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过程和机制:来自河北西石门杂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12
1
作者 蒋俊毅 苏尚国 +3 位作者 崔晓亮 刘璐璐 孟维一 王菁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6-390,共35页
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巨大的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早白垩世的西石门杂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与岩石圈减薄相关的重要杂岩体。根据西石门杂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早期岩套由... 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巨大的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早白垩世的西石门杂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与岩石圈减薄相关的重要杂岩体。根据西石门杂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早期岩套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系列组成,具等粒结构,形成时代约为135.6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为SiO2=51.72%~68.56%、MgO=0.17%~4.88%,少部分样品表现出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岩套由斑状二长岩-斑状正长岩系列组成,具似斑状结构,形成时代约为125.3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为SiO2=57.00%~67.51%、MgO=0.61%~3.37%,其中还存在大量年龄约2500Ma的继承锆石。两套侵入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但早期岩套多具埃达克质岩特征,晚期岩套岩石中锆石具有更负的εHf(t),显示其具有更多的壳源物质组成。角闪石温度计、压力计显示,早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883.66℃、P=194.95MPa,相当于7.36km深处;晚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642.34℃、P=26.81MPa,相当于1.01km深处。从135.6Ma至125.3Ma,地壳快速抬升了约6.35km。研究认为,在约135.6Ma时陆内岩浆作用开始影响研究区,软流圈地幔上涌促使地壳物质熔融、混合形成了早期岩套,同时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及地壳褶皱变形导致陆壳加厚。之后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作用,地壳快速抬升。在约125.3Ma后,软流圈地幔继续上涌,回弹的陆壳开始发生大规模的熔融形成了晚期岩套。据此认为拆沉作用是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减薄机制 岩石圈减薄过程 地壳快速抬升 西石门杂岩体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塔尔纳赫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流体参与成矿的矿物学证据
2
作者 蒋俊毅 苏尚国 王菁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8-243,共16页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中"硫化物矿浆"组成及上侵聚集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在新近提出的"岩浆通道成矿系统"的思路下,文章研究了来自俄罗斯诺里尔斯克地区塔尔纳赫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赋矿橄榄苏长辉长岩,发现其主要...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中"硫化物矿浆"组成及上侵聚集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在新近提出的"岩浆通道成矿系统"的思路下,文章研究了来自俄罗斯诺里尔斯克地区塔尔纳赫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赋矿橄榄苏长辉长岩,发现其主要造岩矿物存在两种类型,在微量元素分配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文章重点报告了其中斜长石的特点。以微量元素的分配模式为依据,所有斜长石可以分为两类:Ⅰ型斜长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成分为钠长石-倍长石,与硫化物共存,指示在含矿硫化物珠滴中应含有大量流体;Ⅱ型斜长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成分为中长石-倍长石,产于岩体中遭受交代改造较弱的区域,指示它们由熔体结晶形成。据此我们认为"硫化物矿浆"在上侵过程中包含大量流体,应该为"熔体-流体"。文章为流体在硫化物矿浆富集和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论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纳赫铜镍硫化物矿床 岩浆通道成矿系统 斜长石 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