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探索与实践——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志伟 刘文卿 +2 位作者 袁野 高建伟 苏桂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2-366,共5页
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地质科研—科普链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岩芯科技资源现状,分析了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了岩芯科技资源在向地质科普转化5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今后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应建... 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地质科研—科普链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岩芯科技资源现状,分析了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了岩芯科技资源在向地质科普转化5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今后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应建立良好政策机制制度、转变科研人员观念、科技知识向科普转化水平、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以及做好科普活动的实施总结等5项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 岩芯 科普产品 科普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工作思考——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志伟 刘文卿 +2 位作者 王增祥 杜东阳 郭海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9-1615,共7页
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平台建设将全国百余座典型矿床的大型矿石标本“搬”到了云上,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云上虚拟漫游体验,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知识。文章通过分析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博物馆、科研院所等地质大... 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平台建设将全国百余座典型矿床的大型矿石标本“搬”到了云上,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云上虚拟漫游体验,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知识。文章通过分析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博物馆、科研院所等地质大标本园建设现状,提出了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原则及思路,以实物资料中心地质大标本园为建设案例,展示了建设内容与架构,分析总结了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前景及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端地质大标本园 矿产资源 矿石标本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白垩纪恐龙时代陆相地质记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成善 高远 +22 位作者 王璞珺 吴怀春 吕庆田 朱永宜 万晓樵 邹长春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稳石 贺怀宇 冯子辉 杨光 邓成龙 张来明 王天天 胡滨 崔立伟 彭诚 余恩晓 黄何 杨柳 毋正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430,511-534,共43页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索大规模陆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科学目标,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框架下,成为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项目历时16年,以超97%的取心率获得连续完整的8187 m岩心,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多时间尺度陆地气候旋回与气候事件,揭示了白垩纪湖海平面波动机理,确认了松辽盆地发生过海侵事件。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推动了全球地质学家合作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带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国际与国内影响。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代表了探索深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借助科学钻探,人类会不断增强对深时气候环境演化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古气候 年代地层格架 海侵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滕超 高建伟 +4 位作者 张晓飞 邵杰 杨欣杰 曹军 李树才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9-271,共13页
笔者以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讨论其构造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古亚洲洋闭合时限提供新的依据。LA-ICP-MS锆石同位素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花岗... 笔者以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讨论其构造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古亚洲洋闭合时限提供新的依据。LA-ICP-MS锆石同位素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319.5±1.2)Ma,相当于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具有高Si、富K、贫Mg、贫Ca、低P和Ti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岩石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Ta、Hf,亏损Sr、Ba、Nb;稀土元素以略富集轻稀土、Eu亏损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为I型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表明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期间仍存在洋壳的俯冲作用,暗示古亚洲洋此时尚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浩特 晚石炭世 I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活动陆缘环境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绪文 石显耀 +13 位作者 杨胜雄 高延光 许振强 王宏斌 王平康 黄文星 吕文超 沙志彬 万晓明 张涛 王淑玲 陈浩 施剑 蒋成竹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文明演进、国家需求、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等因素,将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升级期"5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海洋地...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文明演进、国家需求、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等因素,将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升级期"5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海洋地质调查的工作目标、主要特点和标志成果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历史发展规律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海洋地质工作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调查 发展历程 海洋矿产资源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尖山子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王必任 滕超 +4 位作者 白相东 关成尧 袁四化 张晓飞 杨欣杰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7,共14页
笔者报道了北山造山带东缘尖山子地区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已发表的同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讨论其源区性质及北山南部前寒武纪基底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亲缘性。似斑状花岗岩两件样品锆石U-Pb年龄分别为(... 笔者报道了北山造山带东缘尖山子地区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已发表的同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讨论其源区性质及北山南部前寒武纪基底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亲缘性。似斑状花岗岩两件样品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01±5)Ma,(935±3)Ma,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样品发育钾长石斑晶,显示高的SiO2含量(70.41%~76.05%)和过铝质特征(A/CNK=1.01~1.21);具有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并显示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δEu=0.30~0.46)和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多元素图解上显示Rb、Th、U和K正异常,Ba、Nb、Ta、Sr、P和Ti负异常;具有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其ε_(Hf)(t)值为-5.0~-1.4和相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2.08~1.86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共同反应似斑状花岗岩为壳源花岗岩,并指示早期地壳的再造事件。结合前人发表的地球化学数据,北山造山带南部前寒武纪基底经历了中元古代地壳新生事件和新元古代早期地壳再造事件,花岗质岩石锆石ε_(Hf)(t)值主要落在2.2~1.3 Ga地壳物质Hf同位素演化区内,指示北山南部不存在太古代基底,因此与具有太古代结晶基底的塔里木克拉通可能不具有构造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花岗质岩石 地壳再造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滕超 张晓飞 +2 位作者 周毅 冯俊岭 李树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3-1014,共12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1.29±0.63)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1.29±0.63)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贫镁、贫钙、低磷和低钛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Ta,而亏损Nb、Sr、Ba;稀土元素以略富集轻稀土、Eu亏损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为A型花岗岩,是陆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该岩体具有典型的后造山A2型花岗岩特征,说明早白垩世期间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已经处于后造山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浩特 早白垩世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伸展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其在成都—昌都区域建模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马朝阳 王占昌 +2 位作者 张立海 姚聿涛 乔亚凯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92,共11页
在地质研究不断深入和地理空间信息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技术已成为信息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对传统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形成一种新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新方法。新型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在地质研究不断深入和地理空间信息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技术已成为信息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对传统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形成一种新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新方法。新型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主要应用于地质领域,在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大规模高精度建模、地质网格细分、属性建模技术和遥感图像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笔者以成都—昌都区域为例,以地质钻孔数据、成都图幅、昌都图幅、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新一代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显示。成都—昌都区域的三维可视化验证了新型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服务平台对社会公开发布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进尺达2.75亿m的11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三维地质建模提供了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异构 钻孔数据 大规模高精度建模 网格剖分 空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早白垩世介形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兵 李树才 +2 位作者 魏乃颐 杨欣杰 韦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3-441,共9页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介形类,计7属18余种,前人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新统疏勒图组,本次结合化石时代和岩石组合,将其修订为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并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下部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介形类,计7属18余种,前人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新统疏勒图组,本次结合化石时代和岩石组合,将其修订为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并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下部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ishanensis组合和上部Cypridea concina-Cypridea justa-Darwinulla leguminella组合,根据区域对比,将下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上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根据2个介形类组合的属种分布及化石形态特征的演化特征,对赤金堡组三段沉积期古生态、古气候进行讨论,认为湖盆在Barremian期较Hauterivian期更深广,气候具有变温暖湿润的趋势,这与全球早白垩世气候波动事件有良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早白垩世 古环境 赤金堡组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早泥盆世Ⅰ型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天赦 杨文静 +5 位作者 滕超 张学斌 杨欣杰 来林 吴荣泽 周长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4-1633,共10页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位于贺根山古生代结合带南部,是研究古亚洲洋分支洋贺根山古洋盆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泥盆纪岩浆岩发现较少,对泥盆纪贺根山古洋盆的演化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对新发现的西乌旗乌和日楚鲁石英闪长岩进行了岩相学、L...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位于贺根山古生代结合带南部,是研究古亚洲洋分支洋贺根山古洋盆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泥盆纪岩浆岩发现较少,对泥盆纪贺根山古洋盆的演化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对新发现的西乌旗乌和日楚鲁石英闪长岩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95.8±7.5)Ma(MSWD=1.4,n=8),指示石英闪长岩体形成于早泥盆世。全岩元素组成具有高硅、富钠和偏铝质特征;Rb、Ba、Th、U、P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Zr、Hf、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Eu弱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乌和日楚鲁石英闪长岩系I型花岗岩成因;结合Y-Nb和(Y+Nb)-Rb判别图解,反映其形成于与洋板片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乌和日楚鲁石英闪长岩的发现,指示贺根山古洋盆在早泥盆世时期仍然存在,并可能发生了朝锡林浩特微陆块的南向俯冲消减作用,此认识有别于传统认为的贺根山古洋盆仅存在北向俯冲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根山泥盆纪古洋盆 洋盆双向俯冲 Ⅰ型花岗岩 火山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西北缘大通沟南山北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军 息朝庄 +3 位作者 黄波 杨涛 夏浩东 邓会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105,共13页
大通沟南山北闪长岩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铝、贫钛特征。A/CNK值为1.52~1.57,均大于1.10,为强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负Eu异常,标准化曲线呈明显的右... 大通沟南山北闪长岩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铝、贫钛特征。A/CNK值为1.52~1.57,均大于1.10,为强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负Eu异常,标准化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Ti、Y、Yb等高场强元素,Sr、P、Ti元素呈“V”型谷,具有明显亏损。通过对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于以砂屑岩为主的壳幔混合源,岩体成因类型属Ⅰ-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70±3)Ma(MSWD=0.076),系早—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俯冲环境下的岛弧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沟南山北 闪长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柴达木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万宝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韦一 杨兵 +1 位作者 葛梦春 杨欣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9-607,共9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公社果勒半沟剖面原大磨拐河组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38属82种,可确定为Cyathidites-Quadraeculina-Neoraistrickia组合,该组合见较多的中侏罗世早期常见分子,通过对比确定其时代...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公社果勒半沟剖面原大磨拐河组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38属82种,可确定为Cyathidites-Quadraeculina-Neoraistrickia组合,该组合见较多的中侏罗世早期常见分子,通过对比确定其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并据此将该套岩石组合从原白垩纪大磨拐河组解体出来。通过地质时代对比,结合岩石地层特征,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中侏罗统万宝组上部。通过对万宝组孢粉组合的生态习性的研究,该时期研究区的古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古气候属于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偏湿润。此外,该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侏罗纪第一次升温事件期间的孢粉在面貌特征上极相似,为古植被在中国北方侏罗纪第一次升温事件上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中侏罗世 古植被 古气候 锡林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伴生矿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朱强 俞礽安 +4 位作者 李光耀 文思博 李建国 司庆红 郭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7-344,共18页
特征矿物是地质作用的直接记录,研究铀矿物伴生组合类型和特征为探讨铀矿床成因提供直接信息。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杭锦旗‒纳岭沟地区含铀岩系中侏罗统直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 特征矿物是地质作用的直接记录,研究铀矿物伴生组合类型和特征为探讨铀矿床成因提供直接信息。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杭锦旗‒纳岭沟地区含铀岩系中侏罗统直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究了含铀砂岩中铀矿物种类、赋存特征及典型矿物伴生组合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铀成矿过程中流体作用探讨了铀成矿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研究区含矿目的层最主要的矿物类型为铀石,与铀矿物相关的矿物组合包括:莓球状黄铁矿‒铀石、黑云母‒它形黄铁矿‒铀石、胶状黄铁矿‒铀石、钛铁矿‒锐钛矿‒铀石、高岭石‒铀石、蒙脱石/伊蒙混层‒铀石、方解石‒铀石、有机质‒铀石和石英‒铀石9种;(2)研究区成矿环境经历了成岩期的中性‒弱碱性氧化环境→弱酸性氧化环境→成矿早期的弱酸性还原环境→成矿中‒晚期的弱碱性还原环境→成矿期后的碱性还原环境的转变;(3)铀矿物的富集可以分为5个阶段:①早期预富集的碎屑铀;②石英颗粒边缘富集的沥青铀矿;③莓球状、它形、胶状黄铁矿、高岭石、钛铁矿边缘沉淀富集,与酸性还原流体有关的铀石;④与石英、方解石、蒙脱石/伊蒙混层等伴生,与碱性还原流体有关的铀石;⑤与莓球状黄铁矿、胶状黄铁矿、方解石伴生的受中低温热液改造的铀石。综上所述,研究区主成矿作用受酸性和碱性还原流体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矿物 赋存状态 砂岩型铀矿 成矿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昌都地区典型地热温泉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14
作者 邵杰 陈喜庆 +10 位作者 滕超 杨欣杰 易锦俊 李晓明 董美玲 曹军 汪艳芸 毕海超 井德刚 纪广轩 吕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140,共14页
该文基于西藏昌都地区的地热地质背景,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并结合泉华地球化学特征,探究了区内出露在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内典型地热温泉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夏里温... 该文基于西藏昌都地区的地热地质背景,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并结合泉华地球化学特征,探究了区内出露在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内典型地热温泉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夏里温泉(约31.6℃)、恩达温泉(约12.7℃)、娘曲温泉(约10.8℃)、曲登温泉(约55.9℃)和阿旺温泉(约78.6℃)及其周边河流水化学常量组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温泉泉水的水化学含量值基本都显示出大于河水的水化学含量值的特征。泉水阳离子以Ca^(2+)、Mg^(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HCO_(3)·SO_(4)-Ca·Mg型和HCO_(3)-Na型,温泉水化学类型与周边地表冷水水化学类型呈现出一定差异性,5个温泉水-岩相互作用以岩石溶滤作用控制类型为主。通过5个典型温泉成因模式对比分析,共同特征是5个温泉成因均受到断裂带控制,不同之处在于夏里温泉、恩达温泉和娘曲温泉为岩溶泉类型,且温泉温度相对较低,曲登温泉和阿旺温泉为砂岩或砂砾岩泉类型,且温泉温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温泉 藏东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稳定同位素 泉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凯湖西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含量特征、成因来源及迁移转化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帅 戴慧敏 +6 位作者 翟富荣 郭常来 高铁 刘凯 魏明辉 张哲寰 杜贯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硒及其有机化合物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特殊的保健功能,开展富硒土壤硒成因来源和迁移转化研究,对富硒土地利用和富硒功能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基于区域地质特征、土壤数据和植物籽实数据,开展土壤硒空间分布和... 硒及其有机化合物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特殊的保健功能,开展富硒土壤硒成因来源和迁移转化研究,对富硒土地利用和富硒功能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基于区域地质特征、土壤数据和植物籽实数据,开展土壤硒空间分布和成因来源研究,运用地统计学、相关性、生物富集系数等方法探讨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主控因素。土壤Se含量为0.11~0.70 mg/kg,均值为0.37 mg/kg,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富锦组黑色岩系是形成富硒土壤的物质基础和Se元素的最初来源,后期有利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促进了黑色岩系的持续风化,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硒源;植物富集能力BCF水稻/土壤>BCF玉米/土壤,籽实Se平均含量为Se水稻>Se玉米,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揭示,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受土壤矿物组成及土壤环境等因素制约。土壤硒主要来源于富锦组黑色岩系及其风化物,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主控因素为粘土矿物的吸附/解析作用;划定天然富硒土地6550.68 hm^(2),为富硒土地科学利用和富硒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地学依据,有效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疾病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迁移转化 主控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兴凯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六价铬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燕迪 陆杨玥 +5 位作者 李胜男 王瑾 毕海超 陈玲 朱敏敏 刘亚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4-1271,共8页
土壤六价铬监测在耕地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原理测定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是准确测定土壤中六价铬及研制土壤六价铬标准物质的技术基础,目前国内测定土壤六价铬的唯一标准是HJ 1082—2019《土壤和沉积物六价铬的测定碱溶液提取-火焰原子... 土壤六价铬监测在耕地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原理测定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是准确测定土壤中六价铬及研制土壤六价铬标准物质的技术基础,目前国内测定土壤六价铬的唯一标准是HJ 1082—2019《土壤和沉积物六价铬的测定碱溶液提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但土壤中六价铬的测定存在较为严重的基体效应。为建立准确测定土壤中六价铬的方法,采用氢氧化钠-碳酸钠碱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氯化镁体系提取土壤六价铬,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研究了基体效应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影响。AAS测定土壤六价铬,基体干扰较为严重,制作标准曲线需要进行基体匹配,在线性范围0~2 mg/L线性良好,检出限0.42 mg/kg,方法精密度为2.1%;UV-Vis测定土壤六价铬几乎不受基体效应影响,以水为溶剂制备标准曲线,在线性范围0~0.2 mg/L线性良好,检出限0.12 mg/kg,方法精密度为3.4%。对分别来自安阳、安顺、兰州的低、中、高3种含量的实际样品测定,两种方法平行测定6次,经t检验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一致性较好,邀请国内十家高水平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实验,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测定结果一致。通过基体匹配、稀释待测液和添加高锰酸钾等方法可显著减小基体效应、颜色及有机质对两种方法测定土壤六价铬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正确度,适用于土壤六价铬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六价铬 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基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根山缝合带南侧西乌旗哈尔敖包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17
作者 程天赦 杨文静 +5 位作者 张学斌 滕超 杨欣杰 来林 吴荣泽 周长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7-924,共18页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新发现的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南侧,厘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对探讨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27.7±2.6 Ma...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新发现的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南侧,厘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对探讨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27.7±2.6 Ma,形成于早石炭世,并非前人推测的中二叠世;岩石富硅(SiO_(2)平均值为76.04%)、碱(K_(2)O+Na_(2)O平均值为8.82%)、铝(Al_(2)O_(3)平均值为13.44%)及Rb、Pb、Th、U、Ta、LREE,低镁、铁、锰、钙、钛、磷(P_(2)O_(5)平均值为0.03%)及Sr、Eu、Nb、Ti、HREE,铕负异常较明显(δEu平均值为0.30)。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显示Ⅰ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同碰撞向后造山转换阶段的初始伸展构造环境,Zr/Hf、Nb/Ta比值及岩石分异指数(DI=94.93~96.81)显示岩浆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分异演化。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哈尔敖包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体的识别与确定,表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锡林浩特微陆块可能在早石炭世早期发生了短暂碰撞造山作用,标示着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在早石炭世早期短暂性闭合后,于早石炭世晚期又快速打开并进入俯冲消减阶段,呈现出多旋回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Ⅰ型花岗岩 早石炭世 贺根山洋盆 多旋回演化 贺根山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18
作者 徐大兴 邵兆刚 +7 位作者 陈宣华 张进江 徐盛林 李冰 张义平 余苇 邓文兵 丁奕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1-1936,共16页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显示,贺兰山构造带西北部的河套盆地深部存在向NW方向上涌的低电阻率通道,东南部的银川地堑与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特征。贺兰山构造带晚侏罗世WNW—ESE向挤压的褶皱冲断带与白垩纪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记录了早期深部地幔物质向NW方向上涌的现象。在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与回撤过程中,以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缘扩展的联合控制下,贺兰山构造带的邻区深部地幔物质向地壳上涌,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地幔物质与地壳发生交代作用,在刚性的贺兰山块体限制下,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 深部电性结构 上涌通道 深部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碳酸盐岩矿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晓 张启燕 +2 位作者 史维鑫 葛天助 宋利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8,共9页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拉组矿物进行微观尺度扫描和分析,表征其矿物成分、颗粒形态、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波里拉组方解石以泥晶为主,胶结作用明显,物性致密,孔径小(<5μm),局部发生白云化作用,白云石主要为粉-细晶,以自形晶为主,多呈线接触。矿物在纵向呈规律变化:底部为泥灰岩,陆源碎屑含量较高(>56.57%),其次为方解石(25.79%),磨圆度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中段陆源碎屑矿物和方解石呈条带交错分布,方解石较石英含量增加(方解石47.43%,石英28.54%),沿晶间普遍发育的草莓状黄铁矿簇直径可达10μm,整体为氧化界面之下的还原环境;顶部以方解石为主(>90%),颗粒直径多为10~50μm,颗粒间多呈线接触,粒间孔几乎不发育,局部发生层状白云化作用。矿物特征显示波里拉组沉积物源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陆源碎屑输入双重影响,具有典型的混积岩特征,沉积环境从早期陆源碎屑供给较为充足,到晚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整体为海相碳酸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里拉组碳酸盐岩 矿物微观特征 沉积环境 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 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青和田玉宝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
作者 付玉蕾 史淼 +1 位作者 曹沁元 马世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0-642,共13页
近年国内市场出现了一种含有黄铁矿的黑青色玉石,主要产自新疆,属于和田玉中的稀少品种。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以及同位... 近年国内市场出现了一种含有黄铁矿的黑青色玉石,主要产自新疆,属于和田玉中的稀少品种。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以及同位素质谱仪(MC-ICP-MS)对7块黑青和田玉样品的宝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颜色为墨绿-黑色,折射率点测1.61,相对密度3.08~3.17,摩氏硬度6.0~6.5,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同时还含有少量绿泥石、绿帘石、榍石、锆石、石墨等,具有典型的纤维交织状结构;红外与拉曼光谱特征峰显示与和田玉标准谱峰一致;样品中透闪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MgO、CaO和FeO,Mg/(Mg+Fe^(2+))值显示部分透闪石已过渡为阳起石;根据微量元素Cr-Ni投图判别样品为白云石大理岩型成因,稀土元素含量较少,呈左倾模式;推测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水,含少量变质水;样品中黄铁矿Co/Ni>1且含少量As、Se、Cu、Zn、Pb等元素,δ^(34)S介于8.87‰~20.92‰之间,推断为岩浆热液成因且硫来源于岩浆与地层硫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青和田玉 黄铁矿 宝石矿物学 氢-氧-硫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