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仁坝黄震旦系老堡组顶部晶屑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
作者 卓皆文 汪正江 +2 位作者 王剑 谢渊 杨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9-646,共8页
对于元古宙—显生宙的沉积—构造转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以来未能获得较为一致的认识。野外调查发现,在处于上扬子东南缘台地与盆地相区的过渡带上的贵州铜仁坝黄长坪附近震旦系老堡组顶部硅质岩中,发育有一层10-20cm厚的凝... 对于元古宙—显生宙的沉积—构造转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以来未能获得较为一致的认识。野外调查发现,在处于上扬子东南缘台地与盆地相区的过渡带上的贵州铜仁坝黄长坪附近震旦系老堡组顶部硅质岩中,发育有一层10-20cm厚的凝灰岩夹层,岩石学研究也证实其为一层晶屑凝灰岩,并对其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556±5Ma沉积年龄。结合前人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等研究成果,显示处于深水陆棚相区的老堡组顶部硅质岩与页岩互层段为扬子克拉通元古宙—显生宙之交沉积—构造转换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沉积事件,该沉积事件始于556Ma左右,可与扬子克拉通上的广泛的火山事件相对应,且可能与约550Ma时Rodinia超大陆最后裂解和Iapetus洋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老堡组硅质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沉积相区 沉积—构造转换 贵州铜仁坝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建模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光辉 铁永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为了更好地实现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川西地区为例,从考虑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价。基于ArcGIS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NDVI等9个地质灾害关键影响因素,采用信息量模型对滑坡、崩塌、泥石流进... 为了更好地实现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川西地区为例,从考虑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价。基于ArcGIS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NDVI等9个地质灾害关键影响因素,采用信息量模型对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进而分别采用栅格最大值法、栅格平均值法以及基于灾害链综合评价的图形叠置法实现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利用ROC曲线验证单类型地质灾害和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模型精度。按照自然断裂法将川西地区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易发区,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水系附近。研究结果表明信息量模型能较好的对单类别地质灾害评价,栅格最大值法、栅格平均值法以及基于灾害链综合评价的图形叠置法都是获取综合易发性的有效方法,且预测精度从高到低为AVM-IVM>MM-IVM>GOM-I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信息量模型 易发性评价 最大值法 平均值法 图形叠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特征与台内裂陷槽的演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卓皆文 王剑 +4 位作者 汪正江 谢渊 杨平 刘建清 赵瞻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3,共4页
鄂西地区在中晚二叠世,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区域性拉伸构造背景控制下,由海湾向海槽转化,并发展成中上扬子碳酸盐台地东北边缘上的一个台间裂陷(槽),它受控于建始-郁山-彭水断裂。该台间裂陷(槽)对川东-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鄂西地区在中晚二叠世,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区域性拉伸构造背景控制下,由海湾向海槽转化,并发展成中上扬子碳酸盐台地东北边缘上的一个台间裂陷(槽),它受控于建始-郁山-彭水断裂。该台间裂陷(槽)对川东-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台地沉积相和生物礁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裂陷槽 晚二叠世 硅质岩 建始-郁山-彭水断裂 台地边缘礁滩 海相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脆性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伟明 李勇 +6 位作者 汪正江 聂舟 陈斌 颜照坤 闫亮 邵崇建 陆胜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7,共8页
致密砂岩脆度是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龙门山前陆盆地为例,基于野外露头岩样、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地球化学特征等地质资料,通过镜下砂岩成分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发现研究区砂岩岩屑含量较高,因此建立了符合... 致密砂岩脆度是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龙门山前陆盆地为例,基于野外露头岩样、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地球化学特征等地质资料,通过镜下砂岩成分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发现研究区砂岩岩屑含量较高,因此建立了符合区域背景的岩石脆度公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致密砂岩储层脆度较高。岩石力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储层岩体具有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脆性特征和可压裂潜力。最后,进行了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指数和砂岩脆度的相关性分析,论证了致密砂岩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风化指数(CIA)与岩石脆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成分脆度 力学特征 地球化学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天井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过程初探 被引量:10
5
作者 姜妍岑 谢玉玲 +5 位作者 唐燕文 李应栩 王爱国 曾献育 李媛 刘保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本文在矿床地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岩石的岩矿相、SEM/EDS、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对天井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成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矿化主要发育于石英脉中,少数产于蚀变围岩... 本文在矿床地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岩石的岩矿相、SEM/EDS、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对天井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成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矿化主要发育于石英脉中,少数产于蚀变围岩中,矿区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最为发育,另发育含铁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金矿化发生于石英脉形成后的脆性变形阶段,与之相关的蚀变以绢云母化为主,其次为含铁碳酸盐化和硫化物矿化。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与绢云母共生于石英脉的裂隙中或蚀变围岩中。通过与绢云母同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与金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为富水、含C02的中高温(286~380℃)、低盐度流体(3.0%-5.1%,NaClcq,质量分数),单个流体包裹体的LA-ICP—MS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富含Pb、Zn、Cu、Bi、Mo、Sb等金属元素。综合流体包裹体中水的H同位素组成和流体成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的贡献。含Co,的岩浆流体沿活化的先期断裂上升并发生流体沸腾,在流体沸腾过程中CO2进入气相而改变了流体的pH值,造成金和其它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同时形成石英裂隙中和围岩中的绢云母化、含铁碳酸盐化等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井山金矿 流体包裹体 LA-ICP—MS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天井山金矿:变形期次、蚀变和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谢玉玲 王爱国 +2 位作者 李应栩 唐燕文 姜妍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509-510,共2页
天井山金矿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大地构造位于杨于板块与华南地块结合带北部,钦杭成矿带东段(杨明桂和梅燕雄,1997)。金矿产于NE走向的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中,金矿化以石英脉为主,少数为蚀变围岩型。对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前人进行... 天井山金矿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大地构造位于杨于板块与华南地块结合带北部,钦杭成矿带东段(杨明桂和梅燕雄,1997)。金矿产于NE走向的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中,金矿化以石英脉为主,少数为蚀变围岩型。对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前人进行了一定的工作(段留安等,2011)。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井山 金矿带 成矿流体 蚀变 韧性剪切带 流体包裹体 石英脉型 野外地质 成矿带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美姑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 被引量:4
7
作者 鄢圣武 巴金 +2 位作者 邢立达 金灿海 毛胜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5-927,共3页
2016年8月,在位于西昌盆地边缘的四川美姑县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底部薄层粉砂岩之上,发现有恐龙足迹化石。恐龙足迹共3个,均与跷脚龙足迹相似。该发现对于古气候、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足迹详细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侏罗纪 恐龙足迹 美姑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五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邹任洲 李勇 +3 位作者 汪正江 余谦 陈斌 王伟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0-754,共5页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五段是该区重要的油气产层,由于长期被视为烃源岩与盖层,对其沉积相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须五段沉积相类型、砂体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空间...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五段是该区重要的油气产层,由于长期被视为烃源岩与盖层,对其沉积相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须五段沉积相类型、砂体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研究区须五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类沉积体系,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漫沼泽、河口砂坝、远砂坝及浅湖泥等微相。须五段沉积时期,研究区西北部主要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东南部多发育湖泊沉积体系。砂体厚度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薄,沉积相类型由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到湖泊沉积,物源可能来自于西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辨状河三角洲 湖泊沉积 须五段 龙门山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二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邹任洲 李勇 +3 位作者 熊鸿浩 汪正江 王伟明 罗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7-692,共6页
综合分析南段的测井、单井资料和野外实测5条剖面资料,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井曲线和岩石学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二段的的沉积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水上分流河道、河漫沼泽、... 综合分析南段的测井、单井资料和野外实测5条剖面资料,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井曲线和岩石学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二段的的沉积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水上分流河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滨湖沼泽和滨湖砂坝等微相。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多口单井、野外实测剖面、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须二段沉积相空间展布:北部都江堰、郫县、新都地区和西南方向天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往南的新津、蒲江地区和西南雅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南部的峨眉山等地区主要发育湖泊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二段 沉积相 砂体展布 龙门山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中段双湖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10
作者 曾昭发 赵雪宇 +3 位作者 李忠雄 李静 王坤 马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94-4602,共9页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至藏东一带,相关研究将其厘定为冈瓦纳板块的北界,对探讨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及区域资源勘查与评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结合区域重磁数据、大地电磁数据对该缝合带地球物...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至藏东一带,相关研究将其厘定为冈瓦纳板块的北界,对探讨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及区域资源勘查与评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结合区域重磁数据、大地电磁数据对该缝合带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论证.首先基于WGM2012全球重力场模型网格化数据,利用垂向一阶导数计算、构造增强滤波等处理方法,推测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异常的空间分布.计算的区域莫霍面在缝合带南北两侧深度存在较大差异.重力数据及其处理结果论证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存在的可能性.其次,选取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中段双湖地区的高质量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反演解释,电阻率反演结果表明缝合带南北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结合区域地质情况,推测缝合带是不同地质体的分界线.最后,对缝合带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和地质认识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处理,为进一步讨论缝合带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卫星重力异常 大地电磁测深 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拉嘎组岩相/沉积相分析
11
作者 张予杰 张以春 +1 位作者 庞维华 朱同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通过详细测制西藏申扎县扎扛—木纠错石炭二叠系剖面,查明了拉嘎组的岩石类型、组合及沉积环境。申扎地区的拉嘎组是以暗色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背景下,发育若干板状、长透镜状及透镜状粗碎屑岩为特征。大部分粗碎屑岩及部分细碎屑岩... 通过详细测制西藏申扎县扎扛—木纠错石炭二叠系剖面,查明了拉嘎组的岩石类型、组合及沉积环境。申扎地区的拉嘎组是以暗色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背景下,发育若干板状、长透镜状及透镜状粗碎屑岩为特征。大部分粗碎屑岩及部分细碎屑岩的分选及磨圆很差,成熟度极低,岩性显示为杂砾岩、杂砂岩,局部地区见有花岗岩漂砾。研究认为,拉嘎组形成于冰缘解冻并后退状态下的近岸冰海沉积环境,其沉积相类型可以分为分支水道与间湾、水下冰水扇、冰碛物与冰筏、滨岸与内陆棚。鉴于其时代可能为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因此,拉嘎组可能是晚古生代冰期消融的产物。拉嘎组沉积相的识别分析对拉萨地块晚古生代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组合 沉积环境 拉嘎组 早二叠世 申扎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马弧内盆地甲马矿区晚侏罗世海绵礁的发现
12
作者 彭勇民 姚鹏 李金高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8-333,共6页
西藏甲马弧内盆地晚侏罗世海绵礁属于台地边缘礁 ,呈近EW向展布 ,延伸长达 4~ 5km ,宽约 50m ,建筑在叶巴期火山岩浆弧的正地形上。由北向南展示出礁坪相到礁核相再到礁前斜坡相的侧向演变。其中礁核相主要由海绵骨架岩、障积岩和粘结... 西藏甲马弧内盆地晚侏罗世海绵礁属于台地边缘礁 ,呈近EW向展布 ,延伸长达 4~ 5km ,宽约 50m ,建筑在叶巴期火山岩浆弧的正地形上。由北向南展示出礁坪相到礁核相再到礁前斜坡相的侧向演变。其中礁核相主要由海绵骨架岩、障积岩和粘结岩等构成。海绵礁可分为并进礁和中止礁 2种类型 ,发育至少 6套垂向上相互迭叠的礁旋回。研究表明 ,甲马矿区海绵礁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海平面变化 ,其主体的发育与海平面相对上升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礁 西藏 甲马弧内盆地 晚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