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开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磊 龙文国 周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6-1029,共14页
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Ma... 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Ma(样品1012,高州市谢鸡镇)和(443.7±1.7)Ma(样品10108,信宜市朱砂镇),表明它们属于加里东期的产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岩石。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由元古宙基底岩石发生深熔作用而成,是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随着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中大量加里东期年龄的发现,说明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影响非常强烈,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的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应归属加里东期。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从整个华夏地块来看,存在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但出露可能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基底 花岗岩 加里东期 LA-ICP-MS 锆石U-PB年龄 云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钦州地区那丽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贾小辉 王晓地 +2 位作者 杨文强 牛志军 周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89,共8页
位于广西南部钦州地区的那丽岩体是华南地区(除海南岛外)报道的、具精确同位素年龄的海西期花岗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62Ma。二叠纪时期,羌塘-中缅Sibumasu地块与印支地块碰撞拼合,导致华南陆块俯冲于印支... 位于广西南部钦州地区的那丽岩体是华南地区(除海南岛外)报道的、具精确同位素年龄的海西期花岗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62Ma。二叠纪时期,羌塘-中缅Sibumasu地块与印支地块碰撞拼合,导致华南陆块俯冲于印支陆块之下,那丽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这种俯冲作用的较晚阶段——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地区 海西期 那丽花岗岩 弧后伸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海南岛南好地区“南好组”的地质时代——兼评“海南省南好地区南好组地质特征及时代”一文
3
作者 张仁杰 涂兵 曾波夫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0-1188,共9页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南好组"所产腕足类Xinanospirifer flabellum Rong,Xu et Yang,X.cf.sanduensis(Jing),三叶虫L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Grabau)和腹足类Homotoma sp.等化石证明,该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南好组"所产腕足类Xinanospirifer flabellum Rong,Xu et Yang,X.cf.sanduensis(Jing),三叶虫L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Grabau)和腹足类Homotoma sp.等化石证明,该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对腕足类化石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划分该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所依据的主要化石Eochoristites sp.,Fusella sp.,Cyrtiopsis sp.,Tenticospirifer cf.supervilis,Cyrtospirifer sp.等是误定的结果,不能用作地层划分对比的证据。因此,陈哲培等(2012)根据早已废弃的化石名单得出南好地区"南好组"属下石炭统岩关阶的结论明显有误。对南兵—南好公路剖面、南好矿区锌山等早先采获早石炭世腕足类化石产地的反复多次采集,都没有重复采到原先报道的化石种类、而全部为早志留世属种,以及南好地区迄今没有发现可靠的早石炭世化石等事实表明,该地区既不存在下石炭统,也不存在下石炭统与下志留统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南好组"原选层型剖面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多次重复、叠覆关系不明、层序混乱、厚度不清,不能充当岩石地层单位的选层型,应连同"南好组"一名一并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好地区 南好组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长阳组的地质时代
4
作者 吴健辉 牛志军 +2 位作者 王建雄 姚华舟 张仁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7期1411-1415,共5页
鄂西地区的长阳组长期划归下石炭统底部,所含Siphonodella levis带被认为是杜内期最底部的牙形刺化石带之一。根据新发现的牙形刺Icroides sp.,Polygnathus brevis,腕足类Cyrtospirifer sp.Schchertella gelaohoensis,和双壳类Buchiola ... 鄂西地区的长阳组长期划归下石炭统底部,所含Siphonodella levis带被认为是杜内期最底部的牙形刺化石带之一。根据新发现的牙形刺Icroides sp.,Polygnathus brevis,腕足类Cyrtospirifer sp.Schchertella gelaohoensis,和双壳类Buchiola sp.等化石现将该组改划为上泥盆统法门阶,与湖南中部的邵东组、孟公坳组、贵州者王组、革老河组等对比。牙形刺化石Sipho-nodella levis是法门晚期—杜内早期均有分布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长阳组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安 欧文佳 +2 位作者 危凯 李芳 李旭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8-1859,共12页
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 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源岩非常接近,因此大坪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是寒武系牛蹄塘组斜坡相区和盆地相区烃源岩。古油藏裂隙石英脉/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拉曼光谱成分指示了中侏罗世以来古油藏裂缝形成、油气充注、以及因大气水下渗遭受破坏的过程。分析认为大坪古油藏北侧桑植—石门复向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埋深近4km,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且滑脱带上下岩性差异会造成灯影组裂隙发育,对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成次生气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裂缝 古油藏 油源 成藏 灯影组 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及邻区古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安 危凯 +2 位作者 李旭兵 王保忠 王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2-750,共9页
通过对桑植—石门复向斜及相邻地区震旦系—三叠系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比,结合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研究了桑植—石门地区古流体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意义。下古生界围岩87Sr/86Sr部分高于同期海水,也高于方解... 通过对桑植—石门复向斜及相邻地区震旦系—三叠系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比,结合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研究了桑植—石门地区古流体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意义。下古生界围岩87Sr/86Sr部分高于同期海水,也高于方解石脉,表明围岩在裂隙形成之前受到高^(87)Sr/^(86)Sr流体改造。桑植—石门复向斜北翼温泉附近的方解石脉体具高87Sr/86Sr、低δ13C、低δ18O特征,显示大气水参与了方解石脉沉淀,逆断层可能在形成之初就不具封闭性。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均一温度指示,桑植—石门地区上寒武统娄山关组上覆盖层残余厚度小于3 km,不具封闭能力;中寒武统孔王溪组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高盐度表明膏盐盖层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在埋深超过2 km条件下对下伏地层具有较好的封盖能力。桑植—石门复向斜田二垭、向家垭、车坊背斜圈闭、桥头、中坪隐伏圈闭保存条件较好,除田二垭背斜外,可以同时将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清虚洞组白云岩作为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保存条件 桑植—石门复向斜 中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地区晚泥盆世黄家磴组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其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彭中勤 李志宏 +1 位作者 孟繁松 魏运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0-987,共8页
报道了宜昌官庄一带晚泥盆世黄家磴组的植物化石,共计6属6种(其中包括1个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即纤原始鳞木(相似种)Prorolepidodendron cf.scharyanum Krejci,大拟鳞木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Sze)Sze,平圆印木Cyclostigma kiltor... 报道了宜昌官庄一带晚泥盆世黄家磴组的植物化石,共计6属6种(其中包括1个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即纤原始鳞木(相似种)Prorolepidodendron cf.scharyanum Krejci,大拟鳞木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Sze)Sze,平圆印木Cyclostigma kiltorkense Haught.,亚鳞木(未定种)Sublepidodendron sp.,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和脐根座Stigmaria ficoide(Sternberg)Brongn。这些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黄家磴组植物组合的内容,为确定该组的时代提供了充分的古生物证据而且表明以往归入中泥盆世的纤原始鳞木Pror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Krejci的地质时限可上延至晚泥盆世黄家磴期早、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黄家磴组 植物化石 宜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西部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永清 凌文黎 +3 位作者 张军波 段瑞春 任邦方 杨红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97-2709,共13页
以山东西部西董地区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系统的元素-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同时丰富该区域岩石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西董青山群火山岩Si O2含量变化于52.8%~59.8%之间,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岩... 以山东西部西董地区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系统的元素-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同时丰富该区域岩石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西董青山群火山岩Si O2含量变化于52.8%~59.8%之间,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组合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粗面安山岩,Mg O、TFe2O3、Mn O、Ti O2、Ca O与Si O2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Al2O3和Na2O与Si O2具有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富集Rb、Ba、Th、U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范围为100×10-6~187×10-6,(La/Yb)N比值范围为8.2~11.1,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9~1.02);显示富集且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t=0.7047~0.7050,εNd(t)=-16.5^-14.2)。西董青山群火山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与Si O2缺乏明显负相关关系,Nb/Ta与La/Nb之间不具有负相关关系以及Nb与Th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指示岩浆在上升和演化过程中地壳混染作用对青山群火山岩岩浆化学组成的影响并不显著;火山岩Mg O含量明显高于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说明青山群中基性火山岩岩浆的形成过程可能与大陆地壳和地幔岩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综合分析表明,西董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是大陆下地壳物质经拆沉作用于地幔环境中发生部分熔融,与上地幔岩石发生交代作用后进入地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西部 中生代 青山群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花岗岩成因探讨及其对油气资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安 吴世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珠江口盆地燕山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分析表明,其形成缘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的俯冲,并引起华南大陆边缘岩石圈等温面上隆及上地壳硅铝质岩石的多次重熔。花岗岩层形成后的区域性剥蚀作用导致盆地隆起部位花岗岩穹... 珠江口盆地燕山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分析表明,其形成缘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的俯冲,并引起华南大陆边缘岩石圈等温面上隆及上地壳硅铝质岩石的多次重熔。花岗岩层形成后的区域性剥蚀作用导致盆地隆起部位花岗岩穹窿和背斜的形成;此后,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在花岗岩背斜和穹窿之上并形成披覆背斜,该类构造为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含油气构造类型。在中生代时,东沙隆起及其以北具有高地温场,花岗岩发育的特点;南部坳陷带则表现低地温场和中生代沉积等特点。中生代烃源岩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它在新生代时期具备二次生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重熔 珠江口盆地 花岗岩 披覆背斜 二次生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安 吴世敏 +1 位作者 李旭兵 程卫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5期545-550,共6页
文中总结了沉积盆地中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影响油气资源的花岗岩往往分布在盆地的断裂和隆起带,表现为穹窿或背斜。盆地中壳源花岗岩侵入表明上地壳温度大范围整体上升,花岗岩体是盆地地温场整体上升背景下的异常高点。盆地基底花岗岩表... 文中总结了沉积盆地中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影响油气资源的花岗岩往往分布在盆地的断裂和隆起带,表现为穹窿或背斜。盆地中壳源花岗岩侵入表明上地壳温度大范围整体上升,花岗岩体是盆地地温场整体上升背景下的异常高点。盆地基底花岗岩表现为隆起、抗风化性强、裂隙系统发育等性质使之与基岩油气藏关系密切,与花岗岩密切相关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花岗岩风化壳或花岗岩冲刷沉积油气藏、花岗岩基底裂缝油气藏、花岗岩基底隆起披覆油气藏;沉积盆地不同区域因地质条件不同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基岩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分布规律 热影响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亚东 张克信 +1 位作者 陈锐明 张楗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5,共12页
在研究区已发表的渐新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渐新世残留盆地的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并对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该时期总体地势格局仍为东高西低,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成都等地区主体表现... 在研究区已发表的渐新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渐新世残留盆地的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并对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该时期总体地势格局仍为东高西低,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成都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压陷湖盆沉积,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等大面积隆升,沿雅鲁藏布江自东向西的古雅江河形成。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的演化特征揭示出该时期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的耦合关系,划分出2个强隆升期,分别是强隆升期A(34~30Ma)和强隆升期B(25~2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渐新世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上泥盆统发现微球粒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仁杰 张华 +2 位作者 姚华舟 王建雄 牛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3期8123-8127,共5页
海南岛昌江县鸡实村上泥盆统昌江组上部灰岩含丰富的炭质微球粒及少量硅质球粒。海南炭质球粒的化学组成、产出状况等,与加拿大前寒武系方解石脉内的焦沥青球粒十分接近,但前者具有类似撞击球粒的表面特征。硅质球的化学组成及表面特征... 海南岛昌江县鸡实村上泥盆统昌江组上部灰岩含丰富的炭质微球粒及少量硅质球粒。海南炭质球粒的化学组成、产出状况等,与加拿大前寒武系方解石脉内的焦沥青球粒十分接近,但前者具有类似撞击球粒的表面特征。硅质球的化学组成及表面特征与撞击成因的微球相似,但球粒数量少,且赋存于粗晶方解石脉内,与典型的撞击微球粒不同。海南的微球粒是以冰醋酸酸解灰岩获得,因而可以排除是工业飞灰。它们的内部未见任何结构,不同于火山成因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上泥盆统 微球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郁南县连滩镇大尖山下志留统连滩组笔石动物群和地层对比
13
作者 于志松 卜建军 +3 位作者 吴俊 张克信 刘志远 姚成伟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7,143,共9页
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大尖山的下志留统连滩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页岩,含丰富的笔石化石。通过对连滩组笔石化石的系统采集与研究,鉴定出6属12种,分别属于(1)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2)Demirastrites convolutus带;(3)Monograptus se... 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大尖山的下志留统连滩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页岩,含丰富的笔石化石。通过对连滩组笔石化石的系统采集与研究,鉴定出6属12种,分别属于(1)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2)Demirastrites convolutus带;(3)Monograptus sedgwickii带。研究区连滩组笔石化石组合与湖北宜昌龙马溪组、西秦岭南带安子沟组、陕南宁强龙马溪组、四川城口双河场组、北祁连山肮脏沟组和东秦岭东段张湾组的笔石化石组合可以进行对比,表明研究区连滩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埃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志留世 连滩组 笔石带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