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
127
1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 ,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壳形变
川滇地区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InSAR技术获取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被引量:
18
2
作者
乔学军
李澍荪
+2 位作者
王琪
游新兆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利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技术 ,使用 38幅 1992~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的ERS卫星SAR图像 ,并利用USGS的低精度DEM ,得到了该地区的DEM ,与GPS高程结果对比的差值为 15~ 12 8m。干涉结果表明 ,基线小于 2 0 0m的串行数...
利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技术 ,使用 38幅 1992~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的ERS卫星SAR图像 ,并利用USGS的低精度DEM ,得到了该地区的DEM ,与GPS高程结果对比的差值为 15~ 12 8m。干涉结果表明 ,基线小于 2 0 0m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具有较好的相干性 ;基线大于 2 0 0m、在晚春和夏季观测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容易出现失相关 ,而几乎所有重复轨道的SAR图像对在进行配准时都不相关。为了进一步获得三峡地区较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 ,在该地区建立了角反射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数字高程模型
三峡地区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串行
角反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
127
1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gps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
地壳应力
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0 3 0 40 0 2
40 0 740 2 4)资助
文摘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 ,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壳形变
川滇地区
GPS
Keywords
Sichuan-Yunnan, Active block, GPS, Crustal deformation.
分类号
P228.4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P227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InSAR技术获取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被引量:
18
2
作者
乔学军
李澍荪
王琪
游新兆
杜瑞林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gps实验室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
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分析预报中心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联合基金 ( 60 2 0 15与 10 3 0 3 0 )
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 ( 95 -12 -0 2 )
文摘
利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技术 ,使用 38幅 1992~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的ERS卫星SAR图像 ,并利用USGS的低精度DEM ,得到了该地区的DEM ,与GPS高程结果对比的差值为 15~ 12 8m。干涉结果表明 ,基线小于 2 0 0m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具有较好的相干性 ;基线大于 2 0 0m、在晚春和夏季观测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容易出现失相关 ,而几乎所有重复轨道的SAR图像对在进行配准时都不相关。为了进一步获得三峡地区较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 ,在该地区建立了角反射器 。
关键词
INSAR技术
数字高程模型
三峡地区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串行
角反射器
Keywords
InSAR,DEM,tandem,corner reflector
分类号
P225.1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利用InSAR技术获取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乔学军
李澍荪
王琪
游新兆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