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斜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阿尔金造山带红柳沟地区基性岩成因
1
作者 李艳广 霍金晶 +1 位作者 孙国超 李猛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2-368,共17页
诸多证据表明阿尔金地块有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然而,该地区此前并未见有关板内性质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报道。阿尔金造山带红柳沟地区出露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采用LA-ICPMS、XRF、ICP-MS和MC-ICP-MS等技术手段对其中... 诸多证据表明阿尔金地块有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然而,该地区此前并未见有关板内性质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报道。阿尔金造山带红柳沟地区出露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采用LA-ICPMS、XRF、ICP-MS和MC-ICP-MS等技术手段对其中的基性岩组分进行了斜锆石U-Pb定年研究、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的侵位年龄为748±87Ma,岩石化学属性属于拉班玄武岩。Zr/Sm比值为26~33,Zr/Y比值为3.2~5.5,显示出板内玄武岩的元素特征。La、Ba、Nb、Zr、Th等元素特征显示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流体的改造。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该基性岩浆源于软流圈地幔低程度(<5%)的部分熔融,源区贫石榴石(<1%)。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阿尔金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与前人在华南和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与Rodimia超大陆裂解相关的基性岩相比,本次报道的红柳沟基性岩形成时代相近,岩石地球化学属性类似,很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斜锆石 基性岩 RODINIA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晓峰 隋清霖 +6 位作者 尤敏鑫 胡朝斌 查显锋 李猛 任广利 李婷 杨敏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20,共15页
针对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水、源区不均一、弧岩浆元素特征以及矿床中的硫来源多样的特征,前人提出其成矿动力学模式主要包括地幔柱叠加造山带、板块俯冲和地幔柱相互作用、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碰... 针对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水、源区不均一、弧岩浆元素特征以及矿床中的硫来源多样的特征,前人提出其成矿动力学模式主要包括地幔柱叠加造山带、板块俯冲和地幔柱相互作用、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碰撞伸展阶段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地幔共同作用以及板块断裂引起软流圈地幔上涌减压熔融等多种观点。纵观地球演化历史,经历多期次造山作用,但并不是所有造山带均形成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因此,造山带中能够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的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明晰。基于上述模式均指向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均来源于俯冲交代地幔源区,形成时限滞后于俯冲峰期的研究结果和地质事实,笔者提出了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两阶段成矿动力学模式。第一阶段:俯冲期内地幔橄榄岩被俯冲板片形成的硅质熔体交代,交代过程中,俯冲熔体导致Ni等元素从橄榄石中释放以及自身携带硫的释放,从而形成含有斜方辉石和镍硫化物的辉石岩为主地幔源区。第二阶段:俯冲碰撞期结束后,富集辉石和镍硫化物地幔通过拆沉方式进入软流圈地幔发生再次熔融,熔融条件转变成近似无水条件,镁铁质岩浆会分异形成富集亲铜元素形成的硫化物堆晶或岩浆硫化物矿床。区域上深大断裂、韧性剪切带和缝合带作为岩浆通道,是母岩浆脱离熔融源区后岩浆过程的富集通道,源区和岩浆过程共同作用形成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熔体交代 岩石圈拆沉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马鬃山泥盆纪花岗岩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制约
3
作者 余吉远 王国强 +3 位作者 计波 卜涛 李婷 过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北山造山带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其构造演化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前人对该地区泥盆纪大地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源于对地质证据的不同解读和理论模型的差异。通过对该地区马鬃山泥盆纪花... 北山造山带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其构造演化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前人对该地区泥盆纪大地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源于对地质证据的不同解读和理论模型的差异。通过对该地区马鬃山泥盆纪花岗岩的详细分析,发现这些岩石具有显著的富K、贫Na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熔融过程。此外,这些岩石还显示出过铝质花岗岩的特性,这通常与特定的构造环境和源区成分有关。在稀土元素分布上,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明显分异,以及轻微的Eu异常,进一步指示了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的复杂行为。该岩体相对富含Cs、Rb、Ba、Th、U和K等元素,而相对缺乏Nb、Ta、P和Ti等元素。利用LA-ICP-MS对锆石进行U-Pb定年分析,获得(396.3±3.5)Ma的年龄数据,说明岩体形成于早泥盆世。源区岩石主要由杂砂岩组成,可能指示了岩浆源区的沉积岩成分。马鬃山二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被确定为S型花岗岩,这类岩石通常与陆壳的重熔作用有关,其形成与地质历史上的同碰撞—后碰撞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北山造山带的俯冲作用在早泥盆世已经结束,区域地质构造已经从俯冲阶段过渡到后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演化 地球化学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成因 泥盆纪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压离子色谱仪自动分离纯化地质样品中的锂
4
作者 杨旖旎 汪双双 +4 位作者 魏小燕 李艳广 黎卫亮 靳梦琪 焦鑫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4,共15页
利用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准确测定的前提是Li与其他元素(特别是Na)的完全分离,以避免同质异位素干扰和基体效应,并且回收率需要接近100%。多位学者对淋洗液种类、树脂种类、树脂粒度、柱管尺寸和树脂体积等进行交叉组合,提出了不少传... 利用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准确测定的前提是Li与其他元素(特别是Na)的完全分离,以避免同质异位素干扰和基体效应,并且回收率需要接近100%。多位学者对淋洗液种类、树脂种类、树脂粒度、柱管尺寸和树脂体积等进行交叉组合,提出了不少传统手工过柱Li同位素分离纯化方法,回收率达100%,但耗时1天或2天不等,流程繁琐。高压离子色谱仪在同位素分离纯化应用中,具有一次分离到位、分离时间短、在线量化分离组分的含量和纯度等优势,已成为同位素分离纯化的新趋势;但高压离子色谱仪同位素分离纯化应用案例报道中缺乏对高压离子色谱仪淋洗过程的系统研究,导致该分离方法应用有限。本文从同位素分离纯化角度,设计了多组条件实验,系统探索了高压离子色谱仪阳离子色谱柱的酸耐受性、载荷能力以及基体效应,并针对Li同位素,获得最佳淋洗条件,从而建立了利用高压离子色谱仪自动分离纯化Li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S16阳离子色谱柱对样品溶液的酸度要求高(<50mmol/L),但载荷能力大(允许上样量为500ng/g的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2.5μg/g的K-Na-Ca-Mg溶液,1.5mL),且基体效应不明显(50μg/g的K、Na、Ca、Mg,500ng/g的Fe以及500ng/g的Al加入对元素出峰位置没有影响)。本文通过优化样品溶样步骤,使样品溶液酸度降到30mmol/L,同时优化淋洗条件(淋洗液浓度30mmol/L,色谱柱流速1mL/min,温度60℃),25min内完成Li的分离纯化。对4个国家地质标准物质(GBW07333、GBW07103、GBW07159和GBW07180)进行Li分离纯化,Li的回收率达99.3%以上,空白低于传统手工过柱方法,分离纯化的Li量也能满足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分析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同位素 高压离子色谱仪 阳离子色谱柱 酸耐受性 载荷能力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红石岗南地区隐伏地质体磁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隆 杜辉 +4 位作者 唐小平 刘生荣 王亚磊 荆德龙 李倩宇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近些年,金属矿产勘查重点逐渐向岩体未出露的覆盖区隐伏矿床转移,但是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由于覆盖层较厚很难得到地下异常体信息。位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的红石岗一带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1∶5万航磁和重力资... 近些年,金属矿产勘查重点逐渐向岩体未出露的覆盖区隐伏矿床转移,但是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由于覆盖层较厚很难得到地下异常体信息。位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的红石岗一带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1∶5万航磁和重力资料显示其南部第四系覆盖区分布一高磁高重力套合异常,目前对该异常尚未开展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红石岗南调查区进行了高精度地面磁测工作,采用磁异常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归一化总梯度法、二维剖面模拟和三维磁异常反演方法对该区域内隐伏异常体进行初步勘探研究,发现调查区内存在的5处显著磁异常,隐伏异常体的平均磁化率约6000×10-5 SI,埋深约200~300 m,存在5个主要的小异常体,走向为近SW-NE向,岩层向北侧倾斜。结合地质资料和岩石物性判断,该处异常体可能是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且磁化率较高。同时,利用磁异常指出与前人推断位置一致的近SWNE向黄山-镜儿泉深大断层和调查区内的次级断裂,可为铜镍矿床提供有利的成矿环境。因此,红石岗南调查区的隐伏异常体存在较大的铜镍矿找矿潜力,同时本研究为后续在该区域所开展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可信的地球物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法勘探 隐伏异常体 二维剖面模拟 三维反演 红石岗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安山岩构造环境判别研究
6
作者 刘欣雨 张成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2-511,共20页
准确识别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对揭示地质历史和板块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安山岩传统上被视为弧环境的指示剂,然而大数据研究表明其构造环境属性具有多样性。本文基于GEOROC和PetDB数据库全面整理了新生代洋中脊安山岩(MORA)、洋岛安... 准确识别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对揭示地质历史和板块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安山岩传统上被视为弧环境的指示剂,然而大数据研究表明其构造环境属性具有多样性。本文基于GEOROC和PetDB数据库全面整理了新生代洋中脊安山岩(MORA)、洋岛安山岩(OIA)、大洋弧安山岩(OAA)、大陆弧安山岩(CAA)和大陆裂谷安山岩(CRA)数据。根据数据降维可视化结果,采用数据挖掘分步构筑了3组安山岩构造环境判别图:大洋-大陆安山岩、MORA-OIA-OAA和CAA-CRA判别图,并通过中生代样品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是不同性质地幔源区的主要判别标志,P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大洋和大陆环境,这些元素在判别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结合多种地质证据的全面分析,将提升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构造环境 交叠率 判别图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国强 李向民 +3 位作者 徐学义 余吉远 武鹏 计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1,共11页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各蛇绿混杂岩带单独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划分的证据依然不足。以客观表达目标地质体为主的北山各蛇绿岩带的地质调查程度制约了蛇绿岩的识别、形成、就位时代、各洋盆之间演化关系及构造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建议未来区内的深入研究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应采取如下关键手段:开展各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的精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构造演化 形成时代 古生代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回顾与展望(1962~2022)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国强 陈隽璐 +2 位作者 计文化 高晓峰 辜平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3,共16页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是地质工作的根基,通过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可持续深化对西北地区多圈层交互作用过程的认识,破解西北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升对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是地质工作的根基,通过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可持续深化对西北地区多圈层交互作用过程的认识,破解西北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升对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水平。笔者在回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60年来在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板块构造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海相火山岩与成矿、中国及邻区板内火山作用、新生代风成堆积与古气候、埃迪卡拉纪和奥陶纪—志留纪古生物、大陆边缘系统、区域综合编图等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基础地质支撑服务资源环境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诸多创新性方法、理论成果和重大进展。60年栉风沐雨,立足于西北地区亟待破解的关键地质问题,在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在基础地质转型升级的形势下,紧抓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主线,既要持续深化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也要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新生代地质调查研究,同时推进基础地质各专业数据融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将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贯穿至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填图方法 基础地质理论创新 构造演化 区域地质数据体系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对黄河中游北段水系展布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王凯 王晓勇 +1 位作者 李明阳 薛强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5,共10页
黄河中游流域水系的平面形态、河流走向等区域地貌样式的控制因素,以及其对水土流失、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选择黄河中游北段皇甫川、孤山川和朱家川-县川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高精度DEM提取水系... 黄河中游流域水系的平面形态、河流走向等区域地貌样式的控制因素,以及其对水土流失、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选择黄河中游北段皇甫川、孤山川和朱家川-县川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高精度DEM提取水系样式和统计水系走向,对区域内基岩节理、断层和黄土内发育的垂直节理等构造样式调查研究和产状系统测量统计,结合研究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提出黄河中游北段受区域伸展作用影响形成的一系列垂直节理和断层,是影响或控制区域内水系样式发育程度和展布特征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样式 垂直节理 断层 新构造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与多期地壳再造事件
10
作者 傅雪梅 李猛 +1 位作者 杨巍 王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55-2671,共17页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具有929±6 Ma变质年龄、915±6~904±5 M...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具有929±6 Ma变质年龄、915±6~904±5 Ma岩浆结晶年龄以及420±3~402±4 Ma的变质流体改造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鱼卡河、开屏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K_(2)O/Na_(2)O比值为1.53~2.60,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低的锆石ε_(Hf)(t)值(-12.86~-0.76),源岩为变沉积岩或变质杂砂岩。彩石沟、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K_(2)O/Na_(2)O<1,为中钾钙碱性系列,与鱼卡河、开屏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相比,Eu异常不明显,具有Sr正异常,源岩具有角闪岩或英云闪长岩源区特征。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ε_(Hf)(t)值为-5.21~+15.52,说明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源区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其源区可能以基性新生地壳物质为主,存在一定的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样品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源区角闪石和白云母的脱水熔融,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饱含水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鱼卡地体中约915~904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其中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记录了新元古代地壳在420~400 Ma的变质流体改造事件,可能与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有关。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多期熔融/变质流体改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 大陆地壳 花岗岩 脱水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贠杰 高晓峰 +2 位作者 校培喜 康磊 李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7-600,共14页
西昆仑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主要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浅灰白色流纹岩组成,空间上与厚层碳酸盐岩及薄层大理岩相伴产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岩Si O2含量集中在52.10%~54.42%,Na2O/K2O〉1,Ti O2为0.50%~2.03%,Mg#... 西昆仑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主要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浅灰白色流纹岩组成,空间上与厚层碳酸盐岩及薄层大理岩相伴产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岩Si O2含量集中在52.10%~54.42%,Na2O/K2O〉1,Ti O2为0.50%~2.03%,Mg#介于52~70之间,与拉班玄武岩的平均值较为相似。玄武岩ΣREE=14.46×10-6~91.83×10-6,LREE/HREE为1.12~2.55,(La/Yb)N为0.46~1.69,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呈现出较为平坦的曲线,类似于E-BABB,而明显不同于N-MORB和OIB。微量元素中有明显的Rb负异常,可能与岩浆过程中下地壳的混染作用有关。流纹岩主体为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介于73.46×10-6~316.80×10-6之间,(La/Yb)N为1.30~11.99,(La/Sm)N为1.15~4.0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有较明显的右倾趋势,轻稀土分馏较强。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曲线类似于地壳特征。玄武岩与流纹岩表现出不同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并缺乏连续演化的趋势,暗示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微量元素图解及区域地质特征指示乌鲁阿特组形成于弧后拉张的伸展环境。岩石成因特征研究表明,玄武岩由亏损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5%~10%部分熔融形成,并在底侵上升途中受到下地壳物质微弱的混染贡献。地幔物质上升,所携带的热量累积并加热下地壳,下地壳基性物质部分熔融从而形成流纹岩。综合认为,西昆仑北带在早石炭世处于一个伸展拉张环境(可能为弧后盆地),乌鲁阿特组火山岩正是此次构造事件的岩浆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乌鲁阿特组 火山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地区古硐井群地质特征与时代厘定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余吉远 计波 +2 位作者 过磊 郭琳 卜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4-715,共12页
北山地区出露大量古硐井群,其地层时代主要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上覆、下伏地层中获得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确定,没有高精度的年龄数据。为了获得并限定古硐井群的时限,采用LA-ICP-MS和SHRIMP测试方法,对北山地区出露大量古硐井群石英岩... 北山地区出露大量古硐井群,其地层时代主要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上覆、下伏地层中获得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确定,没有高精度的年龄数据。为了获得并限定古硐井群的时限,采用LA-ICP-MS和SHRIMP测试方法,对北山地区出露大量古硐井群石英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年龄测试,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1213±24Ma,可以作为古硐井群的下限年龄(中元古代中晚期)。获得3110±6Ma、2786±7Ma等碎屑锆石年龄,暗示甘蒙北山微地块存在古老的地壳残留,表明古硐井群是北山地区的变质基底之一。连续的3个峰值年龄1750Ma、1580Ma和1470Ma,表明古硐井群石英岩的沉积物大部分来自经历过晋宁运动的源区。研究结果为完善北山地区的地层格架提供了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北山 古硐井群 LA-ICP-MS SHRI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东段构造变形对增生造山末期的响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凯 计文化 +3 位作者 孟勇 张欣 朱晓辉 李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4-910,共17页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叠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三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东段 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 构造解析 三向汇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14
作者 计文化 李荣社 +1 位作者 陈奋宁 杨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634-655,共22页
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 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限、位置,以及秦祁昆古生代造山带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还是古亚洲构造域等重大区域地质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在最新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变形等的综合分析,将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的构造单元厘定为3个洋板块、4个弧盆系和2个陆(地)块群等9个二级、46个三级和112个四级构造单元,力图刻画消失的大洋盆地的残留组成和诸陆(地)块的边缘增生结构。结合古地磁、生物古地理研究成果,恢复了古生代不同时期西北洋-陆系统在全球的位置,讨论了洋盆消减、诸陆(地)块拼贴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 特提斯构造域 南华纪—古生代 构造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祁连西北缘肃北红庙沟地区早奥陶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计波 黄博涛 +1 位作者 李向民 王磊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75,共13页
笔者对南祁连西北缘红庙沟地区发育的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测定结果表明,黑云二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79.7±3.4)Ma(MSWD=0.047),岩体侵位时代为早奥陶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黑云二长花... 笔者对南祁连西北缘红庙沟地区发育的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测定结果表明,黑云二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79.7±3.4)Ma(MSWD=0.047),岩体侵位时代为早奥陶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黑云二长花岗岩表现为过铝质(A/CNK=0.96~1.04)的Ⅰ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REE=67.55×10^-6~83.07×10^-6),轻稀土相对富集,具Eu负异常;富集Rb、Ba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Sr和高场强元素(Nb、Ti、P),显示弧岩浆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本区早奥陶世黑云二长花岗岩是南祁连洋向祁连陆块俯冲过程中引起岛弧岩浆活动而形成的产物,记录了该时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事件,为认识南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有益资料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黑云二长花岗岩 俯冲作用 南祁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窑洞沟地区中奥陶世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4
16
作者 卜涛 王国强 +4 位作者 唐卓 罗根根 朱涛 计波 过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对北祁连造山带窑洞沟地区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窑洞沟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66±2 Ma。窑洞沟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72.45%~80.18%)和全碱含量(Alk)(6.04%~8.12%),且K_2O... 对北祁连造山带窑洞沟地区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窑洞沟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66±2 Ma。窑洞沟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72.45%~80.18%)和全碱含量(Alk)(6.04%~8.12%),且K_2O含量低,K_2O/Na_2O值为0.07~0.71,里特曼指数在0.96~2.16之间,小于3.3,铝饱和指数(A/CNK)为0.94~1.01,为低钾到中钾钙碱性系列的准铝质岩石;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具有中等的负Eu异常,δEu介于0.67~0.81之间,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明显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等放射性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在P_2O_5-SiO_2协变关系图上与Ⅰ型花岗岩趋势一致,在Y-Rb图上显示出分异Ⅰ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窑洞沟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北祁连洋盆持续向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伸展,诱发幔源岩浆岩底侵上升,致使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母岩浆,再经历中等程度分离结晶作用有关,其岩浆具有岛弧岩浆属性,可能是由于弧后盆地在岛弧的基础上裂开或者其岩浆源区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熔体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弧后盆地 北祁连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黄山西角闪辉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海迪 陈博 +5 位作者 吕鹏瑞 罗彦军 郭伟立 康磊 刘生荣 任广利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65,共15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广泛分布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前人对其形成构造背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圈定的角闪辉长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广泛分布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前人对其形成构造背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圈定的角闪辉长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SiO_(2)含量为48.72%~53.09%,Al_(2)O_(3)含量为16.75%~19.48%,MgO含量为5.67%~7.87%,Mg^(#)值介于53.83~66.85,里特曼指数σ为2.37~2.95,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呈比较平坦的右倾型,LREE/HREE=4.78~5.69,δEu介于0.95~0.98,(La/Yb)_(N)=4.66~5.80。Rb、Ba、Th、U、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Ta、Nb亏损。根据上述特征,认为角闪辉长岩岩浆源区受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对比区域石炭纪—二叠纪岩浆作用,本次获得角闪辉长岩的锆石年龄(319.8±2.6)Ma与区域上晚石炭世早期的岩浆活动相对应,形成于北天山洋闭合后的板内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罗塔格构造带 角闪辉长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南部芦草沟地区早三叠世酸性脉岩成因 被引量:7
18
作者 过磊 王国强 +1 位作者 郭琳 卜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芦草沟地区发育多条酸性岩脉,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再造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地区酸性脉岩的U-Pb年龄为(248.8±1.8)Ma,即早三叠世...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芦草沟地区发育多条酸性岩脉,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再造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地区酸性脉岩的U-Pb年龄为(248.8±1.8)Ma,即早三叠世;具有高Si低Mg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Eu异常不明显;具低的Y、Yb含量,高的Sr/Y、La/Yb值和较低的Na_2O/K_2O值,与中国东部燕山期类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石成因研究显示其具较低的MgO、Cr、Ni含量,并强烈亏损Nb、Ta,其残留相可能由辉石+石榴子石+金红石±角闪石组成,是在后碰撞背景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脉岩 岩石成因 埃达克岩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壁荒漠浅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探索--以东天山哈密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康磊 刘生荣 +6 位作者 张海迪 王国灿 郭伟立 罗彦军 任广利 吕鹏瑞 曹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630,共15页
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亟需从基岩区向盆山结合带、盆地等覆盖区进行拓展。戈壁荒漠浅覆盖区是研究中国北方中小城市和大城市边缘干旱区找水、隐伏区找矿、盆地基底性质、盆山耦合演化的关... 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亟需从基岩区向盆山结合带、盆地等覆盖区进行拓展。戈壁荒漠浅覆盖区是研究中国北方中小城市和大城市边缘干旱区找水、隐伏区找矿、盆地基底性质、盆山耦合演化的关键地区,但一直缺乏针对性的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以东天山哈密地区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结合部位的戈壁荒漠浅覆盖区为例,利用地质、物探、遥感、钻探等多技术手段,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思路,从调查内容、调查方法、技术手段、成果表达等方面,针对不同覆盖层深度、覆盖层结构和地质矿产目标,通过大量方法实验和实践,开展适用性、经济性和分辨率的综合分析,完善优化了地球物理和钻探的技术方法组合。利用GeoModeller软件,实现了戈壁荒漠浅覆盖区三维地质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建立了从地表、覆盖层到覆盖区基岩的立体式透明化的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查明了地质填图区域的三维地质结构及其成矿地质背景,满足戈壁荒漠浅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目标,也为东天山大草滩断裂带性质、吐哈盆地基底性质及其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环境演化等关键地质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戈壁荒漠 区域地质填图 技术方法 东天山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北部萨吾尔山后碰撞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红杰 陈隽璐 +3 位作者 白建科 张越 唐卓 卢天成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2期93-104,共12页
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萨吾尔山塔斯特岩体出露在吉木乃县托斯特乡西南,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对其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332±1.9)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岩石S... 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萨吾尔山塔斯特岩体出露在吉木乃县托斯特乡西南,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对其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332±1.9)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岩石SiO_2(64.03%~66.44%),Na_2O/K_2O(1.887 8~2.488 5)、A/CNK(1.766 7~1.920 4)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ΣREE(54.68×10^(-6)~57.56×10^(-6))、δEu(1.03~1.09)、(La/Sm)_N(3.173~3.54)表现出后碰撞花岗岩特点。指示早石炭世中期萨吾尔山地区乃至整个西准噶尔地区已处在后碰撞构造环境,早石炭世后碰撞花岗闪长岩的确定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吾尔山 花岗闪长岩 早石炭世中期 锆石U-PB定年 后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