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新迭铁矿床赋矿地层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港 陈懋弘 +5 位作者 杨成栋 刘峰 李厚民 马收先 任程昊 张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7-992,共16页
布伦阔勒群是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区域铁矿床的赋矿层位,主要发育有老并、赞坎、喀来子和叶里克等矿床。新迭铁矿为塔什库尔干成矿带北部新发现的一个小型矿床,主要含矿岩性为石英片岩、云母斜长片岩、大理岩等... 布伦阔勒群是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区域铁矿床的赋矿层位,主要发育有老并、赞坎、喀来子和叶里克等矿床。新迭铁矿为塔什库尔干成矿带北部新发现的一个小型矿床,主要含矿岩性为石英片岩、云母斜长片岩、大理岩等。新迭铁矿的形成与沉积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其主要矿体与布伦阔勒群底部的含铁建造同生,且顺层产出。笔者对新迭铁矿赋矿围岩布伦阔勒群和铁矿体中的碎屑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布伦阔勒群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588.0~513.6 Ma,推测新迭铁矿布伦阔勒群的形成年龄应晚于588.0~513.6 Ma,为寒武纪成岩。因此,新迭铁矿的形成与寒武纪铁建造沉积有关,后期经历了区域高级变质作用和岩浆热液的改造。新迭铁矿布伦阔勒群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应从原划分方案的古元古界地层中剥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U-PB年龄 寒武系 新迭铁矿 塔什库尔干铁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非重要矿产资源时空分布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
作者 张鑫刚 曾国平 贾儒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4-1570,共17页
北非地处冈瓦纳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的交汇部位,经历了泛非、海西和阿尔卑斯等多期造山运动,构造、岩浆、变质、热液活动剧烈,为成矿作用创造了优越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金、铜、磷、铁、铬、铅锌、银、铌钽等矿产资源。通过对已有研... 北非地处冈瓦纳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的交汇部位,经历了泛非、海西和阿尔卑斯等多期造山运动,构造、岩浆、变质、热液活动剧烈,为成矿作用创造了优越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金、铜、磷、铁、铬、铅锌、银、铌钽等矿产资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发现北非地区最重要且最集中的矿床类型为花岗伟晶岩型矿床、造山带型金银多金属矿床、沉积型磷矿床、MVT型铅锌矿床以及VMS型铜锌金矿床。空间上分布阿特拉斯褶皱带和努比亚造山带,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除沉积型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中生代以外,其他类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区内典型矿床中,造山型金矿主要与泛非构造运动有关,沉积型磷矿主要受控于海相沉积环境,锡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主要与新元古代晚期花岗伟晶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非 重要矿床 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期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叶润青 付小林 +5 位作者 郭飞 易庆林 张俊义 李长明 侯时平 刘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0-692,共13页
为进一步归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及机制,本文基于三峡库区189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数据,通过对地质灾害位移-时间曲线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2017~2019年专业监测地质灾害点的变形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变形主要发生在5月至9月,降雨为变... 为进一步归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及机制,本文基于三峡库区189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数据,通过对地质灾害位移-时间曲线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2017~2019年专业监测地质灾害点的变形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变形主要发生在5月至9月,降雨为变形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地质灾害年变形量及地表宏观变形,划分为未变形或微变形、缓慢变形、较明显变形、明显变形等4类;(2)依据GNSS累积位移-时间曲线特征,将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划分为振荡型、直线型和阶跃型3种基本类型,其中阶跃型是发生明显变形和较明显变形的地质灾害主要变形形式,为库区地质灾害变形关注的重点;(3)通过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总结了三峡水库运行期地质灾害存在8种阶跃变形特征,提出了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变形模式,归纳了其累积位移-时间曲线在变形“台阶”的形态特征、高度控制因素、出现时间及重复规律性等4个方面差异。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变形分析和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专业监测 地质灾害 变形特征 滑坡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孔抽水试验确定承压-无压流条件下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丞 王宁涛 +3 位作者 胡成 常威 孙伟 黄琨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在平原第四系孔隙承压含水层开展抽水试验时常发生抽水井中地下水水位降至隔水顶板以下而出现承压-无压流并存的现象,如何利用多孔抽水试验确定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江汉平原北部肖家港地... 在平原第四系孔隙承压含水层开展抽水试验时常发生抽水井中地下水水位降至隔水顶板以下而出现承压-无压流并存的现象,如何利用多孔抽水试验确定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江汉平原北部肖家港地区第四系上更新统(Qp3^al)孔隙承压含水层中开展的多孔抽水试验,探讨了承压-无压流并存条件下确定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多孔抽水试验数据,综合运用泰斯承压井流模型和Chen承压-无压井流模型可同时确定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和重力给水度等关键水文地质参数,据此得到肖家港地区上更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在77.28~109.64 m^2/d之间,弹性释水系数为3.17×10^-4,重力给水度为1.97×10^-1。利用泰斯承压井流模型计算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弹性释水系数时,应尽量选取抽水后期或者距离抽水井较远的观测井地下水水位降深数据,以尽量减少承压含水层无压区重力释水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含水层 水文地质参数 多孔抽水试验 泰斯承压井流模型 承压-无压井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分析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叶润青 付小林 +4 位作者 郭飞 易庆林 汤明高 宋英旭 吴润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8-1636,共9页
本文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历程、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地质灾害监测分析概念和内涵、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以下认识:(1)探讨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的内涵,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的定义,即围绕着监... 本文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历程、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地质灾害监测分析概念和内涵、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以下认识:(1)探讨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的内涵,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的定义,即围绕着监测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及相关成果资料开展综合性分析的工作,针对预警预报、防控决策、施工安全、工程效果等不同监测目的,总结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的主要内容;(2)面对多源、异构、实时、海量的地质灾害监测及相关数据,发展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应用服务以及监测分析工作流程化等方面有效集成,是破解监测分析困境和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专业监测 数据分析 智能预警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地质灾害防治的第四系空间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叶润青 李士垚 牛瑞卿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6,共8页
第四系空间分布及其厚度信息提取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以三峡库首区秭归段为研究区,在收集遥感影像、地质图、地形图以及勘查资料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第四系空间分布及其堆积厚度的影响因素,确定地层岩性、坡度... 第四系空间分布及其厚度信息提取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以三峡库首区秭归段为研究区,在收集遥感影像、地质图、地形图以及勘查资料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第四系空间分布及其堆积厚度的影响因素,确定地层岩性、坡度、水系多级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遥感影像光谱特征中的亮度(Brightness)和遥感影像纹理特征中的灰度共生矩阵对比度(GLCM contrast)作为第四系空间信息提取的评价因子,并利用C5.0决策树构建了第四系空间分布及其相对厚度信息提取模型,编绘了研究区第四系相对厚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区域内第四系的空间分布及其堆积厚度由岩性和水系控制,而局部主要由坡度控制;遥感影像的光谱、纹理特征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第四系的空间分布信息;172 m高水位蓄水期间的塌岸调查结果佐证了第四系厚层区划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结果在水库蓄水后库岸再造或塌岸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 第四系 相对厚度 空间信息提取 决策树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阎春波 李姜丽 +1 位作者 赵璧 程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为5个,均以“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分别为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生物群、长阳寒武纪清江生物群、黄花场中奥陶统大坪阶“金钉子”、王家湾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金钉子”和远安三叠系南漳—远安动物群。立足于此,文中首次详细总结了这些地质遗迹点的化石代表、科学及科普意义,并从地质遗迹自身保护和应用方式、地质遗迹载体、地学研学、地质文化的传播和文创科普产品5个方面对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而为宜昌地区全域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古生物 发展模式 宜昌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地震勘探创新应用技术
8
作者 卓武 陈松 +2 位作者 冯美娜 赵秋茹 陈艳君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0-1358,共9页
【研究目的】现今地震勘探的复杂程度逐步加大,同时也亟需提高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效率。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且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原理方法、... 【研究目的】现今地震勘探的复杂程度逐步加大,同时也亟需提高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效率。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且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原理方法、三维建模技术及通过三维实景模型,对各类地理和地物信息进行识别提取,并且全局优化与共享提取的各类信息。【研究结果】基于上述方法,可实现无人机仿地飞行进行激发井口的巡查和地震勘探无线节点质控数据的回收,以及复杂地震勘探区域工序人员行进路径的优化选择,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结论】在复杂环境下地震生产当中,该方法促进了地震野外数据采集的高效生产与管理,在智能油气地震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倾斜摄影 地震勘探 复杂区域 巡井 质控数据回收 信息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SHAP模型的堆积层厚度空间预测
9
作者 李远耀 张鑫 +3 位作者 李明 张锦瑞 张鹏 汪哲涵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0-230,242,共12页
第四系堆积层厚度是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关键地质参数。为提升其空间预测精度和预测结果的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秭归县归州镇为研究区,在构建第四系堆积层厚度预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端梯度提升树(e... 第四系堆积层厚度是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关键地质参数。为提升其空间预测精度和预测结果的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秭归县归州镇为研究区,在构建第四系堆积层厚度预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堆叠集成(Stacking)3种模型进行堆积层厚度的空间预测,最后选取最优预测模型结合沙普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模型进行可解释性分析,对控制区内堆积层厚度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Stacking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优,其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为3.28,决定系数(R^(2))为0.9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1.81,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77,且预测结果与现场调查及钻孔资料最相符;通过SHAP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为主要影响因子,对堆积层厚度具有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能提高第四系堆积层厚度预测的精度和可解释性,可为后续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第四系堆积层 集成模型 空间预测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居石LA-ICP-MS U-Pb法测定北大别木子店片麻杂岩变质年龄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啸飞 卢山松 +6 位作者 谭娟娟 童喜润 吴年文 杨小莉 邵鑫 刘飞 杨小丽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北大别构造带木子店片麻杂岩是目前华南陆块范围内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但有关其变质时代和构造性质等问题仍缺乏研究。对这些岩石的变质时代开展研究,对于了解华南陆块早期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木子店片麻... 北大别构造带木子店片麻杂岩是目前华南陆块范围内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但有关其变质时代和构造性质等问题仍缺乏研究。对这些岩石的变质时代开展研究,对于了解华南陆块早期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木子店片麻杂岩中两件片麻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的微区原位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采用独居石标准物质44069对年龄进行校正,独居石标准物质Trebilcock作为监控,测试结果与其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结果显示,大多数独居石具有均一、无环带特点,且存在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以及负Eu异常,暗示其可能形成于变质成因。两件片麻岩样品的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129±1Ma和130±1Ma,代表了木子店片麻杂岩发生变质作用的时间,这一年龄与木子店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基本一致,也与北大别造山带内大量出露的混合岩时代相吻合。研究认为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加厚地壳的伸展垮塌和造山山根拆沉,引起了变质作用和同时代的岩浆活动,将北大别构造带从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换时间限定在~13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子店片麻杂岩 变质作用 独居石 北大别构造带 英云闪长片麻岩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北缘伟晶岩中石榴子石成因及对Nb-Ta成矿的制约:成矿和未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紫文 李艳军 +4 位作者 周豹 陈静 冷双梁 陕亮 卢亚鑫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56,共19页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资源基地之一。断峰山地区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是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北缘唯一的大型矿床,其成因及物理化学条件不明确。新发现的微斜长石伟晶岩型铌钽矿化脉体中铌钽铁矿、石榴子石和...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资源基地之一。断峰山地区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是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北缘唯一的大型矿床,其成因及物理化学条件不明确。新发现的微斜长石伟晶岩型铌钽矿化脉体中铌钽铁矿、石榴子石和电气石共生,其中石榴子石的成因研究可为该类型Nb-Ta成矿作用研究提供良好的制约。以断峰山地区成矿与未成矿2种微斜长石伟晶岩脉中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背散射电子(BSE)和阴极发光(CL)微观结构观察、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分析,探讨石榴子石成因及其对微斜长石伟晶岩成矿作用的指示。断峰山地区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均为岩浆成因,形成于中高温、中低压力环境,属于铁铝榴石-锰铝榴石(Alm_(48.61)-Sps_(48.21))固溶体系列。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脉中石榴子石以铁铝榴石为主(Sps_(42.56)-Alm_(54.63)),而未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脉中石榴子石以锰铝榴石为主(Sps_(58.93)-Alm_(37.18))。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中石榴子石多与铌钽铁矿等共生,具有低的Mn、Nb和Ta元素含量,且由核部到边部Mn含量降低Fe含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铌钽矿物的结晶导致,表明石榴子石中Nb、Ta、Fe、Mn等元素的演化关系可以指示幕阜山地区Nb-Ta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 未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 石榴子石 岩浆成因 稀有金属矿床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 断峰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骑田岭岩体岩浆演化序列与成因
12
作者 夏杰 张遵遵 +4 位作者 卢友月 李剑锋 付建明 陈希清 周念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6-1631,共26页
骑田岭岩体为南岭地区工作程度最高的复式花岗岩体之一,但其成岩时代、成因类型及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还存在不同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高精度锆石LA-ICP-MS的U-Pb定年结果,从早到晚将其划分为细中粒斑状角... 骑田岭岩体为南岭地区工作程度最高的复式花岗岩体之一,但其成岩时代、成因类型及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还存在不同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高精度锆石LA-ICP-MS的U-Pb定年结果,从早到晚将其划分为细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ηγJ_(3)^(a))、中粒多斑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J3 b)、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正)二长花岗岩(ηγJ_(3)^(c))、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正长花岗岩(ζγJ_(3)^(d))、中细粒少斑黑云母(二)正长花岗岩(ζγJ_(3)^(e))、细粒含斑黑云母(二)正长花岗岩(ζγJ_(3)^(f))等6个岩相(填图)单元,它们的形成年龄集中于163~153 Ma之间,属燕山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骑田岭岩体从早期到晚期,岩石的SiO_(2)、K_(2)O含量逐渐升高,Na_(2)O微弱升高,Al_(2)O_(3)轻微下降,MnO、TiO_(2)、FeO^(*)、MgO、CaO、P_(2)O_(5)逐渐降低;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型,δEu逐渐变小,铕谷逐渐变深;微量元素Rb、Th、U、Nd富集,亏损Ba、Sr、Nb、Ti等,Rb/Sr、Sm/Nd比值逐渐升高,Nb/Ta、Zr/Hf比值依次降低,显示出岩浆分异演化逐渐增强。综合分析表明,骑田岭晚阶段花岗岩(ζγJ_(3)^(e)、ζγJ_(3)^(f))是早阶段岩浆(ηγJ_(3)^(a))经历40%~60%分离结晶的产物。本文所测岩石的锆石饱和温度集中于603.8~821.1℃(平均760.6℃),结合其他资料确定骑田岭岩体应属A2型花岗岩。Hf同位素显示,从早到晚6个岩相单元的εHf(t)值分别为4.5~10.6、4.9~8.9、5.2~7.3、5.1~9.4、4.6~10.2、2.7~8.7,指示骑田岭岩体主要源自变质表壳岩的熔融,并有少量新生地幔物质的贡献。骑田岭岩体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1658~1322 Ma,证实其源岩从地幔储库中脱离的时间为中元古代,形成于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陆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花岗岩成因 骑田岭 南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枯水期地表水体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估
13
作者 陈雯 余绍文 +5 位作者 王妍妍 张彦鹏 马海善 刘凤梅 刘怀庆 张婉珈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0-793,共14页
湿地作为陆地-水域过渡带的关键生态系统,其微塑料污染研究长期滞后于其他水生系统。本文以中国长江中游典型湿地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在“四水三口”入湖段及城陵矶出湖段8个采样点采集枯水期地表水,通过显微镜观察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湿地作为陆地-水域过渡带的关键生态系统,其微塑料污染研究长期滞后于其他水生系统。本文以中国长江中游典型湿地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在“四水三口”入湖段及城陵矶出湖段8个采样点采集枯水期地表水,通过显微镜观察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微塑料丰度、尺寸、形状、颜色及聚合物类型,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PLI)、聚合物风险指数法(PHI)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开展多维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湿地微塑料丰度为4~28.5n/L,处于国内湿地中等污染水平,以透明色(66.9%)碎片和纤维状(84.8%)、小于200μm(83.9%)为主,主要聚合物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27.7%)、聚丙烯(PP,16.5%)、聚氯乙烯(PVC,14.9%)和聚乙烯(PE,11.2%)。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境风险呈“丰度低负荷、毒性高风险”特征。62.5%的样点检出氨基甲酸乙酯(PU)、聚氯乙烯(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和聚碳酸酯(PC)等高毒性聚合物,其风险指数达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地表水 赋存特征 风险评估 洞庭湖 淡水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分层技术刻画污染场地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例
14
作者 刘学浩 邹金 +5 位作者 易秤云 王平 王磊 李江山 龙思杰 黄长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3,共14页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地下水分层监测(-6 m、-8 m、-10 m、-12 m、-16 m、-20 m),结合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及14个地下水样水质数据,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下水中TDS、COD(Mn)、Mg^(2+)、HCO_(3)^(-)、Cl^(-)等主要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减小,表明地表入渗及人为活动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影响因素;NH_(4)^(+)、NO_(3)^(-)、NO_(2)^(-)、Mn、Ni等部分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增大,反映自然地质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特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水化学组分随地层深度加大,与常规地下水监测井的相关性系数由0.984减小至0.566,表征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层分布特征。【结论】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刻画了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垂向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区分揭示自然地质成因与人为活动污染的影响,进而识别刻画地下水污染羽的空间分布,精准指导场地尺度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 垃圾填埋场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段干沟基性岩墙形成的构造环境:来自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15
作者 江拓 高俊 +3 位作者 李继磊 王钟瑞 王信水 马智佩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53-3080,共28页
基性岩墙(岩脉)产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多样,如大陆内部的裂谷带、地幔柱活动相关的大火成岩省、增生造山带的弧前或弧后局部引张带、后碰撞区域性伸展部位等。本文旨在通过对天山中段干沟公路沿线基性岩墙的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 基性岩墙(岩脉)产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多样,如大陆内部的裂谷带、地幔柱活动相关的大火成岩省、增生造山带的弧前或弧后局部引张带、后碰撞区域性伸展部位等。本文旨在通过对天山中段干沟公路沿线基性岩墙的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基性岩墙侵位于古生代沉积岩地层和花岗质岩体之中,具NNW~340°、NE~25°和NE~65°三组延伸方向,并以NNW~340°向优势展布。2个岩墙样品分别获得磷灰石U-Pb年龄302±6Ma和310±9Ma;此外,寄主二云母花岗岩获得锆石U-Pb年龄399±3Ma和403±3Ma。基性岩墙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近平坦、轻重稀土分馏不强、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蛛网图呈现Nb、Ta、Ti和Sr的负异常,(87 Sr/^(86)Sr)初始比值介于0.7058~0.7066、εNd(t)值变化于+4.3~+4.7之间。造就基性岩墙的岩浆可能由受俯冲流体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1%~5%)产物与软流圈地幔物质相混合而形成。天山造山带后碰撞造山期,区域性大规模伸展作用促使造山带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减薄,导致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为基性岩浆的形成提供了深部前提条件;而中-上地壳层次,不同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发生大规模右行走滑运动,产生一系列破裂面,为基性岩浆侵位提供了有效储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基性岩墙 磷灰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变形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16
作者 张恩铭 李远耀 +2 位作者 李思德 李明 张鑫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白家包滑坡为三峡库区典型的大型堆积层滑坡,潜在威胁范围广泛,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联合作用下,其变形位移-时间曲线长期呈现“阶跃型”特点。在分析该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设计和构建... 白家包滑坡为三峡库区典型的大型堆积层滑坡,潜在威胁范围广泛,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联合作用下,其变形位移-时间曲线长期呈现“阶跃型”特点。在分析该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设计和构建滑坡相似模型及监测系统,观察并总结了滑坡模型在库水位下降联合降雨作用下的宏观变形现象及内部应力变化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下降对滑坡整体变形的影响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前缘涉水段产生细微裂缝与局部垮塌现象;②在库水位下降时,滑坡内部地下水水位和孔隙水压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下降初期会有小幅上升,这使得滑坡内部渗透压力进一步增大,滑坡内土压力上升,滑坡稳定性急剧降低;③在降雨作用下,雨水对滑坡地表产生冲击,坡体内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随着雨水入渗土体逐渐饱和,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对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坡体内动水压力加大,特别是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耦合作用下,滑坡的变形进一步增大。研究结果对研究复杂水文条件下大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家包滑坡 物理模型试验 滑坡变形机制 降雨作用 库水位下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岩成岩成矿作用熔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综述
17
作者 白杨 宋文磊 +3 位作者 杨金昆 许丹妮 宋来阳 徐扬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412,共24页
幔源碳酸岩能够提供地幔长期演化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信息,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稀土、铌、磷和氟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由于碳酸岩粘度很低且极富挥发分,在侵位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浆过程的... 幔源碳酸岩能够提供地幔长期演化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信息,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稀土、铌、磷和氟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由于碳酸岩粘度很低且极富挥发分,在侵位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浆过程的完整信息很难被保存下来。熔体包裹体是破解碳酸岩初始岩浆组成及其演化的有效手段。文章简述了碳酸岩的基本特征和熔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熔体包裹体在碳酸岩成岩成矿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包裹体研究表明,碳酸岩可以由富CO_(2)碱性硅酸岩熔体的分离结晶和碳酸盐-硅酸盐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其初始熔体富碱,侵位过程中发生碱丢失,形成地表常见的贫碱碳酸岩。碳酸盐-(硅酸盐)-多相盐类熔体的不混溶作用是形成碳酸岩岩性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钙、碱及CO_(2)等挥发分的含量影响上述不混溶作用的进行和区间的大小。REE等元素在两相或多相不混溶过程中优先进入到碳酸盐或磷酸盐熔体,影响碳酸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潜力。熔体包裹体在探究碳酸岩熔体组成并反演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熔体包裹体 分离结晶 液态不混溶 岩浆成因演化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合仁坪金矿床控矿构造、成矿时代与找矿方向
18
作者 李彬 柏道远 +8 位作者 许德如 刘万申 何红生 邵拥军 陈剑锋 曾广乾 文春华 陈旭 邓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21-3042,共22页
湘西合仁坪金矿位于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是柳林汊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构造控矿特征、成矿时代及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限制了人们对该区矿床成因与成... 湘西合仁坪金矿位于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是柳林汊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构造控矿特征、成矿时代及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限制了人们对该区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对合仁坪矿床及外围开展了地表露头和井下巷道的构造解析,并针对形成于区域伸展背景的矿脉开展了热液磷灰石LA-ICP-MS U-Pb定年工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本文厘清了该区的变形序列、成矿时代及其形成背景,探讨了矿床“导-运-储”控矿构造体系、成因机制以及构造控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取得以下主要认识:①合仁坪金矿区经历了6期主要变形事件(D1~D6):D1期为新元古代中期NW向挤压;D2期为志留纪中—晚期NNW—近S-N向挤压;D3期为中三叠世后期NW向挤压;D4期为中侏罗世WNW—近E-W向挤压;D5期为晚侏罗世—白垩纪NW-SE向伸展;D6期为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成矿发生于D5伸展期。②合仁坪金矿床导矿构造为深部形成于D3或D4期的隐伏NE向逆断裂或右行走滑断裂,运(配)矿兼容矿构造为浅部形成于D4期的NE向右行走滑断裂,储(含)矿构造主要为形成于D2期的ENE向褶皱核部及两翼层间断裂以及形成于D3期的NE向逆断裂,其中断裂转折端形成的连接“桥”构造控制了厚大矿体的产出。③成矿期热液磷灰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26.6±10.8 Ma(1σ,n=47,MSWD=1.4),结合样品含矿构造时代属性,推断合仁坪金矿形成于早白垩世(D5),成矿应与晚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回撤相关的弧后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及深部岩浆活动有关,且先存构造活化对成矿十分重要。④合仁坪金矿床下一步找矿勘查应沿浅部NE向导矿构造走向和往深部找矿;区域上需要重点关注基底隆起区,特别是NE向断裂和ENE向构造复合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成矿时代 找矿方向 合仁坪金矿床 湘西 雪峰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矿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评价
19
作者 王琪 王清 +6 位作者 李龙媛 王宁涛 李梦茹 杨淮水 宁晖 刘亚磊 江聪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4,共11页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上游香溪河流域广洞湾矿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对矿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及其涌水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评估了3种源头治理措施(垂向防渗帷幕、清水引流、矿...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上游香溪河流域广洞湾矿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对矿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及其涌水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评估了3种源头治理措施(垂向防渗帷幕、清水引流、矿硐封堵)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矿硐涌水量的削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的矿硐流量和水位与实测数据相差较小,能够准确地反映矿区地下水补径排的实际情况;(2)在施加单项措施的情况下,填补塌陷坑及卸荷裂隙措施阻隔了巷道垂向补给的优势通道,治理效果最佳,酸性废水排放削减率达到了34.9%~54.7%,其次为清水引流措施,削减率为25.2%~45.6%,垂向防渗帷幕措施效果最差,仅能削减0.9%~2.3%的废水排放量;(3)在施加两项措施的前提下,考虑到垂向渗透帷幕减排效率低且施工难度大,结合填补塌陷坑及大型卸荷裂隙与清水引流措施的工况最佳,减排效率为41.2%~55.8%;(4)同时采取3种措施,酸性废水减排效率达到了48.4%~6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矿硐涌水 源头治理 数值模拟 MOD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部东寨港滨海地下水排泄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影响
20
作者 柯贤忠 张旭 +3 位作者 张彦鹏 黎清华 谢先军 陈文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5,共13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经常被忽视的重要海陆物质交换途径,驱动着陆源淡水与生源要素输入海洋,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合适的盐度和良好的环境质量是适宜的红树林湿地生境特征,从地下水视角开展SG...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经常被忽视的重要海陆物质交换途径,驱动着陆源淡水与生源要素输入海洋,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合适的盐度和良好的环境质量是适宜的红树林湿地生境特征,从地下水视角开展SGD对东寨港红树林生境的影响研究较少,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是否需要关注地下水的作用仍需探索。为揭示海南东寨港SGD的特征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影响,以红树林湿地水体中氡(^(222)Rn)活度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水^(222)Rn活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了东寨港地区SGD和其携带营养盐的通量。结果表明,^(222)Rn活度变化主要受丰枯水期循环、潮汐水位波动、断裂带构造、表层沉积物性质等因素影响。基于该区域^(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到丰水期、枯水期SGD通量分别为8.90×10^(5),6.84×10^(5)m^(3)/d;结合地下水端元的溶质浓度,估算了SGD驱动的营养盐通量。其中,丰水期磷酸盐、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的通量分别为6440,53.44,1084 kg/d;枯水期营养盐通量约为丰水期的2/3。东寨港红树林湿地SGD通量与当地河流排泄量为同一数量级,其携带的营养盐通量也非常可观;SGD通量热区和冷区分别对应红树林稀疏区与繁茂区,表明SGD可能通过降低红树林湿地盐度或环境质量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境产生负面影响。该成果可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氡同位素 营养盐 红树林湿地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