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45年来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银国 陈建文 +9 位作者 龚建明 梁杰 廖晶 王建强 杨长清 赵青芳 孙晶 杨传胜 雷宝华 袁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共22页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青岛所)自1979年重建始,便开启了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序幕。45年来,青岛所持续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黄东...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青岛所)自1979年重建始,便开启了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序幕。45年来,青岛所持续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黄东海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海域和海丝路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并于2019和2021年开展了2个航次的北印度洋重点海域联合地质科学考查。本文回顾了45年以来青岛所海域油气调查与研究历史,梳理了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介绍了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技术、东部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新认识、印度扇近海盆地的科学考查发现与认识、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形势与战略性方向,梳理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展望了油气调查主要领域和方向,这对进一步摸清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服务海域油气矿政管理和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新区新层系 油气资源调查 战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质工作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斌 徐刚 +9 位作者 周良勇 赵广明 曹珂 高茂生 叶思源 刘健 侯国华 段晓勇 陈小英 印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9,共17页
海岸带是地球多圈层交互带内地质作用最活跃、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是开展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自建所以来,一直按照支撑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 海岸带是地球多圈层交互带内地质作用最活跃、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是开展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自建所以来,一直按照支撑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快速发展、蓬勃发展3个阶段。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工作的主要牵头单位之一,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辽东湾、渤海湾西岸、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山东半岛、江苏沿岸、长江三角洲、闽浙沿岸等海岸带地区开展了重大比例尺的调查,大幅提高了我国海岸带调查程度,提升了海岸带基础地质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了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大力加强海岸带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加快建设海岸带地质综合监测体系,快速提升海岸带工作公益服务水平,推动海岸带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发展历程 主要成果 工作展望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对中国的启示
3
作者 陈建文 骆迪 +4 位作者 袁勇 李清 赵化淋 王建强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沿海地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的解剖认为,中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下一步示范工程选址应重视目标级和场地级封存潜力评价,... 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沿海地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的解剖认为,中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下一步示范工程选址应重视目标级和场地级封存潜力评价,针对不同条件开展分类选址,并将地质风险监测贯穿示范工程始终。结合中国海域不同盆地CO_(2)地质封存源汇匹配性和施工条件提出:海上油气田CO_(2)伴生气咸水层封存项目是优先示范项目,CO_(2)驱油气与封存协同项目具有现实应用价值,枯竭油气藏封存项目是示范工程的重要选择,全链条规模化海上咸水层封存项目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碳封存 咸水层 枯竭油气藏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展与成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段晓勇 印萍 +1 位作者 曹珂 谢永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92,共5页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东部,为中国第一大群岛。该区域海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海岛间最大水深达120 m。水动力环境复杂多变,最大潮差约8 m,特别是受多岛环境影响,潮流场复杂多变,最大瞬时潮流流速近5 m/s,受...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东部,为中国第一大群岛。该区域海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海岛间最大水深达120 m。水动力环境复杂多变,最大潮差约8 m,特别是受多岛环境影响,潮流场复杂多变,最大瞬时潮流流速近5 m/s,受台风和风暴潮影响显著。同时,该区域也是巨量长江入海物质运移的必经之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研究区海底滑坡、海底侵蚀、海底浅层气等相关的海洋地质灾害问题多发、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环境 中国地质调查局 海底地形 最大潮差 进展与成果 海底滑坡 最大水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威北极光项目进展及其对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启示
5
作者 骆迪 陈建文 +3 位作者 袁勇 李清 梁杰 赵化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源捕集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或船舶运输至封存点,并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从而实现与大气永久隔离的过程。海...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源捕集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或船舶运输至封存点,并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从而实现与大气永久隔离的过程。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具有封存潜力大、安全性高、环境风险小的特点,受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挪威作为最早开始商业应用的欧洲国家,已成功实施了Sleipner等商业应用项目。2021年3月,挪威政府正式批准了北极光项目,是全球首个获批的二氧化碳跨境运输并实施海底地质封存的项目,对于推动中国封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北极光项目的概况和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旨在为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事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有效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挪威 北极光 安全稳定性评价 脱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滨海基岩地区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
6
作者 王蜜蕾 董杰 +6 位作者 徐刚 宋维宇 薛碧颖 邹亮 付佳妮 邢淑晓 窦衍光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9,共15页
青岛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亟需高效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摸清青岛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地质调查实测数据和收集的工程地质勘察数... 青岛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亟需高效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摸清青岛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地质调查实测数据和收集的工程地质勘察数据资料,对青岛区域构造、地貌、断裂、岩土体结构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梳理总结,并对其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进行详细概述。结果表明,青岛市岩土体结构受基岩严格控制,影响着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其中岩体可划分为4类,第四系盖层可划分12层。基于数据构建的青岛市立体地质结构模型显示,下地壳的顶部埋深约12 km,上部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层范围为0~60 m,地表关键层的三维工程地质模型直观地展示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便于提高对青岛市地质环境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地质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模型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方中华 陆凯 +4 位作者 杨源 冯京 于得水 秦轲 尉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9,共8页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是揭示海底地形地貌和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发展历程,在整理中国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海洋经济建...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是揭示海底地形地貌和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发展历程,在整理中国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利用对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此外,对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 地形地貌 地层探测 发展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磊 林学辉 +23 位作者 张媛媛 贺行良 徐婷婷 张剑 王飞飞 梁源 任宏波 辛文彩 朱志刚 张道来 李凤 宋晓云 李秋馀 武华杰 何乐龙 闫大伟 姜学钧 江云水 宁泽 路晶芳 王红 李嘉佩 王云 周一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70,共18页
实验测试处在数据获取的“第一线”,承担着准确支撑科研论述的重要使命,是海洋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现已建成专业学科比较齐全、海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测试室,检测... 实验测试处在数据获取的“第一线”,承担着准确支撑科研论述的重要使命,是海洋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现已建成专业学科比较齐全、海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测试室,检测项目涵盖无机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分析、碎屑矿物鉴定、薄岩石片鉴定、黏土矿物定量分析、粒度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释光测年、微古鉴定和岩芯管理等十多个专业类型。实验室在完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等新领域技术与服务对接的同时,结合深海、极地、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等科研项目设置的测试任务及研究内容,开展创新机制探索改革,持续形成高水平论文和创新型专利成果,不断满足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和海洋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对分析测试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测试技术 海洋地球化学分析 地质年代分析 岩石矿物分析 微体古生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国辉 魏合龙 +5 位作者 孙记红 王诏 林文荣 刘京鹏 李刚 严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1,共11页
回顾了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历程,介绍了海洋地质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框架,归纳总结了20年来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在海洋地质信息技术标准、网络体系、数据资源建设、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海洋地质调查全流程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认为海洋... 回顾了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历程,介绍了海洋地质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框架,归纳总结了20年来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在海洋地质信息技术标准、网络体系、数据资源建设、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海洋地质调查全流程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认为海洋地质信息化成果丰硕,为海洋地质工作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当前海洋地质信息化存在的人员融合力度不足、感知设备不足、对成果的快速产出支撑力度不足、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海洋地质信息化工作今后应加强观念转变、落实行动促进人员深度融合、加强感知-计算-分析能力、拓展全流程软件生态、推进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信息化 发展历程 发展方向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区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陆凯 褚宏宪 +6 位作者 孙军 李攀峰 赵铁虎 虞义勇 梅赛 冯京 方中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7-297,共11页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侧扫声呐、表层地质取样、地质钻探等调查手段,查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及分布、地层结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地应力等基础地质特征,归纳总结海底浅表层地...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侧扫声呐、表层地质取样、地质钻探等调查手段,查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及分布、地层结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地应力等基础地质特征,归纳总结海底浅表层地质灾害、第四纪地层格架与古环境演化、阐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主要进展成果。渤海海峡活动断裂较为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壳稳定性评价属于不稳定区域,东侧北黄海盆地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西部渤海盆地区域和海峡区南部区域稳定性较差。渤海海峡最新调查成果为跨海通道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为国家重大涉海工程提供防灾减灾服务,为渤海地区古气候与环境演变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 地层结构 活动断裂 地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集成及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勇 李学杰 +1 位作者 尚鲁宁 梅西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1期72-72,共1页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航遥中心共同组队实施的“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集成及应用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1.
关键词 区域地质调查 中国海域 海洋地质研究所 沉积演化 油气资源 重大进展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建文 王嘹亮 +11 位作者 王平康 袁勇 曹珂 付玉通 陆东宇 杨长清 李慧君 王建强 张银国 龚建明 孙晶 赵化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14,共17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碳排放源或油气开发过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废弃或开发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离的过程。因远离...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碳排放源或油气开发过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废弃或开发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离的过程。因远离人类居住地且有海水覆盖、具有“安全性高、环境风险小”特点,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受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基本地质条件基础上,采用创新的模型体积法评价了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研究表明,我国海域沉积盆地新生界厚度大,地壳稳定性较好,具有中低地温场特征,发育多套储碳-封盖组合,构造地层圈闭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优越、咸水层封存潜力巨大。这将为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区带评价和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对我国沿海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和离岸碳封存示范工程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 模型体积法 咸水层 封存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计量:中国海洋地质40年发展历程与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圣洁 周立君 孙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共14页
中国的海洋地质学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此后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缓慢积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地质才有了快速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利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出版的全部文献资源,对过去4... 中国的海洋地质学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此后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缓慢积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地质才有了快速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利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出版的全部文献资源,对过去40年海洋地质学开展科学计量,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共词分析、知识图谱等方法,获得关键词测量的各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①过去40年,全部载文篇均新增关键词、年度载文红点指标(RPF)保持稳定,显示出中国海洋地质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15~20年;②根据“高频关键词集合”,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热点分别是中国近海、西太平洋、两极部分海域,热点学科领域有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质、构造地质、陆架第四纪地质、近海盆地油气地质、古气候与全球变化等;③根据“突变关键词”的组成,中国海洋地质研究前沿集中在以天然气水合物为主的新能源地质、以板块俯冲机制为核心的西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以中—古生代为目标的深水深层油气;此外,印度洋中脊及相邻海域的资源与环境研究也是一个最新增长点。学科的发展遵循从积累到爆发再到成熟的循环过程,但在过去40年的研究里,很遗憾没有发现中国海洋地质学科革命的转折点。从地球科学的基本发展规律来看,研究区域的不断扩大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调查方法的更新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从细分学科领域来看,中国海洋地质各学科分支均包含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且随着时间不断出现交替变化,这种从前沿到热点最终沉淀为学科基础知识的演化模式,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科评价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研究热点 关键词词频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馨蕊 梁杰 +5 位作者 李清 袁勇 陈建文 骆迪 赵化淋 宋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共18页
针对全球变暖问题,众多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的协定为后续碳排放和控制气温上升提供了新思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处理过度排放CO_(2)的方法之一。作为CO_(2)封存方法之一,咸... 针对全球变暖问题,众多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的协定为后续碳排放和控制气温上升提供了新思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处理过度排放CO_(2)的方法之一。作为CO_(2)封存方法之一,咸水层封存具有储层分布广、与碳排放源匹配性好、封存潜力大、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本文从咸水层封存中的构造、毛细管、溶解和矿化封存这4种主要机理出发,从盖层地质条件、储层物性参数、CO_(2)纯度、封存操作4种主控因素入手,结合全球应用咸水层进行CO_(2)封存的工程项目案例,通过分析和对比全球咸水层封存项目实施的地质构造背景、封存过程、封存潜力以及环境监测方法等,总结适宜CO_(2)封存的地点和合适的监测机制,以期为中国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地质封存 咸水层 CO_(2)封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船艇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方中华 褚宏宪 +1 位作者 冯京 杨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3期72-77,共6页
近年来,在海洋地质调查中无人船艇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对无人船艇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无人船艇在海洋地质调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无人船艇搭载地质调查作业系... 近年来,在海洋地质调查中无人船艇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对无人船艇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无人船艇在海洋地质调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无人船艇搭载地质调查作业系统作为一种新的调查技术和作业方法,已经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崭露头角,未来这种智能化的水上作业模式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船艇 地质调查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体系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世兴 孙运宝 +9 位作者 曹红 耿威 陈唯 张喜林 张栋 徐翠玲 陈烨 周渝程 吕泰衡 孙治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迅速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巨大的能源潜力,已成为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热点,而其中的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埋藏浅、易开采、环境敏感等诸多特点备受关注。本... 在全球能源结构迅速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巨大的能源潜力,已成为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热点,而其中的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埋藏浅、易开采、环境敏感等诸多特点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当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体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了其成藏过程中的地质作用、气体来源、运移通道、储层特征等关键控制因素,阐明了全球典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碳循环和深海生境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水合物产业化的重要前景,最后展望了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希望能引起公众和学界对这种特殊类型能源的重视,从而加强全社会对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关注与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条件 环境效应 冷泉系统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碳酸盐岩电性结构海洋CSEM探测方法研究
17
作者 段双敏 李予国 +1 位作者 吴志强 裴建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5-1566,共12页
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由陆相中、新生界和震旦系至中、下三叠统(青龙灰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构成,高速碳酸盐岩地层对地震波形成强屏蔽作用,导致地震反射成像不清晰,因而目前对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特征和结构认识还存在分歧.本文... 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由陆相中、新生界和震旦系至中、下三叠统(青龙灰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构成,高速碳酸盐岩地层对地震波形成强屏蔽作用,导致地震反射成像不清晰,因而目前对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特征和结构认识还存在分歧.本文利用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探测技术对南黄海中部隆起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电阻率成像,分析与海水运动相关的电磁噪声特征,探讨海水运动对观测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由海水运动造成的发射源方位变化可以解释电磁场振幅曲线的震荡现象.通过海洋CSEM数据二维反演获得了研究区电阻率结构,电阻率结构和地震反射剖面具有一致性,浅部低阻与第四系和新近系未固结沉积层以及破碎带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深部高阻可能揭示了海相碳酸岩盐地层的分布,结合地震、测井和电阻率反演结果,推测海相碳酸盐岩厚度超过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CSEM 南黄海 海相碳酸盐岩 海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发展趋势探讨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杨慧良 陆凯 褚宏宪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9期1-5,共5页
详细总结了海洋地质调查和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的发展状况、适用范围、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阐述了海洋地质调查取样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向可视化、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水下动力定位方向发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发展趋... 详细总结了海洋地质调查和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的发展状况、适用范围、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阐述了海洋地质调查取样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向可视化、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水下动力定位方向发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由近海探测技术向深远海探测技术发展,由船载探测技术向近海底、原位观测技术发展,由单一探测技术向集成化、精细化探测技术、多方位立体式综合调查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调查 探测技术 多道地震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探索与理论技术创新——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窦衍光 印萍 +13 位作者 陈斌 薛碧颖 王蜜蕾 邹亮 胡睿 徐刚 岳保静 宋维宇 林曦 董杰 付佳妮 徐锐 何松 林琴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在服务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论证、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实现了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强化城市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作用,加强监测预警与实现多网融合,有效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是青岛城市地质调查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滨海基岩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资源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浅层气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晓勇 印萍 +4 位作者 谢永清 曹珂 仇建东 李梅娜 李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6,共14页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和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近海沉积物中的浅层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导致的灾害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气候影响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但目前为止对浅层气仍然缺乏系统的认识。在此对浅层气相关的主要认识进行了全面梳理,...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和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近海沉积物中的浅层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导致的灾害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气候影响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但目前为止对浅层气仍然缺乏系统的认识。在此对浅层气相关的主要认识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形成机理、存在形式、调查技术方法、分布特征、控制因素、主要危害等,以期为后续相关调查、理论研究和减灾防灾技术研发提供支撑。沿海三角洲平原第四纪下切河谷中充填的砂体和近海全新世细颗粒沉积物中普遍存在浅层气,以气包、分散气泡或溶解气的形式存在,近海大部分地区的浅层气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含气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声速、声衰减等)、孔隙水化学组成(如SO_(4)^(2-)、溶解气含量)会发生明显改变,这是支撑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浅层气的存在会改变土体力学特性,对工程建设造成较大危害;同时沉积物中的甲烷也会逸出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基于对现有成果的总结,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底浅层气形成机理、运移特性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方面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形成机理 分布特征 调查方法 危害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