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甘卫军 沈正康 +3 位作者 张培震 任金卫 万永革 周德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 :①以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 ,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 ,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 ;②介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 ,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 ,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 ,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相对于高原整体 ,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 ,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 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地壳形变 流滑带 逃逸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量:112
2
作者 沈正康 王敏 +1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祖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93-10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应变率场呈均衡的约 2× 10 -8a-1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 ,显示印度板块下插造成的地壳增厚和岩石圈拆离可能形成上地壳与上地幔间形变解耦 ,地壳内部在南北向挤压及重力场作用下产生东向塑性流驱使上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西藏中部羌塘地区主应变率场显示均衡的约 2× 10 -8a-1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西向拉张 ,反映本地区一系列走向北东和北西的共轭剪切断裂的活动 ,可能源于南北向挤压和软流层内东向塑性流的驱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应变率场呈约 2× 10 -8a-1北东向压缩和约 (0 1)× 10 -8a-1北西向拉张 ,表明地壳增厚造成的地壳温度上升可能还不足以造成上下地壳的充分解耦 ,南北向的消减还未能有效地转换成东西向的拉张 ,形变以褶皱和逆冲断裂运动为主。当今青藏高原形变场的形成应是构造运动从南到北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地壳与上地幔介质性质差异造成驱动机制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形变 应变率 GPS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