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2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凌苏群博士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1
作者 龚凯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56-56,共1页
2004年10月28日至30日,留日博士凌苏群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做了题为《微动勘探法的原理和应用实例》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地震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杜瑞林主持,姚运生所长出席报告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勘探 访问 对中 应用实例 学术报告 所长 博士 讲话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庭朝教授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
作者 刘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127-127,共1页
2004年7月15日至22日,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庭朝(Cao Dinh Trieu)一行4人访问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此次访问主要目的是执行国家科技部“关于越南境内地壳运动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5—203V)”。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地球物理研究 地壳运动 一行 访问 执行 越南 内地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吕宠吾研究员等访问越南
3
作者 刘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研究员 越南 地球物理研究所 硬件设备 形变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又有两硕士学位点获准立项
4
作者 范春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硕士学位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保罗博士应邀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5
作者 刘汉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57,共1页
应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姚运生研究员的邀请,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University“G.D’Annunzio”)教授保罗(Paolo Boncio)博士,于2004年7月8日至11日来我所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保罗博士作了题为《临汾盆地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预... 应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姚运生研究员的邀请,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University“G.D’Annunzio”)教授保罗(Paolo Boncio)博士,于2004年7月8日至11日来我所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保罗博士作了题为《临汾盆地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预测模型》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2002年9至10月间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饶扬誉博士在临汾盆地调查的合作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 中国 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学术交流 学术访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澍荪副教授访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6
作者 刘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8-8,共1页
关键词 遥感 INSAR 配淮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研究综述
7
作者 胡敏章 陈石 +5 位作者 祝意青 徐新禹 周江存 郝洪涛 黄江培 刘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49,共19页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网,发展了较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在6.0级以上地震的中长期地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并开展了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未来,应从人才队伍、观测系统、机理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网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重力仪在亚地震频段和潮汐频段的重力噪声水平对比分析研究
8
作者 江颖 李响 +3 位作者 张晓彤 刘子维 刘清超 周浩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5-673,共9页
选取2022年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种弹簧重力仪(gPhone型、DZW型和GS-15型)的连续观测数据,计算了这3种弹簧重力仪在亚地震频段(1~6 h)的背景噪声水平(SSNM)和在潮汐频段(>6 h)的背景噪声水平(TNM),讨论了不同频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之... 选取2022年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种弹簧重力仪(gPhone型、DZW型和GS-15型)的连续观测数据,计算了这3种弹簧重力仪在亚地震频段(1~6 h)的背景噪声水平(SSNM)和在潮汐频段(>6 h)的背景噪声水平(TNM),讨论了不同频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比较Eterna和Venedikov 2种调和分析方法,并讨论了不同频段背景噪声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在亚地震频段,gPhone型、DZW型和GS-15型重力仪的SSNM值分别为3.91、4.48和5.20,SSNM值与地震频段背景噪声水平(SNM)之间存在正相关。②在潮汐频段,3种重力仪的TNM值分别为5.514、6.681和8.007,TNM值与SNM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③通过调和分析发现,相比于DZW和GS-15型重力仪,gPhone型重力仪记录到的潮汐信号的主要潮波(O 1、K 1、M 2、S 2)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地震频段背景噪声 潮汐频段背景噪声 潮波 Eterna调和分析 Venedikov调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舟曲县地震波影响下的岩石滑坡数值分析研究
9
作者 武震 张慧文 +1 位作者 吴俭俭 陈安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924,共14页
在断层节理较为发育的岩石山体发生滑坡时,岩石块体是主要组成。岩石块体因具有较大的离散特征,相互间基本不具备黏性,所以容易发生滑移,尤其在地面振动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远距离的运移。文章介绍了一种在二维模型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 在断层节理较为发育的岩石山体发生滑坡时,岩石块体是主要组成。岩石块体因具有较大的离散特征,相互间基本不具备黏性,所以容易发生滑移,尤其在地面振动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远距离的运移。文章介绍了一种在二维模型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的基础上发展的三维模型,相比二维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滑坡介质的横向和纵向位移,可以界定整个滑坡的沉积区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加载地震波后块体滑坡运移距离显著提高,滑坡滑移区的最大横向距离也显著增加,而且滚动中的岩石更容易增加弹跳高度和距离。研究最后预测舟曲县局部敏感地区的岩石滑坡距离和沉积范围,并评价其危险程度。预测模拟结果表明,舟曲县附近山体的几个滑动面对县城的危险性较低,而靠近两河口中白龙江沿岸的几个滑坡面危险性较高。文章可为舟曲县周围的灾害点预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加载 数值模拟 岩石滑坡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防液化抗滑桩研发与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10
作者 董建华 杨博 +4 位作者 田文通 吴晓磊 何鹏飞 赵律华 连博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4-1094,共11页
地震诱发液化滑坡灾害严重,为解决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支护治理问题,基于“防抗结合”的理念,集主动“排水”和被动“抗滑”为一体,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液化抗滑桩。为检验新型抗滑桩的抗液化效果,基于黄河上游流域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勘察资... 地震诱发液化滑坡灾害严重,为解决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支护治理问题,基于“防抗结合”的理念,集主动“排水”和被动“抗滑”为一体,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液化抗滑桩。为检验新型抗滑桩的抗液化效果,基于黄河上游流域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勘察资料,抽象概化含可液化土层的边坡模型,设计开展了新型抗滑桩和普通抗滑桩对比分析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得出了地震作用下不同类型抗滑桩支护可液化土层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土体超孔压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抗滑桩支护含液化土层边坡破坏模式为地震诱发-液化层上覆土层水平甩出-液化土层底部坡面鼓包剪出-抗滑桩前土体流滑堆积;相较普通抗滑桩,新型防液化抗滑桩可快速有效消散桩周土体超孔压,能有效防止桩周土体液化,达到防液化的设计目标。研究结果验证了防液化抗滑桩的可靠性,对减轻地震液化滑坡灾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滑坡 新型防液化抗滑桩 超孔隙水压力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11
作者 戴宗辉 郑建常 +3 位作者 周连庆 曲均浩 王鹏 尹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5-937,共13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otstrap抽样下基于贝叶斯估计的地震人员死亡评估研究
12
作者 赵煜 魏毛毛 +2 位作者 孙艳萍 史一彤 陈文凯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0,共9页
选取1950-2022年中国内地地区历史震例数据信息,以极震区烈度、发震时间及人口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三级场景,运用Bootstrap抽样方法对各场景下的历史震例进行扩充,进而采用贝叶斯估计给出不同场景下地震人员死亡变化分布函数,再根... 选取1950-2022年中国内地地区历史震例数据信息,以极震区烈度、发震时间及人口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三级场景,运用Bootstrap抽样方法对各场景下的历史震例进行扩充,进而采用贝叶斯估计给出不同场景下地震人员死亡变化分布函数,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此分布函数进行截断分析,以明确地震人员死亡的不确定性变化范围及死亡率区间概率值,最后随机选取历史地震灾害事件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①各场景的死亡率均值及95%死亡率区间基本符合在极震区烈度相等并且人口密度条件下夜间死亡率大于白天死亡率的规律;②模型估计死亡人数区间能够较好覆盖实际上报的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人员死亡 Bootstrap抽样 贝叶斯估计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近场活动断裂潜在地震变形研究
13
作者 亓绚薇 赖天文 +1 位作者 石玉成 梁庆国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0-699,共10页
麦积山石窟近场范围内发育有多条断裂,历史上尤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对麦积山石窟影响最大。为探究近场发震断层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在分析西秦岭北缘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其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断层的弹性位错理论与三维有限元数... 麦积山石窟近场范围内发育有多条断裂,历史上尤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对麦积山石窟影响最大。为探究近场发震断层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在分析西秦岭北缘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其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断层的弹性位错理论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宝鸡段为研究对象,研究7级和7.5级地震下断层左旋走滑活动时,麦积山石窟地区地表的位移与应变分布规律,分析麦积山石窟的潜在地震变形,讨论断裂尺度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宝鸡断裂地震变形以水平剪切为主,垂直形变次要且局部化,高震级使位移和应变量值、范围显著提升。麦积山石窟地区的地震位移、正应变和剪应变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未来地震时石窟的东南方向位移最不利,剪应变为主要风险,可能导致岩体错动或局部剪切破坏。此外,断裂面尺度会影响计算结果,当断裂面深度达到15 km时,地表变形量趋于稳定,这一断裂面深度可作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宝鸡断裂地震模拟参考值。研究结果对麦积山石窟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西秦岭北缘断裂 形变场特征 地震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14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赵国强 董志华 刘泰 魏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W)6.6地震 BDS 同震形变 静态位移 动态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场异常统计特征研究及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回溯性检验
15
作者 吴优 安张辉 +3 位作者 范莹莹 元丽华 林毅 刘培躍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00,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文章选取距震中300 km范围内的四个地电场观测站,在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各台站主要频率成分的基础上,基于滑动相关性方法,对各地电场台站主要频率成分与其400 km范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文章选取距震中300 km范围内的四个地电场观测站,在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各台站主要频率成分的基础上,基于滑动相关性方法,对各地电场台站主要频率成分与其400 km范围内地震事件的统计相关性异常特征进行计算,并结合积石山6.2级地震前、后60 d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变化对计算结果开展回溯性检验。研究表明:武威台、门源台和大武台地电场滑动结果相关性较好,当地震序列能量较大时,其与长周期地电场成分(24 h,12 h)相关性更高;地震序列能量较小时,则与短周期地电场成分(8 h,6 h)相关性更高。积石山地震前地电场低频成分(24 h,12 h)优势方位角异常出现时间与滑动相关性统计结果有很好的对应性,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固体潮汐周期性运动和孕震断层相互耦合作用有关。不同台站统计结果与优势方位角对比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震中距或者地电场信号传播路径不同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相关性统计 滑动相关性 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M_(S)6.8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16
作者 尹晓菲 强生银 +5 位作者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7-916,共20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及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获得的2种震源模型,采用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定日M_(S)6.8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速度时程同强震动观测记录能够较好吻合,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受震源NNE向单侧破裂过程的影响,破裂前方(NNE向)模拟计算的峰值地表速度(PGV)明显高于破裂后方(SSW向),体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效应;3)断层与地表交线两侧的PGV分布差异揭示了定日M_(S)6.8地震存在显著的断层上盘效应,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断层上盘地表垂向位移分别达2.0m和2.1m,与定日地震科考团队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垂直位错基本一致;4)利用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均为Ⅸ度,高烈度区主要沿NNE向展布,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符合,然而二者在定日县以北到昂仁县西南、岗巴县中南部的2个区域范围存在差异,模型2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的烈度较为接近。建议在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时,应选择联合多种数据(如远震、强震、 InSAR、 GPS等)反演获得的震源模型,这将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地震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强地面运动模拟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 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模型的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方法研究
17
作者 赵煜 王律钧 +2 位作者 孙艳萍 史一彤 陈文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8,共10页
为了准确快速评估地震人员死亡数量,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经验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的组合评估方法。首先利用我国部分省(区、市)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次数进行统计,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然后分别使用刘金龙模型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 为了准确快速评估地震人员死亡数量,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经验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的组合评估方法。首先利用我国部分省(区、市)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次数进行统计,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然后分别使用刘金龙模型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进行评估。最后采用并联方式将2个模型组合,使用网格搜索法寻找最优并联权重,构建人员死亡评估组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模型评估结果优于单一模型评估结果,经过分区划分的模型评估效果更优。该方法可以为地震应急响应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人员死亡 粒子群算法 支持向量回归 组合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输入时程随机数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8
作者 李淑婷 邓津 +2 位作者 蒲小武 张晓阳 王平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选取某实际工程场地剖面及其目标谱为基础,建立了5个场地经验模型,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不同随机相位的人造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不同随机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通过将地震动傅里叶谱与基岩反应谱进行对... 选取某实际工程场地剖面及其目标谱为基础,建立了5个场地经验模型,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不同随机相位的人造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不同随机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通过将地震动傅里叶谱与基岩反应谱进行对比,初步解释了地震动随机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并得到了相关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1)不同输入地震动随机数得到的峰值加速度整体呈正态分布。2)在满足反应谱变异系数均值加1倍标准差范围内时,每个概率水准取7组不同随机相位的基岩时程可基本满足要求。3)傅里叶谱主频段对应的反应谱幅值大小与地表峰值加速度基本呈正相关,可以解释峰值加速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地震动 随机数 峰值加速度 土层地震反应 傅里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包络互相关定位方法的积石山M_(S)6.2地震前超低频地震研究
19
作者 张晓阳 邓津 李淑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利用包络互相关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进行定位。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增加或减少震源不同方位的台站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站在各个方位上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可以有效... 利用包络互相关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进行定位。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增加或减少震源不同方位的台站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站在各个方位上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小定位误差。定位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分布方位和断层方向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超低频地震 地震定位 包络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金平 姜立新 +1 位作者 杨天青 刘钦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7,共13页
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 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的情况下,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得到更优的评估结果。通过删除含有缺失特征样本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评估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6,优于中值补齐缺失特征数据预处理下的评估模型,更适用于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经济损失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随机森林 特征选择 超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