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调查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1
作者 吴楠 李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4-28,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档案资料纸质与电子化矛盾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电子会计档案特点,分析当前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困境,提出通过转变管理意识、健全完善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建立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长期保存研究及打造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档案资料纸质与电子化矛盾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电子会计档案特点,分析当前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困境,提出通过转变管理意识、健全完善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建立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长期保存研究及打造专业管理团队等建议,力争实现电子会计档案资料管理的转型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档案 电子会计档案 档案管理 管理研究 转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缘中-新生代钾盐矿床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
2
作者 王立成 吴驰华 +1 位作者 张华 龚大兴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1042,共29页
表生钾盐成矿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现有钾盐矿大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周缘,时代为中-新生代,然而钾盐矿床聚集和保存机制仍然不清,制约了钾盐找矿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原周缘各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的若干进展。思茅-呵... 表生钾盐成矿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现有钾盐矿大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周缘,时代为中-新生代,然而钾盐矿床聚集和保存机制仍然不清,制约了钾盐找矿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原周缘各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的若干进展。思茅-呵叻钾盐成矿带成矿时代为中-晚白垩世,但盆地间含钾序列对比困难;成钾卤水与海水相关,但其源-汇系统在陆相环境中受到了构造地貌-气候的共同作用;提出干旱背景下风成砂岩-钾盐指状交叉叠置的模式。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是固体钾盐的有利时期,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至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以及雷口坡组四段第二亚段是富钾卤水的有利聚集期;但固体钾盐和富钾卤水的成因和模式仍待进一步研究。察尔汗盐湖成钾作用具有在晚更新世以来短时爆发的特点,地表河水可能是重要的补给来源,构造作用在含盐盆地迁移和深部卤水富集中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构造-古地理作用是制约海/陆相钾盐成矿和保存的核心因素,控制了含蒸发岩盆地古气候、海水成分变化和盆地封闭条件,以及成钾期后改造、变形和保存。本文提出今后的研究要注重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要以构造-古地理为主线,创新出适合各盆地自身地质规律的成钾模式;未来的找钾突破重点是明确成钾后期构造改造和保存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塔里木、四川和思茅盆地等今后重点研究和勘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 构造作用 古气候 盐构造 成矿机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名则 秦宇龙 +5 位作者 李峥 徐云峰 武文辉 刘伟 叶亚康 周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6-378,共13页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6%,钾质含量较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_2O_3含量为14.24%~14.77%,A/CNK=1.14~1.24,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ΣREE=31.18×10^(-6)~41.67×10^(-6),LREE/HREE=4.15~6.41,δEu=0.46~0.70;CaO/Na_2O=0.07~0.12(<0.3),指示其物源可能是含砂屑物质极少的泥质岩;Al_2O_3/TiO_2=133.1~279.8,比值较高,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属高压低温型后碰撞强过铝质岩石。花岗伟晶岩脉SiO_2含量在72.59%~80.91%之间,全碱含量5.26%~10.60%,Al_2O_3含量11.79%~17.64%,σ=0.74~3.80,A/CNK=0.98~2.38,ΣREE=4.03×10^(-6)~8.29×10^(-6),LREE/HREE=2.61~10.40,δEu=0.18~0.68,与岩体差异明显,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形成甲基卡含矿伟晶岩脉的关键因素,花岗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含挥发分的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侵位过程中可能交代围岩矿物而使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二云母花岗岩浆和伟晶岩熔体性质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和Th、Sr、Ti、Y、Rb、N等微量元素在两者中含量有明显差异。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就位过程中所经的路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产出的伟晶岩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甲基卡 二云母花岗岩 伟晶岩脉 强过铝质 后碰撞 高压低温型 岩浆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矿介质形状对铜硫浮选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汪聪 邓建 +3 位作者 肖庆飞 孙伟 徐世红 高志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3-585,共13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段介质和球介质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磨矿及浮选过程的影响。单矿物、混合矿及实际矿浮选结果表明,段介质可以提高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促进铜硫浮选分离。磨矿实验、粒度分布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段介质可产生更多尺... 本文系统研究了段介质和球介质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磨矿及浮选过程的影响。单矿物、混合矿及实际矿浮选结果表明,段介质可以提高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促进铜硫浮选分离。磨矿实验、粒度分布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段介质可产生更多尺寸均一、具有棱角且伸长率较高的颗粒,选择性研磨粗颗粒和黄铁矿,有效避免黄铜矿过磨。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段介质能使黄铜矿暴露更多(112)面,使黄铁矿暴露较多(200)面。捕收剂与黄铜矿(112)面的作用能较黄铁矿(200)面更高,因此,段介质可强化黄铜矿和黄铁矿颗粒间的可浮性差异,改善铜硫浮选分离效果。本研究对通过优化磨矿作业条件强化矿物浮选分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黄铁矿 磨矿介质 浮选 表面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中梁山煤田凝灰岩中战略性金属的浸出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建华 王慧 +4 位作者 刘述平 陈虹雨 刘峰 田和明 李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76-1884,共9页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底部广泛分布一层由基性火山灰经热液流体蚀变的凝灰岩。凝灰岩中富集稀土元素(REY),Nb和Ga等战略性金属,称之为一种新型的煤型战略性金属矿床。然而,凝灰岩中战略性金属的可提取性如何,尚不清楚,制约了这些金...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底部广泛分布一层由基性火山灰经热液流体蚀变的凝灰岩。凝灰岩中富集稀土元素(REY),Nb和Ga等战略性金属,称之为一种新型的煤型战略性金属矿床。然而,凝灰岩中战略性金属的可提取性如何,尚不清楚,制约了这些金属的开发利用。为此,以重庆中梁山煤田晚二叠世凝灰岩为对象,采用(NH4)2SO4,H2SO4,NaOH,HCl和HF等试剂对凝灰岩中REY,Nb,Ga,Al2O3和SiO2进行分步连续浸出。结果表明,(NH4)2SO4能浸出约30%的REY,表明凝灰岩中离子吸附型REY占比大于30%,其余的战略性金属均以矿物相形式存在。(NH4)2SO4—H2SO4—NaOH—HCl—HF分步连续浸出可有效提取凝灰岩中的REY,Ga,Nb等战略性金属。REY,Ga,Nb,Al2O3,SiO2的总浸出率分别为86.52%,67.32%,54.70%,87.87%和98.97%。浸出后的残渣以硫铁矿为主,也可以被综合利用。整个分步连续浸出的较优条件为:①(NH4)2SO4质量浓度为15 g/L,浸出温度为20℃,浸出时间为12 h,液固比为1;②H2SO4质量分数为60%,浸出温度为130℃,浸出时间为3 h,液固比为3;③NaOH质量分数为45%,浸出温度为130℃,浸出时间为2.5 h,液固比为3;④HCl质量浓度为150 g/L,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2 h,液固比为3;⑤HF质量分数为15%,浸出温度为75℃,浸出时间为2 h,液固比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出试验 战略性金属 凝灰岩 晚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