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形态,综合其他研究者得到的该区域壳幔各向异性结果,增加了部分新的资料,更新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图像,探讨了区域深部构造意义.基于近场小震、远震和背景噪声资料计算结果,青藏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展现出独特的区域空间分布和垂向层次性分布形态,展现了3个主要特征.(1)青藏东南缘上地壳各向异性与地表变形测量结果相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即快波方向)呈现与地表运动特征一致的发散性,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2)青藏东南缘下地壳方位各向异性展现了更好的方向一致性,但方位各向异性程度相对较弱,在红河断裂带西北端部和小江断裂带下方有两个下地壳低速区,其方位各向异性程度与上地壳相当.(3)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呈现南、北分区特征,南北分界线大致在26°20′N,快波方向在北部近似为NS方向,在南部近似为EW方向.本文推测:(1)在26°20′N北侧的上地幔有较厚的高速体,高速体南侧边缘呈现出近EW走向的直立墙形构造,其南侧软弱的上地幔物质在EW方向上流动,导致了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在空间发生突然的变化,快波方向由北部的NS变为南部的EW方向;(2)小江断裂带是现今的华南地块的地壳西边界,但岩石圈尺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展现出的趋势性表明,华南地块的上地幔物质越过了小江断裂带到达其西侧,揭示了华南地块与青藏地块接触碰撞造成的岩石圈物质变形和上地幔软流圈物质运移的深部图像.地震各向异性能揭示区域深部构造与介质变形的信息,不同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有助于获得更清晰的各向异性三维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震各向异性 岩石圈 深部构造 方位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背景噪声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区结构特征和b值意义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安辉 高原 +2 位作者 赵国峰 任超 梁姗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5-1183,共9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波速 泊松比 裂隙密度 饱和率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8月香格里拉德钦—得荣M_S5.9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罗钧 赵翠萍 周连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4-435,共12页
利用中国区域台网地震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香格里拉德钦(位于云南省)—得荣(属于四川省)2013年8月28日MS5.1、8月31日MS5.9地震及8次MS>4余震的震源双力偶断层面解和震源质心深度.结合震区地质构造、余震分布、烈度分布、动... 利用中国区域台网地震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香格里拉德钦(位于云南省)—得荣(属于四川省)2013年8月28日MS5.1、8月31日MS5.9地震及8次MS>4余震的震源双力偶断层面解和震源质心深度.结合震区地质构造、余震分布、烈度分布、动力学背景等资料,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序列为节面倾角倾斜的正断层型地震,发震断层为NWW向活动构造带.序列中最大地震MS5.9和次大地震MS5.1地震的破裂节面分别为走向299°、倾角53°、滑动角-73°;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72°.震源区受到强烈的水平拉张力、垂直挤压力作用.MS5.9地震后续余震T、P轴方位角随时间变化强烈,表明MS5.9地震后震源区应力调整作用明显.震源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地震发生的构造带上最大主拉应力为NNE-SSW向,最大主压应力为NW-SE向,与GPS观测所反映的地表最大主应力分布方向基本一致,表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可能主要受到背景大尺度构造应力场的控制.此次地震序列填充了川滇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1976年以来可靠的震源机制解资料表明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是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显著的拉张作用区域.香格里拉次级块体和保山次级块体正断层地震的断层节面及震源应力轴分布的空间变化,与GPS观测反映的地表最大主拉应力分布较一致,其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在青藏高原物质挤出背景下,块体之间相互作用、地势差异等作用对构造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德钦-得荣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正断层型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博 高原 马延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6-1020,共15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N,8.8 km).利用远场Rayleigh面波振幅的频谱陷波相,通过理论地震图的波形拟合,测定了主震震源深度为7.5 km.由于使用了远场数据,基本避免了区域速度模型对深度定位产生的影响,确定的震源深度准确度优于传统的走时定位.本文使用云南省区域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对主震及29个M_(L)3.5以上余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为节面I走向143°/倾角80°/滑动角-165°,节面II走向50°/倾角75°/滑动角-10°,矩震级为M_(W)6.0.根据余震序列分布情况,推断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利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力轴数据,反演得到震源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NS向(7°).本文研究表明,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与上地壳各向异性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双差定位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面波振幅谱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泥矿物拉曼光谱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超 周本刚 +2 位作者 杜建国 易丽 陈正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2-1565,共4页
系统测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深溪沟剖面断层泥中石英和方解石颗粒的拉曼谱峰。测试结果表明,受到断层滑动、断裂带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所有样品的特征拉曼谱峰向高波数偏移。所测样品中微裂隙发育、与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共生的石英颗粒的464c... 系统测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深溪沟剖面断层泥中石英和方解石颗粒的拉曼谱峰。测试结果表明,受到断层滑动、断裂带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所有样品的特征拉曼谱峰向高波数偏移。所测样品中微裂隙发育、与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共生的石英颗粒的464cm-1谱峰向高波数偏移量为2.50cm-1,而比较完整的纯净石英颗粒的464cm-1谱峰偏移量为3.78cm-1。这可能是由于石英颗粒早期发育大量微裂隙,并填充了松散的粘土矿物,增加了石英颗粒的表面积,从而加速了石英内应力的释放。断层泥中方解石颗粒的1 085cm-1谱峰向高波数偏移2.70cm-1,为汶川8.0级地震断层面所受构造压应力所致。根据方解石颗粒拉曼谱峰的变化及已有的实验数据,估计汶川地震发生时断层面所受压应力的下限为496MPa。研究表明,对断裂带内矿物颗粒进行拉曼谱峰测试,可以为推测断层活动时断层面所受到的力学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石英 方解石 拉曼谱峰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格林函数的精密计算及其在芦山Ms7.0地震中的应用
16
作者 高尚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66,共6页
依据目标地震震中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实际构造,重建层状地球模型,并据此改造格林函数计算程序,计算适用于目标地震的格林函数,从而提高同震位移计算精度。芦山Ms7.0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地球模型对垂向位移格林函数的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变化... 依据目标地震震中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实际构造,重建层状地球模型,并据此改造格林函数计算程序,计算适用于目标地震的格林函数,从而提高同震位移计算精度。芦山Ms7.0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地球模型对垂向位移格林函数的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变化而变化。4类独立震源中,地球模型对水平面内引张位错的影响最大,其在近区的影响可达到格林函数本身的40%左右。按照川西地区地壳上地幔实际层状构造(简称"芦山模型")改造格林函数计算程序后,近场同震水平位移的计算精度总体上可提高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体地球位错理论 位移格林函数 计算程序 芦山Ms7.0地震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智利8.8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的动态触发活动 被引量:9
17
作者 龚萱 陈棋福 +3 位作者 彭志刚 王伟君 吴春泉 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本文采用波形分析和β统计方法,基于首都圈地区数字测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地震台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2月27日Mw8.8智利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地区的动态触发活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背景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北京房山岩体附近,我... 本文采用波形分析和β统计方法,基于首都圈地区数字测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地震台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2月27日Mw8.8智利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地区的动态触发活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背景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北京房山岩体附近,我们检测出至少5次小震活动事件在智利地震面波到达时发生.这些触发活动显著地改变了房山岩体地区这一地震活动相对平静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但是对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NKY地震台记录的智利地震触发活动的最大动态应力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要小,约为7kPa.这可能与房山岩体附近地区的背景地震在智利地震前一直较为平静有关.此外,相对有利的面波入射方向,以及在对蹠点上的前两组面波叠加的效应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本研究能在约2万公里极远处观测到远震触发小震活动.然而,在随后的多次面波叠加期间并没有观测到明显的触发地震活动.在智利地震10h前发生的琉球Mw7.0地震也未在房山地区触发相关的微震活动,这可能与它们引起的动态应力变化太过微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地震 地震动态触发活动 地震波形分析 β统计值 北京房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莹 田建慧 +3 位作者 李心怡 李抒予 王琼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5-1396,共12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本次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端部,位于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相交汇的Y形区域.本文利用四川泸定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合地壳厚度、泊松比、GNSS应变场、构造应力场以及...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本次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端部,位于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相交汇的Y形区域.本文利用四川泸定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合地壳厚度、泊松比、GNSS应变场、构造应力场以及各向异性等资料,综合分析了震源区的深部结构.结果显示:泸定M_(S)6.8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泊松比、布格重力异常以及最大剪切应变率的快速变化区内;震源附近S波速度在横纵向均表现为高、低速的过渡区域.震源西南侧有一个相对较小的低速体,可能是泸定地震发震的主要深部构造原因.GNSS应变场显示泸定地震位于最大剪切应变率显著高值区.震源机制解显示本次地震震中处于WNW向挤压、ENE向拉张的走滑应力结构,与鲜水河断裂的构造应力场一致.构造应力方向与GNSS主压应变方向有良好的一致性.近场地震记录得到的上地壳S波分裂结果显示,Y形交汇区内快S波主要有两个优势偏振方向,其中WNW(近EW)方向为交汇区的主压应力方向.本文推测,鲜水河断裂是泸定地震的主控断裂,但龙门山断裂对本次地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S波速度 地壳结构 应力与应变 深部蕴震环境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分裂揭示的青藏高原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基本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郭铁龙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85-1103,共19页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构造运动与介质变形强烈,然而由于地震观测数据不足,青藏高原内部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本研究使用西藏地区的地震台网(2009年5月—2017年5月)的观测资料,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构造运动与介质变形强烈,然而由于地震观测数据不足,青藏高原内部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本研究使用西藏地区的地震台网(2009年5月—2017年5月)的观测资料,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由于青藏高原固定地震台站分布稀疏,可用于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的近场地震事件记录稀少,本研究采用地震事件的单台定位技术,对公开的地震目录里没有震源深度数据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约束,并引入微震模板匹配定位方法,对连续地震波形进行检索,识别出地震目录里遗漏的新的微震(小地震)事件波形.微震识别获得的新地震事件记录是地震目录里报告的地震事件记录的大约6倍,用于补充研究区的剪切波分裂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快波偏振方向,证实微震识别获得的数据极大地增加了有效数据的数量,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班公—怒江缝合带之间的拉萨地块东部地区,台站的快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主要受区域应力场影响,快波偏振方向主要是NS或NNE方向,表明了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但个别地震台站(当雄台)快波偏振方向受原地主压应力影响,其快波偏振方向既不平行于断裂走向也不平行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揭示出地壳介质的局部变形导致的局部应力方向不同于青藏块体里的其他地区.研究区西部的改则、普兰和研究区北部的双湖,快波偏振方向显示与断裂等构造走向一致的特点.研究区东部的昌都和察隅,快波偏振方向除了与断裂走向(或构造线)一致,还与地表运动的方向相同,揭示了青藏块体东部的深部物质可能的运移方向.这个现象虽然还需更多的研究证实,但这个发现的重要启示是,地震各向异性结合地表变形可用于探讨地壳深部物质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各向异性 上地壳 剪切波分裂 微震识别 地震单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研究现状
20
作者 田建慧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36-3453,共18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地区不仅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挤压碰撞的前缘地带,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演化以及高原物质东南向逃逸的重要场所,区域地壳被纵横交错的活动断裂和块体边界切割为多个次级块体,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应力场具有强...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地区不仅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挤压碰撞的前缘地带,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演化以及高原物质东南向逃逸的重要场所,区域地壳被纵横交错的活动断裂和块体边界切割为多个次级块体,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应力场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分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研究进展,分析了地表变形场、原地应力测量资料、震源机制解结果,系统讨论了川滇地区不同尺度的应力场方向及非均匀性特征.川滇地区的地表变形场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为界的西侧区域,到红河断裂与丽江—小金河断裂交汇区域,都为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变形.在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压作用下,川滇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整体以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为界,北部以NE-SW、E-W向挤压和NW-SE、N-S向拉张为主,南侧主压应力沿该断裂带呈扇形分布,与地表变形场形态一致,主张应力沿该断裂系呈弧形分布,与地形等值线特征基本一致.川滇地区的壳幔变形可能是北部耦合,南部解耦.本文分析发现,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红河断裂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等大型断裂带下方构造应力场呈现分段变化,与地震各向异性揭示的深部介质变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构造应力场 地表变形场 龙门山断裂 丽江-小金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