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的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兰民 许世阳 +8 位作者 王平 王睿 车爱兰 周燕国 吴志坚 王谦 蒲小武 柴少峰 马星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3,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液化流滑灾害,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笔者在震后立即对该液化流滑灾害和地震动特征进行了现场联合调查,基于现场考察、无人机现场勘测、钻孔勘探、电法探测、参考历史同类灾害的前期研究成果等手段,初步查明了液化流滑的特征与机理。结果表明,该液化流滑是由于地震触发11 m深度以下地下水饱和的黄土层大面积液化,上覆土体随液化土体沿液化层带顺着2°~3.5°的缓斜坡方向流滑进入冲沟,然后,沿坡度为1.5°~5°的冲沟向下游继续流滑。在流滑过程中,液化土体中喷涌出的大量水与上覆土体中高含水率表层土中的水不断与流滑土体搅合揉搓使得流滑混合体在到达冲沟中下部的拦洪坝之前,已经演化为泥流。在遇到拦洪坝受阻漫溢到左右两岸的同时,泥流转而也进入了左侧另一条相邻冲沟一定距离,最终拦洪坝溃坝,泥流继续下泄到了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两村51户房屋被埋或冲毁,20余人死亡,泥流最终停止于两村下游约317 m处。并在结论中得到了评估与减轻此类灾害风险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流滑 黄土地层 地震动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防液化抗滑桩研发与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2
作者 董建华 杨博 +4 位作者 田文通 吴晓磊 何鹏飞 赵律华 连博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4-1094,共11页
地震诱发液化滑坡灾害严重,为解决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支护治理问题,基于“防抗结合”的理念,集主动“排水”和被动“抗滑”为一体,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液化抗滑桩。为检验新型抗滑桩的抗液化效果,基于黄河上游流域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勘察资... 地震诱发液化滑坡灾害严重,为解决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支护治理问题,基于“防抗结合”的理念,集主动“排水”和被动“抗滑”为一体,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液化抗滑桩。为检验新型抗滑桩的抗液化效果,基于黄河上游流域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勘察资料,抽象概化含可液化土层的边坡模型,设计开展了新型抗滑桩和普通抗滑桩对比分析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得出了地震作用下不同类型抗滑桩支护可液化土层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土体超孔压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抗滑桩支护含液化土层边坡破坏模式为地震诱发-液化层上覆土层水平甩出-液化土层底部坡面鼓包剪出-抗滑桩前土体流滑堆积;相较普通抗滑桩,新型防液化抗滑桩可快速有效消散桩周土体超孔压,能有效防止桩周土体液化,达到防液化的设计目标。研究结果验证了防液化抗滑桩的可靠性,对减轻地震液化滑坡灾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滑坡 新型防液化抗滑桩 超孔隙水压力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震滑坡的触发类型、特征与成灾机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兰民 柴少峰 +4 位作者 薄景山 王平 许世阳 李孝波 蒲小武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43-1554,共12页
基于现场调查勘探、无人机航测和大型振动台试验,系统研究了黄土地震滑坡的触发类型、特征与成灾机制。结果表明,黄土地震滑坡在空间分布、单体规模、致灾范围、平面形态、地形水文条件、地震动强度、土层厚度、与发震断层关系等方面具... 基于现场调查勘探、无人机航测和大型振动台试验,系统研究了黄土地震滑坡的触发类型、特征与成灾机制。结果表明,黄土地震滑坡在空间分布、单体规模、致灾范围、平面形态、地形水文条件、地震动强度、土层厚度、与发震断层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黄土地震滑坡从触发机理角度可划分为剪切型滑坡、液化型滑坡、震陷型滑坡三种类型。剪切型滑坡根据滑动面地层岩性可进一步分为黄土层内滑坡、黄土与泥岩接触面滑坡、切入基岩的切层滑坡;液化型滑坡可根据液化层位置划分为底部液化滑移型、表层液化泥流型、底-表层联合液化滑流型等。震陷型滑坡可根据坡体破坏形式细分为陷滑型、崩滑型等两种。本文可为黄土地震滑坡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震滑坡 剪切型 液化型 震陷型 成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理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45
4
作者 王兰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共19页
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卢7.4级地震造成的低角度饱和土层大规模滑移灾难对黄土地区地震造成的土层大规模低角度滑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了研究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机理,通过对国内外强震触发的典型黄土地震液化灾害进行... 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卢7.4级地震造成的低角度饱和土层大规模滑移灾难对黄土地区地震造成的土层大规模低角度滑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了研究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机理,通过对国内外强震触发的典型黄土地震液化灾害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于现场大型探槽和钻孔勘探、室内动三轴试验、现场剪切波速测试、SPT测试、土体微结构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饱和黄土液化的特征和机理,提出了饱和黄土场地液化的初判与详判方法,研究了黄土大规模地层液化滑移的滑动条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论述了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制,构建了滑距和致灾范围预测模型;提出了液化滑移灾害的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给出了不同超越概率下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从主动防控、被动防控和综合监测预警3个方面提出了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灾害的防控途径及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液化判别 滑移机理 滑距和致灾范围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谦 苏永奇 +5 位作者 马占虎 车高凤 严武建 钟秀梅 陈文凯 郭鹏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3-160,共8页
根据九寨沟M_s7. 0地震现场调查结果,总结了甘肃文县低烈度区震害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点的震害特点,并对产生烈度异常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的建筑多在汶川M_s8. 0大地震后进行了重建或抗... 根据九寨沟M_s7. 0地震现场调查结果,总结了甘肃文县低烈度区震害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点的震害特点,并对产生烈度异常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的建筑多在汶川M_s8. 0大地震后进行了重建或抗震加固,且地震持时较短,此次地震中低烈度区房屋震害总体较轻。然而,低烈度区存在建筑裂缝、滑坡、滑塌和桥梁损坏等显著的烈度异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场地位于滑坡体以及高陡边坡等抗震不利地带;此外,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研究区内岩土体的特性也是造成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的重要因素。地震地质灾害需在地震烈度评定标准修订时予以重点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烈度异常 滑坡体 高陡边坡 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DA方法的交河故城金刚宝座式塔土建筑遗址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桐林 石玉成 +3 位作者 刘琨 卢育霞 唐洪敏 魏来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增量动力分析(IDA)作为动力形式的静力推覆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和性能评估中,但其在土建筑遗址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应用甚少。基于IDA方法尝试对交河故城塔林区金刚宝座式塔土建筑遗址进行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和抗震... 增量动力分析(IDA)作为动力形式的静力推覆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和性能评估中,但其在土建筑遗址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应用甚少。基于IDA方法尝试对交河故城塔林区金刚宝座式塔土建筑遗址进行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和抗震能力分析,以谱加速度Sa(T1,5%)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作为结构损伤指标进行IDA分析,得到土建筑遗址在一系列调幅地震动作用下的IDA曲线、地震需求概率模型和易损性曲线,计算出模型的倒塌率和CMR值。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金刚宝座式塔的易损性和抗震能力,为今后土建筑遗址抗震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建筑遗址 增量动力分析 层间位移角 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动衰减模型及其在地震影响场评估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韶鹏 卢育霞 +4 位作者 石玉成 田秀丰 贺海浪 刘北 李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9,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分布密集、构造变形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建立更符合该地区地震动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能够在本地区震害防治和震后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构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强震数据库,...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分布密集、构造变形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建立更符合该地区地震动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能够在本地区震害防治和震后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构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强震数据库,构建考虑断层类型、近断层效应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区域性地震动衰减模型,运用随机效应回归法计算出模型系数;结合国内强震动记录通过残差分析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并比较与NGA模型的差异;最后,运用震动图快速生成系统产出2022年门源Mw6.6地震理论烈度图并与现场调查烈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NGA模型的预测偏差与场地条件和距离关系不大,而主要与震级相关,预测偏差随震级增大而明显增大;残差分析显示本文模型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记录更接近;基于震动图快速生成系统产出的理论烈度图与现场调查结果比较接近,运用地震动衰减模型可有效提高台网稀疏地区强震Shakemap和地震影响场的预测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模型 门源地震 场地效应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衰减模型在玛多M_(w)7.3级地震影响场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韶鹏 卢育霞 +3 位作者 石玉成 刘北 李韬 贺海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7.3级地震。震后,根据初步估计的断层走向和破裂长度,基于YU15地震动衰减模型和三种NGA-West2(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West2)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产出地震区震动图及理论烈度图。在获得强震记...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7.3级地震。震后,根据初步估计的断层走向和破裂长度,基于YU15地震动衰减模型和三种NGA-West2(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West2)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产出地震区震动图及理论烈度图。在获得强震记录和地表破裂长度信息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通过比较理论烈度与调查烈度,并结合震动图分布形态以及衰减模型在2016年新疆呼图壁M_(w)6.0地震中的应用情况对四种地震动衰减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网稀疏地区,基于地震动衰减模型可在震后快速获得地震动分布,并产出具有应用价值的地震影响场;NGA-West2模型在断层破裂较长的大震中表现优于YU15模型,而在中强地震中后者适用性更强;近实时强震动记录可用来检验模型的适用性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断层破裂尺度、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等信息的准确估计可有效提高地震影响场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NGA-West2 V_(S30) 震动图 地震动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改性黄土的抗液化特性与机制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谦 刘红玫 +2 位作者 马海萍 王峻 李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28-2134,共7页
以改性处理减轻饱和黄土的液化势为目标,通过对不同配比的水泥改性黄土进行SEM细观结构测试和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了水泥改性黄土的液化特征,得出了不同配比水泥改性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发展趋势,分析了水泥固化饱和黄土的... 以改性处理减轻饱和黄土的液化势为目标,通过对不同配比的水泥改性黄土进行SEM细观结构测试和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了水泥改性黄土的液化特征,得出了不同配比水泥改性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发展趋势,分析了水泥固化饱和黄土的物化机制,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水泥改性黄土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水泥改性处理在黄土中形成了凝块状胶接结构,优化了土中孔隙分布,增大了土体的结构强度;水泥对土体的密实效应、掺加水泥导致的细粒增加和离子交换对黄土结构的胶结效应和黏粒增加对土中游离水的吸附作用共同提高了水泥改性黄土地基的抗液化稳定性;水泥掺量大于3%后,水泥改性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孔隙水压力随着振次的增加均增长缓慢,且在m=5%时峰值最小,表明5%是水泥改性黄土地基抗液化处理的最佳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改性 饱和黄土 动残余应变 动孔隙水压力 最佳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粉煤灰改良黄土路基的动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钟秀梅 王谦 +5 位作者 刘钊钊 白兰 马金莲 刘富强 李娜 王峻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95-99,共5页
车载和干湿循环作用是粉煤灰改良黄土路基的强度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在黄土中添加粉煤灰静压制备不同配合比的改良黄土试样,经过不同的干湿循环周期后进行动三轴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粉煤灰改良黄土的动残余变形和动... 车载和干湿循环作用是粉煤灰改良黄土路基的强度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在黄土中添加粉煤灰静压制备不同配合比的改良黄土试样,经过不同的干湿循环周期后进行动三轴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粉煤灰改良黄土的动残余变形和动强度演化特征,分析了粉煤灰配合比、干湿循环周期对改良黄土动残余变形、动强度的定量影响关系,提出了粉煤灰改良黄土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粉煤灰改良可显著提升改良黄土的动强度并可有效控制改良土动残余变形的增长;粉煤灰掺量m=30%时,改良黄土的临界动应力最大,动残余变形最小;干湿循环作用使得改良黄土路基的临界动应力降低、动残余变形增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临界动应力先降低再回升,下降速率随振次的增加而减小;经过2个周期的干湿循环后,粉煤灰改良黄土的动残余变形总体趋于稳定。长期列车荷载和干湿循环作用下改良黄土地基的最优配比为粉煤灰掺量m=2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残余变形 临界动应力 粉煤灰掺量 干湿循环 动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地区黄土的动模量与阻尼比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谦 李娜 +4 位作者 王平 侯鹏博 钟秀梅 王峻 王会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92-197,共6页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甘南地区次生黄土的动本构关系,得到了模型参数,分析了甘南黄土的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发展特征,提出了动剪切模量衰减模型和阻尼增长模型;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和模型参数比较,对次生黄土与风成黄土动剪模量比和阻...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甘南地区次生黄土的动本构关系,得到了模型参数,分析了甘南黄土的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发展特征,提出了动剪切模量衰减模型和阻尼增长模型;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和模型参数比较,对次生黄土与风成黄土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差异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次生黄土的动本构关系服从双曲线模型,模型参数a值较风成黄土无明显差异,但b值为相同条件下风成黄土b值的1.5~3倍,且模型参数与天然含水率、干密度等物性参数和固结围压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次生黄土的初始动弹性模量E_(dmax)受固结条件、密度影响较大,相同条件下残坡积黄土的E_(dmax)较冲洪积黄土小。次生黄土的动剪模量比随动剪应变增大而减小,变化趋势满足负指数衰减模型;阻尼比随动剪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趋势服从对数关系;相比于风成黄土,其动剪模量比随动剪应变的增加衰减更快,阻尼比增长范围较窄,表明沉积环境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差异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黄土 动本构关系 动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斜坡变形失稳破坏特征的振动台模型试验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志坚 雷天 +2 位作者 陈豫津 王平 柴少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40-945,共6页
基于低含水率黄土纯土层、低坡角斜坡、1∶25相似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黄土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发生和失稳破坏过程及其加速度和应力响应特征,对典型黄土斜坡强震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黄土斜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着明显... 基于低含水率黄土纯土层、低坡角斜坡、1∶25相似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黄土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发生和失稳破坏过程及其加速度和应力响应特征,对典型黄土斜坡强震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黄土斜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着明显的临空面放大效应以及垂直放大效应;在烈度为VII度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模型在其坡顶前缘处发生了最初的张性裂缝,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斜坡顶部的张性裂缝逐渐由前缘向后缘推进,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永久性张性破坏;在烈度为IX度的地震作用下,模型顶部出现了明显的震陷,呈现出典型的震陷型滑坡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变形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兰客运专线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旭阳 梁庆国 +2 位作者 牛富俊 李春清 王丽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73-2382,共10页
针对黄土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部位(拱顶或拱腰)处围岩表现出的变形及强度各向异性情况,以宝鸡-兰州客运专线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为例,着重探讨原状黄土结构强度各向异性问题。分别取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水平与竖直方向进行抗剪、无侧限抗... 针对黄土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部位(拱顶或拱腰)处围岩表现出的变形及强度各向异性情况,以宝鸡-兰州客运专线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为例,着重探讨原状黄土结构强度各向异性问题。分别取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水平与竖直方向进行抗剪、无侧限抗压及抗拉强度试验研究,考虑结构性对各向异性的影响,并对王家沟原状黄土进行电镜扫描,从微观结构上分析原状黄土具有各向异性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原位状态下黄土各向异性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水平与竖直向应变比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随归一化偏差应力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峰值点随归一化偏差应力呈幂函数递增。提出原状黄土结构强度各向异性几何模型,并给出原状黄土各向异性强度参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电镜扫描 各向异性 几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样方法对木质素改良黄土力学特性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钟秀梅 刘伟 刘钊钊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7-204,共8页
利用加水湿拌和泥浆搅拌2种方法对木质素改良黄土试样先进行均匀混合,后利用静压法在50mm×100mm圆柱形模具中两端压实制备试样,基于三轴仪对不同制样方法下改良土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加水湿拌和泥浆搅拌2种方法对木质素改良黄土试样先进行均匀混合,后利用静压法在50mm×100mm圆柱形模具中两端压实制备试样,基于三轴仪对不同制样方法下改良土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泥浆制样法获得改良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和固结不排水剪切强度值均高于加水湿拌法获得改良土试样强度值。结合扫描电镜试验对不同制样方法下改良土试样细观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木质素改良土,泥浆搅拌法获得的试样中木质素与黄土颗粒形成了新的胶结物和团聚物;而加水湿拌法获得试样中,木质素在土颗粒中仅起到加筋作用,未出现新的胶结物。该结果从微结构角度揭示了2种制样法制备试样的本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改良土 泥浆制样法 扫描电镜 胶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3原状黄土变形过程中的应变速率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鹏 王建华 +3 位作者 孙军杰 王谦 钟秀梅 李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42-50,共9页
为揭示应变速率对黄土体变形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兰州Q3黄土为对象,在不同含水率和围压条件下,系统开展黄土体应变速率效应的三轴试验研究,且以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孔隙压力作为关键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存在应变... 为揭示应变速率对黄土体变形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兰州Q3黄土为对象,在不同含水率和围压条件下,系统开展黄土体应变速率效应的三轴试验研究,且以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孔隙压力作为关键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存在应变软化效应,高应变率促使应变软化的产生,但高含水率、高围压抑制应变软化的产生;应变速率对抗剪强度有显著影响,抗剪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规律,黏聚力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同,应变速率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规律与之相反;应变速率对孔隙压力的增长趋势几乎没有影响,但孔隙压力峰值受应变速率的影响显著,且含水率和围压不同,其变化规律存在差异。Q3原状黄土变形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变速率效应,其对黄土地区工程应用和丰富黄土力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变形 剪切强度 孔隙压力 应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碑塬低角度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特征与机理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柴少峰 王兰民 +4 位作者 王平 郭海涛 夏晓雨 车高凤 王会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65-2574,共10页
在野外调查、勘探与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对1920年海原地震宁夏石碑塬低角度液化滑移启动机理、地貌形成特征、失稳过程及其滑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碑塬低角度液化滑移是1920年海源地震在特殊地层结构及高烈度地... 在野外调查、勘探与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对1920年海原地震宁夏石碑塬低角度液化滑移启动机理、地貌形成特征、失稳过程及其滑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碑塬低角度液化滑移是1920年海源地震在特殊地层结构及高烈度地震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饱和砂质黄土地层的液化滑移;液化滑移过程包括液化启动、抛射加速、滑移堆积等3个阶段,液化滑移具有高速和长距离流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液化启动是大规模滑移的触发机制;高峰值的地震加速度放大及惯性抛射是液化滑移高速远程的驱动机制;特殊的下部隔水层和中部饱和砂质黄土层的地层结构是大规模低角度滑移形成的物理基础;液化程度的差异造成不同层位土体的运移速度差及拉张推挤作用是形成峰谷相间波浪起伏地貌的原因。研究结果对强震作用下低角度黄土地层地震液化滑移灾害机理的认知与该类滑坡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验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碑塬 地震液化 滑移特征 滑移机制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结构的压实黄土抗剪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金莲 钟秀梅 +3 位作者 王谦 刘钊钊 柴少峰 车高凤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0-356,共7页
压实度是填方工程质量验收的主要控制项目之一,较高压实度对改善黄土力学性能效果显著。为全面系统分析压实对黄土抗剪特性的影响规律,更好地揭示较高压实度提高黄土抗剪能力的内在原因,利用室内三轴剪切试验和电镜扫描试验,基于4种不... 压实度是填方工程质量验收的主要控制项目之一,较高压实度对改善黄土力学性能效果显著。为全面系统分析压实对黄土抗剪特性的影响规律,更好地揭示较高压实度提高黄土抗剪能力的内在原因,利用室内三轴剪切试验和电镜扫描试验,基于4种不同压实度,对甘肃省临夏市北塬地区压实黄土的抗剪特性和细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满足双曲线形式,较高压实度对提高黄土体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作用显著;较高压实度通过改变土体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以改善黄土体抗剪特性,主要表现为压实黄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随着压实度的增加由棱边接触、支架镶嵌向面接触逐渐过渡;较高压实度通过改变土体孔隙尺度特征和形态分布以改善土体抗剪特性,主要表现为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孔隙分布范围内微、小孔隙的含量增加,中、大、特大孔隙含量减小,孔隙形状也相对变得圆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度 黄土 抗剪特性 细观结构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荷载作用下黄土阶梯斜坡的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海忠 严武建 +3 位作者 石玉成 卢玉霞 王平 李福秀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0-1089,共10页
为研究黄土阶梯式斜坡的场地效应,选取宝兰客专通渭-秦安某路堤段阶梯式斜坡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测试和数值分析。对测试加速度时程从时域和频域2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列车对各阶梯田的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轨道中心距离... 为研究黄土阶梯式斜坡的场地效应,选取宝兰客专通渭-秦安某路堤段阶梯式斜坡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测试和数值分析。对测试加速度时程从时域和频域2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列车对各阶梯田的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轨道中心距离的增大,振动加速度峰值基本呈衰减趋势,但在第4阶梯田位置出现明显的振动反弹增大;各阶梯田处的加速度峰值和振动加速度级受到列车速度的影响,但由于振动放大区的存在,使得第3~5阶梯田处的加速度峰值在列车速度较小时,达到最大值;通过1/3倍频程分析,振动放大区主要对中心频率为1~10 Hz的成分进行放大。建立路基-地基-阶梯式斜坡模型,研究地基和各阶梯田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对振动的影响,发现在列车荷载和重力耦合作用下,使得各阶梯田边缘位置的最大位移和Mises应力大幅增大;地基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对各阶梯田处的振动都有明显的影响,而阶梯田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只对该阶和相邻前后2阶梯田的振动有影响,对远离该阶梯田处的振动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梯田式斜坡 现场测试 数值计算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列车荷载作用下多年冻土路基长期变形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志坚 陈拓 马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9-934,共6页
在青藏铁路北麓河段选取素填土路基断面开展列车通过实时振动测试,得到车载作用下路基路肩处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将该动力荷载转化为作用在路基表面的等效均布荷载.基于冻土三轴流变实验结果,对典型的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进行了重复列... 在青藏铁路北麓河段选取素填土路基断面开展列车通过实时振动测试,得到车载作用下路基路肩处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将该动力荷载转化为作用在路基表面的等效均布荷载.基于冻土三轴流变实验结果,对典型的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进行了重复列车荷载作用下的蠕变分析,得到了机车荷载作用下冻土路基所产生的长期变形量,量化了该部分变形在路基总变形中所占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机车荷载作用下路基两侧坡脚产生较大的剪应变,并且逐渐向上扩展,垂直方向变形占总变形量的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变形 机车荷载 多年冻土 蠕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回收自平衡法检测装置研发及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建华 杨博 +3 位作者 田文通 苏世林 连博 李建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34-239,共6页
针对传统桩基静载试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发了一种可回收自平衡法桩基承载力检测装置,建立了新型可回收检测结构作用下的试桩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出层状地基中桩身的荷载传递矩阵,并通过实际工程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了理论解析方法... 针对传统桩基静载试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发了一种可回收自平衡法桩基承载力检测装置,建立了新型可回收检测结构作用下的试桩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出层状地基中桩身的荷载传递矩阵,并通过实际工程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了理论解析方法的可靠性。结合现场实测获取的荷载-位移、桩身轴力等数据,探究了该结构的工作机理。结果表明:①该新型结构装配化程度高,测试周期短,能耗低,试验空间要求小,具备推广价值。②理论解析模型得出的桩身轴力、荷载位移曲线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③相对于传统荷载箱测试结构,该新型结构测得承载力精度提高3.5%。因此,该理论模型与新型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具备很大的适用性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自平衡法 层状地基 荷载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