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卢育霞 魏来 +4 位作者 刘琨 李桐林 郑海忠 王常亚 杨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1-1158,共8页
地震动作为引起地震灾害的原动力,常常通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形式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20年海原81/2级地震,在震中距80 km远的西吉—静宁交界的黄土丘陵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分... 地震动作为引起地震灾害的原动力,常常通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形式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20年海原81/2级地震,在震中距80 km远的西吉—静宁交界的黄土丘陵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分析海原地震高烈度区滑坡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调查和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典型滑坡密集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地震反应特征。研究表明起伏地形和黄土厚度不均等因素造成丘陵山体两侧地震反应的差异,从而导致地震滑坡在斜坡土体较厚的一侧成群连片发育。海原地震造成的滑坡密集区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土层结构等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地震动随局部场地条件变化非常迅速,地层场地效应和地形场地效应联合作用加剧了斜坡地表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增加了触发地震滑坡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大地震 地震滑坡 场地效应 黄土地区 地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左可桢 罗钧 +2 位作者 赵翠萍 陈继锋 尹欣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0-1480,共21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三次6级以上的强震活动.研究门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可以为地震发生机理的分析和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三次6级以上的强震活动.研究门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可以为地震发生机理的分析和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和震相数据,使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门源地区2009年以来的地震精定位结果和高分辨率的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使用"剪切-黏贴"方法计算了门源M_(S)6.9地震和M_(S)4.5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该区域历史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013年门源M_(S)5.3地震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的余震序列沿着冷龙岭北侧断裂展布,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余震序列沿着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展布,其展布方向与附近断裂的走向一致.1986年门源M_(S)6.4地震、2013年门源M_(S)5.3地震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为逆冲型,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及其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结合地震定位结果,本次门源M_(S)6.9地震与之前的三次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属于同一条断层.研究区内断裂分布、中强地震的震源位置与三维速度结构具有对应关系,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两侧的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应力在刚性介质边缘累积,导致门源地区中强地震沿着异常体边缘的断裂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定位 速度结构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与爆破事件自动识别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永国 尹欣欣 李少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6-430,共5页
针对天然地震事件、爆破事件分类问题,使用甘肃及周边地区80个天然地震事件和20个爆破事件建立数据集,采取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方法搭建两个不同结构的模型进行训练,并用500条训练集之外的天然地震... 针对天然地震事件、爆破事件分类问题,使用甘肃及周边地区80个天然地震事件和20个爆破事件建立数据集,采取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方法搭建两个不同结构的模型进行训练,并用500条训练集之外的天然地震事件与爆破事件波形作为测试数据集,其训练和测试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两种模型均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尤其是Inception V1模型在天然地震事件与爆破事件分类识别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震相 爆破 分类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古地震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2 位作者 何文贵 邵延秀 张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酒西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活动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压陷性盆地,盆地周缘及内部发育多条活动断裂。通过对前人古地震资料的总结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发现酒西盆地断裂古地震大多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复发周期约为3~5 ka,... 酒西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活动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压陷性盆地,盆地周缘及内部发育多条活动断裂。通过对前人古地震资料的总结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发现酒西盆地断裂古地震大多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复发周期约为3~5 ka,根据经验公式推断,每次地震的震级约为6.8~7.2级。从区域古地震角度看,酒西盆地地震的发生具有丛集的特征。全新世以来存在3个丛集期,分别为10~8 ka、5.5~3.5 ka、2 ka以来,每个丛集期的长度约为2 ka。从复发特征和离逝时间上看,盆地内部的阴洼山断裂和白杨河断裂接近复发周期,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活动断裂 古地震 复发间隔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继锋 蒲举 +2 位作者 罗仁昱 李青梅 陈晓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9-1054,1064,共7页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100年来,海原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仍然较高。利用甘肃、宁夏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宁夏海原及周边地区2010年1月至2...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100年来,海原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仍然较高。利用甘肃、宁夏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宁夏海原及周边地区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M>3.0的16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海原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及走滑兼逆冲型为主,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较好的对应。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比较可信,表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也可以较好地用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未来随着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成,地震台站密度的大幅增加,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站分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及结果的深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红古区非天然地震记录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晓龙 陈继锋 +1 位作者 蒲举 王祖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5-550,共6页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甘肃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兰州市周边地区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采用震中位置空间分布、波形特征及傅里叶频谱特征对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兰州市红古区非天然地震活动的特性。结果显示:该区临近测震...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甘肃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兰州市周边地区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采用震中位置空间分布、波形特征及傅里叶频谱特征对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兰州市红古区非天然地震活动的特性。结果显示:该区临近测震台记录的大量地震事件波形特征和傅里叶频谱特征与其他区域地震存在显著差异,符合非天然地震的典型震相特征,且空间分布密集、震级较大,初步分析与该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对红古区非天然地震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台网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判别兰州周边地震类型,同时对兰州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天然地震 震相特征 傅里叶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移测量与弥散变形分析——以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邵延秀 刘静 +8 位作者 高云鹏 王文鑫 姚文倩 韩龙飞 刘志军 邹小波 王焱 李云帅 刘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6-523,共18页
同震位移作为量化地震破裂特征的基本参数,可为探究断裂活动机制和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尽管大地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刻画地震在时空上的破裂特征,然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仍然是获得可靠同震位移和提取弥散变形特... 同震位移作为量化地震破裂特征的基本参数,可为探究断裂活动机制和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尽管大地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刻画地震在时空上的破裂特征,然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仍然是获得可靠同震位移和提取弥散变形特征最有效的方法。文中以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为例,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对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解译,并结合国外震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走滑地震的弥散变形特征及其意义。玛多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性质的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的东南段,其地表破裂带在西段整体沿山前或山麓地带展布,主要是由挤压鼓包、张剪裂缝和断层陡坎等沿近EW向雁列组合而成的左旋剪切破裂带。结合震前卫星影像,对该破裂带西段较大位移点的鄂陵湖南侧断错车轮印迹线进行了震前和震后的精细填绘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段同震变形在主破裂带南侧存在弥散变形现象,重新恢复获得的总左旋位移量约为3.6m,其中主变形位移量约为2.7m,弥散变形量约为0.9m,占主变形位移量的33%。综合分析后认为,弥散变形在走滑型同震破裂带上可能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具有不对称性。新的研究结果指示,在走滑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中,观测点应尽量选在几何结构简单的区段,从而减少弥散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位移 弥散变形 走滑断裂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源MS6.9地震中大梁隧道地震动响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妍 王谦 +1 位作者 钟秀梅 邓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5-1323,1332,共10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造成震中附近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受损,导致高铁长时停运。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加载双向门源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结果,并对模型在震后的受力变形及震害特...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造成震中附近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受损,导致高铁长时停运。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加载双向门源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结果,并对模型在震后的受力变形及震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源波双向加载下,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受水平地震荷载影响很大;沿着y轴正向,隧道的截面形状对纵向位移和加速度的地震动响应有加强作用;拱顶处地震动响应最大,其竖向及横向地震动响应加速度分别为5.206 4 m/s2、4.534 8 m/s2,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为7.070 9 cm、0.641 5 cm;拱底处地震动响应最小,其竖向及横向地震动响应加速度分别为3.287 6 m/s2、4.511 2 m/s2,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为4.851 6 cm、0.625 2 cm;拱肩、拱脚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拱顶、拱底、拱肩及拱脚处内力的受力形式发生变化,但是衬砌应力和内力的极值均发生在拱腰及拱脚处,说明拱腰及拱脚处为震害严重区,震后修复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大梁隧道 数值模拟 地震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及对地震的预测 被引量:8
9
作者 苏鹤军 曹玲玲 +2 位作者 张慧 李晨桦 周慧玲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了掌握MS7以下强震近场流体的同震变化特征,以岷县漳县M S6.6地震为例,分析震中300 km范围内数字化水位和水温的同震变化特征及与未来4级以上地震发震区域的关系,结果显示:MS7以下强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相对变化幅度不大,且持续时... 为了掌握MS7以下强震近场流体的同震变化特征,以岷县漳县M S6.6地震为例,分析震中300 km范围内数字化水位和水温的同震变化特征及与未来4级以上地震发震区域的关系,结果显示:MS7以下强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相对变化幅度不大,且持续时间短,形态以突跳型变化为主;同震变化的相对幅度在空间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同震变化的初始方向在空间上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且与震源机制解的四个区域配套;同震变化初始方向向上台站集中的区域与未来4级以上地震的发生区域有关。由于震级偏低的地震相对于MS7以上地震其发生频率高,且近场研究范围较小,因此其在未来地震的预测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 同震 近场 水位水温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夏河M5.7地震的余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旭宙 沈旭章 +1 位作者 何骁慧 蒲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甘肃夏河M5.7地震的震中位于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文中采用g CAP方法及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夏河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分析了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 甘肃夏河M5.7地震的震中位于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文中采用g CAP方法及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夏河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分析了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85°、56°和127°;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12°、48°和48°。重定位后,余震序列的震源呈NE倾、宽2~4km的条带状分布,深度集中于3~9km。余震的分布特征与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相符,由此推断夏河M5.7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的次级断裂,该断裂的走向为312°,倾向NE。最后,初步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M5.7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重定位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峪关气氡浓度异常与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玲玲 苏鹤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7-925,共9页
嘉峪关气氡浓度在多年上升的背景下,于2017年出现了转折异常变化,但祁连山地震带内一直没有发生与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相匹配的地震,直到2021年5月22日,在距离嘉峪关气氡测点570 km的玛多发生M_(S)7.4地震。为了判断嘉峪关气氡浓度异常... 嘉峪关气氡浓度在多年上升的背景下,于2017年出现了转折异常变化,但祁连山地震带内一直没有发生与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相匹配的地震,直到2021年5月22日,在距离嘉峪关气氡测点570 km的玛多发生M_(S)7.4地震。为了判断嘉峪关气氡浓度异常与玛多地震的关系,结合震例,从异常信度、震前异常特征、震后异常变化及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嘉峪关气氡浓度的异常特征与地震所处的构造有关,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内的地震,气氡浓度异常表现为1年或半年尺度的年畸变,发生在该地震带以外远距离的地震,气氡浓度异常表现为多年的趋势性变化;玛多地震发生后,嘉峪关气氡浓度下降速率减缓之后转折,呈恢复状态;嘉峪关气氡测点与玛多地震都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相同的动力背景且在构造上具有关联性。综合分析认为嘉峪关气氡多年趋势异常与玛多M_(S)7.4地震有关,研究对建立可靠的异常指标体系、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峪关气氡浓度 趋势异常 玛多M_(S)7.4地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源M_(S)6.9地震前嘉峪关气氡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鹤军 周慧玲 +1 位作者 李晨桦 马东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9-397,共9页
在综合分析1991年以来祁连地震区及周边7次M_(S)6.0以上地震前嘉峪关气氡异常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嘉峪关气氡趋势异常与门源M_(S)6.9地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在该区域,有些地震发生前气氡出现了明显的响应,表现为破年变和短期... 在综合分析1991年以来祁连地震区及周边7次M_(S)6.0以上地震前嘉峪关气氡异常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嘉峪关气氡趋势异常与门源M_(S)6.9地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在该区域,有些地震发生前气氡出现了明显的响应,表现为破年变和短期成组突跳异常变化;有些地震发生前气氡无响应,且地震发生前气氡是否有响应与震中距没有明显的关系。(2)地震发生前气氡是否出现异常,与地震发生的断裂紧密相关,同一断裂的地震,气氡异常具有相似性特征。地震前分布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上的气氡都出现了破年变和成组突跳的配套性异常,而分布在托莱山—冷龙岭断裂上的气氡通常没有异常显示。(3)嘉峪关气氡的趋势异常可能与整个区域构造活动的增强有关,它可能是玛多M_(S)7.4及其后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区及其周边包含门源M_(S)6.9在内一系列M_(S)5.5以上地震的响应。该研究对地震前兆异常性质的判定、地震跟踪监测和预测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 嘉峪关气氡 趋势异常 构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危山断裂敦煌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1 位作者 姚赟胜 邹小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8-1411,共14页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最新地震活动反映了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古地震探槽及光释光年代样品测试,对三危山断裂敦煌段的古地震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最新地震活动反映了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古地震探槽及光释光年代样品测试,对三危山断裂敦煌段的古地震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35.1±3.7)~(36.7±4.1)ka;事件E2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76.5±8.8)~(76.7±8.3)ka。三危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03±0.01)mm/a,相应的缩短速率为(0.09±0.01)mm/a。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三危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分段性特征,中段、东段可能具有独立破裂的能力,也存在与敦煌段发生级联破裂的特征,复发间隔约为40ka,根据经验公式估算三危山断裂可能发生的震级范围为M_(W)7.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危山断裂 晚更新世 古地震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多7.4级地震后库赛湖-玛曲-荷叶断裂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晓龙 蒲举 +3 位作者 陈继锋 尹欣欣 张胜霞 王维欢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7,共7页
青海玛多M_(s)7.4级地震发生后,与此次地震发震断裂相邻且近平行状分布的库赛湖-玛曲-荷叶断裂(以下简称“库-玛-荷断裂”)截至2021年6月1日共发生5次M_(s)≥3.0的余震事件。本文分别计算了该断裂上震级较大的4次余震事件震源机制解,并... 青海玛多M_(s)7.4级地震发生后,与此次地震发震断裂相邻且近平行状分布的库赛湖-玛曲-荷叶断裂(以下简称“库-玛-荷断裂”)截至2021年6月1日共发生5次M_(s)≥3.0的余震事件。本文分别计算了该断裂上震级较大的4次余震事件震源机制解,并对玛多M_(s)7.4级地震进行了静态库伦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分析。结果显示:库-玛-荷断裂占主导地位的左旋走滑运动并没有简单延伸贯通,断裂带各段枢纽处应力分布错综复杂,断裂总体受到来自玛多震中方向的应力扰动。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库-玛-荷断裂上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事件可视为该断裂带的应力释放过程。虽然玛曲-玛沁段最后一次大地震离逝时间已经超出或接近其复发周期,但在该断裂整体应力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的前提下,大地震复发周期是否发生改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级地震 库赛湖-玛曲-荷叶断裂 地震复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东南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夏河M_(S)5.7地震关系分析
15
作者 苏鹤军 曹玲玲 +3 位作者 范兵 李晨桦 周慧玲 马东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9-1279,共11页
基于甘东南地区2019年地球物理场年度异常,对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定点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9个台站18个台项在夏河M_(S)5.7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从异常的重复性、多学科前兆的协调性、异常的时空演化及震后异常变化4个方面对各个异常进... 基于甘东南地区2019年地球物理场年度异常,对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定点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9个台站18个台项在夏河M_(S)5.7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从异常的重复性、多学科前兆的协调性、异常的时空演化及震后异常变化4个方面对各个异常进行信度划分,并根据划分结果定量计算了各个异常与夏河地震关系的信度值。结果显示:18项异常的信度都在50%以上,表明作为夏河地震的前兆异常基本可信,但异常信度存在差异,其中临夏水位、临夏钻孔应变NS向和武都两水水位的信度最高,达到80%,临夏水温和天水钻孔应变NS、NW向的信度最低,低于60%。空间分布上,分布在光盖山—迭山断裂的异常信度较高,而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北侧的异常信度较低,这与该地区构造应力的集中和孕震机制有关。地球物理异常信度分析对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报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M_(S)5.7地震 甘东南 地球物理场 异常 协调性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M_(S)4.4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意义探讨
16
作者 陈晓龙 蒲举 +1 位作者 尹欣欣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0-846,共7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数小时后在距离震中两百多公里的甘肃玛曲县发生了M_(S)4.4地震。利用甘肃、青海和四川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反演甘肃玛曲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数小时后在距离震中两百多公里的甘肃玛曲县发生了M_(S)4.4地震。利用甘肃、青海和四川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反演甘肃玛曲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活动面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05.6°、74.1°和-38.7°。参考玛多M_(S)7.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呈现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静态库伦破裂应力改变量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玛曲M_(S)4.4地震震中位置单位面积(m2)受到来自玛多地震震中方向的拉应力约为0.02 MPa。综合两次地震的震中距、发震时刻和断层分布等情况,初步判断甘肃玛曲M_(S)4.4地震应为青海玛多M_(S)7.4强震的一次触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M_(S)4.4地震 震源机制解 触发地震 玛多M_(S)7.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构造节理黄土强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平 王会娟 +2 位作者 王丽丽 钱紫玲 邵生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1,共9页
构造节理构成了黄土土体的软弱面,极易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是各类黄土地质灾害的构造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域内典型构造节理的调查,分析了黄土构造节理的分布、产状以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构造节理模拟方法... 构造节理构成了黄土土体的软弱面,极易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是各类黄土地质灾害的构造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域内典型构造节理的调查,分析了黄土构造节理的分布、产状以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构造节理模拟方法,并开展无侧限抗压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得出了如下结论:(1)黄土构造节理产状比较稳定,节理面较为平滑,闭合度较高;(2)通过材料模拟节理面间的接触关系能够有效完善研究的室内实验技术;(3)黄土构造节理与含水率共同影响了黄土体的强度,对其破坏模式起到了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节理 黄土滑坡 破坏模式 强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嘉峪关断裂南段活动特征
18
作者 刘兴旺 朱俊文 +1 位作者 姚赟胜 赵晓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1-446,476,共7页
以嘉峪关断裂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确定断裂隐伏段形态。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嘉峪关断裂南端发现断裂出露地表,并形成反向断层陡坎。通过航空摄影测量,结合年代学测试,确定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利... 以嘉峪关断裂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确定断裂隐伏段形态。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嘉峪关断裂南端发现断裂出露地表,并形成反向断层陡坎。通过航空摄影测量,结合年代学测试,确定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利用高精度地形数据,获得断层陡坎高度,结合相应的地貌年代,估算嘉峪关断裂南段垂直滑动速率为0.03±0.01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嘉峪关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晚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石炭纪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岩浆演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白荣龙 虎金荣 +2 位作者 赵甫峰 岳雅慧 周慧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42,共3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区内广泛发育古亚洲洋-陆演化的岩浆记录,是研究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是北山造山带中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区内广泛发育古亚洲洋-陆演化的岩浆记录,是研究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是北山造山带中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尚不明确,由此制约了对北山造山带内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的探讨。本次在系统、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相)学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浆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证据,深入剖析了北山造山带内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的花岗岩形成时代、类型、源区和动力学背景,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与成矿有关的狼娃山二长花岗岩、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跃进山北正长花岗岩、跃进山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分别为327.1±2.4Ma、326.7±2.4Ma、321.3±2.4Ma和309.7±2.2Ma,表明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铜、钨、钼、铅、锌等元素成矿与石炭纪(327.1~309.7Ma)岩浆活动有关;(2)通过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的花岗岩均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强烈富集LREE、LILE,亏损HREE、HSFE,具有典型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成因类型均为I型;(3)本次获得狼娃山二长花岗岩和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的εHf(t)值分别为5.90~9.92(平均值7.93)和5.87~10.28(平均值8.11),t DM2分别为0.703~0.959Ga和0.93~1.03Ga,且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5.1~14.2,平均值8.5),与典型新生下地壳来源岩浆(8.3)相似,表明岩浆物质可能源于新生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4)根据锆石Ti温度计查明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狼娃山二长花岗岩、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跃进山北正长花岗岩、跃进山二长花岗岩的平均结晶温度分别为765℃、765℃、816.4℃、771.5℃,锆石Ce^(Ⅳ)/Ce^(Ⅲ)平均值分别为85.27、108.4、103.6、135.7,表明从石炭纪早期到晚期,岩浆的氧逸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根据以上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模型如下:石炭纪北山造山带北部红石山洋向南侧公婆泉-明水-旱山复合构造单元(弧)之下发生俯冲,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其侵入到地壳浅部,并最终形成红柳河槽-跃进山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红柳河槽-跃进山 地球化学 花岗岩成因 构造-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土壤气测量方法在断层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嘉峪关断层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苏鹤军 王宗礼 +3 位作者 曹玲玲 张慧 李晨桦 周慧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94-1903,共10页
为了判断甘肃省嘉峪关断层监测点气氡浓度2015年6月以来的高值异常变化是否反映了嘉峪关断层活动的增强,本文基于土壤气跨断层分布规律,应用跨断层测量方法,通过多组分相关性分析及理论建模,综合分析了嘉峪关断层监测点气氡浓度高值异... 为了判断甘肃省嘉峪关断层监测点气氡浓度2015年6月以来的高值异常变化是否反映了嘉峪关断层活动的增强,本文基于土壤气跨断层分布规律,应用跨断层测量方法,通过多组分相关性分析及理论建模,综合分析了嘉峪关断层监测点气氡浓度高值异常变化与断层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监测点断层气中氡浓度快速增加期间,CO2、CH4和H2的浓度没有增加,气氡与CO2、CH4浓度的变化不具正相关关系,表明监测点增加的氡气来源深部较浅,不代表断层活动的增强。监测点两侧跨断层测量结果表明,地表环境未改变一侧的氡气浓度符合断层气分布规律,地表环境发生改变一侧的氡气浓度不符合断层气分布规律,并且地表环境的改变时间与监测点气氡浓度异常变化时间同步。因此监测点气氡浓度的高值异常是由地表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嘉峪关断层的活动并没有增强。该方法为用断裂带土壤气体测量方法研究断层活动性的可靠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土壤气 嘉峪关断层 断层活动性 多组分气体 地质调查工程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