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原地应力测量数据的中国大陆地壳上部应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王艳华 崔效锋 +1 位作者 胡幸平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16-3027,共12页
在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侧压系数、水平最大与水平最小主应力之比(σH/σh)以及剪应力相对大小μm等应力参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大陆1780条二维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的原地应... 在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侧压系数、水平最大与水平最小主应力之比(σH/σh)以及剪应力相对大小μm等应力参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大陆1780条二维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的原地应力测量数据,对多个应力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壳浅部的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呈完整的双曲线形态,通过稳定性检验说明,即使缺少较深的原地应力实测数据,只要有一定数量的测试深度超过1500m的数据,仍然可以得到比较可信的侧压系数回归分析结果,在整个脆性上地壳的物性参数没有本质变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地壳浅部的侧压系数回归分析结果推断脆性上地壳的2个水平主应力的取值范围;相对于侧压系数,在中国大陆地表以下几千米深度范围内,σH/σh和μm的变化不大,更接近线性分布,σH/σh的拟合值在1.5左右,μm的拟合值在0.2左右,并且μm的线性集中程度更好.利用μm的大小来判断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应力 侧压系数 剪应力相对大小 回归分析 稳定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彬 杨选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0,共5页
利用1900~2005年的中强震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地震的平均视应力。中国大陆平均视应力为0.67MPa,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东部平均视应力为0.32MPa,西部为0.97MPa。研究表明:利用地震震级计算的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大小与利用数字地... 利用1900~2005年的中强震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地震的平均视应力。中国大陆平均视应力为0.67MPa,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东部平均视应力为0.32MPa,西部为0.97MPa。研究表明:利用地震震级计算的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大小与利用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结果相差不大,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视应力 地震波 地震矩 地震能量 应力应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与各活动地块、南北地震带实测应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87
3
作者 杨树新 姚瑞 +2 位作者 崔效锋 陈群策 黄禄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07-4217,共11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深度范围0~4000m,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活动地块与南北地震带各段等研究区.本文采用等深度段分组归纳的方法解决了实测地应力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的不均匀问题,给出了中国大陆与各研究区地壳浅层测量深度范围内应力量值、方位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垂直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2)中国大陆地区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为:浅部离散,随着深度增加而集中,并趋向0.68,D=465m是水平作用为主导向垂直作用为主导的转换深度,Kav=1;(3)中国大陆水平差应力在地表为3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5.8MPa/km的梯度增大;(4)在测量深度范围内,中国大陆各研究区最大水平应力中间值(深度为2000m时的统计回归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青藏地块63.6MPa、南北带北段57.3MPa、华南地块51.4MPa、华北地块50.5MPa、南北带中段47.9MPa、西域地块47.5MPa、南北带南段45.4MPa、东北地块44.8MPa,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强度总体特征的主要来源;(5)与其他研究区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6)最大水平应力方向的总体特征,基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展布,由西向东,从近N-S方向逐步顺时针旋转至NNE-SSW、NE-SW、NEE-SWW、NW-SE方向,与深部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应力测量 回归分析 活动地块 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地应力实测资料分析芦山地震震前浅部地壳应力积累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成虎 宋成科 +2 位作者 郭启良 张彦山 丁健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芦山Ms7.0级地震给雅安地区人民群众和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从地壳应力积累的角度来研究该次地震对于深入认识孕震发震机理将有很大的帮助.项目组在过去21年中在该区域积累了22个钻孔的应力实测资料,这些应力...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芦山Ms7.0级地震给雅安地区人民群众和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从地壳应力积累的角度来研究该次地震对于深入认识孕震发震机理将有很大的帮助.项目组在过去21年中在该区域积累了22个钻孔的应力实测资料,这些应力资料显示该区域的应力状态为逆冲断层应力状态,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44&#176;-64&#176;W,而且在过去20多年里,该区域的应力状态是稳定的.文中提出利用平均差应力和平均有效应力之比μm来表征地壳应力积累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理论分析可知μm的物理意义与μ是近似的,完全可以用μm代替μ来开展分析.利用实测应力数据计算得到的μm范围为0.39~0.56,接近于Byerlee定律所定义的μ=0.6的下限值,该范围与龙门山断裂带震后断层泥稳态摩擦系数的范围完全吻合,芦山地震的发生说明研究区的地壳应处于摩擦极限平衡或者亚平衡状态.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应的应力状态为逆冲断层应力状态,主压应力轴方向为122°,与该区域的应力测试数据所反应的应力状态一致.通过与他人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可知,芦山地震可看作汶川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的断层加载而诱发产生的一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应力 应力积累 极限摩擦平衡 摩擦系数 芦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徐杰 周本刚 +4 位作者 计凤桔 周庆 高祥林 吕悦军 陈国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东部海域是指渤海、黄海和东海地区。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井壁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分别对有关海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根据前人的工作并结合海陆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条件分析,对东部海域及邻区的现代构... 中国东部海域是指渤海、黄海和东海地区。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井壁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分别对有关海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根据前人的工作并结合海陆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条件分析,对东部海域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至近于水平挤压作用为主要特征,压应力方向从北到南由NE逐渐转为NEE、EW、SEE至SE向,总体呈向东发散的扇形分布。构造应力作用强度具有非一致性,北强南弱。海域具有与大陆统一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相应可划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应力区。中国东部大陆和海域在青藏高原东部被印度板块挤出的构造块体往NE—SE方向滑动推挤及东边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向NWW俯冲推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现代构造应力场,且青藏高原东部被挤出块体东向滑动的推挤是现代构造应力场产生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域 震源机制解 井壁崩落 现代构造应力场 水平挤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彭艳菊 黄忠贤 +1 位作者 苏伟 郑月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2-759,共8页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50km的深度范围内,VSH>VSV的各向异性体占主导地位,反映出在地球的浅部岩石圈内的水平应力作用及软流圈顶部物质的水平向流动对各向异性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在大陆地区,各向异性的强度随深度有显著变化.上地壳和上地幔盖层中的各向异性普遍较弱,而在流变性较强的下地壳和软流圈存在较大范围的各向异性.这一现象说明下地壳在岩石圈变形中可能有解耦作用.(2)在大于200km深度的软流圈下部主要表现为VSH<VSV的各向异性,说明地幔物质垂直运动相对占优势地位.(3)在中国大陆东部可以看出一个大致趋势:在构造比较稳定的地区,岩石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比较显著,而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较弱;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占主导地位.(4)印度板块低角度向青藏高原下俯冲影响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各向异性的特征.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水平挤压中国西部大陆,使得物质定向重结晶,从而在岩石圈下部产生显著的VSH>VSV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海域 地壳 上地幔 偏振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机理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陆远忠 叶金铎 +1 位作者 蒋淳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9-508,共10页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强震前在孕震体即包体附近出现了高应力集中单元.它们是形成小震空区、条带和地震空间丛集图像的基础.随机裂纹的存在,有利于在孕震体(包体)外的裂纹端部应力集中,先发生小震,形成包围孕震包体的前兆地震活动图像,而包体中的应力逐渐增加,为发生强震提供了条件.包体的形状和几何位置是影响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引入材料的黏弹性,导致了其中应力随时间迅速减小和弹性层某些部位应力随时间的增加.但在本文设定的构造模型框架和介质参数下,下层黏弹性的存在对上层母体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空区 地震条带 地震丛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红谊 刘福田 +3 位作者 孙若昧 郑月军 彭艳菊 黄忠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1-479,共9页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 ( 98°~ 1 5 0°E,5°~ 5 0°N)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衔接地带 ,且深受来自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 .本文利用该区域内的 35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面波资料 ,采取多重滤波技术等时频分析方...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 ( 98°~ 1 5 0°E,5°~ 5 0°N)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衔接地带 ,且深受来自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 .本文利用该区域内的 35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面波资料 ,采取多重滤波技术等时频分析方法 ,求得了 1 2 5 2条路径上基阶瑞利波的频散曲线 ,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 1°× 1°的网格 ,通过 Occam反演方法求得了 1 0~ 1 5 8s周期范围内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 .这些速度分布大致反映了不同深度范围介质 S波速度的横向变化情况 .利用求得的纯路径频散 ,进一步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南海—蒙古两个剖面的 S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 ,发现研究区内的横向不均匀性直到 40 0 km仍很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波 群速度 网格反演 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中国大陆 时频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地壳-上地幔瑞利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郑月军 黄忠贤 +1 位作者 刘福田 李红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0-487,共8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东部沿海及相邻海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对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地震活动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利用3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瑞利波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混合路径频散的网格反演方法(O...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东部沿海及相邻海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对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地震活动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利用3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瑞利波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混合路径频散的网格反演方法(Occam方法),对中国东部海域瑞利波群速度横向不均匀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反演得到的10—150s共36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特征,以及几个典型地点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深度变化,对研究区域内各构造单元的划分以及它们在速度结构和上地幔低速层埋深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波 中国东部海域 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矩张量与GPS资料推算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能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荆燕 李宏 +6 位作者 熊玉珍 范良龙 张世中 孙起伟 董建业 刘凤秋 王海忠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合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与活动地块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2个独立的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地震和GPS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组单位体积能量积累率,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本次地震轮回中大多数区域的地壳应变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我国境内只有青藏北部、川滇、昆仑、阿尔金等几个地区的地壳应变能量积累偏高,仍具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是今后地震预测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能积累 地震矩张量 强震区预测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与地壳热结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健 李春峰 +1 位作者 雷建设 张广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8-631,658,共14页
本文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5年华北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6 225次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分布于断裂附近,震源深度多为5—15km.利用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的中心点法获得了华北地区的居... 本文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5年华北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6 225次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分布于断裂附近,震源深度多为5—15km.利用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的中心点法获得了华北地区的居里点深度并计算了磁性层的平均地温梯度,进而利用随温度变化的热导率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了华北地区的地壳温度结构.结果显示:1除张渤地震带中东部地区以外,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地温梯度较小的地方;2 1966年邢台M_S7.2地震和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均发生在地温梯度较小的地方,二者发生的温度约为200℃—300℃;3大多数M≥2.0地震发生的温度为100℃—500℃,M≥4.0地震发生的温度多为200℃—400℃.这些温度与实验室地壳岩石脆-塑性变形过渡区的温度测量值相当,表明华北地区的地震多发生在地壳脆-塑性变形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活动 居里点深度 地壳热结构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井水温对汶川8.0级、玉树7.1级、芦山7.0级和岷县6.6级地震响应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彬 刘耀炜 杨选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541,共7页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温 同震响应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芦山地震 岷县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9
13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将滑动方向拟合法引入应力分区的研究中, 以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断层面上剪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作为判定条件, 对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逐一筛选, 确定受各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地震, 然后再根据地震的震中分布划分应力... 将滑动方向拟合法引入应力分区的研究中, 以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断层面上剪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作为判定条件, 对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逐一筛选, 确定受各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地震, 然后再根据地震的震中分布划分应力分区, 我们称之为逐次收敛法. 通过对297 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分析, 认为中国西南及邻区可分为5 个应力分区,并计算出5 个应力分区相应的3 个主应力的方向和应力形因子Φ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分区 反演分析 地震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树新 陈连旺 谢富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357-360,共3页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1)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2)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3) 中国大陆东南的台湾海峡区域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有局部升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应力场 回归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上特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余震触发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地震静态触发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否所有的大地震,地震静态触发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此目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计算最近发生在俯冲带上的三次特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Mw=9.1)、2010年智利地震(Mw=8.8)与2... 地震静态触发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否所有的大地震,地震静态触发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此目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计算最近发生在俯冲带上的三次特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Mw=9.1)、2010年智利地震(Mw=8.8)与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Mw=9.0))所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主震库仑应力变化对其后续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从而研究俯冲带上特大地震对地震的触发效果.计算结果显示:对于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仅有47%的后续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2010年智利地震也只有47.6%的余震位置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正值区;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触发了49.8%的后续余震.文中通过进一步改变模型参数(如:采用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使用不同作者给出的震源模型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这三大地震对后续余震的触发比例仍然不高(最好情况下,触发比例也不超过60%).但对于板内地震(如:2008年汶川地震,1999年集集地震),主震对后续余震的触发比例超过85%.由此可以推知,对于俯冲带上的特大地震,地震静态触发效果不显著.因此,对于俯冲带上大地震的触发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静态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俯冲带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态应力触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彬 杨选辉 陆远忠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8-303,共6页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近几年来地震动态应力触发的研究进展:地震动态应力触发问题的提出;地震动态应力触发存在的证据(包括地震频度图中探寻被触发震群和独立地震、数字滤波后新发现的被触发地震和形变仪器记录的同震变化和应力阶跃...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近几年来地震动态应力触发的研究进展:地震动态应力触发问题的提出;地震动态应力触发存在的证据(包括地震频度图中探寻被触发震群和独立地震、数字滤波后新发现的被触发地震和形变仪器记录的同震变化和应力阶跃等);地震动态触发的研究现状和机理等。还提出了目前动态应力触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应力触发 库伦摩擦破裂 速率-状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系统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效锋 姜波 谢富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通过对现有 6大类主要地应力基础数据资料———震源机制解、水压致裂、钻孔崩落、应力解除、断层滑动和连续应力应变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 ,建成了便于更新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介绍了数据库的结构及其查询分析系统。... 通过对现有 6大类主要地应力基础数据资料———震源机制解、水压致裂、钻孔崩落、应力解除、断层滑动和连续应力应变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 ,建成了便于更新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介绍了数据库的结构及其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库通过Microsoft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 ,其中震源机制解和水压致裂采用双数据表结构设计 ,丰富了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以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平台 ,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 ,自动生成空间数据库 ,实现了地应力数据的地图显示。以此为基础 ,系统提供了包括可视化地图查询和条件查询在内的多种数据库查询方式 ,实现了空间图形数据与文本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另外 ,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还提供了地应力研究成果查询、应力方向大小统计分析、专题图及其它辅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 陆地 震源机制解 断层滑动 属性数据 观测数据 地图查询 数据库查询 查询系统 数据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触发研究中库仑应力随摩擦系数增加而增大的矛盾及其解决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守彪 缪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73,共5页
近年来,通过计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地震触发及断层的相互作用,进而估计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研究中,为考察库仑模型触发地震的效果,计算时往往要改变模型参数进行检验,特别是让有效摩擦系数从0.0到0.8之间变化.许多研... 近年来,通过计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地震触发及断层的相互作用,进而估计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研究中,为考察库仑模型触发地震的效果,计算时往往要改变模型参数进行检验,特别是让有效摩擦系数从0.0到0.8之间变化.许多研究人员的计算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大,即断层上摩擦系数的增大可以导致触发地震能力的提高.这显然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摩擦总是阻碍断层滑动、抑制地震发生的,即断层面上的摩擦越大,地震越是难以被触发.文中通过对库仑破裂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之所以出现摩擦越大,地震越容易被触发的现象,其原因是研究者在计算中没有考虑在构造应力作用的环境里,摩擦系数本身的变化所带来的附加库仑应力变化.若某个地震使一个位于地下15km的典型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加2 MPa,如果只考虑静岩压力,当摩擦系数从0.3增大到0.4后,传统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8 MPa;而综合库仑应力变化则大约为-39.2 MPa.所以,若从整体上来分析断层在地震位错及摩擦系数变化所造成的综合库仑应力改变,就不可能出现库仑应力随摩擦系数增加而增加的不正常现象.由此可见,今后在利用库仑模型研究地震触发问题时,应综合考虑构造应力场及摩擦系数本身变化所带来的库仑应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触发 摩擦系数 综合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4期351-360,共10页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的精确重定位结果。相比于初始结果,精定位结果在平面分布上更为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明显;深度也更为合理。在新河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集中条带,整体走向约为北偏东35°,通过剖面分析,发现该断裂倾角很高。依据地震精定位获取P波射线参数,利用P波初动极性,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区内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并结合已有的应力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内构造应力环境。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中部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为最大主应力轴北东东—南西西向,最小主应力轴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型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中部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测应变阶在地震应力触发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邱泽华 石耀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1-488,共8页
对中国钻孔应变台网观测到的昆仑山口西MS8.1大地震的应变阶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很多观测值与静力位错理论计算值不符合 ;②北方地震较活跃地区的很多台站观测到异常大的应变阶 ,而南方构造运动较不活跃地区的台站虽然也观测到地震波... 对中国钻孔应变台网观测到的昆仑山口西MS8.1大地震的应变阶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很多观测值与静力位错理论计算值不符合 ;②北方地震较活跃地区的很多台站观测到异常大的应变阶 ,而南方构造运动较不活跃地区的台站虽然也观测到地震波动 ,但是应变阶不明显 .由此推断 ,地震的触发 (可能是动态触发 )作用对远场的实际地震应变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 ,远场的构造活动 (可能是断层活动 )是否曾被地震触发 ,可能决定当地的应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 .进一步对昌平台 1999年 3月 11日张北地震与 1999年 11月 1日大同地震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 :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对实际地震应变变化有直接影响 .这证明观测到的异常大的地震应变阶可能是地震触发了当地的断层活动的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触发 应变观测 地震应变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