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星载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场研究张北-尚义地震震源破裂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3 位作者 宋晓宇 王超 柳稼航 张桂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6,共8页
近 10年来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 INSAR ,DifferentialInterferometricSyn 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但如何利用D INSAR测量结果来揭... 近 10年来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 INSAR ,DifferentialInterferometricSyn 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但如何利用D INSAR测量结果来揭示震源破裂信息 ,成为目前被关注的问题。本文简单地论述了震源位错模型的基本原理 ,并以 1998年 1月 10日张北 -尚义地震为例 ,利用差分干涉形变场图像 ,采用弹性半空间介质中的震源位错模型 ,正演了发震断层某些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结果表明 :张北 -尚义地震破裂面属左旋逆走滑断层 ,走向SEE NWW2 72° ,倾角 4 6° ;破裂方向为由SEE至NWW的单侧破裂 ;破裂面长 9km ,宽 8km ,深度 8km ;三个方向的位移矢量分别为 :2 90mm、5 6 0mm和 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场 雷达差分干涉形变图 震源位错 震源特征 张北-尚义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永胜 李建国 王绳祖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按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控制上地壳构造变形的思想,采用脆延性双层模型,在考虑模型相似性的条件下,通过延性层流动驱动脆性层进行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左行走滑阶段发育两条"S"型左行右... 本文按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控制上地壳构造变形的思想,采用脆延性双层模型,在考虑模型相似性的条件下,通过延性层流动驱动脆性层进行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左行走滑阶段发育两条"S"型左行右阶断裂带;在右行走滑改造阶段,早期左行右阶断裂带被改造为"Z"型右行右阶断裂带。走滑断裂发育过程中共有三种类型的拉张伸展:(1)"S"型破裂逐渐伸展,形成多个菱形盆地;(2)几个相邻的斜列"S"型断裂在剪切作用下端部被错断连通,形成"地堑—地垒"构造;(3)在右行走滑阶段,沿右行右阶断裂拉张形成拉分盆地。先存的上隆拱张断裂限制了走滑断裂的位置和方向。脆性层强度对走滑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约束作用,脆性层结构对脆延性的层间耦合作用和走滑断裂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拉分盆地 塑性流动 物理模拟 下地壳 岩石圈 地幔 层间藕合作用 脆性层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被引量:80
3
作者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 7.9级地震为例 ,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 2 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 ,然后逐渐扩...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 7.9级地震为例 ,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 2 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 ,然后逐渐扩展 ,形成了明显的条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 11月 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震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震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 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 ,玛尼地震与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明显增强过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说明两断层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变形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地震三者间有密切关系。此外 ,还针对深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及断层相互作用的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温 热红外异常 地震前兆 断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川滇菱形块体及邻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4-334,共11页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 ,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 6条和左向网带 16条 ,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 ,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 6条和左向网带 16条 ,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沿网带以不同交角展布的发震断裂组成地震构造带 ,其中多数右向地震构造带已发育成熟 (视成熟度Λ≥ 0 .8) ,而左向带除大理 -通海和腾冲 -景洪两带接近成熟外 ,多数的Λ值显著小于 0 .8。“川滇菱形块体”因塑性流动网络的存在和块体边界的变迁 ,其现今构造和动力学涵义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网络 构造应力场 地震带 地震构造带 视成熟度 川滇菱形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80,共12页
文中所述华北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东部 (偏北 ) ,在岩石圈下层内含右向和左向塑性流动网带多条 ,受其控制 ,在其上方多震层内形成地震带 ,并导致上层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与下层基本保持一致。发震断裂以不同交角沿网带展... 文中所述华北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东部 (偏北 ) ,在岩石圈下层内含右向和左向塑性流动网带多条 ,受其控制 ,在其上方多震层内形成地震带 ,并导致上层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与下层基本保持一致。发震断裂以不同交角沿网带展布 ,组成地震构造带 ,其中少数地震构造带的视成熟度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网络 构造应力场 地震带 地震构造带 视成熟度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上的地震成核过程与前兆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何昌荣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了把握断层上地震的前兆规律 ,对连续介质中断层面上的地震成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摩擦采用了速率及状态依赖性本构关系 ,并考虑了正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成核的后期阶段 :①最大位移速率单调加速增加 ;②滑动热点 (最... 为了把握断层上地震的前兆规律 ,对连续介质中断层面上的地震成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摩擦采用了速率及状态依赖性本构关系 ,并考虑了正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成核的后期阶段 :①最大位移速率单调加速增加 ;②滑动热点 (最大滑动速率处 )在后期阶段开始自发性迁移 ,且在空间上连续 ;③当最大滑动速率达到可以明显探测的量级时 (高于加载速率一个数量级以上 ) ,倒计时间为 2 0小时或更长一些 ,这时的速率变化可作为临震预测标志 ;④平均滑动速率与倒计时间的关系在临震阶段呈对数线性趋势 ,由此可推测微震活动增长率与倒计时间同样存在对数线性关系 ;⑤正应力的变化对上述时间尺度有延长作用 ,使之大致增加到原数值的 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地震成核 摩擦 数值模拟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大地热流与构造变形关系的定量表述:塑性流动网络和稳定块体的影响
7
作者 王绳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263,共1页
关键词 塑性流动网络 中国大陆 大地热流 构造因素 变形关系 块体 量表 热流分布 动力学模型 非均匀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断层的交替活动与块体运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马瑾 马胜利 +2 位作者 刘力强 刘天昌 吴秀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5-73,共9页
通过物理模拟证明交叉断层上会交替地发生失稳事件。两条交叉的断层在活动中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 ,即一条断层既可能使另一条断层发生闭锁而积累应变 ,又可能触发其错动。每条断层的位移速率、总位移量以及失稳事件数与断层方向和主... 通过物理模拟证明交叉断层上会交替地发生失稳事件。两条交叉的断层在活动中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 ,即一条断层既可能使另一条断层发生闭锁而积累应变 ,又可能触发其错动。每条断层的位移速率、总位移量以及失稳事件数与断层方向和主压应力轴的夹角有关。各断层段的位移有时体现为断层围限块体的平移运动 ,而有时则体现为块体的旋转运动。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失稳事件影响范围不同 ,在正应力较大的断层上失稳事件影响范围大。涉及交叉断层的较大失稳事件发生前常出现前兆性小事件。交叉断层的交替活动实际上由变形场中块体的运动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断层 交替活动 块体活动 物理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Ⅰ)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绳祖 李建国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7-418,共12页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原理 ,“快波”主波的外推波速约为 0 .12~2 .5km/a ,在波速量级上大致相当或接近于岩石圈下层某些控制地震迁移的塑性流动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物理模拟 相似性 地震迁移 塑化松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压条件下居庸关花岗岩脆塑性转化与失稳型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周永胜 蒋海昆 何昌荣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9-400,共12页
为研究花岗岩的脆塑性转化和失稳型式 ,在固体围压介质三轴实验系统上进行了 3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小于 30 0℃时花岗岩为脆性破裂 ,大于 80 0℃时为塑性变形 ,在30 0~ 60 0℃ ,花岗岩为半脆性破裂和碎裂流动 ,在 60 0~ 8... 为研究花岗岩的脆塑性转化和失稳型式 ,在固体围压介质三轴实验系统上进行了 3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小于 30 0℃时花岗岩为脆性破裂 ,大于 80 0℃时为塑性变形 ,在30 0~ 60 0℃ ,花岗岩为半脆性破裂和碎裂流动 ,在 60 0~ 80 0℃ ,花岗岩为半脆性流动。花岗岩的渐进破坏发生在低压区域 ;突发失稳发生在室温高压 (≥ 30 0MPa)和高温高压 (5 5 0℃ 60 0MPa~65 0℃ 70 0MPa)两个区域 ;在突发失稳与渐进破坏区域之间存在大范围的准突发失稳区。在实验温压范围内 ,影响花岗岩脆塑性转化的首要因素是温度 ,其次是围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塑性转化 失稳型式 花岗岩 温度 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太古宙长英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及其在地壳中的位置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君秀 谢亦汉 张友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22-631,共10页
研究了两项内容 :1在室温高压和高温高压条件下 ,华北地区长英质结晶岩的压缩波速度 ;2在常压和石英 α- β相变温度下 ,长英质岩石的加热声发射 .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 ,长英质结晶岩的波速明显低于基性岩 ,而与变质相的关系不... 研究了两项内容 :1在室温高压和高温高压条件下 ,华北地区长英质结晶岩的压缩波速度 ;2在常压和石英 α- β相变温度下 ,长英质岩石的加热声发射 .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 ,长英质结晶岩的波速明显低于基性岩 ,而与变质相的关系不大 ;含石英岩石的波速曲线具有与其它任何岩石不同的曲线形态 ,显示了 α- β相反应峰 ;在常压下加热岩石至石英相变点时 ,长英质深变质岩和岩浆花岗岩产生声发射 ,另一种交代成因的花岗岩不产生声发射 .其地质意义表明 :结合其它地学资料解释了华北克拉通区的地壳组成 ,阐明了 α石英和β石英的存在空间 ;说明了新生代构造沉降区下地壳岩石中石英的α-β相变以及角闪石和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是沉降区和隆起区间断裂活动 (张性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高压 长英质岩石 相变 声发射 地震波速度 剩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 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 ,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 10 0 ~ 10 1m/a量级的“慢波” ,其中对 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 ,其平均波长为 4 45km ,波速为 0 81~ 2 80m/a ,周期为 0 .16~ 0 .5 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 1.34~ 4 .6 6Ma ,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 ,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 (幕 )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 ,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地震能量背景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时空影响域、复发间隔和有效孕震时间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4-377,共14页
研究表明 ,地震的时空影响域 (影响范围 )在t(时间 ) r(距离 )坐标上具有双曲线型的边界曲线 ,t=0时的最大影响半径为r0 ,r=0时的最大影响时间 (即原地复发间隔 )为t0 。根据我国华北、西北、青藏和西南等地区后继地震相对于先发地震... 研究表明 ,地震的时空影响域 (影响范围 )在t(时间 ) r(距离 )坐标上具有双曲线型的边界曲线 ,t=0时的最大影响半径为r0 ,r=0时的最大影响时间 (即原地复发间隔 )为t0 。根据我国华北、西北、青藏和西南等地区后继地震相对于先发地震的时、距分布状况 ,经优化拟合和统计分析 ,确定了地震时空影响域的优化边界曲线及 90 %置信度边界曲线。以三维 (时间 -距离 -震级 )的“地震时空影响域”概念取代一维 (时间 )或二维 (时间 -震级 )的“复发间隔”概念 ,为认识地震活动涨落起伏的实质、估计潜在震源的有效孕震时间和改进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时空影响域 复发间隔 影响半径 有效孕震时间 震源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岩石标本声发射b值和频谱的时间扫描及其物理意义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力强 马胜利 +3 位作者 马瑾 扈小燕 刘天昌 吴秀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对几种不同结构的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声发射b值和频谱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其中包括完整花岗岩标本、含有天然愈合节理的花岗岩标本、含有拉张型和挤压型雁列式断层以及平直断层的标本等。研究表明 ,声发射b值和频谱的特... 对几种不同结构的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声发射b值和频谱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其中包括完整花岗岩标本、含有天然愈合节理的花岗岩标本、含有拉张型和挤压型雁列式断层以及平直断层的标本等。研究表明 ,声发射b值和频谱的特征不仅会受标本结构的影响 ,而且在同一标本的不同变形阶段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机制与变形方式以破裂为主或以摩擦为主有关。当变形以破裂为主时 ,声发射b值和频谱在失稳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当变形以摩擦为主时 ,声发射b值和频谱在失稳前变化相对较小 ,且上升或下降均可能出现。实验结果意味着b值和频谱特征作为失稳前兆 ,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b值时间扫描 频谱时间扫描 失稳机制 构造环境 断裂构造 岩石 变形方式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波速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传勇 张友南 +1 位作者 史兰斌 陈孝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7-285,共9页
下地壳岩石的波速测定可以提供有关下地壳物质组成及物理性质的重要信息。但是,由于下地壳难于直接采样,因此常常利用目前出露地表的古老麻粒岩地体样品来代表下地壳,但所获结果常常与实际情况不符。由新生代玄武岩携带到地表的下地壳... 下地壳岩石的波速测定可以提供有关下地壳物质组成及物理性质的重要信息。但是,由于下地壳难于直接采样,因此常常利用目前出露地表的古老麻粒岩地体样品来代表下地壳,但所获结果常常与实际情况不符。由新生代玄武岩携带到地表的下地壳包体则为我们提供有关下地壳的直接信息。本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包体进行了密度和高温高压波速测定。下地壳由不同类型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其密度和波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所获波速不能直接与地震测深得到的下地壳波速进行对比,而需要进行波速的温度、压力校正,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得到下地壳包体的原地波速6.13~6.90km/s,与该区地震资料得到的结果十分接近,并探讨了下地壳低速层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包体 波速测定 高温高压 汉诺坝地区 河北 麻粒岩 地壳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介质三轴实验中样品半延性-延性变形对应力曲线影响的修正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海昆 )张流 周永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71-474,共4页
在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中达到岩石的极限强度之后 ,岩样的宏观几何变形显著增加 ,几何变形成为表观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出现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 ,假定岩样从圆柱体变形成为桶形体 ,在一些理想假设前提下 ,给出了高温高... 在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中达到岩石的极限强度之后 ,岩样的宏观几何变形显著增加 ,几何变形成为表观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出现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 ,假定岩样从圆柱体变形成为桶形体 ,在一些理想假设前提下 ,给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三轴实验中 ,当试样出现半延性 -延性行为时 ,应力曲线的一种修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表现应力 半延性-延性变形 修正方法 岩石 轴向压力 固体介质 几何变形 表现应力 真实应力 三轴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震源破裂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6
17
作者 单新建 何玉梅 +3 位作者 朱燕 马宝柱 张桂芳 杨成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6-425,共10页
为深入研究 1 997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的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宽频带数字资料及区域台网资料 ,较详细地研究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破裂特征 .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主要有走滑和正... 为深入研究 1 997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的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宽频带数字资料及区域台网资料 ,较详细地研究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破裂特征 .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其共同特点是主压应力轴方向沿北北东向 ,主张应力轴沿北西向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局部特征 ;从震源破裂特征来看 ,伽师强震的滑动尺度、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较小 ,震源破裂面积不大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伸展方向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断层面为北东向 ,与震源深度梯度变化带、地壳接触变形梯度变化带、等烈度线以及地震扩展方向吻合 ;伽师强震群是在近南北向挤压环境下 ,在震源区附近剪切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北东向的脆性快速破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震源机制 震源破裂特征 张性破裂 左旋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曹文海 侯海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设计了含圆柱形障碍体的平直断层物理模型 ,在概念上可模拟断层面上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障碍体等强固区域 .开展了中等尺度岩石标本的双轴压缩实验 ,研究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 .结果表明 :( 1)由于标本预置断层两盘与... 设计了含圆柱形障碍体的平直断层物理模型 ,在概念上可模拟断层面上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障碍体等强固区域 .开展了中等尺度岩石标本的双轴压缩实验 ,研究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 .结果表明 :( 1)由于标本预置断层两盘与障碍体之间、以及断层两盘彼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使得交替活动成为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 2 )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能够发生动力学失稳的前提条件是障碍体在外加载荷作用下首先发生破坏 ,微破裂群体在障碍体破坏前后显示不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 3)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失稳前的总变形量较大 ,弹性变形阶段微破裂累积频次呈指数增长 .而在其后的位移弱化阶段 ,在障碍体及围绕障碍体的围岩区域内微破裂事件稀少 ,突发失稳发生在相对平静的背景之上 ;( 4)不同构造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微破裂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b值 ,b值与构造相关的区域性差异是明显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平直断层 障碍体 差应力 双轴压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 被引量:27
19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侯海峰 曹文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化现象,较大事件还通常集中于某一端点附近反复发生. 前期微破裂丛集图象指示后期宏观破裂的扩展方向及扩展范围. 拉张和挤压型雁列区宏观破裂方向分别与轴向应力方向垂直和平行. 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破裂前的弱化阶段相对较长、弱化过程明显. 微破裂事件累积频次指数增长可能是系统失稳前的典型征兆之一,而雁列区宏观破裂之后,AE数量逐渐减少、应变释放相对减弱. 摩擦滑动过程中,大的粘滑失稳前未见有AE活动前兆性的增强过程.雁列区的b值变化在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的变化过程,“b值降低”一般发生在差应力增强过程之中,并有可能延续至弱化阶段,而“快速回升”则一般发生在破裂失稳前的短时期内. 对比研究表明,构造差异所导致的b值差异远大于b值随差应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量,而对同一构造标本,力学状态的改变会导致AE序列时序特征的急剧变化,较高的加载速率对应较高的应变能释放及明显的低b值. 先期破碎带由于较低的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拉张型雁列式断层 挤压型雁列式断层 双轴破裂实验 差应力 地震前兆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提取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48
20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1 位作者 王长林 柳稼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3-420,共8页
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并对干涉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讨论.以西藏玛尼地区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长200 km、宽115 km.干涉条纹以北东东向发震断层—... 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并对干涉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讨论.以西藏玛尼地区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长200 km、宽115 km.干涉条纹以北东东向发震断层——玛尔盖茶卡断层为中心分布,且基本与发震断层平行;通过对干涉形变图进行分析,发震断层可分为3段,其中西段长约23 km,中段长约60 km,东段长约26 km,整个发震断层共长110 km;震中附近最大隆起斜距向位移量为162.4 cm,断层西侧最大沉降斜距向位移量为103.6 cm,震中最大地面水平位错为7.9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 玛尼地震 同震形变场 发震断层 多普勒频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