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大地测量学及其对地震预测的促进——50年进展、问题与创新驱动 被引量:6
1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江在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1-562,共12页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思想与实践效果的视角,简述所取得的基本进展与问题,例如建立多尺度空-时(频)域精密监(探)测系统;开拓现今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动力学(10-2s^102a)新领域,精确获取前人未能知晓的自然现象;揭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动力系统,地震是此系统演化过程中为保持长期稳定的自调节暂态行为,具可预测性,又极难实现完全确定性的预测;尽管仍待长期探索,而当下已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测。以科学思想创新为基础,提出了促进地震预测创新、脱困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对策和具可操作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震大地测量学 大陆动力学 地震科学 地震预测 防震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大地测量学五十年——对学科成长的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战略,从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文化的视角,反思学科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观测理论与技术的"引擎"作用;观测数据挖掘与理解;多尺度动力系统模拟;推进预测进步;学科框架与科学认知途径等。
关键词 地震大地测量学 观测 模拟 预测 学科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韦进 李辉 +2 位作者 刘子维 康开轩 郝洪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94-1902,共9页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SGC053超过13000h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同址观测的绝对重力仪观测结果;气压数据;周边GPS观测结果;GRACE卫星的时变重力场;全球水储量模型等资料,采用同址观测技术、调和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在扣除九峰地震台潮汐、气压、极移和仪器漂移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残差时间序列和GPS垂直位移研究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改正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潮汐、气压、极移的影响后,不仅准确观测到2009年的夏秋两季由于水负荷引起的约(6~8)×10-8 m.s-2短期的重力变化.而且在扣除2.18×10-8(m.s-2)/a仪器漂移和水负荷的影响后,验证了本地区长短趋势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之间具有一致的负相关性规律.同时长趋势表明该地区地壳处于下沉,重力处于增大过程,增加速率约为1.79×10-8(m.s-2)/a.武汉地区重力梯度关系约为-354×10-8(m.s-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GC053超导重力仪 FG5-232绝对重力 陆地水负荷 地壳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坚 李盛乐 +4 位作者 戴苗 陈晓琳 康凯 刘珠妹 郭啟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0-893,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搭建测试平台、Java语言开发测试程序,并与MySQL在存储、查询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Hbase存取地震数据耗时更低,在数据量多时,其性能更加显著。
关键词 大数据 存储模式 NOSQL数据库 HB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地震类型:构造触发和非构造诱发地震及发震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丽芬 姚运生 +2 位作者 申学林 魏贵春 陈俊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2,共6页
选取三峡水库2003年6月135 m和2012年175 m蓄水后的典型水库地震活动为例进行水库地震类型分析。135 m蓄水后首发微震群活动为非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例证,成因类型包括岩溶型、矿塌型和浅表应力调整型;2012年175 m蓄水后... 选取三峡水库2003年6月135 m和2012年175 m蓄水后的典型水库地震活动为例进行水库地震类型分析。135 m蓄水后首发微震群活动为非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例证,成因类型包括岩溶型、矿塌型和浅表应力调整型;2012年175 m蓄水后秭归屈原镇ML3.8地震序列与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关系密切,为构造型水库"触发"地震震例。从库水荷载和渗透作用两方面探讨水库地震发震机理,库水荷载与快速响应型地震关系密切,滞后响应型则主要由库水渗透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触发地震 库水荷载 库水渗透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2013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Ms5.1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俊华 陈正松 +3 位作者 蒋玲霞 吴海波 乔岳强 贾治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4,共5页
2013年12月16日巴东县发生Ms5.1级地震,震中区记录到大量余震,余震的频次、强度随时间呈起伏衰减。地震在空间上近NEE向分布,集中于高桥断裂南端及大坪断裂附近,M L2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在5-7 km之间。综合震中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 2013年12月16日巴东县发生Ms5.1级地震,震中区记录到大量余震,余震的频次、强度随时间呈起伏衰减。地震在空间上近NEE向分布,集中于高桥断裂南端及大坪断裂附近,M L2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在5-7 km之间。综合震中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时序分析、地震精定位、地震频谱分析及震源机制解等研究结果判定巴东Ms5.1地震为层间滑脱型水库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精定位 震源体 频谱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高铁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9
8
作者 黄俊 陈志高 杨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129-131,共3页
介绍日本高铁地震监测预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目前已建成的高铁地震监测系统的情况。根据日本经验以京津城际高铁为例对中国现有的地震监测系统布台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监测 预警系统 地震台 布台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序列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序列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凌云 王杰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238,253,共7页
从地质背景构造、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等方面对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14年M4.7、M4.5地震从微构造上与仙女山断裂北段有关,2017年M4.3、M4.1地震震区最近断裂为周家山... 从地质背景构造、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等方面对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14年M4.7、M4.5地震从微构造上与仙女山断裂北段有关,2017年M4.3、M4.1地震震区最近断裂为周家山-牛口断裂。2)2014年M4.7、M4.5地震余震丰富,记录到的余震500余次,其中2级以上余震5次,最大余震M2.9(ML3.5),余震活动持续超过一个月;2017年M4.3、M4.1地震只记录到余震160多次,2级以上余震3次,最大余震M2.6(ML3.3),余震活动持续20d左右。3)2014年M4.7、M4.5地震的最佳震源深度约为7km,2017年M4.3、M4.1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5km。4)2014年M4.7、M4.5地震主震优势频率和拐角频率均不高,优势频率为1.5~8.0Hz,拐角频率为3.0~8.0Hz,这种频谱特征可能是水库诱发构造地震的特性之一;2017年M4.3、M4.1地震优势频率不高,拐角频率亦较低,有近似陷落或浅表滑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巴东地震 孕震构造 震源机制解 拐角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秭归与巴东交界MS4.0地震矩张量及应力环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海波 王杰 +1 位作者 邹正波 陈俊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4-497,共14页
三峡库区湖北秭归与巴东交界地区2013年以来发生5次M S4.0以上地震.本文基于湖北、重庆等省属13个测震台站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kiwi软件包和rapidinv12程序反演了这些地震的全矩张量解,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双力偶解均为走滑兼逆断性质,两... 三峡库区湖北秭归与巴东交界地区2013年以来发生5次M S4.0以上地震.本文基于湖北、重庆等省属13个测震台站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kiwi软件包和rapidinv12程序反演了这些地震的全矩张量解,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双力偶解均为走滑兼逆断性质,两个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与P、T轴走向和倾俯角的一致性均较好,主压应力P轴NWW走向,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T轴NNE走向.与三峡库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比较,这5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与主张应力T轴的平均方向与其大体一致,并且节面1平均走向也与附近主要断裂:高桥断裂和周家山—牛口断裂走向大体一致,反映了这些地震受到区域现今构造应力环境的控制与影响.通过对地震矩张量的ISO+DC+CLVD分解显示,所有地震的ISO成分均低于10%,纯双力偶DC成分偏少而CLVD成分较多,主要与震源区地下浅层介质复杂的各向异性、多重剪切错动或液态下拉张错动有关.结合震源区局部特殊的岩层岩性结构和水文地质环境,分析认为库水长时期的侵蚀溶蚀与加卸荷载作用,有利于引起局部岩层强度降低,在特殊水位时段将触发岩层失稳而滑动破裂,这5次地震中CLVD成分较多正是这一复杂过程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wi方法 全矩张量 CLVD 构造应力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秭归4.5、4.7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海波 申学林 +2 位作者 杜承宸 陈俊华 王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1-757,共7页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的微小震主要为浅表塌陷事件,区域二的多数为构造地震事件。将区域二15次ML1.2以上事件震源机制解参数统计结果与该地区3次4级以上主震震源机制比较显示,两者的节面走向均为NNW和NE,力轴(P轴和T轴)的方位与倾角也基本一致,总体上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两者受力方式具有一致性,但两者的破裂滑动方式有差异,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受库水作用活化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精定位 波形特征 震源机制 震源参数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重力反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健 王安怡 +1 位作者 申重阳 孙少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1-935,共5页
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局部特征差异大,引用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算法分别在常密度模型和变密度模型下对该地区莫霍面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变密度和常密度模型下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总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变密度模型反演结果更... 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局部特征差异大,引用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算法分别在常密度模型和变密度模型下对该地区莫霍面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变密度和常密度模型下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总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变密度模型反演结果更为精细,在高山地区变密度反演结果偏深。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攀枝花幔隆与东川幔陷特征显著,深部作用对区域构造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南北地震带 重力反演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加速度计与传统地震加速度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浩 丁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93-95,共3页
对MEMS加速度计记录的地面震动数据与传统地震加速度计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EMS加速度计用于地震监测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地震加速度 MEMS加速度计 地震监测 地震烈度 地震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高频GPS动态形变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勇 杨少敏 +3 位作者 刘刚 聂兆生 吴云 李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6,共4页
以相对稳定的上海站(SHAO)为参考站,利用GAMIT/GLOBK的TRACK运动学分析模块对日本周边8个连续观测站的1 Hz GPS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并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动态地壳形变。结果表明,震时上盘各GPS站点主运动方向为东南方向,其... 以相对稳定的上海站(SHAO)为参考站,利用GAMIT/GLOBK的TRACK运动学分析模块对日本周边8个连续观测站的1 Hz GPS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并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动态地壳形变。结果表明,震时上盘各GPS站点主运动方向为东南方向,其中距震中较近的MIZU站和USUD站水平最大振幅分别达到3.11 m和0.67 m。为了削弱定位结果中与测站环境有关的系统误差,采用改进的恒星日滤波法对USUD站南北向动态时序进行滤波处理。经过滤波处理后,USUD站南北向动态时序离散度RMS由1.65 cm降低至0.8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日本Mw9 0地震 动态地壳形变 改进的恒星日滤波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曲线动态展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愿 吴阿丹 李胜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49-52,共4页
为了使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分析过程更加方便,使用JavaScript语言编制地震曲线图网页,所有网页均由C#程序自动生成,程序连接数据库,每30分钟自动搜索数据更新情况,实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绘图。网页包含了所有台站的前兆数据,并且将数据进行... 为了使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分析过程更加方便,使用JavaScript语言编制地震曲线图网页,所有网页均由C#程序自动生成,程序连接数据库,每30分钟自动搜索数据更新情况,实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绘图。网页包含了所有台站的前兆数据,并且将数据进行分类,在单击台站分布图上的台站热点时,该台站的近期前兆观测曲线图将以网页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每个台站的各个观测分量值也以列表形式排列在台站分布图的下方,其中包含了该分量最近1天、2天、1周、2周、1月的观测曲线,以及近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的下载。当用户鼠标置于曲线图的任意点上时,可显示出该点对应的坐标值。并且所有曲线图网页均可以保存到本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曲线图 JAVASCRIPT 坐标 前兆数据 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32-35,共4页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最佳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km附近;结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近NS向,主张应力轴近EW向,类型为正断;其最大余震为当日23时36分原震中位置Ms 2.8级地震,类型为倾滑正断;余震序列主要呈NNE分布,个别呈NW方向分布。由此推断该地震发震构造与2005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同一组构造系列,从地表考察判断其与NE向枫林桥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OF分析方法研究康定M_S6.3地震前后重力时空分布异常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韦进 郝洪涛 +1 位作者 胡敏章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4-869,共6页
对康定M_S6.3地震前后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采用正交经验函数(EOF)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模式与资料时段的M_S5.0以上地震震中位置的关系,探讨主要模式代表的物理含义。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期累积重力观测资料中大于200μGal的数据是... 对康定M_S6.3地震前后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采用正交经验函数(EOF)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模式与资料时段的M_S5.0以上地震震中位置的关系,探讨主要模式代表的物理含义。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期累积重力观测资料中大于200μGal的数据是偶然误差的概率大于95%。第二模式规格向量和累积重力变化均具有相似的分区特征,2013~2014年6次M_S6.0以上地震和第二模式规格向量正负转换带有超过83.3%的对应率,具备重力长期变化模式。第一模式地震前后规格值序列明显的同震信号、空间相似的4象限分布以及2014年4次M_S6.0以上地震和第二模式规格向量正负转换带100%的对应率表明,该模式代表重力短期变化模式。康定M_S6.3地震前第一模式包含4象限特点,震中位置规格值不断增大,且地震前后变化从负转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经验函数分析 康定MS6.3地震 4象限分布 同震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研究及其在巴东5.1级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3 位作者 孙甲宁 谭明 何金刚 李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78,共4页
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湖北巴东5.1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ShakeMap_CNST系统预测的地震动特征总体上与宏观调查结... 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湖北巴东5.1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ShakeMap_CNST系统预测的地震动特征总体上与宏观调查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5.1级地震 震动图 ShakeMap_CNST 地震动 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和发震概率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维 谭凯 +1 位作者 刘刚 王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0,16,共6页
利用2008年汶川震前的GPS速度场,计算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断层背景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概率,然后根据密集的近场同震形变约束的精细的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分析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并对应力扰动后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变化进行... 利用2008年汶川震前的GPS速度场,计算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断层背景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概率,然后根据密集的近场同震形变约束的精细的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分析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并对应力扰动后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有明显的应力增加,最大应力增加值达0.67 bar;东昆仑断裂、嘉黎察隅断裂、岷江断裂南段和成都德阳断裂东北段应力增加值较小;而鲜水河断裂康定-泸定段、岷江断裂北段、成都德阳断裂西南段和虎牙断裂的应力积累则明显降低。综合震前发震概率和汶川地震应力变化影响估算的应力扰动后的发震概率表明,受汶川地震影响,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发震概率明显增加,大震发生概率接近震前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周边断层 库仑应力变化 发震概率 定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同震形变和破裂滑动初步研究结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凯 王琪 +3 位作者 余建胜 聂兆生 邵德盛 张彩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1-334,354,共5页
分别以三角测量获取的同震形变、GPS与三角测量联合获取的同震形变为约束,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1970年通海地震单断裂矩形断层破裂模型,然后用约束变量的最小二乘法反演地震滑动分布模型。根据两套数据用模拟退火算法获得的单矩形断... 分别以三角测量获取的同震形变、GPS与三角测量联合获取的同震形变为约束,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1970年通海地震单断裂矩形断层破裂模型,然后用约束变量的最小二乘法反演地震滑动分布模型。根据两套数据用模拟退火算法获得的单矩形断裂模型的倾角都超过80°,破裂长度都接近100km,破裂出露地表,以走滑为主。根据两套数据用约束变量的最小二乘法反演获得的两个破裂滑动分布模型,矩震级Mw=7.4,最大破裂位置和破裂深度大致相同,西北段破裂分布比较接近,而东南段差异较大。根据GPS和三角测量确定的东南段破裂滑动较大,可能是根据GPS和三角测量计算同震变形时,由于没有坐标转换公共点而引入一些较大的误差;也可能是用三角测量计算同震形变时低估了断裂东南端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三角测量 通海地震 同震形变 地震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