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通化盆地群下白垩统页岩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丹丹 张交东 +5 位作者 周新桂 李世臻 张文浩 刘卫彬 曾秋楠 刘旭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93,I0006,共12页
东北通化盆地群油气勘探程度低,非常规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少,资源潜力不清。以新钻获的3口地质调查井岩心为对象,采用岩心对比、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和岩矿鉴定等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研究通化地区下白垩统泥页岩油气地质条件。结... 东北通化盆地群油气勘探程度低,非常规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少,资源潜力不清。以新钻获的3口地质调查井岩心为对象,采用岩心对比、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和岩矿鉴定等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研究通化地区下白垩统泥页岩油气地质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生油岩具有中等-好的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以Ⅱ型和Ⅰ型为主,局部为Ⅲ型,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泥页岩脆性矿物质量分数分布在27.00%~85.00%之间,平均为51.73%,有利于压裂改造;属于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有机质孔隙、微裂缝、溶蚀孔较发育,颗粒间孔隙、颗粒内孔隙、晶间孔隙次之。生烃基础、存储空间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化盆地群下白垩统具备页岩油气形成和富集的良好地质条件。该结果对东北通化盆地群下白垩统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地质条件 储层特征 孔隙类型 主控因素 下白垩统 通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盆地油气化探指标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田亚 白忠凯 +4 位作者 杨有星 高永进 刘丽红 杜治利 陈夷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04-2425,共22页
武威盆地东部石炭系发育良好烃源岩,油气地质条件良好,具备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油气化探作为该区基础性的油气勘探手段,可为该区石炭系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本文在武威盆地开展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有效性验证试... 武威盆地东部石炭系发育良好烃源岩,油气地质条件良好,具备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油气化探作为该区基础性的油气勘探手段,可为该区石炭系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本文在武威盆地开展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有效性验证试验研究,验证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在武威盆地油气勘查的有效性,查明了油气地球化学各指标分布特征,了解红井凹陷、中卫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及油、气生成的分布、二次运移和富集条件等油气地球化学信息,为该区下一步圈定油气有利靶区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化探 武威盆地 红井凹陷 中卫凹陷 石炭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梁迈 谭先锋 +6 位作者 陈现军 王佳 冉天 王萍 谭东萍 薛伟伟 曾春林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51,共12页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将钻井、录井及实测资料相结合,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方法,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油气地质意义。五峰–龙马溪组页岩野外沉积特征明显,识别度高...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将钻井、录井及实测资料相结合,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方法,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油气地质意义。五峰–龙马溪组页岩野外沉积特征明显,识别度高,厚度60~130m,下部为硅质页岩,向上砂质含量逐渐增加,岩性过渡为泥质粉砂岩。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岩性、沉积构造响应及海平面升降,可将五峰–龙马溪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对称发育,横向上连续性较好,纵向上特征明显;Sq1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沉积一套硅质页岩,Sq2上部开始发育高位体系域沉积,对应为泥质粉砂岩沉积,Sq3下部发育海侵体系域泥岩沉积,Sq4以高位体系域为主,发育泥质陆棚相炭质页岩沉积。五峰–龙马溪组在整个层序充填过程中受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物源主要来自东南缘雪峰古隆起,早期的火山热事件为页岩中大范围硅化现象提供硅质来源的同时,为该时期浮游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促进了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发育,为页岩气富集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页岩气 层序地层 五峰–龙马溪组 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页1井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聪 夏响华 +3 位作者 杨玉茹 白名岗 代峰 熊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4,共9页
我国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高、陆源植物镜质体缺乏,显微组分难以区分,现有镜质体反射率、岩石热解、Tm/Ts等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测试方法难以有效评价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本文以贵州正安地区安页1井志留系龙马溪组页... 我国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高、陆源植物镜质体缺乏,显微组分难以区分,现有镜质体反射率、岩石热解、Tm/Ts等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测试方法难以有效评价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本文以贵州正安地区安页1井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和激光拉曼光谱检测相结合,不依赖于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直接获取高演化页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的拉曼谱图,利用拉曼谱图衍生参数评价高演化页岩的有机质成熟度。结果表明:安页1井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发育着生物结构型、脉状或团块状、自形边界填隙状、他形边界填隙状4种类型有机质,其中自形边界填隙状有机质孔径大于80nm,他形边界填隙状有机质孔径小于60nm,这两种填隙状占比在90%以上,是页岩储层的主体储集空间;4种形态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一致。激光拉曼面扫描取谱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计算的拉曼成熟度主体介于2. 8%~3. 0%,各类型有机质的拉曼成熟度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与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的半定量统计结果一致。该方法为刻画我国高-过成熟度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赋存状态 安页1井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油砂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仝立华 郝国丽 +6 位作者 贺文同 赵晓林 单玄龙 张家强 李锋 徐银波 王洁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28-332,355,共6页
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地区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油砂,累计厚度达7.5 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9.27 m,最大单层厚度3.5 m,埋深在40 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岩屑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 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地区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油砂,累计厚度达7.5 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9.27 m,最大单层厚度3.5 m,埋深在40 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岩屑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经构造抬升运移至侏罗系储层中,并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17.88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侏罗系 成藏模式 提克买克地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地区安场向斜“四层楼”页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翟刚毅 包书景 +5 位作者 庞飞 任收麦 陈科 王玉芳 周志 王胜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中国南方地区从震旦纪到古近纪发育多套烃源岩,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保存条件欠佳。60多年来,除四川、江汉、苏北等盆地外,盆外复杂构造区油气调查始终未获重大发现。文章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和系统的油气成藏条件研... 中国南方地区从震旦纪到古近纪发育多套烃源岩,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保存条件欠佳。60多年来,除四川、江汉、苏北等盆地外,盆外复杂构造区油气调查始终未获重大发现。文章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和系统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黔北安场向斜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热演化程度适中,石牛栏组储集性能较好,向斜翼部逆断层封挡,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油气富集成藏条件。在向斜西翼部署实施的安页1井,在栖霞组、石牛栏组、五峰—龙马溪组和宝塔组获得"四层楼"式油气显示。其中,石牛栏组获得日产超过10×104m3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南方油气勘查的新区、新层系和新类型。安页1井的突破,证实了黔北—渝东南盆外复杂构造区具有常规、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成藏条件,对邻区广泛发育的残留向斜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场向斜 安页1井 页岩气 油气 成藏条件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地区垭紫罗裂陷海槽泥盆系—石炭系页岩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
7
作者 王玉芳 翟刚毅 +6 位作者 石万忠 王劲铸 张家政 康海霞 张云枭 周惠 张舒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66,共19页
相比于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成藏特征,滇黔桂地区页岩气的富集成藏条件更加复杂,目前滇黔桂地区的页岩气勘探程度较低,页岩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不清。基于滇黔桂地区页岩气的基础调查与已有的大量成果,对其泥盆系—... 相比于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成藏特征,滇黔桂地区页岩气的富集成藏条件更加复杂,目前滇黔桂地区的页岩气勘探程度较低,页岩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不清。基于滇黔桂地区页岩气的基础调查与已有的大量成果,对其泥盆系—石炭系页岩的沉积特征、成岩/生烃热演化特征、储集特征、成藏模式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泥盆系—石炭系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主要受控于裂陷海槽,富有机质页岩甜点段主要形成于深水相沉积的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区域性海平面上升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中生物繁殖,产生强大的生物生产力,为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地震剖面解释发现,沿主裂陷槽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受后期构造活动破坏影响大,导致页岩气保存条件变差;而主裂陷槽周缘的次级裂陷槽构造相对稳定,为页岩气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滇黔桂地区泥盆系—石炭系“裂陷槽沉积、深水岩相控烃、次级裂陷槽构造保存”的页岩气富集成藏主控模式,并已通过多口钻井钻探得到证实。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该地区的页岩气有利区优选及参数井钻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桂地区 泥盆系—石炭系 裂陷海槽 次级裂陷槽 富集成藏主控因素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科二井轻烃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对深部油气的指示 被引量:4
8
作者 侯贺晟 张金昌 +10 位作者 张交东 王稳石 杨立伟 肖光武 符伟 苗慧心 徐盛林 曾秋楠 刘旭锋 王丹丹 张文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3-953,共11页
松辽盆地深部油气已成为今后油气战略性接替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松科二井连续取样的6042组103种单体的轻烃组分数据显示,轻烃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分段性,整体可划分为6个区段:Ⅰ段(井段470~10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少,主... 松辽盆地深部油气已成为今后油气战略性接替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松科二井连续取样的6042组103种单体的轻烃组分数据显示,轻烃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分段性,整体可划分为6个区段:Ⅰ段(井段470~10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少,主要以甲烷为主,重烃较低,为浅层低熟油气段。Ⅱ段(井段1000~28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多;甲烷含量中等,重烃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为常规油气段。Ⅲ段(井段2800~332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较少、零散;甲烷含量整体较高,重烃含量与Ⅳ段相似,表明该段气源可能来源于Ⅳ段。Ⅳ段(井段3320~5940 m)罐顶气峰面积大,集中分布在3400~3800 m和5200~5400 m井段,明显高于Ⅲ段和Ⅴ段;为Ⅲ型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Ⅴ段(井段5940~6200 m)罐顶气峰面积、出峰个数低;甲烷和重烃含量较低。Ⅵ段(井段6200~7018 m)出峰个数、罐顶气峰面积低;甲烷含量较高,重烃含量中等,其总体特征与Ⅳ和Ⅴ段不同,推测深部可能存在气源。上述垂向分布特征反映了白垩系、侏罗系和前侏罗系在油气成因类型、成熟度和含气性及其油气来源等具有不同的特征,为松辽盆地深部非常规天然气探索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探测工程 松科二井 轻烃组分 垂向分布 油气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浸泡中阶煤岩力学性能劣化特性及其机制
9
作者 迟焕鹏 毕彩芹 +5 位作者 宛东平 魏呈祥 蔡承政 田守嶒 郑凡石 王天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3-994,共12页
研究煤岩在超临界CO_(2)浸泡后的力学特性对于提高深层煤层气储层压裂效果及实现CO_(2)地质封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轴压缩实验、矿物分析以及孔渗测试,系统研究并揭示超临界CO_(2)浸泡对不同围压下中阶煤岩宏观力学性质的劣化机制。... 研究煤岩在超临界CO_(2)浸泡后的力学特性对于提高深层煤层气储层压裂效果及实现CO_(2)地质封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轴压缩实验、矿物分析以及孔渗测试,系统研究并揭示超临界CO_(2)浸泡对不同围压下中阶煤岩宏观力学性质的劣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经超临界CO_(2)浸泡后,煤岩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初始压密和残余破坏特征,峰值应力明显降低,可有效削弱围压对煤岩强度增强的效应。煤岩达到峰值强度后会迅速发生失稳、被破坏,围压越高,破坏越快。(2)超临界CO_(2)浸泡对煤岩抗压强度的劣化作用较弹性模量更为显著。随着围压的增大,煤岩在超临界CO_(2)浸泡前、后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增大趋势,但其劣化度逐渐降低。在低围压条件下,超临界CO_(2)浸泡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劣化效应尤为突出。(3)超临界CO_(2)浸泡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劣化机制是:超临界CO_(2)与煤岩中的矿物组分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导致碳酸盐矿物被溶蚀,改变煤岩的孔隙结构,促进微观孔隙的发育和扩展,导致煤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显著提升,并造成煤岩表面结构被破坏。(4)与活性水相比,超临界CO_(2)浸泡对煤岩的劣化作用更强;相同围压条件下,超临界CO_(2)对煤岩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劣化度比活性水分别高7.7%~36.7%和1.7%~19.4%;超临界CO_(2)主要通过化学溶蚀作用劣化煤岩力学性质,活性水则以物理分散作用为主导,导致这种作用机制差异的原因在于超临界CO_(2)的渗透能力和化学反应活性更强。研究证实,超临界CO_(2)的化学-物理协同劣化机制可显著降低煤岩强度并提升其渗透性,在黑龙江鸡西盆地深层煤层气试验井应用中,成功降低破裂压力6 MPa,实现煤层气日稳产量达1 000 m3以上。超临界CO_(2)浸泡对煤岩的劣化作用有助于深层煤层气体积压裂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特性 渗透率 孔隙结构 超临界CO_(2) 深层煤层气 鸡西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共享的油气钻井岩心数字分析系统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聪 韩慧萍 +7 位作者 王艳红 方镕慧 陈维堃 李志伟 董虎 田迎春 罗军 张云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99,I0006,I0007,共14页
CT扫描和扫描电镜是获取油气钻井岩心内部结构和成分参数的主要技术。为减少数据获取成本,提升数据共享能力,根据不同分辨率CT扫描和扫描电镜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功能需求,建立基础支撑环境层、数据资源层、分析服务层、应用层分层架构,设... CT扫描和扫描电镜是获取油气钻井岩心内部结构和成分参数的主要技术。为减少数据获取成本,提升数据共享能力,根据不同分辨率CT扫描和扫描电镜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功能需求,建立基础支撑环境层、数据资源层、分析服务层、应用层分层架构,设计岩心数据管理、可视化及综合分析模块,提出基于最大球算法的三维孔隙网络建模和UNet深度学习模型的岩心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研发基于B/S架构的油气钻井岩心数字分析系统。结果表明:岩心数字分析系统能够管理多类型数据,可以高效提供烃源岩评价、储层物性等关键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岩心重复分析和数据孤岛的现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调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数字化 岩心数据 数据服务 油气钻井岩心数字分析系统 最大球算法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中南部大岗地区上白垩统油砂含油性特征
11
作者 仝立华 单玄龙 +5 位作者 张家强 李锋 石磊 李耀华 徐银波 刘衍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4,共12页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油砂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厘清该区中南部白垩系油砂资源特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吉林大岗地区布设了5口油砂调查井和1口水文观测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解释、岩心样品含油率测试等方法开...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油砂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厘清该区中南部白垩系油砂资源特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吉林大岗地区布设了5口油砂调查井和1口水文观测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解释、岩心样品含油率测试等方法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垩系姚家组油砂赋存深度为175~208 m,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最大含油率为16.02%,平均含油率为8.23%。油砂层测井曲线具低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高电阻率和低密度的特征。自上而下对油砂地层划分了4个小层(S1、S2、S3、S4)并开展含油特征分析,纵向上,油砂含油性表现为非均质性,且具有随深度增大含油率逐渐增高的特征,位于储层下部的S3和S4小层平均含油率分别为10.80%和11.40%,达到富矿品位。各小层有效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单层有效厚度为3.10 m,最小单层有效厚度为1.20 m,下部的S3和S4小层的平均有效厚度分别为2.90 m和1.90 m,明显优于上部的S1和S2小层。在油砂发育规模上:S3小层分布面积最大,有效厚度≥2 m的砂体面积约为270 m×160 m,厚度中心位于井区东南,自厚度中心向北西方向厚度有所减薄;S4小层分布面积次之,有效厚度≥2 m的砂体面积约250 m×120 m,厚度中心位于井区中部,平面上呈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布面积大、中间略小的近哑铃状,自厚度中心向北东和南西方向厚度有所减薄。砂体沉积特征受区域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控制,高品质油砂多赋存于分流河道的细砂岩中,特别是位于下部的S3和S4小层具明显的多期叠置河道侧积砂体的沉积形态。总体而言,位于储层下部的S3和S4小层表现为高含油率、有效厚度大、展布面积可观的油砂赋存特征,是该区高品质油砂的主力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含油性特征 松辽盆地 西部斜坡带 大岗地区 上白垩统 姚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模拟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美俊 刘晓强 +4 位作者 韩秋雅 肖洪 方镕慧 何大祥 高志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9-930,共12页
分子模拟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分子微观结构、计算体系宏观性质,可以直观再现基于分子和原子水平的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化学反应过程,具有研究变量可控、效率高、周期短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现已逐渐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领域。... 分子模拟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分子微观结构、计算体系宏观性质,可以直观再现基于分子和原子水平的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化学反应过程,具有研究变量可控、效率高、周期短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现已逐渐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系统总结了分子模拟技术在煤层气吸附机理、页岩气和页岩油吸附、有机质热成熟度评价分子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石油运移方向示踪分子地球化学指标建立、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中原油裂解机理等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子模拟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在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深层-超深层有机质生烃机理、油气运移和成藏等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成熟度指标 生烃机理 油气运移 页岩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模拟 油气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陆区大地热流测量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7 位作者 姜光政 胡圣标 张薇 蔺文静 刘金辉 张心勇 屈泽伟 廖传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0,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大片测点空白,提高了东部地区热流测点密度,同时将高质量测点数据占比提升至86.3%,较历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在覆盖范围、测点密度、数据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依托以上热流数据统计得出我国陆区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3.8 mW/m^(2),高于第四次汇编时的全国平均值,其中大部分一级、二级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均有提高,青藏高原各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则相对降低。典型地热系统热流数据统计显示,高热流背景的存在可明显提高传导型地热资源的分布范围与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显示温度,但不是两类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因素。基于最新成果,对青藏高原低热流区域范围增大、华北平原早期热流“高估”、长白山热流指示岩浆囊存在等现象与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我国现有热流测点仍相对较少,随着大地热流值测量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规范以及测点数量质量与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提升,以往对各区域地热分布特征的定性与定量认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以上成果加深了对全国及各区域地热背景的认识,可为区域地热基础研究及资源勘查提供更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中国陆区 传导型地热资源 对流型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有利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世臻 周志 +10 位作者 李飞 沈斌 徐秋晨 宋腾 张小涛 杨晓光 胡才志 王超 魏思宇 王昱荦 卢妍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页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含气性和保存条件,明确了大隆组海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二叠世大隆期,该区发育深水台盆相沉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10~60 m,现今埋深具有盆内埋深大、盆外埋深浅的特征;②大隆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一段以硅质页岩为主,二段岩性较为复杂,三段以混合质页岩为主,测井响应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补偿中子、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低密度、电阻率向底部逐渐降低的“三高两低一降”特征;③大隆组页岩脆性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平均值分别为40.58%和23.76%,储集空间分为孔隙(有机质孔、矿物颗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裂缝(矿物层间缝、有机质与矿物间缝、有机质内裂缝)2大类7种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径分布呈现“四峰”特征,孔体积集中介于1~10 nm和500~5000 nm两个孔径区间;④大隆组有机质丰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Ⅱ2型为辅,有机质孔发育;⑤大隆组页岩具有较高的含气量,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封闭作用;盆内受构造抬升剥蚀和断裂影响小,保存条件整体较好,盆外残留向斜核部保存条件较好。结论认为:①大隆组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在盆地内发育5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5500 km^(2),可加快勘探评价节奏;②在盆外发育7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6700 km^(2),应优选残留面积大的有利区开展风险勘探,寻找新的突破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页岩气 新领域 鄂西—渝东地区 上二叠统 大隆组 富集地质条件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地区石炭系页岩气钻井工程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虎 迟焕鹏 +2 位作者 王胜建 岳伟民 孟祥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15,共7页
黔西地区石炭系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风险和难点多,导致钻探工作面临很大挑战。根据该地区获得的地质资料,结合区内多口页岩气井的钻井工程实践,分析该地区存在以下钻井工程难点:浅表层溶洞、裂缝发育导致钻井漏失严重,打屋坝组目的层泥页... 黔西地区石炭系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风险和难点多,导致钻探工作面临很大挑战。根据该地区获得的地质资料,结合区内多口页岩气井的钻井工程实践,分析该地区存在以下钻井工程难点:浅表层溶洞、裂缝发育导致钻井漏失严重,打屋坝组目的层泥页岩段井壁易垮塌失稳,气层和裂缝发育层共存,部分地区含硫化氢,安全钻进风险高等。针对以上难点,提出了钻前浅表溶洞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三开”井身结构优化设计、钻井设备优选和优快钻井等技术或方法。最后建议开展石炭系打屋坝组“漏、溢、塌”耦合作用机理研究,形成黔西地区页岩气钻井适应性工程技术体系,为实现该地区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漏 井壁稳定 井身结构 跟管钻井 石炭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早古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以柯坪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鹍鹏 刘亚雷 +6 位作者 周新桂 刘成鑫 成艳 段野 白忠凯 张远银 苗苗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8-1257,共10页
柯坪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早期由于三维地震资料匮乏,没有发现早古生代的断裂构造。本文以柯坪南地区为例,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从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对柯坪断隆早古生代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柯坪南地区... 柯坪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早期由于三维地震资料匮乏,没有发现早古生代的断裂构造。本文以柯坪南地区为例,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从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对柯坪断隆早古生代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柯坪南地区早古生代断裂构造发育,以中寒武世盐岩为滑脱面,分为盐上及盐下两套构造变形层。盐下构造层以早期基底卷入变形为主,断裂形成时间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该期断裂控制早期北西向构造的展布。盐上构造层受喜山期构造影响,以中寒武世盐岩层为滑脱面,盖层滑脱作用对早期构造有所改造,但部分早期原生构造仍得以保留。中寒武世盐岩滑脱面以下未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原生构造为该地区下步油气资源勘探最有利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断裂构造 后期改造 原生构造 柯坪断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安场向斜常压页岩气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龙 吴松 +3 位作者 李刚权 王胜建 薛宗安 孟祥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黔北地区钻探揭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已在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表现出不同井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需进一步明确。基于黔北地区安场向斜6口直导眼井的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及生... 黔北地区钻探揭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已在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表现出不同井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需进一步明确。基于黔北地区安场向斜6口直导眼井的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及生产数据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黔北地区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碳质页岩。储层矿物组分主要为石英,平均为58.66%,黏土矿物次之。总体脆性矿物含量高,龙马溪组一段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77.19%,龙马溪组一段上部脆性矿物含量明显低于下部。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气层储集类型丰富,主要为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实测孔隙度平均为3.46%,渗透率平均为0.0022mD,总体表现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有机质类型为Ⅰ型,为高成熟度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4.58%,总含气量平均为4.85m^(3)/t。进一步分析认为,黔北地区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时期有利的贫氧到缺氧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奠定了基础,有机质孔的大量发育为储层发育提供了保障,良好的保存条件对页岩气的富集成藏起着关键性作用,压力系数是页岩气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系大隆组——一个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层系
18
作者 李世臻 杨晓光 +6 位作者 徐秋晨 李飞 宋腾 李浩涵 魏思宇 王超 王昱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3-254,共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近10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成为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近10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深刻改变了全球能源供给格局(赵文智等,2020;邹才能等,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大隆组 页岩气 鄂西—渝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拉湖地区低频可控震源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田玉昆 李桂林 +6 位作者 刘晖 祝有海 马彦彦 李娟 周惠 王德润 王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287-4296,共10页
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漠河地区.由于永久冻土层的存在,地震勘探很难获得高品质的资料,给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带来了诸多困难.为解决冻土层对地震信号的衰减问题,在哈拉湖地区采用低频可控震源进行地震资料采集试验,通... 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漠河地区.由于永久冻土层的存在,地震勘探很难获得高品质的资料,给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带来了诸多困难.为解决冻土层对地震信号的衰减问题,在哈拉湖地区采用低频可控震源进行地震资料采集试验,通过提高覆盖次数,获得了较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在高质量地震资料基础上,进行精细速度分析,获得了较准确的叠加速度谱资料;然后以层速度剖面为基础建立正演模型,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正演模拟研究;最后利用叠后偏移地震数据进行地震属性分析.通过正演模拟和地震属性综合研究,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速度突变和空白反射带可作为哈拉湖地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识别的敏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低频可控震源 冻土区 纵波速度 地震属性 哈拉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楚雄盆地西部高精度重磁电特征及基底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聪 石砥石 +4 位作者 张子亚 陈科 苑坤 乔计花 彭芳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3-871,共9页
楚雄盆地是滇黔桂地区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进展缓慢,关键问题是基底和沉积盖层展布不清。重磁电是认识和了解盆地基底展布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楚雄盆地西部实施2条区域重磁电测线,并对其进行基底结构的综合解译。结果表明:... 楚雄盆地是滇黔桂地区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进展缓慢,关键问题是基底和沉积盖层展布不清。重磁电是认识和了解盆地基底展布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楚雄盆地西部实施2条区域重磁电测线,并对其进行基底结构的综合解译。结果表明:楚雄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底界的最大埋藏深度为7km,盆地总体走向北西,结晶基底在平川、云南驿、红河断裂以东,猛虎、舍资一线以西地区深度最大为9km;在大姚县和南华县之间形成楚雄盆地最大的磁基底凹陷区,面积达到1 200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结构 重力 磁力 大地电磁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