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9篇文章
< 1 2 1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研究综述
1
作者 胡敏章 陈石 +5 位作者 祝意青 徐新禹 周江存 郝洪涛 黄江培 刘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49,共19页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网,发展了较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在6.0级以上地震的中长期地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并开展了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未来,应从人才队伍、观测系统、机理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网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2
作者 邵媛媛 白兰淑 +6 位作者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30,共14页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区 接收函数 密集台阵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安宁河断裂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3
作者 胡刚 邵磊 郭磊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452,共9页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潜在的强震危险性与该断裂带两侧和内部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息息相关。为了研究该断裂带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潜在的强震危险性与该断裂带两侧和内部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息息相关。为了研究该断裂带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跨安宁河断裂带用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取其断层精细结构图像。跨安宁河断裂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采用弯曲射线追踪方法反演得到的跨安宁河断裂带的井间纵波速度结构图像与钻孔和测井结果揭示的断层特征相吻合,所获得的安宁河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图像可为研究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评价该区域潜在的强震危险性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带 弯曲射线追踪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 精细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智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是克服反演多解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兼顾浅部和深部介质速度与密度的混合关系,将频率域拟三维重力正演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构建三维壳幔速度模型... 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是克服反演多解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兼顾浅部和深部介质速度与密度的混合关系,将频率域拟三维重力正演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构建三维壳幔速度模型.基于两个不同模型的理论测试表明,该联合反演算法不仅能很好的恢复模型特征,还提高了计算效率.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构建,反演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深地震测深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在实际数据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正演 频率域 近震体波 联合反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5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赵国强 董志华 刘泰 魏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W)6.6地震 BDS 同震形变 静态位移 动态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梯度约束的地震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6
作者 谭智 姜金钟 +1 位作者 石磊 李永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参与的联合反演,可有效减少反演的多解性,为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提供多参数约束。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的开展常基于速度-密度经验关系,但由于地下结构复杂,部分地区岩石物理关系难以准确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 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参与的联合反演,可有效减少反演的多解性,为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提供多参数约束。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的开展常基于速度-密度经验关系,但由于地下结构复杂,部分地区岩石物理关系难以准确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地震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将频率域重力反演和近震体波走时反演相结合,采用优化的顺序策略,实现了速度模型与密度模型的相似性耦合。理论模型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实际观测数据试验都显示,联合反演有效提高了密度结构的垂向分辨率。重力数据的引入,更好地约束了地壳浅层(地下5 km以内)P波速度结构,明显改善了体波射线分布稀疏地区的横向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震联合反演 结构耦合 交叉梯度 顺序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4
7
作者 盛书中 王倩茹 +4 位作者 李振月 李红星 张小娟 葛坤朋 宫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3,共15页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近直立,最大主张应力轴近水平且方向近EW,为正断层型应力场;2)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走向S、倾向W的节面,为一次正断层型地震,推断其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3)该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断层面的识别结果显示西藏定日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S,倾向W,倾角范围为37°~48°,断层类型为正断层。文中结果为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可为相关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地震 应力场 断层不稳定系数 震源机制解节面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差主轴方法的地震动三分量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王元杰 赵晓芬 +1 位作者 王君杰 温增平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8,共15页
基于国内外11次中、强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强震动记录,采用方差主轴方法对地震动三个平动分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地震动划分为上升段、强震段和下降段,进行最小主轴的时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强震段和下降段的最小方差主轴几乎沿竖向,... 基于国内外11次中、强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强震动记录,采用方差主轴方法对地震动三个平动分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地震动划分为上升段、强震段和下降段,进行最小主轴的时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强震段和下降段的最小方差主轴几乎沿竖向,而上升段的主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认为该时段的主轴同样也位于竖向。按照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行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方差主轴在水平面上近似服从均匀分布。对汶川M_(W)7.9、集集M_(W)7.6和花莲M_(W)6.4三次典型地震事件的方差主轴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近断层区域,一小部分观测位置的方差主轴存在近似时不变特性,最大方差主轴指向可能与震源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抗震设计 地震动相关性 地震动主轴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9
作者 邵磊 胡刚 +1 位作者 田优平 旷嘉琦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基于最新的地震潜在震源划分成果,该研究对湖南省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地震作用输入。通过对湖南省各地区典型建筑典型房屋建筑物进行抽样调查,修正了区域建筑物群体的易损性,... 基于最新的地震潜在震源划分成果,该研究对湖南省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地震作用输入。通过对湖南省各地区典型建筑典型房屋建筑物进行抽样调查,修正了区域建筑物群体的易损性,结合房屋、人口和GDP等关键承灾体数据,对全省地震灾害风险可能引发的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除常德等局部地区外,湖南省整体地震危险性相对较低。然而,由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普遍不足,地震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仍需引起关注。特别是在基本设防烈度下,某些局部地区的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尤为严重,呈现出“中等地震引发重大灾害”的不利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 抽样调查 抗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动谱元法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0
作者 邢浩洁 李鸿晶 南锐锐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337,共41页
基于谱元法的地震波动数值模拟已被广泛用于地震震源破裂、大规模地震波传播、区域复杂场地及工程结构(群)地震反应、地震层析成像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及应用当中,是目前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地震科技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 基于谱元法的地震波动数值模拟已被广泛用于地震震源破裂、大规模地震波传播、区域复杂场地及工程结构(群)地震反应、地震层析成像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及应用当中,是目前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地震科技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技术。早期发展的切比雪夫谱元法(CSEM)和勒让德谱元法(LSEM)更接近谱方法的域分解思路,其形式相对复杂且计算效率较低。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一种形式简洁的LSEM,其实施步骤和主要公式已经与有限元法完全一致,仅通过内置的高斯-洛巴托-勒让德(GLL)高精度数值积分保留着与谱方法之间的联系。谱元法的巨大成功不仅源于算法本身的高精度、规整性和灵活性,更是得益于以SPECFEM2D/3D,SPECFEM_GLOBE,SPEED等为代表的开源软件集成了复杂模拟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三维复杂介质建模、震源模型数值实现、平面地震波输入、大规模并行计算、全球地震波模拟、伴随方法以及多尺度或不连续方法等。本文全面介绍了CSEM、LSEM、间断伽辽金谱元法(DG-SEM或DGM)、三角形单元谱元法、谱元法精度和稳定性方面的研究或应用进展,并详细阐述了谱元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者关于谱元法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学术贡献。谱元法可归属于有限元法范畴,其高阶单元具有优良的精度和稳定性,并能从理论上严格地导出集中质量矩阵。在地震波动领域各种形式的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中,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速度结构反演或震源参数反演对地震波到时、波形等细节比较敏感,通常需采用谱元法或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等高精度方法。而地震工程领域主要关注不同工程结构、非线性岩土介质或者流体-固体多场耦合等情形下的力和变形,此时具有丰富单元库的有限元法常常更为有效。最后,考虑到二阶及以上谱单元的性能显著优于一阶有限单元,进一步研究不同地震工程问题的谱元解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随着震源-路径-场地-结构(群)的地震灾害全过程模拟的日益发展,谱元法这种具有灵活单元阶次变化、宽频带模拟精度和高效并行能力的特殊高阶有限元法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元法 地震波传播 强地面运动 基于物理的数值模拟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的密度聚类算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
11
作者 邵磊 王长在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69,共9页
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070个M 1.2~5.1地震... 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070个M 1.2~5.1地震事件进行了聚类,共得到9个明显地震簇,对其中的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簇以及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西北部区域的2014年康定M_(S)6.3地震序列地震簇,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定位,并分析了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密集地分布在断裂周围,走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纵剖面揭示了该断裂在深部以西倾为主要特征;康定地震序列具有与走滑断裂地震分布一致的特征,断层在深部倾角几乎垂直。进一步研究了2009年1月—2021年3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b值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的发震位置处于明显的低b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DBSCAN算法 地震活动性 地震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李楼煤矿近场地震波衰减关系与矿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
12
作者 王钦莹 张修峰 +4 位作者 刘瑞丰 蔡辉 李国营 闫宪洋 王子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矿震的震级较小,高频地震波丰富,仅能利用5km以内的地震台站进行监测。为得到山东李楼煤矿近场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和近震震级M_(L)的量规函数,在李楼煤矿布设了由36个地面台站和33个井下巷道台站组成的立体观测台网,进行了7次爆破实验,取... 矿震的震级较小,高频地震波丰富,仅能利用5km以内的地震台站进行监测。为得到山东李楼煤矿近场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和近震震级M_(L)的量规函数,在李楼煤矿布设了由36个地面台站和33个井下巷道台站组成的立体观测台网,进行了7次爆破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这些高质量的近场观测资料,得到李楼矿区5km内地面台站和井下巷道台站S波衰减规律,其中在1km内S波随震源距的衰减非常迅速;(2)利用垂直向和水平向资料,分别得到李楼矿区垂直向和水平向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3)分别利用垂直向和水平向资料和量规函数,测定了7次爆破的震级,结果表明利用不同震源距测定的单台震级一致性较好,且利用水平向资料测定的震级与用垂直向资料测定的震级相差在0.1以内;(4)根据国家标准GB 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在5km以内地方性震级M_(L)的量规函数是一个常数,本文利用近场资料得到了5km内的量规函数,是对GB17740—2017国家标准量规函数在5km内的拓展。本研究所构建的衰减模型及震级测定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矿区,使矿山地震的震级测定与天然地震的震级测定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 近震震级 量规函数 采矿诱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井下地震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从井下到东海深井垂直地震台阵
13
作者 徐纪人 李海兵 +2 位作者 曾祥芝 许健生 赵志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35,共17页
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个井下地震观测台。井下观测可以避免地表噪声干扰和场地效应,填补在高噪声区域获取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空白。增加井下观测台站可以弥补地表观测能力的不足,使观测台站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也为地震学观测研究开辟新... 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个井下地震观测台。井下观测可以避免地表噪声干扰和场地效应,填补在高噪声区域获取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空白。增加井下观测台站可以弥补地表观测能力的不足,使观测台站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也为地震学观测研究开辟新途径。井下台网观测波形有利于准确测定地震参数,建立高精度波速模型,探索地震成因,从而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唐山强震就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之间,文安地震前波速出现了可信的地震前兆性降低异常。井下地震仪可观测到地表反射波,对研究地壳精细结构和资源评估均有重要意义。井下观测到的震级、矩震级以及拐角频率均小于地面台站观测结果。江苏东海大陆深井垂直地震台阵井下波形的平均信噪比为70 dB以上,在高噪声背景区可获得高保真度的地震波形,也为研究震源提供更直接的约束条件,有利于高可信度的震源理论研究,以及地震波传播的非线性效应和场地效应的研究,进而提高强地面运动预测的精确度。井下与地面观测的震级差异可能与上层介质的波形非线性增幅效应及波的频率有关,它们拐角频率差异可能与上层介质对不同频率波分量的影响有关。这些差异的成因也具有多重复杂性,有待于深入地科学研究和探索。我国近期将建设更多井下地震观测台站,井下观测网和垂直地震台阵观测研究是创新未来地球物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观测 井下垂直地震台阵 地震学 高精度观测研究 低噪声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渤构造带的除丛特征及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毕金孟 孟令琴 宋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2-1855,共14页
准确、客观地识别地震背景事件和丛集事件是开展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为系统考察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除丛特征以及对地震活动参数的影响,本文利用时-空窗法,伪随机时空窗法,最邻近法和随机除丛法对张-渤构造带进... 准确、客观地识别地震背景事件和丛集事件是开展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为系统考察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除丛特征以及对地震活动参数的影响,本文利用时-空窗法,伪随机时空窗法,最邻近法和随机除丛法对张-渤构造带进行除丛处理,分析了除丛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除丛对地震活动参数b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算法对张-渤构造带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除丛效果,除丛率依次为78.62%、26.32%、75.24%、46.47%.相对于未除丛的地震事件,时-空窗法和最邻近法删除小震的比例偏高,b值减小;伪随机时空窗法删除大震的比例偏高,b值增加;随机除丛法对震级的依赖性较弱,b值变化不大.四种算法的除丛比例在区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张北、唐山及长岛等附近地震活跃区域的除丛比例较高.除丛对b值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张-渤构造带西段、张-渤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的交汇渤海地区均存在面积相对较大的低b值异常,是未来强震发生的潜在区域.通过K-S等检验方法来检验除丛后的地震事件是否符合泊松分布,利用时-空窗法、最邻近法、随机除丛法除丛后的事件符合泊松分布特征,而基于伪随机时空窗法的除丛后的事件并未通过泊松检验,无法有效去除所有丛集事件,在地震活动模型构建和地震概率危险性分析中要谨慎使用.各种算法除丛效果的分析以及对地震活动参数b值的影响,可为地震活动和灾害研究中除丛带来的偏差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 除丛算法 除丛率 地震活动参数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段研究
15
作者 毕金孟 宋程 马永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2-1242,1250,共12页
为系统考察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震活动的分段特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张—渤构造带的检测能力,并采用反映能量释放程度的矩加速释放(AMR)模型、应力累积水平(b值)的OK1993模型、频度变化的力矩比(MR)模型以及区域地震综合... 为系统考察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震活动的分段特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张—渤构造带的检测能力,并采用反映能量释放程度的矩加速释放(AMR)模型、应力累积水平(b值)的OK1993模型、频度变化的力矩比(MR)模型以及区域地震综合活动水平的区域-时间-长度(RTL)算法,联合开展张—渤构造带地震活动性的分段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张—渤构造带地震序列的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并不显著,呈现较小的浮动变化,最小完备性震级可取2.0级;各种地震活动模型计算结果在各区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张家口段和北京段的AMR相对较高,张家口段和北京段处于应力累积状态,张家口段和唐山段的地震异常活动水平较高;通过对地震活动模型的加权分析来看,张—渤构造带各分区的地震危险程度较低,而张家口段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 分段研究 模型参数 地震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在中国区域特征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秀玲 赵旭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 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及均方误差,结果显示:IGRF13模型所显示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与我国区域地磁场实际观测变化基本一致,但在局部区域也存在差异,IGRF13模型能够体现中国区域地磁场的特征。应用IGRF13模型数据时需要考虑局部区域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参考场模型 等变线 平均年变率 长期变化速率 均方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 被引量:43
17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2 位作者 周公威 郭燕平 尚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9-381,共13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提取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0S2~0S54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与PREM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提取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0S2~0S54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与PREM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观测的该地震激发的0S2,0S3,0S4,2S1和1S2振型自由振荡有明显的频谱分裂现象.特别是2S1振型,是继Rosat等之后的第二次报道不叠加的情况下观测到的这种振型.根据该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试算了不同的地震矩,模拟了该地震0S2振型在CDSN7个台上的自由振荡振幅,并与记录资料进行了比较。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可达10^23 N·m;本文发现地球自由振荡记录包含了大量震源机制和地震位置的信息,可用于地震震源破裂参数的精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辉 张国民 +1 位作者 汪素云 马宏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5-1043,共9页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 ,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 ,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 ,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 ,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 ,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 ,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应用地震应变能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水平 .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存在线性关系 .将地震资料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应变场与GPS测量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初步说明了两种结果存在着统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 应力应变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鄢家全 张志中 +6 位作者 王健 温增平 俞言祥 刘爱文 潘华 吕红山 郝玉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31,共17页
在比较分析以往烈度表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社会反响标志;对Ⅹ—Ⅻ度的房屋建筑物和地表现象标志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完善了作为12阶烈度表相应的《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文中对烈度表的各项标志作了简要说明,并列举了国内外10次历史地震... 在比较分析以往烈度表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社会反响标志;对Ⅹ—Ⅻ度的房屋建筑物和地表现象标志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完善了作为12阶烈度表相应的《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文中对烈度表的各项标志作了简要说明,并列举了国内外10次历史地震事件的评定实例.本文提出的历史地震烈度表,保持了以往烈度表的适用性与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地震烈度 烈度表 烈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兴臣 丁志峰 +1 位作者 武岩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80-2090,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2013-2015年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架设的67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所提取到的接收函数并应用H-κ扫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2013-2015年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架设的67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所提取到的接收函数并应用H-κ扫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鄂尔多斯块体逐渐减小,从65 km逐渐减薄至40 km,不同块体之间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祁连造山带西部地壳厚度超过60 km,而东部地壳厚度仅为约50 km左右,表明祁连造山带东、西部地壳增厚变形存在着明显差异.西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从60 km减薄到40 km,其东部具有较薄的地壳厚度可能经历了拆沉.阿拉善块体作为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的一部分,西部地壳厚度约50 km,而东部约45 km,表明阿拉善块体西部由于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也受到了活化改造,其克拉通性质只在其中东部残留.研究区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0~0.31,平均泊松比约0.25,表明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组成,较高的泊松比主要分布在六盘山断裂带和银川一河套地堑.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与高程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地壳整体上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而西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东部的部分区域地壳可能处于不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观测 南北地震带 地壳结构 接收函数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