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最年轻火山活动成因——来自藏北阿什库勒火山岩的同位素证据
1
作者 毛翔 白翔 +2 位作者 于红梅 赵波 陈慧智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7-1247,共21页
阿什库勒火山群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地区,记录了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火山喷发活动。更新世以来阿什库勒火山群经历了多期次火山喷发活动,主要产物包括粗安岩和粗面岩,含少量响岩质碱玄岩、玄武质粗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锆石U-Pb及Lu... 阿什库勒火山群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地区,记录了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火山喷发活动。更新世以来阿什库勒火山群经历了多期次火山喷发活动,主要产物包括粗安岩和粗面岩,含少量响岩质碱玄岩、玄武质粗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锆石U-Pb及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阿什库勒火山岩中粗安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的岩浆成因锆石具有接近的ε_(Hf)(t)值(-9.1~-4.4),指示其来自于富集的岩浆源区。粗安岩中存在元古代—中生代古老继承锆石,表明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变质沉积岩组分的改造作用。火山岩全岩87Sr/86Sr介于0.709395~0.711441,143Nd/144Nd介于0.512154~0.512355,207Pb/206Pb介于15.652~15.673,206Pb/204Pb介于18.681~18.754,与富集地幔Ⅱ型(EMⅡ)的同位素特征相符。结合前人发表的火山岩主微量数据,文中开展了火山岩成因的同位素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阿什库勒火山岩的原始岩浆经历了岩浆混合过程。上述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阿什库勒火山群的原始岩浆起源于EMⅡ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与古老大陆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混合后喷发,形成现在的阿什库勒火山岩。结合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阿什库勒火山岩浆活动可能是印度板块向N俯冲作用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什库勒 SR-ND-PB同位素 锆石U-Pb-Hf同位素 岩浆混合 动力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灰沉降分布模拟研究
2
作者 李永生 周晨 +2 位作者 张思萌 石伟 陈正全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0-1460,共11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其剧烈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颗粒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和减轻火山灰的影响,数值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火山灰运移、扩散和沉积的预测。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其剧烈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颗粒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和减轻火山灰的影响,数值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火山灰运移、扩散和沉积的预测。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空气资源实验室研发的HYSPLIT大气传输和扩散建模系统,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沉积范围进行了预测。在喷发源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探究在不同的季节风场条件下,火山灰颗粒的沉降分布范围,并评估了各季节风场在影响颗粒沉降方面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风场条件在火山灰的运移和沉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主要阶段很有可能发生在冬季的1月份。这项研究不仅增强了我们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历史的了解,也为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喷发事件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千年大喷发 火山灰 沉降分布 HYSPL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峨蔓兵马角海岸火山地质特征与喷发灾害类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勇伟 李霓 +3 位作者 陈正全 王丽竹 冯晶晶 赵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96,共16页
文中以雷琼火山群海南岛儋州地区峨蔓镇的兵马角海岸火山为研究对象,在卫星影像及无人机影像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岸火山锥不同位置典型剖面的火山喷发序列,并利用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分析碎屑物成因,再现火山喷发物理过程。兵马角剖... 文中以雷琼火山群海南岛儋州地区峨蔓镇的兵马角海岸火山为研究对象,在卫星影像及无人机影像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岸火山锥不同位置典型剖面的火山喷发序列,并利用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分析碎屑物成因,再现火山喷发物理过程。兵马角剖面存在3类玄武质碎屑。第1类碎屑整体呈绳状、树根状,经历明显的塑性变形,碎屑内部气孔构造极发育,代表纯岩浆爆破喷发成因。第2类碎屑表壳之下呈蜂窝状细密气孔构造,表面龟裂与内部普遍的脆性破裂显示其经受过淬火作用;内部仍保留的气孔构造说明其内部可能没有受到影响,以上证据支持该类碎屑形成于中度的水-岩浆相互作用。第3类碎屑有强烈塑性变形特征,表面出现大量龟裂纹;内部碎裂为大量薄皮碎屑并重新熔结,不规则气孔或空腔占碎屑的绝大部分,说明该类碎屑形成于相对较强的水-岩浆相互作用。兵马角剖面显示,兵马角火山喷发于滨海环境,具有水下火山向陆上火山过渡的特点。火山活动早期发生水下“火喷泉”式喷发,在水下构筑火山碎屑堆积,主要由第3类碎屑构成。碎屑松散无层理,粒度分选不明显,其中出现大量有塑性变形的、气孔构造极其发育的黑色熔岩浆屑。在火山活动的中期,当碎屑堆积物高出水面时,火山作用转变为射汽岩浆喷发,产生具有明显平行层理与交错层理的涌流凝灰岩,以第2类碎屑为主。火山活动晚期以斯通博利型-夏威夷型喷发为主,形成不同熔结程度的黑色、砖红色集块岩,含有大量第1类碎屑。火山喷发最终过渡为熔岩溢流,形成熔岩台地。根据兵马角火山喷发的物理机制,推测未来潜在的滨海火山喷发灾害包括水下“火喷泉”、射汽岩浆喷发成因的涌流、弹道喷射坠落的火山弹、熔岩喷泉以及熔岩流。其中涌流可能贴海平面高速运动,影响火口周边约10km范围的区域,是最有威胁的火山喷发灾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火山 水下火山 滨海火山 喷发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地震应急疏散路径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魏本勇 董翔 +2 位作者 谭庆全 齐文华 郭欣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针对地震灾害应急疏散策略,构建了一种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灾民应急疏散分配与路径选择算法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的容量受限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兼顾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同时,使灾民的总疏散距离成本最小化。以北京... 针对地震灾害应急疏散策略,构建了一种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灾民应急疏散分配与路径选择算法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的容量受限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兼顾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同时,使灾民的总疏散距离成本最小化。以北京市东西城为例,对给定情景下的灾民应急疏散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考虑避难容量限制的情形下,无论是地震初期,还是地震中后期,研究区域内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都不足以满足区域居民的避难需求。基于实际道路疏散成本和避难容量限制的灾区应急疏散路径评估模型,不仅能够给出各疏散需求点最佳的疏散目的地和具体路径,还能给出避难容量限制下各需求点疏散到不同目的地的人数,以及无法满足避难需求的居民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难场所 应急疏散 路径分析 地震灾害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云南漾濞6.4级地震舆情时空特征及情感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耀辉 刘婉婷 +3 位作者 张文焯 魏本勇 郑国强 靳奉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分析、处置和引导,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和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以云南大理漾濞县6.4级地震为例,对震后24 h微博文本、发布时间、地理位置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与挖...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分析、处置和引导,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和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以云南大理漾濞县6.4级地震为例,对震后24 h微博文本、发布时间、地理位置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与挖掘,研究本次地震的舆情时间、空间分布和情感极性分布特征,并结合震后时间序列,交叉分析微博热搜词条对舆情产生的影响,挖掘微博舆情与时间、用户所在地以及当前热点事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发博数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四川;中东部地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量也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在舆情情感上,积极情绪占总体数量的67.16%,中性情绪占总体的6.24%,消极情绪占总体的26.60%。在震后24 h内,本次地震舆情初期表现出的多为积极情绪;中期由于伤亡情况的披露,消极情绪有上涨趋势,但很快趋于稳定;末期由于其他热点问题的影响,消极情绪大幅上涨。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地震震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微博 云南漾濞地震 时空特征 舆情分析 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震倒塌房屋提取 被引量:3
6
作者 范熙伟 聂高众 +2 位作者 邓砚 安基文 夏朝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7-1670,共14页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能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分布和高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及震后灾情快速获取等工作,如震后倒塌房屋的研判和提取、震后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识别等。但是,目前常用的可见光遥感技术无法...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能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分布和高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及震后灾情快速获取等工作,如震后倒塌房屋的研判和提取、震后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识别等。但是,目前常用的可见光遥感技术无法在夜间获取信息。为了提高震后夜间获取灾情信息的能力,文中以北川地震遗址作为研究区,尝试利用无人机获取热红外遥感数据,并进行倒塌房屋的提取研究。将可见光遥感数据提取的倒塌房屋作为真值进行对比,发现热红外遥感数据可用于夜间倒塌房屋的识别,其总体精度为0.86,其中3种破坏类型房屋的用户精度都在0.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热红外数据 无人机 倒塌房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博数据的西藏那曲比如县地震舆情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婉婷 杨新月 +3 位作者 刘耀辉 魏本勇 齐文华 孙磊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1-780,共10页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6.1级地震震后24小时及震后一周的相关微博及评论;利用...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6.1级地震震后24小时及震后一周的相关微博及评论;利用Python中文分词组件"jieba"和ROST CM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去重、分词等处理,得到结构化的分级、分类数据,并制成震后微博时间序列图、地理分布图、舆情热词词频表、情绪极性统计图等,实现微博舆情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事件的微博舆情整体呈现积极情绪,微博活跃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本次地震舆情传播中,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传播中的防灾视频传播具有明确的正向引导作用。本研究对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震舆情分析及引导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震 新浪微博 时空特征 情感分析 舆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木1901年M 63/4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哈广浩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史料记载1901年4月26日西藏尼木发生M 63/4级地震,其发震构造尚未有报道,对其发震构造的厘定有助于理解尼木地堑群的地震复发规律,科学评价周边地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遥感解译与地质调查表明,尼木地堑群内部的庞刚地堑西边界断裂长约30... 史料记载1901年4月26日西藏尼木发生M 63/4级地震,其发震构造尚未有报道,对其发震构造的厘定有助于理解尼木地堑群的地震复发规律,科学评价周边地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遥感解译与地质调查表明,尼木地堑群内部的庞刚地堑西边界断裂长约30 km,走向近北西—北北西,以彭刚玛曲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断裂地貌线性特征显著,陡坎发育,断错了多级冰碛物及河流阶地。位移恢复结果显示,河流阶地垂直断距T0约1.0 m,T1约2.6 m,T2约5.0 m。南段断裂沿虾庆曲展布,地貌线性特征显著,陡坎发育,断错了多期冲洪积扇体。尼木县城北部发现断裂错动T2阶地剖面,显示该断裂延伸至尼木县城北部。根据位移-震级经验公式计算,庞刚地堑西边界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的矩震级约为M_(W) 6.8,这与尼木地震比较吻合。遥感解译、地质调查与震级表明,庞刚地堑可能为1901年尼木地震的发震构造。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分析认为,尼木地堑群中各个地堑具有独立发生中强地震的能力,其地震复发模式及其与亚东-谷露裂谷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差异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01年尼木地震 发震构造 亚东-谷露裂谷 庞刚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地区小江断裂南段历史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9
作者 高帆 韩竹军 +2 位作者 袁仁茂 董绍鹏 郭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2-1434,共23页
历史地震资料在研究地震活动性和评价地震危险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沿活动断裂丛集状发育的地震滑坡可为识别和复核历史地震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沿小江断裂南段至少有10个地点发育滑坡,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体... 历史地震资料在研究地震活动性和评价地震危险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沿活动断裂丛集状发育的地震滑坡可为识别和复核历史地震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沿小江断裂南段至少有10个地点发育滑坡,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体积>100万立方米的大型滑坡,也有体积<10万立方米小型滑坡,但均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的历史古滑坡。这些滑坡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较缓的盆地及其边界地区,很可能为地震滑坡,而非由降雨诱发。滑坡后缘陡坎的角度基本集中在29°~31°之间,表明其应该为1次地震事件的结果。基于LiDAR测量建立滑坡发育段落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在生成的三维地形阴影图上清晰地揭示了滑坡体与小江断裂南段最新地表破裂带的密切关系,该断裂段最晚一次断错地表的地震事件触发了丛集状分布的滑坡。综合经验估算结果、滑坡体探槽中年代样品^(14)C的测试结果和历史文献资料,地震滑坡的发生时间可以推断为公元1606年。对这些历史地震滑坡的认识一方面为将小江断裂南段确定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也为重新评价地震震级提供新的切入点。根据小江断裂南段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经验关系式,同时结合不同震例的地质灾害强度以及人员伤亡数的对比分析,对1606年建水地震震级的复核结果表明:其震级很可能≥71/2级(即≥7.5级)。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强烈活动和发生大地震的能力至少可一直延续到小江断裂南段。目前由GPS观测资料所证实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EHS)的顺时针转动需要一个连续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作为东部边界,文中的工作和认识可促进对该东部边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古滑坡 小江断裂南段 1606年建水地震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碰撞后钾质火山岩岩浆作用过程--以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为例
10
作者 丁冉 栾鹏 +4 位作者 于红梅 魏费翔 赵波 杨文健 许建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35,共24页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对...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火山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含量、斑晶结构和成分分析,以及晶体大小分布(CSD)和岩浆结晶温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地的岩浆具有相似的源区,但这2个火山群的岩石类型和矿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普鲁火山岩为一套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的组合,斑晶由斜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和少量斜方辉石构成;康西瓦火山岩主要为响岩质碱玄岩,斑晶矿物为单斜辉石、黑云母和少量橄榄石及斜长石。结合斑晶结构、环带成分和CSD曲线形态分析认为,普鲁火山岩经历了不同演化程度的岩浆混合;而康西瓦火山岩仅发生了岩浆自混,且减压造成了斑晶的大量熔蚀。矿物-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表明,普鲁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036~1218℃,平衡压力为5.1~9.9kbar,对应的深度为19.4~37.3km;康西瓦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154~1282℃,平衡压力为1.2~11.6kbar,对应深度为4.3~43.7km。康西瓦地区的平衡压力变化范围较大,可能与所处的断裂带有关。文中定量化研究了西昆仑地区的后碰撞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补充了以往对该区域火山岩中斑晶CSD的研究,揭示了岩浆在地壳岩浆储库内的运移和演化过程,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火山活动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结构 晶体大小分布 岩浆混合 普鲁火山群 康西瓦火山群 西昆仑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古锥体形貌重建
11
作者 马晨语 程滔 +3 位作者 万园 潘波 周秉锐 颜丽丽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8-1262,共15页
破火山口是火山发生大规模爆炸式喷发后遗留下的锅型地貌,恢复其原始锥体形貌对于理解火山发展演化和灾害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大型破火山口,其原始锥体形貌和形成过程备受关注。文中借鉴国内外相关破火山... 破火山口是火山发生大规模爆炸式喷发后遗留下的锅型地貌,恢复其原始锥体形貌对于理解火山发展演化和灾害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大型破火山口,其原始锥体形貌和形成过程备受关注。文中借鉴国内外相关破火山口的锥体重建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天池火山形貌相似的大型火山,通过分析这些火山地形建立锥体形貌的三段式经验方程,结合长白山现今地貌恢复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古锥体形貌。天池火山古锥体最高可能约达4100m,火口顶部直径约390m,深度约为170m,锥体外缘上部陡峭,平均坡度角为27°,外缘下部坡度略缓,平均坡度角为18.5°。天池火山古锥体形貌的恢复为理解天池火山的发展演化历史、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喷发成灾的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破火山口 古锥体形貌 高分遥感影像 三段式经验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涠洲岛火山最后喷发活动时代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建东 于红梅 +5 位作者 赵波 李建平 魏费翔 周斌 潘波 黄国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11-2115,共5页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涠洲岛火山最后喷发时代和对区域核电厂址的潜在火山灾害,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和核电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对涠洲岛南部地区射汽岩浆喷发的基浪...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涠洲岛火山最后喷发时代和对区域核电厂址的潜在火山灾害,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和核电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对涠洲岛南部地区射汽岩浆喷发的基浪堆积物的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研究了火山喷发物的岩性特征、沉积结构和堆积规模。同时,对系统采集于不同堆积部位的喷发物样品和上覆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试分析,结合前人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得出涠洲岛火山最后一次喷发的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3~33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火山 基浪堆积 ESR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新太古代晚期变质火山岩及动力学体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树文 包涵 +8 位作者 高磊 孙国正 王伟 郭荣荣 郭博然 付敬浩 胡雅璐 白翔 胡方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热状态和壳幔岩浆作用是理解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华北克拉通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保存有大量新太古代晚期(约26~25亿年)变质火山岩记录的克拉通之一,对揭示全球新太古代晚期壳-幔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热状态和壳幔岩浆作用是理解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华北克拉通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保存有大量新太古代晚期(约26~25亿年)变质火山岩记录的克拉通之一,对揭示全球新太古代晚期壳-幔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我们研究组近期关于华北克拉通中东部中新太古代热状态和地壳厚度研究基础上,本文收集并整理了726个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包括中部带)新太古代晚期变质火山岩样品的有效地球化学资料。按照现代通用岩石地球化学标准来分类,这些样品主要包括超铁镁质岩石(其中含苦橄岩、苦橄质玄武岩和科马提岩,~7%)、稀土未分异型玄武岩(~14%)、稀土分异型玄武岩(~27%)、玻安岩(~4%)、高镁安山岩(~12%)、低镁安山岩(~26%)和英安岩-流纹岩(~10%)。然而不同区块之间火山岩岩石组合及其量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吉林南部和赞皇等地区以大量稀土分异型玄武岩、高镁和低镁安山岩为主,含有少量的长英质火山岩;胶东、登封和阜新等地区以稀土未分异和稀土分异型玄武岩占有绝对优势,存在少量安山岩和长英质火山岩;冀北、冀东北部、冀东南部(迁安-滦县)、五台-云中山、辽北、辽南和鲁西等地区岩石组合比较复杂,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不同比例的玻安岩,组合有稀土未分异和大量稀土分异型玄武岩、高镁和低镁安山岩,出现少量超铁镁质岩石和长英质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揭示稀土未分异型和分异型玄武岩、高镁安山岩和玻安岩主要形成于俯冲板片流体、熔体和沉积物熔体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而低镁安山岩、英安岩和其它长英质火山岩则大都经历了上述俯冲相关初始岩浆的结晶分异或地壳物质熔融和地壳混染等过程。新太古代晚期胶东地区表现为相对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地热梯度(18℃/km),而冀东地区表现为厚的地壳厚度和低的地热梯度(最低8.7℃/km),满足现代俯冲地热梯度需求,其它区域的地温梯度介于热俯冲和现代冷俯冲之间。综合以上资料,我们认为新太古代晚期板块构造体制已经是最主要的壳-幔动力学体制,地幔柱构造体制和板块构造-地幔柱联合作用体制可能仍然在局部地区存在,但其作用范围和强度已经明显减小。因此,随着地幔温度的下降,中太古代到新太古代晚期地幔柱和板片俯冲的转化可能是相互关联、此消彼长的动力学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晚期 变质火山岩及其成因 地壳热状态 动力学体制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北火山监测与活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明瑞 于红梅 +3 位作者 胡久常 王锡娇 郑在壮 王桂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8-1141,共14页
海南琼北地区是中国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马鞍岭-雷虎岭火山群的喷发活动持续至全新世,且距海口市仅15km,属于典型的城市火山。为掌握琼北火山的活动性,预防突发的火山灾害,海南省地震局于2007年组建形成火山监测台网... 海南琼北地区是中国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马鞍岭-雷虎岭火山群的喷发活动持续至全新世,且距海口市仅15km,属于典型的城市火山。为掌握琼北火山的活动性,预防突发的火山灾害,海南省地震局于2007年组建形成火山监测台网,至今运行良好并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文中收集整理琼北火山区过去23a(含建台前区域地震台网数据)以来的测震、形变、流体与地磁观测数据,并采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火山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根据琼北火山的喷发特征和活动背景,提出了未来火山监测台网的发展方向。文中对琼北火山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与回顾,为琼北火山区的规划建设和灾害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火山监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北火山区 火山活动性 火山监测 测震台网 灾害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加拉瓜三座火山的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斜长石晶体大小分布特征研究
15
作者 于红梅 白翔 +2 位作者 魏海泉 许建东 陈正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77-2196,共20页
中美洲火山弧是洋-陆俯冲带火山作用的典型代表,由科科斯板块向东俯冲到加勒比板块之下而形成。本次对尼加拉瓜境内中美洲火山弧康塞普西(Concepción)火山、马德拉斯(Maderas)火山和马萨亚(Masaya)火山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 中美洲火山弧是洋-陆俯冲带火山作用的典型代表,由科科斯板块向东俯冲到加勒比板块之下而形成。本次对尼加拉瓜境内中美洲火山弧康塞普西(Concepción)火山、马德拉斯(Maderas)火山和马萨亚(Masaya)火山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熔岩内部的显微结构,统计熔岩内斜长石斑晶大小分布(CSD)特征,利用温压计估算岩浆房的温压条件,讨论三座火山岩浆演化过程及岩浆活动特征。结果显示三座火山岩样品显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岩浆来自受到科科斯板块流体交代的MORB型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康塞普西和马德拉斯火山岩全岩成分相似,范围很大,从玄武质演化到了粗安质,它们的稀土和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相似。两火山熔岩的岩相学特征相近,在基性岩和中性岩中均含有自形的钙长石质斜长石。推测钙长石来自捕获的堆晶辉长岩,钙长石的混入导致统计的斜长石斑晶CSD曲线呈上凹形。计算它们的岩浆平衡温度和压力与岩浆SiO2含量呈负相关,岩浆平衡温度1039~1138℃,平衡压力1.8~9.7kbar,对应岩浆深度6.6~35.4km。马萨亚火山岩样品均为玄武岩,其全岩和斑晶内的FeO含量明显比康塞普西和马德拉斯火山中的FeO含量高,未见钙长石质斜长石,其轻稀土元素含量低,Nb和Ta强烈负异常,87Sr/86Sr比值略高与其他两座火山,岩浆部分熔融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结构 晶体大小分布 温压计 康塞普西火山 马德拉斯火山 马萨亚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火山碎屑成因与水下火山喷发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丽竹 赵勇伟 +1 位作者 李霓 陈正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7-920,共14页
水下火山喷发作用机制不同于陆地环境喷发,随着水参与程度的变化,喷发机制趋向复杂。本文以雷琼火山群的湛江硇洲岛作为研究对象,聚焦浅海火山产物的判断依据和水下火山喷发机制。硇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其上的那晏湾剖面保留... 水下火山喷发作用机制不同于陆地环境喷发,随着水参与程度的变化,喷发机制趋向复杂。本文以雷琼火山群的湛江硇洲岛作为研究对象,聚焦浅海火山产物的判断依据和水下火山喷发机制。硇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其上的那晏湾剖面保留了完整的火山喷发堆积序列。在那晏湾剖面的凝灰岩中,主要有三类火山成因的大粒径原生碎屑(2-5mm):塑变熔岩碎屑、碎玄玻璃及玄武玻璃,推断为不同程度水-岩浆相互作用的产物,根据水的参与程度大致排序为:碎玄玻璃>玄武玻璃>塑变熔岩碎屑。通过对硇洲岛水-火山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水-岩浆混合质量比(Mwater/Mmelt)是控制爆炸强度和火山碎屑粒度的关键因素。火山喷发序列分析表明,硇洲岛的喷发过程总体可分为三期,早期是冰岛苏特塞式喷发的浅水环境蒸汽爆炸与“火喷泉”喷发;中期过渡转为“火喷泉”喷发,伴随陆上的射汽岩浆喷发;最终以岩浆溢流式喷发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火山喷发 水下喷发 火山碎屑 雷琼火山群 湛江硇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北峨蔓地区火山地质与喷发历史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文健 赵波 +3 位作者 于红梅 许建东 潘波 王锡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875,共17页
琼北作为中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区之一,其火山活动表现出多期、多旋回的特征,但位于其西北角的峨蔓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依然存在争议。文中对峨蔓火山区展开了详细的火山地质及地貌调查,并结合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及火山岩K-Ar年代学和贝壳^(1... 琼北作为中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区之一,其火山活动表现出多期、多旋回的特征,但位于其西北角的峨蔓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依然存在争议。文中对峨蔓火山区展开了详细的火山地质及地貌调查,并结合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及火山岩K-Ar年代学和贝壳^(14)C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其火山活动时代和喷发特征等。峨蔓火山区包括笔架岭、春历岭、兵马角、龙门激浪、龙门灯塔及张屋等火山,其火山喷发方式主要为溢流式喷发、射汽-岩浆爆破式喷发和弱岩浆爆破式喷发。熔岩流几乎遍及整个火山区,分布面积约为26.3km^(2);基浪堆积物、溅落堆积物以及火山渣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龙门激浪-五彩湾和张屋村附近。峨蔓火山岩成分变化较大,整体偏中性,主要由玄武安山岩、玄武粗安岩和粗安岩组成,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综合火山岩风化程度(球形风化、红土层)、火山地质与地貌特征(锥体形貌、坡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橄榄石斑晶蚀变、全岩成分差异)以及K-Ar年龄(0.12~0.44Ma)和贝壳^(14)C年代学结果((43.27±0.67)ka BP),分析认为峨蔓火山区的火山活动时代应属于中、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火山 喷发方式 喷发时代 琼北火山群 峨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LTS模型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演化过程的新认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秉锐 潘波 +2 位作者 尹成孝 张哲宇 颜丽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1-844,共14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大型的复合式活火山,公元946—947年发生的大喷发和2002—2005年的岩浆扰动事件,使其受到社会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对天池火山的岩浆演化过程,尤其是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碱流岩的演化过程还未能获得良...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大型的复合式活火山,公元946—947年发生的大喷发和2002—2005年的岩浆扰动事件,使其受到社会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对天池火山的岩浆演化过程,尤其是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碱流岩的演化过程还未能获得良好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文中通过大量野外工作,获得了天池火山各阶段的岩石样品,对其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喷发阶段的火山岩主量元素随着岩浆硅含量的上升有着连续渐变的趋势,稀土及微量元素的分布也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过程。同时,文中基于MELTS模型对天池火山的岩浆演化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天池火山的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并发现粗面岩向碱流岩的演化过程中除经历分离结晶作用外,还遭到了浅部地壳花岗岩的同化混染。这些对天池火山岩浆演化过程的新认识,加深了对天池火山发展演化过程的理解,也为未来火山喷发的灾害预警和监测数据解释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 地球化学 热力学模拟 连续演化 同化混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单成因火山喷发研究中的应用:以内蒙古达里诺尔鸽子山火山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丽竹 赵勇伟 李霓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9-746,I0002,I0003,共10页
本文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内蒙古达里诺尔火山群中鸽子山火山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火山形态参数并进行解译,结合野外实地勘察数据反演火山喷发过程。鸽子山DEM模型的形态参数证明,斯通博利式喷发成因... 本文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内蒙古达里诺尔火山群中鸽子山火山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火山形态参数并进行解译,结合野外实地勘察数据反演火山喷发过程。鸽子山DEM模型的形态参数证明,斯通博利式喷发成因的椭圆形火山锥先于斯通博利-强斯通博利式喷发成因的东侧火山渣丘形成;同一火口的多次爆破式喷发造成的喷发柱倾斜可能是形成鸽子山不对称锥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鸽子山先后发生斯通博利式喷发、斯通博利-强斯通博利式喷发和夏威夷式熔岩喷泉喷发,形成火山渣锥与溅落锥。随后发生溢流式喷发,早期溢流式喷发的岩浆质量通量较小,熔岩流从西侧溢出口流出,而晚期喷发的岩浆质量通量较大,熔岩流从北东侧溢出口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摄影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DEM) 火山形态测量 喷发过程 鸽子山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地调研的中国西南地区不同震级人员死亡数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熙伟 聂高众 +2 位作者 邓砚 夏朝旭 李华玥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7-549,共13页
地震是造成人员死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对人员死亡等灾情的快速评估是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的关键。总结经验发现,在地震前进行预评估工作是提高震后灾情快速评估精度和时效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62次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历史震例... 地震是造成人员死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对人员死亡等灾情的快速评估是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的关键。总结经验发现,在地震前进行预评估工作是提高震后灾情快速评估精度和时效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62次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历史震例分析后发现,当地震震级小于4.5级时,基本不会造成人员死亡情况。本研究利用我国云南和四川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数据,发现地震人员死亡数与震级存在指数函数关系,由此构建了针对各个区县的地震人员死亡人数指数函数估算模型,并计算了回归系数。基于该模型,获得了5.0~8.0级地震人员死亡数查找表(以0.5级为间隔),用于辅助震后快速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震级 地震死亡人数 震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