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芦山M_S7.0地震与Northridge M_W 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杜吉亮
武艳强
邹镇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409,526,共6页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应变积累(挤压应变率方位角约为284°),沿芦山地震破裂节面剪切变形不明显;芦山地震的同震位移场表现为逆冲兼少量左旋特征,反映了整个孕震周期的应变积累特性,可能表明震前10余年的观测并不能代表整个孕震周期特征。Northridge地震前,地表变形表现为有旋一挤压特征,同震以逆冲破裂为主,近场表现出类似“网屋顶形”的东西两侧水平运动和垂直向上运动,GPS观测到的震前变形与同震释放的变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相同震中距测点结果表明:Northfidge地震的同震地表位移幅度明显大于芦山地震,前者震前挤压应变积累速度显著大于1999-2007年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应变积累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orthridge地震
震前变形背景
GPS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2
作者
赵静
刘杰
+4 位作者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资料
跨断层资料
断层闭锁与变形
块体运动与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DFP算法的小尺度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崔仁胜
陈阳
+4 位作者
王洪体
陈翰林
李江
林湛
周银兴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639-647,共9页
针对小尺度微震活动监测的需要,本文基于DFP优化算法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来进行微震震源位置定位,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FP算法可用来进行地震定位,其定位结果受计算初值影...
针对小尺度微震活动监测的需要,本文基于DFP优化算法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来进行微震震源位置定位,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FP算法可用来进行地震定位,其定位结果受计算初值影响较小,而受走时误差和波速误差影响较大。通过野外微震观测实验研究,证明DFP法定位精度较高,适用于小尺度微震活动定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系统
地震定位
DFP法
初值
走时
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芦山M_S7.0地震与Northridge M_W 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杜吉亮
武艳强
邹镇宇
机构
中国地震局
地震
预测
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
地震
预测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震局
第一监测中心
出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409,52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1474002
41274008)资助
文摘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应变积累(挤压应变率方位角约为284°),沿芦山地震破裂节面剪切变形不明显;芦山地震的同震位移场表现为逆冲兼少量左旋特征,反映了整个孕震周期的应变积累特性,可能表明震前10余年的观测并不能代表整个孕震周期特征。Northridge地震前,地表变形表现为有旋一挤压特征,同震以逆冲破裂为主,近场表现出类似“网屋顶形”的东西两侧水平运动和垂直向上运动,GPS观测到的震前变形与同震释放的变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相同震中距测点结果表明:Northfidge地震的同震地表位移幅度明显大于芦山地震,前者震前挤压应变积累速度显著大于1999-2007年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应变积累背景。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orthridge地震
震前变形背景
GPS同震位移
Keywords
Lushan Ms7.0 earthquake
Northridge Mw6. 7 earthquake
pre-seismic deformation back-ground
GPS co-seismic displacement
分类号
P315.72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2
作者
赵静
刘杰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机构
中国
地震
台网中心
出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7225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1500502)共同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资料
跨断层资料
断层闭锁与变形
块体运动与变形
Keywords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GPS data
Cross-fault data
Fault locking and deformation
Block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DFP算法的小尺度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崔仁胜
陈阳
王洪体
陈翰林
李江
林湛
周银兴
机构
中国地震局
地震
预测
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
地震
预测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震局
地球物理
研究所
出处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639-647,共9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及地震矩张量反演的强震趋势预测研究(2014IES030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震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K19B04)
文摘
针对小尺度微震活动监测的需要,本文基于DFP优化算法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来进行微震震源位置定位,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FP算法可用来进行地震定位,其定位结果受计算初值影响较小,而受走时误差和波速误差影响较大。通过野外微震观测实验研究,证明DFP法定位精度较高,适用于小尺度微震活动定位分析。
关键词
微震监测系统
地震定位
DFP法
初值
走时
波速
Keywords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Seismic location DFP method Initial values Arrival time Wave speed
分类号
P315.6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芦山M_S7.0地震与Northridge M_W 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杜吉亮
武艳强
邹镇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赵静
刘杰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DFP算法的小尺度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崔仁胜
陈阳
王洪体
陈翰林
李江
林湛
周银兴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