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建设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玖芬 赖明 +4 位作者 杨斌 尹永会 石连武 裴小龙 方梦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59-2669,共11页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典型观测站网建...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典型观测站网建设现状;简述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基本定位、建设原则、架构设计、建设目标及重要进展;探讨了“空白添建,自建为主”“高位嫁接,融合共建”“需求牵引,政府支持”“成果转化,企业参与”和“调查-监测-观测一体化”5种建站模式,重点介绍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示范成果,并针对如何贯彻“绿色”和“共享”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时期观测站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观测 站网 建设模式 融合 共建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背景下30年来中国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艺文 李福杰 +4 位作者 刘晓煌 常铭 赵宏慧 赖明 张子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1373,共13页
【研究目的】基于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植被、气象等数据,对位于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按照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资源... 【研究目的】基于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植被、气象等数据,对位于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按照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资源分布规律,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划分析手段,将研究区划分为7个二级自然资源亚区和14个三级自然资源地区,分析其近30年来(1990—2018年)自然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近30年,研究区最主要的变化是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水体与湿地,同时大量耕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以及草地的荒漠化现象较突出。这与当地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强农惠农政策等关系紧密。(2)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I1、I5、I6、I7二级亚区(I1三江平原温带耕地亚区、I5小兴安岭山地温带森林亚区、I6山前平原温带耕地亚区和I7松辽平原温带草耕亚区)。(3)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大量面积的草地荒漠化等变化类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生态贡献率较大。【结论】近30年,研究区大量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和水体与湿地,大量耕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以及草地荒漠化加剧,其I1、I5、I6、I7二级亚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较显著,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以及草地荒漠化等变化类型对此现象的生态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自然资源 时空动态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力 国土资源调查工程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简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煌 刘玖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是“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平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承建。其主要任务是基于新时期大融合、大感知、大数据理念,采用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融合集...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是“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平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承建。其主要任务是基于新时期大融合、大感知、大数据理念,采用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融合集成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多部门、多要素调查监测与观测数据;开展数据汇聚、分析挖掘、模型模拟,产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多级服务产品,解决当前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和趋势研判类数据支撑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据支撑 一体化平台 云计算 自然资源系统 综合观测 数据汇聚 调查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理与法理和管理相结合的自然资源分类刍议 被引量:31
4
作者 郝爱兵 殷志强 +3 位作者 彭令 杨贵才 李展辉 赵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我国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和政府管理职责,提出了地球圈层与自然资源分层分类关系基本框架方案,初步划分了10个自然资源一级类和相应的34个自然资源二级类,并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内涵和服务目标、地表基质分类及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综合调查 地表基质 学理法理 分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分类现状与面向未来的统一分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令 王英男 +2 位作者 殷志强 李展辉 杨贵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06-2113,共8页
科学合理地划分自然资源类型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前提。在分析研究国内外自然资源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已有自然资源分类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围绕自然资源的属性、分布、用途等特征... 科学合理地划分自然资源类型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前提。在分析研究国内外自然资源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已有自然资源分类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围绕自然资源的属性、分布、用途等特征进行的分类依然是国际上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自然资源分类与资源管理联系越发紧密,服务实践管理的分类是目前各国较实用的分类形式,中国自然资源分类正在向理论与实践、学理与管理相结合的统一分类发展。面对中国当前及未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需求,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探索性地提出自然资源统一分类的原则与思路,初步建立了8个一级类和34个二级类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以期为中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统一分类 自然资源管理 经验启示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文敏 月一 +4 位作者 张怀东 王想红 施艳 刘荣梅 孙涵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1232,共12页
在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各类信息系统产生了海量的业务管理数据,需要解决这些多来源、高动态、复杂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辅助决策问题,驱动管理决策现代化。基于大数据、GIS、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了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的总... 在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各类信息系统产生了海量的业务管理数据,需要解决这些多来源、高动态、复杂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辅助决策问题,驱动管理决策现代化。基于大数据、GIS、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了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的总体架构;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自动化动态集成处理、基于Hadoop的“湖仓一体”混合式数据组织管理、数据挖掘融合地理智能的分析决策模型等关键技术方法,研发了国家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大数据系统。系统已接入24个数据源,实现了自动化动态集成,完成了1.5亿余条、20多万档异构数据的一体化组织管理,通过数据和分析服务有效辅助了管理决策。可有效解决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集成辅助决策问题,提升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 业务管理 大数据 地理信息 数据集成治理 分析辅助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监测兰州盆地1990-2020年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兵 王军 +7 位作者 高亚芳 王玉玺 刘晓煌 李小强 曹泊 鲁蕾 胡振波 潘保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27-2538,共12页
国家战略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流域要协调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冰川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等资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均为当下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河上游兰州盆地为研究对象... 国家战略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流域要协调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冰川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等资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均为当下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河上游兰州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监测,对该地的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1990-2020年间的自然资源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盆地2019年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森林、灌丛、城市绿地、河流、湖泊、裸岩、裸土、盐碱地,其中草地面积最大,占区域面积的45.36%;耕地占区域面积的24.29%;森林、灌丛面积分别占6.84%、6.31%;湖泊面积为0.22 hm^(2)。1990-2000年间,兰州盆地的大面积裸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城区建筑用地呈现扩张态势,而盆地边缘的兴隆山区域森林向草地转变。2000-2010年间,兰州盆地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占用了耕地和草地资源;同时盆地北部的大部分裸地转变为草地,而兴隆山一带部分林地则转变为草地和灌丛。2010-202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有所减缓,榆中盆地的城市建设强度加剧;兰州盆地北部大片的裸地转变为草地;该时期兰州北部山区以及南部的兴隆山地区的灌丛面积显著增加,且表现为主要由林地和草地等转变而来。综上,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数据可以为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理论研究和国土空间生态监测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自然资源 遥感监测 土地面积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自然资源监测与观测网络建设现状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6
8
作者 彭令 殷志强 +2 位作者 金爱芳 杨贵才 李展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56-2164,共9页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监测与观测地球系统各圈层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对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监测与观测地球系统各圈层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对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自然资源相关网络的建设思路及站点部署、监测与观测内容指标、技术方法、新型装备等,总结国际经验与启示,即注重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的系统监测与综合观测,提升标准化长期连续监测与观测能力,加强天-空-地立体化协同式监测与观测。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相关监测网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不足,提出建设国家自然资源监测网络的初步构想,以期为中国自然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监测网络 观测网络 经验启示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以青海祁连山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杜乐山 刘海鸥 +2 位作者 马超 张颖 李俊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9-1268,共10页
祁连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开展该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指导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要素,根据“先实物量... 祁连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开展该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指导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要素,根据“先实物量后价值量、先存量后流量、先分类后综合”的编制原则,构建“总表—分类表—扩展表—底表”的报表体系,对祁连山区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果显示:青海祁连山区自然资源资产自2011年以来稳中有增,2011年、2015年和2017年总资产分别为91 672.31亿、91 674.95亿、91 698.19亿元,其中,土地资源资产占99%以上,其次为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林木资源价值最小。所构建的报表体系及核算结果对青海祁连山区乃至青海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 报表体系 资产账户 实物量 价值量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地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应用
10
作者 张栋 葛良胜 +5 位作者 王卫兵 李宏伟 魏海平 李永生 赵由之 孔迪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4-826,共13页
军事地质数据客观反映地下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是典型军事场景地面特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数据。军事地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有效军用方式,已成为多源异构地球科学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重要挑战。准确运用军事地质数据有助于理解地理空间数据... 军事地质数据客观反映地下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是典型军事场景地面特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数据。军事地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有效军用方式,已成为多源异构地球科学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重要挑战。准确运用军事地质数据有助于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军用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定制服务提供新途径。笔者等根据军事地质大数据特征,构建军事地质要素、民用地质数据军用提取、军事地质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案,对军事地质数据的军事应用进行探讨,研究进展包括:①军事地质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多模态、高度集成性和复杂性,具有多样化的时间—空间—物理—化学结构属性,涉及支撑地形结构和地下空间的复杂地质过程和内在机理等大容量高相关性数据,既有大数据共性特征,又具有快速立体适时提取、静态动态战态保障和目标侦测研判的专属应用特点;②军事地质要素应用分类推荐了军事地质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基础元数据类型,民用地质数据军用提取提供了“先整编后提取再更新”原则,军事地质数据库实现了数据汇聚、建库制图、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大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模型指标构建了山地景观下一组军事地质要素具弱相关性特征值的定量建模影响因子体系;③军事地质要素与军民通用基础地理信息的标准矢量数据叠加,为地理空间情报提供数据库和专题地图,利用GIS工具实现量化处理、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支持军用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专题图层、典型场景和快速保障。在智能提取和融合表达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中,军事地质标准数据应具备统一的地理空间基准和整合式要素分类结构,提供分析型数据库和产品互操作的定制符号体系。研究结果用于规范军事地质数据与军用信息成果的标准化衔接,推动军事地质在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战场环境保障领域中的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地质数据 地质大数据 标准化 地理空间信息产品 战场环境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基于镜质组反射率证据的修正
11
作者 焦守涛 刘东娜 +14 位作者 张旗 靳职斌 张玉生 原杰 周李岗 刘铁翊 解团结 范宗胜 闫彤彤 周新鹏 张双奎 卫倩倩 闫涛 张坤 尹碧菡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8-431,共14页
我们已经根据花岗岩的资料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本文增加了镜质组反射率资料,重新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经过对比,得出了许多新认识。对比说明,在下地壳填图中,镜质组反射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料。... 我们已经根据花岗岩的资料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本文增加了镜质组反射率资料,重新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经过对比,得出了许多新认识。对比说明,在下地壳填图中,镜质组反射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料。镜质组反射率可以记录它形成以后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是煤田和石油地质部门成熟度测量中广泛应用且可靠的方法之一。镜质组反射率方法对岩石学和矿床学也非常有用,因此可以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推测深部是否有隐伏岩体以及隐伏岩体的分布和规模,推测下地壳底部是否有地幔上涌以及地幔上涌的分布。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寻找隐伏岩体,再根据隐伏岩体找矿,是一个找矿的新方法。文中根据山西省镜质组反射率的分布,推测在若干R_(o)>3.0%的地区的深部有可能发现隐伏岩体,其中,祁县隐伏岩体已经被钻探验证所证实。山西省煤矿很多,凡是无烟煤分布区均是寻找隐伏岩体的有利地区。文中还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对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进行了修改,指出山西省中部和南部的深部为大片中生代(主要是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区,也是早白垩世时地幔上涌的区域。根据地层资料和花岗岩资料推测山西省北部(大同以北)为地壳厚度正常区,南部为地壳加厚区(为中国东部高原的一部分)。南部为地幔上涌区,北部无地幔上涌迹象;故南部下地壳为高温榴辉岩相区,北部下地壳为低温榴辉岩相区。地表有矿产分布的区域,下地壳为含流体榴辉岩相区。山西省中部和西部的下地壳可能为榴辉岩相-麻粒岩相过渡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在山西省可能呈现为向西缓慢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镜质组反射率 无烟煤 下地壳地质图 隐伏岩体 高原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定义、分类,观测监测及其在国土规划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付宇佳 谭昌海 +3 位作者 刘晓煌 孙兴丽 袁泽民 郑艺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8-1063,共16页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有关资源观测监测指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结果】(1)明确了观测监测体系下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状态或未被加工的状态下通过生产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源,可将其分为气候资源、地表覆盖资源及地下水资源3类开展研究;(2)总结得到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与监测的对象、内容及观测方法;(3)分析自然资源观测监测在资源间及资源与环境间、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上的具体作用。【结论】文章最后指出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是研究资源间、资源与环境间作用,资源资产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观测 监测 生态环境 国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自然资源大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子凡 熊茂秋 +6 位作者 李福杰 刘晓煌 郝玉恒 邢莉圆 王新华 赖明 袁鹏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92-2502,共11页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比较重要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主要参数,研究NPP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监测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17A3–NPP产品数据以及降水、...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比较重要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主要参数,研究NPP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监测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17A3–NPP产品数据以及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光照时长、地表蒸散、高程、NDVI值等因子数据,研究内蒙古草原自然资源大区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通过Theil-Sen Median方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对2000-2019年内蒙古草原自然资源大区NPP值的时空变化和变化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NPP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0-2019年,区域NPP的平均值为208.96 g·(m^(2)·a)^(−1),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约4.06 g·(m^(2)·a)^(−1)。在空间分布上,显著上升(|Z|>1.96)的区域占79.88%,包括极显著上升(|Z|>2.576)的区域占60.31%,显著区域占19.57%;显著减少的区域仅占0.15%,呈零星分布。(2)尽管大部分区域NPP值呈增加趋势,但未来呈持续增加的区域(呈上升趋势,H>0.5)约占19.45%,而潜在减少的区域约占74.15%(呈上升趋势,H<0.5)。(3)研究区NPP值变化与降水、相对湿度、NDVI值与NPP的关系主要呈正向相关关系,在2000年的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68、0.218和0.402,在2019年的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257、0.081和0.559;其中相对湿度和NDVI值对NPP值的影响从西南到东北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降水对NPP的影响在该研究区西南和东北部分有些呈负相关,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和异质性。(4)NPP的变化与温度、光照时长和蒸散发呈现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027、−0.061和−0.020,在2019年回归系数分别为−0.145、−0.201和−0.001,光照时长和蒸散发对NPP值的影响由西南向东北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 MK显著性检验 HURST指数 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器装备环境新视角——武器装备地质环境适应性研究和国外经验启示
14
作者 王梁 葛良胜 +3 位作者 戚冉 张栋 杨舒齐 贾丽琼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4-798,共15页
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其环境适应性至关重要。地质环境作为装备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具有显著影响,但在以往环境适应性研究中未得到重视。笔者等在对装备环境和地质环境概念内涵阐... 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其环境适应性至关重要。地质环境作为装备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具有显著影响,但在以往环境适应性研究中未得到重视。笔者等在对装备环境和地质环境概念内涵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联合作战条件下装备环境具有全空域、全地域、全过程、全时域、全要素、全耦合的特点和趋势,探讨了地质环境在武器装备研发、导航制导、机动通行、火力运用、洗消用水、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影响和实践应用。最后,通过梳理国外在自然环境试验、环境适应性评估和环境武器研发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我国武器装备地质环境适应性研究和工程实践的3方面启示,以促进装备全域全寿命期高环境适应能力生成,助力装备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器装备环境 地质环境 环境适应性 军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15
作者 巴音吉 庞国涛 +4 位作者 刘晓煌 窦文骏 李闯 高金华 马汝强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5,共9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土壤、植被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区内1980年以来湿地面积变化规律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并为进一步科学保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前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之后开始增加,且湿地面积变化的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化。(2)湿地资源的演变驱动机制受黄河径流、泥沙量、降水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随着黄河输水量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呈现“捉襟见肘”的态势。人类产业活动对湿地影响较大,但保护区建设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3)湿地资源演变过程中土壤盐度变化特征显示,土壤含盐量由沿海到内陆呈递减规律,地下水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合湿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验证土壤水盐变化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黄河径流、输沙和人类活动是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调水调沙、保护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保护修复意见以支撑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观测 植被 土壤 人类活动 三角洲湿地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智能建模研究进展
16
作者 叶舒婉 侯卫生 +3 位作者 杨玠 汪海城 白芸 王永志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98,共17页
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是数字孪生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资源预测、工程规划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支撑。传统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多依靠人工交互,难以满足复杂地质环境下对精细结构表达和实时更新的需求。为突破这些局限,近年来... 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是数字孪生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资源预测、工程规划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支撑。传统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多依靠人工交互,难以满足复杂地质环境下对精细结构表达和实时更新的需求。为突破这些局限,近年来引入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为地质建模提供了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模型的自动化程度和复杂结构的表达能力。本文系统回顾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半智能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征;深入剖析了深度学习与不确定性分析、迁移学习、主成分分析及多点地质统计学等方法的融合方法。同时,针对现有方法在数据稀疏处理、计算复杂性、模型可解释性和实时更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与发展方向,包括多模态数据融合、地质知识嵌入、轻量化模型优化、不确定性量化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随着智能化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可靠性和适应性将持续提升,进一步推动地质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数字孪生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信息产品体系框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明超 郑啸 +3 位作者 王成锡 张慧军 吴楚 李景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4-483,共10页
加强地质成果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是更好地实现地质成果价值的关键。通过开展地质信息产品基础问题研究,从产品的基本概念、产品属性、产品层次、产品分类出发,构建了地质信息产品体系框架,形成了数据、地质图、地学科普、馆藏资料、出... 加强地质成果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是更好地实现地质成果价值的关键。通过开展地质信息产品基础问题研究,从产品的基本概念、产品属性、产品层次、产品分类出发,构建了地质信息产品体系框架,形成了数据、地质图、地学科普、馆藏资料、出版物、标准规范、软件、仪器设备与方法八大类产品系列及产品元数据和产品与服务的分级分类。在此基础上,以地质信息产品体系为指导,以用户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品设计与开发规划,指导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用户的地质信息产品,以提升中国地质信息服务的精准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成果 地质信息产品 产品体系 品牌产品 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伟 吴晨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99-7908,共10页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借鉴NbS的标准与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实施,可...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借鉴NbS的标准与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实施,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协同增效。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领域。为此,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NbS全球标准的八项准则,首先梳理了NbS的各项准则对我国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进而结合NbS的八项准则,以及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的实际需求,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即:(1)如何科学建设国家公园(准则1,应对社会挑战;准则2,根据不同尺度设计);(2)国家公园如何有效治理/管理(准则5,基于包容、透明和赋权的治理过程;准则7,基于证据进行适应性管理);(3)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成效如何(准则3,带来生物多样性净增长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准则6,在首要目标和其他多种效益间公正地权衡);(4)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准则4,具有经济可行性;准则8,具可持续性并在适当的辖区内主流化)。最后,充分借鉴NbS的各项准则,研究就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启示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推动将NbS纳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行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治理 适应性管理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5
19
作者 金霄 路玉林 +3 位作者 罗晓玲 解雅麟 费振华 冯艳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31-1540,共10页
为助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引领作用,以历版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及其相关体系为参考,总结特点和规律,引入系统思想,依托信息化技术,对现代化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地质调查技术标... 为助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引领作用,以历版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及其相关体系为参考,总结特点和规律,引入系统思想,依托信息化技术,对现代化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演绎展现了地质调查业务发展的轨迹和特征;呈现出以5年为周期的规律;逐渐呈现复杂系统性。研究提出全领域、多门类、智能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可以分阶段实现:①以业务领域、技术方法、管理为分类属性,构建三维数字化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格架;②依托信息化技术呈现标准体系表;③以机器可读标准和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为引擎,推动标准体系升级,为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健康和高效发展提供更多的标准数据支持和前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体系 地质调查 系统科学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杨 韩金龙 杨飞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7期91-95,共5页
目前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由于无法对资源节点进行优化,导致调度花费的时间过长、调度能耗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改进蚁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根据蚁群算法划分栅格,确定时间延迟参数,实现集中管理,计算... 目前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由于无法对资源节点进行优化,导致调度花费的时间过长、调度能耗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改进蚁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根据蚁群算法划分栅格,确定时间延迟参数,实现集中管理,计算算法概率参数,根据概率参数对蚁群算法进行参数改进。提取蚁群信息素因子,设置节点参数,确定更新模型,选择资源节点,根据系统运行速度分析结果得到系统调度网络,计算网格网络信息更新数据,实现中心资源调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在任务数低于300个时,调度时间始终低于15 s,能耗低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度 数据中心 改进蚁群算法 集中管理 参数计算 资源节点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