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7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唐金荣 贺帅军 +9 位作者 谢群 高晓峰 计文化 张俊 薛强 张宇轩 杨博 唐小平 王亚磊 李艳广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共14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综合性区域地质调查机构。60年来,因国家建设需要而创建,因国家发展需求变化而调整,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西北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起步与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综合性区域地质调查机构。60年来,因国家建设需要而创建,因国家发展需求变化而调整,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西北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起步与发展、调整与拓展、转型与创新3个阶段,系统总结了西安地调中心成立60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成效。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西安地调中心将坚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基本定位,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战略性资源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定位,按照聚焦大需求、立足大地质、调查大资源、服务大生态、做好大支撑、实现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践行扎根西部、争创一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提出聚焦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发展动力变革、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等8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向世界一流新型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机构迈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地质调查 地质科技创新 60周年 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面塌陷地质特征及其易发性评价
2
作者 王涛 李林 +2 位作者 董英 王化齐 张戈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地面塌陷情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其隐蔽性、突发性、高危害性,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西安市主城区钻探、工程勘察数据,根据研究区地层分布情况,利用“土拱效应... 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地面塌陷情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其隐蔽性、突发性、高危害性,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西安市主城区钻探、工程勘察数据,根据研究区地层分布情况,利用“土拱效应”理论,综合研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建立地面塌陷的临界跨径与上覆土层厚度以及上部荷载间的数值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不同工况条件下地面塌陷的易发性。结果显示:西安市地面塌陷事故多以雨水渗漏、管道破裂、工程施工引起;相同地质条件下上覆土层厚度越大,空洞的极限跨径越大;将西安市划分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低易发区;发现当土层处于低压实度或高含水量时,地下空洞承载的临界跨径越小,地面塌陷易发程度越高。评价结果可为西安地面塌陷预防和治理决策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塌陷 临界跨径 易发性评价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破坏模式及风险管控:以陕西绥德-清涧段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彦娥 赵振明 +2 位作者 冯卫 马红娜 王化齐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沿黄公路位于黄土高原黄河中游区,区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对沿黄公路的道路安全造成威胁。笔者通过1∶10 000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总结了沿黄公路陕西绥德-清涧段边坡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演化模式,定量评估了边坡地质灾害财产风险和人员... 沿黄公路位于黄土高原黄河中游区,区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对沿黄公路的道路安全造成威胁。笔者通过1∶10 000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总结了沿黄公路陕西绥德-清涧段边坡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演化模式,定量评估了边坡地质灾害财产风险和人员风险。结果表明:(1)沿黄公路陕西绥德-清涧段共发育地质灾害51处,以小型基岩崩塌为主;崩塌包括岩质和土质崩塌,其破坏模式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和坠落式3种;滑坡均为黄土滑坡,为拉裂-剪切滑移式破坏模式。(2)51处地质灾害财产年损失为0.000 5~3.375万元/a,单人年死亡概率为4.16×10^(-5)~4.40×10^(-2),其中低风险源12个,中风险源9个,高风险源18个,极高风险源12个。(3)根据边坡破坏模式及风险评估结果,对研究区边坡地质灾害制定了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工程防治、群策群防等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建议。该研究结果为沿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公路 地质灾害 破坏模式 风险评价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首山构造带罗城花岗闪长岩地质年代学、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
4
作者 何佳乐 唐卫东 +4 位作者 刘天航 高永宝 魏立勇 范堡程 于锴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7,共16页
阿拉善地块龙首山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祁连造山带及中亚造山带的结合部,其所处构造环境的特殊性对区域构造演化及板块运动有着重大意义。该地区的岩浆演化及构造背景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罗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岩石地... 阿拉善地块龙首山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祁连造山带及中亚造山带的结合部,其所处构造环境的特殊性对区域构造演化及板块运动有着重大意义。该地区的岩浆演化及构造背景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罗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研究工作,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结果为(289±3)Ma(MSWD=0.57),侵位时间为早二叠世。罗城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Mg^(#)值介于0.64~0.66,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研究区这些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显示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LREE/HREE值为4.20~5.30,(La/Yb)_(N)为3.69~5.46,并且具有轻微Eu负异常(δEu:0.80~0.96)。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这些样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等),显示俯冲相关的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罗城地区早二叠世侵入岩具有正的εHf(t)值(+4.37 to+6.88)和相对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808.6~952.5 Ma)。野外地质特征结合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罗城花岗闪长岩为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背景和前言研究数据分析,阿拉善西部龙首山构造带早二叠世时可能还存在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龙首山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波洛尕熊金矿区石英闪长玢岩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5
作者 孔会磊 李青 +4 位作者 李金超 张江伟 南卡俄吾 国显正 贾群子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波洛尕熊金矿区位于青海东昆仑东段,矿区内石英闪长玢岩脉与金矿化带在空间上伴生产出。笔者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波洛尕熊石英闪长玢岩的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大地构造意义、形成时代与找矿意义。岩石地球... 波洛尕熊金矿区位于青海东昆仑东段,矿区内石英闪长玢岩脉与金矿化带在空间上伴生产出。笔者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波洛尕熊石英闪长玢岩的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大地构造意义、形成时代与找矿意义。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玢岩属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基本不显示铕异常。Rb/Sr、Nb/Ta、Zr/Hf等特征反映闪长玢岩具有壳幔混合的源区特征。石英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6.6±1.6)Ma(MSWD=0.41),形成时代为印支期晚三叠世,为东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的产物。综合东昆仑地区前人年代学数据及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波洛尕熊石英闪长玢岩为后碰撞伸展阶段地壳重熔的产物,东昆仑在约228 Ma就已全面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印支期中基性岩脉尤其是闪长玢岩脉经常与东昆仑地区金矿化在时空分布及成因上关系密切,在今后金矿找矿勘查中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后碰撞 石英闪长玢岩 波洛尕熊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十大问题与展望:基于60年来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尹立河 张俊 +2 位作者 张鹏伟 顾小凡 李小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5-880,共16页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相关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国内外其他沙漠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地下水水量、水质及地下水循环等方面梳理调查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绿洲区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入渗与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散发,还有少量的人工开采;地下水贮存量巨大,约有80多万亿m^(3);但目前补给量与排泄量的估算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沙漠地下水的水质较差,除个别地区小于5 g/L外,大部分地区在5~10 g/L;在垂向上地下水水质具有上咸下淡的特点。地下水的区域运动规律是先从南向北流动,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后折向东流,地下水平均流速为55.94 m/a。【结论】下一步建议针对本文提出的十大问题,采用定量化的手段,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进行估算;通过分层试验以及监测等技术获取更多的地下水循环信息,系统研究地下水的循环规律,提出沙漠区地下水循环的模式,定量总结各个循环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沙漠区淡水寻找和高矿化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循环 回顾与展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进展与展望——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魏东琦 杨博 +1 位作者 王占昌 张红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4-232,共9页
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介绍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主要特点,以及在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软件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推进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智能化中起到的... 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介绍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主要特点,以及在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软件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推进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智能化中起到的作用。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地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西北大区地质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西北地质数据体系建设为基石,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流业务为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地质信息化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信息 发展趋势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不同机器学习方法优劣对比:以宁强县大安镇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旻譞 毛伊敏 +5 位作者 贾俊 齐琦 孟晓捷 刘港 高波 高满新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研究目的】地质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带来一定困难。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算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地质灾害孕育与诱发因素之间的多元复杂非线性关系,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危险性... 【研究目的】地质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带来一定困难。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算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地质灾害孕育与诱发因素之间的多元复杂非线性关系,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模型的准确性,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宁强县大安镇野外地质调查数据,挑选与地质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12种致灾因子,即高程、坡度、坡高、坡向、坡型、工程地质岩组、断裂距离、水系距离、道路距离、植被覆盖、降雨及地震动峰值等作为危险性分区评价因子。通过构建样本集,运用贝叶斯、随机森林、策略梯度神经网络、KNN和神经网络算法这5种模型进行宁强县大安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建模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贝叶斯模型(AUC 0.894)表现最好,绝大多数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位于评价的极高和高危险区,且贝叶斯模型计算结果达到预测精度评价要求。【结论】在宁强县大安镇地质灾害样本数目很少的情况下选择贝叶斯算法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具有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机器学习 灾害地质调查工程 大安镇 宁强县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9
作者 孙萍萍 张茂省 +4 位作者 贾俊 程秀娟 朱立峰 薛强 王佳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7,共12页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查评价工作,特别是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成灾规律,探索了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调查技术方法、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搭建了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有效支撑了西北各省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笔者在回顾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分析了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基于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优化和完善监测技术、构建隐患点与风险区双管控的风险管控模式,进一步整体提升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控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 监测预警 黄土高原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1
10
作者 张茂省 王化齐 +2 位作者 王尧 董英 孙萍萍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做好城市地质工作,对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依据城市发展阶段将城市地质调查划分为城市起步阶段的专项调...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做好城市地质工作,对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依据城市发展阶段将城市地质调查划分为城市起步阶段的专项调查阶段、城市扩容阶段的水工环调查阶段、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的综合地质调查阶段和城市提质阶段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4个阶段。在简要回顾中国城市地质专项调查和水工环调查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综合地质调查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路、调查内容、取得的主要成果、工作特点以及研究进展等进行了概括和评述,总结了当代城市地质调查与研究进展,梳理了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面临的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融合,宜居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从理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学科建设、技术方法创新、工作内容拓展、服务产品等角度,对城市地质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地下空间 人地和谐 智慧城市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卢进才 牛亚卓 姜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近10年来,中国北方(天山-兴蒙构造带)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在地层划分对比、层序地层、沉积充填与沉积体系、构造改造等基础地质领域,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石油地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天山-兴蒙... 近10年来,中国北方(天山-兴蒙构造带)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在地层划分对比、层序地层、沉积充填与沉积体系、构造改造等基础地质领域,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石油地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天山-兴蒙构造带发育石炭纪—二叠纪与中生代2期叠合盆地,其中中生代盆地群是在未变质的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发育的上叠盆地。盆地内部及周缘地质体均发现了石炭系—二叠系良好烃源岩。准噶尔、三塘湖、吐哈、银额等盆地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调查与勘探不断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二连、松辽等盆地相继获得了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赋存信息。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与资源前景,有望成为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兴蒙构造带 石炭系—二叠系 叠合盆地 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压离子色谱仪自动分离纯化地质样品中的锂
12
作者 杨旖旎 汪双双 +4 位作者 魏小燕 李艳广 黎卫亮 靳梦琪 焦鑫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4,共15页
利用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准确测定的前提是Li与其他元素(特别是Na)的完全分离,以避免同质异位素干扰和基体效应,并且回收率需要接近100%。多位学者对淋洗液种类、树脂种类、树脂粒度、柱管尺寸和树脂体积等进行交叉组合,提出了不少传... 利用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准确测定的前提是Li与其他元素(特别是Na)的完全分离,以避免同质异位素干扰和基体效应,并且回收率需要接近100%。多位学者对淋洗液种类、树脂种类、树脂粒度、柱管尺寸和树脂体积等进行交叉组合,提出了不少传统手工过柱Li同位素分离纯化方法,回收率达100%,但耗时1天或2天不等,流程繁琐。高压离子色谱仪在同位素分离纯化应用中,具有一次分离到位、分离时间短、在线量化分离组分的含量和纯度等优势,已成为同位素分离纯化的新趋势;但高压离子色谱仪同位素分离纯化应用案例报道中缺乏对高压离子色谱仪淋洗过程的系统研究,导致该分离方法应用有限。本文从同位素分离纯化角度,设计了多组条件实验,系统探索了高压离子色谱仪阳离子色谱柱的酸耐受性、载荷能力以及基体效应,并针对Li同位素,获得最佳淋洗条件,从而建立了利用高压离子色谱仪自动分离纯化Li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S16阳离子色谱柱对样品溶液的酸度要求高(<50mmol/L),但载荷能力大(允许上样量为500ng/g的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2.5μg/g的K-Na-Ca-Mg溶液,1.5mL),且基体效应不明显(50μg/g的K、Na、Ca、Mg,500ng/g的Fe以及500ng/g的Al加入对元素出峰位置没有影响)。本文通过优化样品溶样步骤,使样品溶液酸度降到30mmol/L,同时优化淋洗条件(淋洗液浓度30mmol/L,色谱柱流速1mL/min,温度60℃),25min内完成Li的分离纯化。对4个国家地质标准物质(GBW07333、GBW07103、GBW07159和GBW07180)进行Li分离纯化,Li的回收率达99.3%以上,空白低于传统手工过柱方法,分离纯化的Li量也能满足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分析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同位素 高压离子色谱仪 阳离子色谱柱 酸耐受性 载荷能力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平利一带晚三叠世粗面岩和基性岩墙群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陈涛 陈隽璐 +5 位作者 李平 朱卫红 郝晨羽 孙吉明 王健 颜玲丽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5,共13页
北大巴山紫阳−平利−竹溪一带较为广泛地分布有一期基性岩墙与碱性火山岩,这些火山−侵入岩系多被认为形成于早古生代。通过对基性岩和粗面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工作发现,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19.5±2.2)Ma和(223.9±2.8... 北大巴山紫阳−平利−竹溪一带较为广泛地分布有一期基性岩墙与碱性火山岩,这些火山−侵入岩系多被认为形成于早古生代。通过对基性岩和粗面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工作发现,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19.5±2.2)Ma和(223.9±2.8)Ma,属于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其中,基性岩墙中的辉绿岩显示出贫Si、高Ti的特征,粗面岩显示高Ti、富碱的特征,两类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存有一定差异。辉绿岩的Pb−Sr−Nd同位素组成上显示出OIB物质源区组成且具有EMⅡ和上地壳富集物质成分的加入,碱性系列的粗面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则显示出大隆起的微量元素分布样式,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均显示出二者与板内岩浆活动具有成因关系。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北大巴山地区晚三叠世的粗面岩−辉绿岩组合形成于勉−略洋闭合之后持续的板内伸展活动,为南秦岭地区深部地幔岩浆物质演化的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巴山 碱性火山岩 辉绿岩墙 三叠纪岩浆活动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景三维高分辨率地质剖面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14
作者 王俊锋 过磊 +1 位作者 李彬 焦永清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2-290,共9页
地质剖面是地质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随着实景三维技术快速发展,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地质技术领域。笔者以数字相机、智能手机、无人机、多源遥感影像等可广泛获取的资源为基础对典型地质剖面进行实景三维模型获取和三维剖面测... 地质剖面是地质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随着实景三维技术快速发展,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地质技术领域。笔者以数字相机、智能手机、无人机、多源遥感影像等可广泛获取的资源为基础对典型地质剖面进行实景三维模型获取和三维剖面测量研究分析,并引入投影方法和制图综合技术进行剖面测量、制图工作。与传统剖面相比,本研究地质剖面测量技术、测量成果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工作成果具有明显的高精度、高效率等特征。因此,基于本研究实景三维地质剖面测量技术具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景三维 地质剖面 立面投影 制图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红石岗南地区隐伏地质体磁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隆 杜辉 +4 位作者 唐小平 刘生荣 王亚磊 荆德龙 李倩宇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近些年,金属矿产勘查重点逐渐向岩体未出露的覆盖区隐伏矿床转移,但是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由于覆盖层较厚很难得到地下异常体信息。位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的红石岗一带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1∶5万航磁和重力资... 近些年,金属矿产勘查重点逐渐向岩体未出露的覆盖区隐伏矿床转移,但是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由于覆盖层较厚很难得到地下异常体信息。位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的红石岗一带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1∶5万航磁和重力资料显示其南部第四系覆盖区分布一高磁高重力套合异常,目前对该异常尚未开展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红石岗南调查区进行了高精度地面磁测工作,采用磁异常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归一化总梯度法、二维剖面模拟和三维磁异常反演方法对该区域内隐伏异常体进行初步勘探研究,发现调查区内存在的5处显著磁异常,隐伏异常体的平均磁化率约6000×10-5 SI,埋深约200~300 m,存在5个主要的小异常体,走向为近SW-NE向,岩层向北侧倾斜。结合地质资料和岩石物性判断,该处异常体可能是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且磁化率较高。同时,利用磁异常指出与前人推断位置一致的近SWNE向黄山-镜儿泉深大断层和调查区内的次级断裂,可为铜镍矿床提供有利的成矿环境。因此,红石岗南调查区的隐伏异常体存在较大的铜镍矿找矿潜力,同时本研究为后续在该区域所开展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可信的地球物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法勘探 隐伏异常体 二维剖面模拟 三维反演 红石岗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遥感地质找矿应用
16
作者 史俊波 张杰 +4 位作者 侯娜 张辉善 丁晓平 杜建军 朱海洋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松潘—甘孜成矿带东段,拥有丰富的花岗伟晶岩型锂、铌、铍、钽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继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甲基卡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九龙花岗伟晶... 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松潘—甘孜成矿带东段,拥有丰富的花岗伟晶岩型锂、铌、铍、钽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继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甲基卡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九龙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之外的又一处硬岩型稀有金属矿最集中的产地之一。矿集区属构造剥蚀深切割高山区,因交通不便、植被覆盖茂密、地形陡峭等因素绝大多数地段人员无法到达,传统地质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内已有矿床中含矿花岗伟晶岩脉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上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为基础,对矿集区进行花岗伟晶岩脉室内解译及部分野外验证,掌握了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内花岗伟晶岩脉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稀有金属矿以花岗伟晶岩脉为载体,在可尔因复式岩体边缘0~5 km范围内的断裂带及围岩裂隙等构造薄弱处侵入;提出了出露于地表的花岗伟晶岩脉及转石是找稀有金属矿最直接的标志;建立了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高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找矿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地质找矿的不足;在可尔因复式岩体北部及北西部划分了3处重点找矿地段,确定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尔因岩体 稀有金属矿集区 遥感地质 花岗伟晶岩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与巴基斯坦地质合作的进展
17
作者 姚文光 吕鹏瑞 +4 位作者 张海迪 杨博 曹凯 洪俊 韩延兵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139-1140,共2页
近些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地质领域的合作是2007年开始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西构造结及邻区有关矿产和环境灾害地质背景的研究'项目研究,那时就已经开始有了项目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成矿规律 西安 陕西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 成矿地质背景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西南缘晚志留世辉绿岩U-Pb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魏博 齐琦 +3 位作者 王利伟 张旗 王伟平 冯旻譞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301,共14页
塔西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叶城一带古元古代花岗岩体及赛图拉岩群中大量发育辉绿岩脉(墙)群,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辉绿岩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高Fe、Ti,富Na,贫K的特征,球粒陨石... 塔西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叶城一带古元古代花岗岩体及赛图拉岩群中大量发育辉绿岩脉(墙)群,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辉绿岩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高Fe、Ti,富Na,贫K的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为LREE略富集的右倾分配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板内玄武岩特征。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具亏损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并受俯冲流体或熔体交代混染,原始岩浆源区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辉绿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辉绿岩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4±2.7)Ma,形成于晚志留世,结合西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该时期处于造山期后阶段,代表了原特提斯洋构造旋回的结束。辉绿岩中含有大量捕获锆石,第一组捕获锆石年龄为(2 242±19)Ma,表明铁克里克陆块确实存在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第二组捕获锆石年龄为(1 842±42)Ma,代表了塔里木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的岩浆和构造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西昆仑 锆石U-Pb年龄 原特提斯洋 Columbia超大陆 塔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识别、核查及防控模式探讨
19
作者 薛强 董英 +4 位作者 张茂省 李林 高波 孟晓捷 郭小鹏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9,共14页
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是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关键,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是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关键。笔者以陕西榆林地区黄土崩滑灾害隐患为例,通过地表形变识别、高陡易发坡段识别、危险坡段核查、野外... 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是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关键,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是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关键。笔者以陕西榆林地区黄土崩滑灾害隐患为例,通过地表形变识别、高陡易发坡段识别、危险坡段核查、野外实地核查验证、风险防控措施实施等方式,建立了一套地质灾害精细识别和风险防控技术方法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DEM数据共识别榆林地区高陡易发坡段493380处,基于InSAR技术识别地表变形区段635处;在此基础上,基于光学遥感数据,叠加承灾体信息,共识别和核查危险坡段(有威胁对象的易发坡段或地表变形区段)31988处,危险坡段数量占易发坡段和地表变形区段数量的6.48%,提高了识别精准性,实现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精准到坡”。(2)对遥感识别危险坡段、现场群众报险报灾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逐一开展进村入户实地核查,以“村组+户主姓名”命名隐患点,根据坡体结构、变形迹象、威胁对象等进行风险分级,榆林地区共实地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7523处,精准摸清了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精准到户”。(3)制定了不同风险级别地质灾害隐患预警响应方案和风险防控措施,形成市、县、乡镇、村组分级防控格局,实现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精准管控”。风险识别、核查和防控模式得到及时、成功应用,有效控制了榆林地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核查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早期识别 遥感解译 野外核查 风险防控 榆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波 董英 +6 位作者 贾俊 薛强 武文英 李林 王涛 刘港 江睿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查统计,此次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加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3处。新增和变形加剧的隐患点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崩滑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区,以黄土陡坎地带切坡建房、切坡修路为主。利用GIS技术的加权信息量法评价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结果显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占比分别为5.45%、9.83%、32.70%和52.0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东部黄土丘陵区的山梁地带。基于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开展地震活动断裂、地震动分布以及不同降雨工况条件(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下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10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较1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的增幅最大为18.26%,说明未来区内遭遇极端降雨会显著提高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研究认为,积石山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将增强,未来崩塌、滑坡发生频次升高,地质灾害易在降水、冻融条件下形成,需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其威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危险性评价 甘肃积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