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1篇文章
< 1 2 1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研究综述
1
作者 胡敏章 陈石 +5 位作者 祝意青 徐新禹 周江存 郝洪涛 黄江培 刘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49,共19页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网,发展了较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在6.0级以上地震的中长期地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并开展了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未来,应从人才队伍、观测系统、机理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网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 被引量:43
2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2 位作者 周公威 郭燕平 尚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9-381,共13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提取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0S2~0S54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与PREM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提取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0S2~0S54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与PREM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观测的该地震激发的0S2,0S3,0S4,2S1和1S2振型自由振荡有明显的频谱分裂现象.特别是2S1振型,是继Rosat等之后的第二次报道不叠加的情况下观测到的这种振型.根据该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试算了不同的地震矩,模拟了该地震0S2振型在CDSN7个台上的自由振荡振幅,并与记录资料进行了比较。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可达10^23 N·m;本文发现地球自由振荡记录包含了大量震源机制和地震位置的信息,可用于地震震源破裂参数的精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明清 祝治平 +7 位作者 方盛明 刘明军 张建狮 虎喜凤 杨清 刘敏 啜永清 景呈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关键词 山西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场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构造稳定性 被引量:8
4
作者 熊振 李清河 +1 位作者 王良书 周彩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4-636,699,共13页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它们与本区地震构造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研究地震活动,从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研究本区大范围构造应力状况;最后结合该区域新生代演化史和第四纪沉积与活断层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地震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研究区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强度为中等或中等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区 地球物理场 地震构造稳定性 预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5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4 位作者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83,共17页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横向连续性较好,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共解释了11条断层,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太行山南端 汤阴断陷 华北盆地 地壳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发震构造分析
6
作者 邓小娟 刘保金 +3 位作者 酆少英 赵成彬 王建勇 马小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6-1910,共15页
利用一条73.24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堑南部地壳分3层,Moho界面呈现西深东浅的倾斜形态,西部卫宁北山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2 km,东部灵武凹陷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5 km.银川... 利用一条73.24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堑南部地壳分3层,Moho界面呈现西深东浅的倾斜形态,西部卫宁北山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2 km,东部灵武凹陷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5 km.银川地堑南部横向表现为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界的两大断裂系统.断裂以西的卫宁北山地区,主要表现为逆冲构造系统;断裂以东的银川地堑,主要表现为拉张断陷构造体系.银川地堑南部沉降中心演变为靠近黄河断裂的灵武凹陷,控制灵武凹陷的边界断裂和各次级断裂最终归并到黄河断裂共同组成一个“负花状构造”,该构造向下延伸至中地壳内,且有可能与错断下地壳和Moho面的地壳深断裂相贯通,共同构成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根据该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以及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推测银川地堑南部发震构造可能与该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地堑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三关口—牛首山断裂 黄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7
作者 邵媛媛 白兰淑 +6 位作者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30,共14页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区 接收函数 密集台阵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耳其帕扎尔哲克M7.8地震构造背景与地表破裂特征
8
作者 李传友 张会平 +9 位作者 李俊杰 俞晶星 任治坤 马字发 Murat Tamer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EAF的地震空区.作为土耳其地区主要活动断层之一,东安那托利亚断裂充当了阿拉伯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板块之间长约580 km的板块边界.与位于安那托利亚板块北部边界,且经历了一系列破坏性大地震的北安那托利亚断裂(NAF)不同,EAF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仅经历了小到中等规模的事件.该断裂东北段以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为特征,过去两百年间该断裂上的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段.而野外调查显示,该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则主要沿着EAF西南段的三个断裂分段及震中附近的一条分支断裂发生,地表破裂总长约300 km.地表破裂表现为典型的走滑型特征,包括右阶雁列的裂缝、陡坎、鼓包、凹陷和挤压脊等,以及左旋位错的线性地貌等.位错地貌和断层面擦痕显示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最大同震左旋位移为6.4m.破裂长度和最大水平位移均为该断裂上有记录的同震地表破裂中的最高值.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综合已有的地震学、形变观测等资料判定,本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由一条分支断裂(纳尔利断裂)的活动发起,其后触发主断裂EAF发生破裂,是一次多段参与的破裂事件.该事件显示了典型的破裂级联现象,即一个事件使多个相邻的断层段同时发生破裂.总体看,EAF是一条南北存在活动性差异的复杂断裂,未来应特别关注该断层的东北部,因为其具有几个分段同时破裂形成大规模级联事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 发震构造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历史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浅层地震勘探和钻探的新证据
9
作者 杨杰 贺为民 +2 位作者 秦晶晶 宋晓鹏 刘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针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F_(P1)断层开展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划分出Fa、Fb两个断层,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断层Fa和Fb为全新世断层,其最新活动时代晚于2.5±0.6 ka BP。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近地表呈叉状结构,是该断裂在晚第四纪具有多次活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活动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线性台阵地震被动源成像的渭河盆地西缘精细沉积结构研究
10
作者 徐勇 邓宝 +4 位作者 田晓峰 倪红玉 段永红 肖本夫 李俊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8-1522,共15页
为研究渭河盆地西缘强震风险重点区域的地下精细结构和沉积特征,本研究布设了一条由平均台站间距200 m、共254个短周期三分量节点式地震仪组成的密集线性台阵,进行了为期30天的连续地震数据采集。我们首先计算了背景噪声垂直分量的互相... 为研究渭河盆地西缘强震风险重点区域的地下精细结构和沉积特征,本研究布设了一条由平均台站间距200 m、共254个短周期三分量节点式地震仪组成的密集线性台阵,进行了为期30天的连续地震数据采集。我们首先计算了背景噪声垂直分量的互相关,应用近期发展的拓距相移法提取了3 Hz~3.3 s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进而反演得到测线下方2.5 km以浅的高分辨率横波速度结构。此外,利用采集到的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单台噪声谱比法(HVSR)计算峰值频率,根据经验公式估计了渭河盆地沉积层厚度。背景噪声成像获得的二维横波速度剖面呈现出高速—低速—高速的横向变化特征,与典型沉积盆地隆起—坳陷—隆起的地质结构吻合,清晰刻画了区域内3条主控断裂和2个地质构造单元,与地震主动源反射剖面结果一致;HVSR成像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域内沉积层较厚,层序明显,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的地层层序发育完整;结合背景噪声成像、HVSR和已有主动源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测线下方存在的3条主控断裂在该区域均未穿透第四系。本研究表明背景噪声拓距相移法和HVSR方法结合在沉积盆地结构探测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沉积盆地结构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沉积结构 背景噪声成像 拓距相移法 场地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特征:来自多阶段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的认识
11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9-3148,共3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M_(S)6.2地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属国内近些年来6级以上地震所罕见.基于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根据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序列中M_(S)...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M_(S)6.2地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属国内近些年来6级以上地震所罕见.基于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根据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序列中M_(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及矩心深度,并对震源机制节面进行聚类分析,获取了地震序列的主要断层面形状,计算了积石山地震序列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了其应力场与震源机制节面及断层面的关系,最后结合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资料综合探讨和推测了积石山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结果表明,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震中区的长轴主要沿着拉脊山北缘断裂南段呈NNW向的优势展布,整个序列长约15km、宽约6km,北端、南端各分别止于大河家镇南侧及积石山县西侧,且存在显著的丛集分区特征,主要划分为大河家镇到刘集乡之间的北段余震稀疏区,以及刘集乡到积石山县西侧之间的南段余震密集区,其中南段余震密集区呈现为NW-SE向的分支和NNW-SSE向的分支,且两个分支形成了NW端分叉且SE端汇聚的分布特征,大部分余震主要集中在NW-SE向分支而积石山M_(S)6.2主震位于NNW-SSE向分支的NE侧.整个序列的平均震源深度约为11.4km,大多数地震主要集中在9~14km深度范围,其中主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13.6km.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勾勒出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E向,积石山M_(S)6.2主震则位于倾向NE的断层面底端,余震基本位于M_(S)6.2主震的上方,大体呈现为单侧破裂的特征.(2)gCAP波形反演表明,积石山M_(S)6.2主震震源机制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04°/55°/65°,节面I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63°/42°/121°,P轴方位51°和其倾伏角7°,矩心深度10km,矩震级M_(W)5.95.主震及M_(S)3.0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主要表现以逆冲为主且略带少量的走滑分量,震源机制的P轴主要呈现近NE-SW向的水平挤压,矩心深度介于9~12km之间,平均矩心深度10.7km.(3)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出两簇聚类中心节面,其中NE倾向的聚类中心节面走向311°及倾角43°,其形状和重定位的深度剖面大体一致.震源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积石山震源区的最优压应力轴走向、倾伏角分别为57°和15°,表明积石山震源区应力场表现为NE向的近水平挤压,并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通过将其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积石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及其聚类中心节面,发现积石山应力体系在这些震源机制节面和聚类中心节面上均更容易产生逆冲破裂的地震事件.(4)结合已有区域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研究,综合分析认为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与其至少两条走向略不同的反冲断层组成的“y”型冲断构造所在的复杂逆冲推覆环境有关,其中积石山M_(S)6.2主震位于NNW-SSE走向、SW倾向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与其NW-SE走向、NNW-SSE走向及NE倾向的次级反冲断层形成的背冲式构造“y”形汇合部位,并在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上的反冲断层上发生了相对密集的积石山余震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多阶段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滑动特性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平原M_(S)5.5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
12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305,共22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_(S)5.5地震的矩张量解,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平原M_(S)5.5地震序列中M_(L)≥1.0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数值关系模拟方法计算了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并分析了该平原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平原M_(S)5.5地震的地震矩(M_(0))为1.97×10^(17)N·m、矩震级为M_(W)5.5,矩心深度16k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129、1.194、-0.459、0.009、0.336、0.245,其最佳双力偶(DC)、各向同性(ISO)、补偿线性向量偶极(CLVD)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2.40%、6.25%、1.35%,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22°、71°、-15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4°、67°、-21°,P轴方位84°、倾伏角为30°,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天然地震事件且略带少量的正断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呈现近NEE-SWW向的推挤特征,这与华北平原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2)重定位后的平原M_(S)5.5地震序列震中主要呈NE-SW向优势展布,长约15km、宽约5km,M_(L)≥1.0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2km之间,平均深度为15.4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可能的发震构造倾向NW。3)现今应力场与震源机制数值关系模拟显示,平原地区的应力体系在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Ⅰ和节面Ⅱ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860和0.689。断层面拟合揭示平原地震发震断层具有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4)结合已有研究分析认为,平原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Ⅰ为其可能的发震破裂面,主震发震断层倾角为71°,地震序列主要发震构造为走向SW、倾向NW的高倾角隐伏断层,平原M_(S)5.5地震是由于华北平原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的作用下,应力得到了充分积累,在剪应力的最优释放节面破裂引起的一次略具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矩张量反演 重定位 相对剪应力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模型精度评估
13
作者 张秀玲 王同利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9,共18页
首先,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以五年为时间间隔,对中国地区2000—2020年地磁场七个要素(X,Y,Z,H,D,I和F)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其次,利用中国地磁台站的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此期间地磁场逐年变化的特点,并以... 首先,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以五年为时间间隔,对中国地区2000—2020年地磁场七个要素(X,Y,Z,H,D,I和F)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其次,利用中国地磁台站的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此期间地磁场逐年变化的特点,并以五年为间隔,探讨了1960—2020年中国地区内地磁场的变化模式;最后,通过分析IGRF-13和世界地磁模型WMM2020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值和均方根误差,深入探究了这些模型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中国地磁场的总磁场强度呈现出整体逐渐增强的趋势,等值线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以及2010—2015年这三个时段内,地磁场七个要素的等值线移动方向一致,而在2015—2020年间,等值线的移动方向与前三个阶段相反;垂直分量与总磁场强度的变化模式基本相同,但总磁场强度的变化时间相比垂直分量滞后了1—3年。中国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周期约为30年,预计未来十年地磁场将呈现下降趋势。此外,IGRF-13和WMM2020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差值和均方根误差相当一致,表明这两个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RF-13 WMM2020 地磁场变化 等值线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安宁河断裂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14
作者 胡刚 邵磊 郭磊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452,共9页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潜在的强震危险性与该断裂带两侧和内部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息息相关。为了研究该断裂带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潜在的强震危险性与该断裂带两侧和内部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息息相关。为了研究该断裂带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跨安宁河断裂带用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取其断层精细结构图像。跨安宁河断裂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采用弯曲射线追踪方法反演得到的跨安宁河断裂带的井间纵波速度结构图像与钻孔和测井结果揭示的断层特征相吻合,所获得的安宁河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图像可为研究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评价该区域潜在的强震危险性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带 弯曲射线追踪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 精细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井下地震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从井下到东海深井垂直地震台阵
15
作者 徐纪人 李海兵 +2 位作者 曾祥芝 许健生 赵志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35,共17页
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个井下地震观测台。井下观测可以避免地表噪声干扰和场地效应,填补在高噪声区域获取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空白。增加井下观测台站可以弥补地表观测能力的不足,使观测台站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也为地震学观测研究开辟新... 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个井下地震观测台。井下观测可以避免地表噪声干扰和场地效应,填补在高噪声区域获取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空白。增加井下观测台站可以弥补地表观测能力的不足,使观测台站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也为地震学观测研究开辟新途径。井下台网观测波形有利于准确测定地震参数,建立高精度波速模型,探索地震成因,从而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唐山强震就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之间,文安地震前波速出现了可信的地震前兆性降低异常。井下地震仪可观测到地表反射波,对研究地壳精细结构和资源评估均有重要意义。井下观测到的震级、矩震级以及拐角频率均小于地面台站观测结果。江苏东海大陆深井垂直地震台阵井下波形的平均信噪比为70 dB以上,在高噪声背景区可获得高保真度的地震波形,也为研究震源提供更直接的约束条件,有利于高可信度的震源理论研究,以及地震波传播的非线性效应和场地效应的研究,进而提高强地面运动预测的精确度。井下与地面观测的震级差异可能与上层介质的波形非线性增幅效应及波的频率有关,它们拐角频率差异可能与上层介质对不同频率波分量的影响有关。这些差异的成因也具有多重复杂性,有待于深入地科学研究和探索。我国近期将建设更多井下地震观测台站,井下观测网和垂直地震台阵观测研究是创新未来地球物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观测 井下垂直地震台阵 地震学 高精度观测研究 低噪声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强度算法和参数遍历试验的地震预测回溯性检验——以中国川滇地区为例
16
作者 范晓易 曲均浩 +2 位作者 顾勤平 陈飞 王夫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6-698,共13页
探索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对于地震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于中国川滇地区这样的地震频发区和强震危险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强度算法(RI)基于统计学理论,使用过去的地震强度评估预测同一地点的未来地震强度。其原理简单,已多次在国内外强... 探索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对于地震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于中国川滇地区这样的地震频发区和强震危险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强度算法(RI)基于统计学理论,使用过去的地震强度评估预测同一地点的未来地震强度。其原理简单,已多次在国内外强震预测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该方法的预测性能愈加突出。为了辅助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预测工作,文中使用相对强度算法(RI)和参数遍历试验(PTT)进行了全面的参数分析,深入研究了RI算法在中国川滇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由于参数选择合理(包括网格大小、异常学习时间窗长度、预测时间窗起始时间和预测时间窗长度),RI和PTT的组合研究表现出了明显优于随机猜测的预测效果,揭示了川滇地震危险区地震预测的有效参数区间。相对强度算法能够对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预测,文中成果丰富了地震危险区地震趋势预测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 相对强度方法 参数遍历试验 回溯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宾川盆地及周边地震波走时的季节性变化和可能的物理机制
17
作者 寇华东 王伟君 +4 位作者 闫坤 彭菲 叶志鹏 吕恒茹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2-1425,共14页
基于背景噪声自相关方法,本文计算了云南宾川盆地及周边区域地震波在四个频段的相对走时变化(dt/t),发现存在比较显著的年变和半年变特征,最大变化幅度从0.1~0.2 Hz(7 km左右深度最敏感)的±0.8%逐渐降低至1.0~2.0 Hz(对应1 km以浅... 基于背景噪声自相关方法,本文计算了云南宾川盆地及周边区域地震波在四个频段的相对走时变化(dt/t),发现存在比较显著的年变和半年变特征,最大变化幅度从0.1~0.2 Hz(7 km左右深度最敏感)的±0.8%逐渐降低至1.0~2.0 Hz(对应1 km以浅介质)的±0.05%.噪声源季节性变化可能是dt/t周期性起伏的一个潜在因素,但雨水和温度与其有更直接的关联性.其中雨水渗透产生的介质孔隙压变化是年变和半年变的重要贡献因素;而温度起伏产生的介质热力学形变,主要对一定深度范围(3 km左右最敏感)的介质有明显的年变影响.不同频段走时变化存在幅度差异和不同步,可能和各频段敏感核的深度范围以及水与热力学形变从地表向深部渗透/传播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地下介质的地震波走时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区分出它们的贡献,才能更可靠地评估地震构造应力或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背景噪声干涉 走时周期性变化 环境因素 孔隙压变化 热力学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市县地球物理监测资源评估
18
作者 陶志刚 邹锐 +7 位作者 刘春国 师宏波 唐磊 叶青 张燕 张素琴 樊春燕 韩宇飞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9,共12页
我国地球物理监测站网主要由GNSS、定点形变、重力、地电、地磁、地下流体六大观测站网组成,由国家站、省级站和市县站构成基本监测单元。市县站观测手段多、站点数量庞大,是地球物理监测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摸清市县站监测资源底数... 我国地球物理监测站网主要由GNSS、定点形变、重力、地电、地磁、地下流体六大观测站网组成,由国家站、省级站和市县站构成基本监测单元。市县站观测手段多、站点数量庞大,是地球物理监测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摸清市县站监测资源底数、统筹利用市县监测数据,中国地震局历时2年完成了我国市县地震监测资源评估工作。基于此项工作,本文从观测环境、观测系统、数据质量和预报应用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县地球物理监测资源进行简要分析,评估结果显示:37.8%的测项评估为合格,可直接纳入国家地球物理数据库管理,47.9%的测项评估为基本合格,可纳入国家市县数据库管理,14.3%的测项评估为不合格,需要停测或者优化改造。针对评估结果,简要分析了市县监测运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建议,为提升市县站监测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市县站 监测站网 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6.8级地震民居震害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言侨 李祥秀 +3 位作者 王宁 吴清 卢晨虎 刘爱文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0-708,共9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极震区位于高海拔严寒地区,震中烈度达到Ⅸ度。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部的申扎—定结裂谷,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断层错动以正断层为主,最大...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极震区位于高海拔严寒地区,震中烈度达到Ⅸ度。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部的申扎—定结裂谷,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断层错动以正断层为主,最大同震位移量近3 m。基于震前在西藏地震危险区对藏式民居结构的调查结果,梳理1980—2024年西藏地区影响较大的破坏性地震,总结分析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及当地民居建筑的震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西藏地区历年地震相比,定日6.8级地震的震级较大,烈度较高,人员伤亡较为严重;当地民居建筑多为墙抬梁式结构,震害主要表现为自承重墙体分层剥落甚至倒塌、墙体外闪、屋盖过重引起的房屋坍塌、木柱折断或梁柱节点破坏,以及非结构构件的坠落等。最后,对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为严重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藏区民房震害防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房屋建筑 藏式传统民居 震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20
作者 孔韩东 刘瑞丰 +1 位作者 边银菊 刘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M≥6.0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34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_(W)与能量震级M_(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_(W)和能量震级M_(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2)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6.47和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5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1.6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4)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2.25×10^(-5)和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03×10^(-6)—4.80×10^(-5),反映了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为全面反映地震的震源特性有必要进行能量震级和矩震级的联合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能矩比 矩震级 动态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