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断层带中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异——对断层愈合机制的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瑾 闫小兵 +2 位作者 李自红 陈慧 扈桂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9-966,共8页
汶川地震断层带北川擂鼓镇赵家沟剖面的露头及显微结构均发现多期次脉体纵横交错,角砾岩被胶结。通过对断层岩相关的碳酸盐矿物同位素分析得知,断层岩角砾和脉体中大量的白云石来源应是断层带内富Mg离子的流体,且碳氧同位素显著分异,角... 汶川地震断层带北川擂鼓镇赵家沟剖面的露头及显微结构均发现多期次脉体纵横交错,角砾岩被胶结。通过对断层岩相关的碳酸盐矿物同位素分析得知,断层岩角砾和脉体中大量的白云石来源应是断层带内富Mg离子的流体,且碳氧同位素显著分异,角砾的δ18O值和δ13C值与灰岩围岩更接近,脉体和基质显示重同位素亏损。通过“同震热分解”和“水-岩相互作用”2种可能模型的研究分析,同震热分解模型δ13C值明显高于实际,而水-岩相互作用则可形成这种分异结果。故震后深部流体上涌所导致的表层大气水再循环可能是导致震后断层快速愈合的重要原因,同震破裂和间震期愈合则形成完整的断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断层带 碳酸盐岩 同位素 断层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班公—怒江缝合带现今运动状况的GPS观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肖根如 甘卫军 +1 位作者 陈为涛 程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6-1502,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改则地区一条跨越班公—怒江缝合带的10站GPS剖面在2007—2009年的3期流动观测资料,采用自洽的统一参考框架方法分析研究了改则地区的现今地壳差异运动,得出该区域现今地壳应变率以南北向挤压为主,量值达(104.0±28.6)&... 利用青藏高原改则地区一条跨越班公—怒江缝合带的10站GPS剖面在2007—2009年的3期流动观测资料,采用自洽的统一参考框架方法分析研究了改则地区的现今地壳差异运动,得出该区域现今地壳应变率以南北向挤压为主,量值达(104.0±28.6)×10-9/a,同时兼有东西向拉张,量值约为(25.4±17.7)×10-9/a。利用半无限弹性空间的断裂位错模型和GPS速度矢量的约束,反演获得班公-怒江缝合带在该地区(即改则—洞错断裂)的现今运动以右旋走滑为主,走滑速率约为(7.4±0.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怒江缝合带 GPS 地壳变形 运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为涛 甘卫军 +2 位作者 万永革 肖根如 孟令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4-505,共12页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长期构造背景加载下的应力积累情况,定量分析了每个重点监视区近百年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各重点监视区的未来发震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和六盘山断裂带监视区均处于长期构造背景场和历史地震影响共同加载应力的状况;而海原断裂带监视区和东昆仑断裂带监视区,如果不考虑长期构造背景的应力加载,则处于地震影响的卸载状况。考虑到这4个重点监视区的大震平均复发周期及上次大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认为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程度最高,海原断裂带次之,然后是东昆仑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剪切变形与矿物成分变化的高温高压实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贵 周永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40-1849,共10页
在构造变形过程中,流体控制成矿作用的机制是目前世界矿床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研究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力学-化学作用,理解剪切构造应力和流体在构造成岩成矿过程中的行为与作用是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花岗岩高温高压剪... 在构造变形过程中,流体控制成矿作用的机制是目前世界矿床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研究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力学-化学作用,理解剪切构造应力和流体在构造成岩成矿过程中的行为与作用是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花岗岩高温高压剪切变形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实验变形的矿物反应特征及矿物反应引起的化学成分变化,讨论了矿物反应与变形的相互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样品中斜长石、钾长石和辉石以脆性-塑性变形为主,石英和云母以塑性变形为主。同时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矿物间的反应,其中钾长石、辉石发生水解作用最典型。实验变形整体受应变局部化控制,随着剪切变形加强,脆性破裂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裂隙,应力不断释放,有金属元素沿裂隙充填,这些微观特征在实验样品中普遍存在,类似野外中的矿脉。本次实验为韧性剪切带的流变行为、化学行为和剪切作用过程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构造 流体 剪切变形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中、晚更新世地层界限:光释光年龄及元素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文 贾大成 +5 位作者 李桐林 王泽光 姜琦刚 刘春茹 张潇 姜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9-1896,共8页
松辽平原东部受第四纪差异性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特殊的更新世沉积地层。由于第四纪划分方案和地域差异,松辽平原东部中、晚更新世界限仍处于不确定状态。通过黑龙江省方正剖面的研究、中更新统顶部(149.6±10.4)ka光释光年龄和主要... 松辽平原东部受第四纪差异性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特殊的更新世沉积地层。由于第四纪划分方案和地域差异,松辽平原东部中、晚更新世界限仍处于不确定状态。通过黑龙江省方正剖面的研究、中更新统顶部(149.6±10.4)ka光释光年龄和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以及区域剖面对比,认为将松辽盆地东缘中、晚更新世的界限年龄置于140ka更适合地层实际情况。中更新世地层以河湖相、河流相和洪积相沉积物为主,完整的晚更新世地层应该包括下部的沼泽漫滩相黏土、亚黏土和上部亚砂土、黄土沉积。黑龙江省荒山剖面哈尔滨组下部可能由于相变而缺少沼泽漫滩相的沉积物。方正剖面与榆树东岗组剖面地层可以对比。中、晚更新世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在中、晚更新世的地层界限处都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年龄 更新统 地层界限 气候变化 沉积物 松辽平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