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中南中-晚奥陶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奥陶纪盆地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7
1
作者 何垚砚 牛志军 +3 位作者 杨文强 宋芳 王晓地 贾小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6-952,共17页
湘中南地区奥陶系由“细碎屑岩-硅质岩系-粗碎屑岩”构成,三者厚度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厚度等值线的展布逐渐趋于北东方向,厚度最大区域向南东方向迁移.区内岭口剖面烟溪组硅质岩SiO2含量(89.08%-94.32%)和Al/(Al+Fe+Mn)值(0.... 湘中南地区奥陶系由“细碎屑岩-硅质岩系-粗碎屑岩”构成,三者厚度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厚度等值线的展布逐渐趋于北东方向,厚度最大区域向南东方向迁移.区内岭口剖面烟溪组硅质岩SiO2含量(89.08%-94.32%)和Al/(Al+Fe+Mn)值(0.52-0.79)较高,具有轻稀土略富集、无明显铈异常和铕异常的特点;大桥剖面烟溪组硅质岩SiO2含量高(91.74%-95.14%),Al/(Al+Fe+Mn)值为0.34-0.56,具有轻稀土富集、无明显铕异常和间歇性铈负异常、Y/Ho比值低(20.65±1.63)的特点.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图解说明其主要为正常海相生物成因,形成于开阔的大陆边缘背景.对比邻近地区相应层位数据发现,湘中南及其邻区中-晚奥陶世硅质岩成因与沉积背景相似,指示其形成于统一盆地中,结合地层等厚度图分析认为,盆地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的转换,硅质岩系可能是前陆盆地初始阶段的产物,在其展布范围内无明显热液影响,暗示造成华夏地块抬升的地球动力学来源可能还在该套硅质岩系展布范围的更南部或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奥陶纪 盆地演化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洪山打鼓石群沉积时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浩 徐大良 +2 位作者 魏运许 邓新 彭练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725,共11页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年结果显示,该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古老的年龄为3.1~3.2Ga,最年轻年龄为1124Ma,并在2.65Ga和2.75Ga出现统计峰值,且年龄组成与崆岭杂岩区和杨坡杂岩区的多期岩浆活动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鄂西地区神农架群沉积于1.1~1.4Ga,主要统计峰值年龄为1.6Ga、2~2.1Ga、2.7~2.8Ga。因此,打鼓石群沉积时间晚于神农架群,两者非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山 打鼓石群 碎屑锆石 神农架群 崆岭杂岩 杨坡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南华纪早期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对物源特征和古地理格局的约束 被引量:22
3
作者 宋芳 牛志军 +1 位作者 何垚砚 杨文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61-2680,共20页
南华纪早期中扬子地区以鄂中古陆为主体,在其周缘发育以莲沱组为代表、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本文通过对湖北通山、长阳以及湖南杨家坪3个地区代表性剖面的莲沱组及相应层位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相关成果,对中扬子地... 南华纪早期中扬子地区以鄂中古陆为主体,在其周缘发育以莲沱组为代表、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本文通过对湖北通山、长阳以及湖南杨家坪3个地区代表性剖面的莲沱组及相应层位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相关成果,对中扬子地区不同地理位置南华纪早期物源特征及其对古地理格局的约束进行探讨。根据研究区碎屑锆石年龄谱~810Ma、~860Ma、~2000Ma及~2500Ma的年龄峰值,认为其物源为典型的亲扬子型,主要物源区为鄂中古陆的隆起剥蚀区;>3000Ma的崆岭杂岩物源只分布于宜昌莲沱、长阳以及随州大洪山地区,在该线南东方向应存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中扬子 南华纪 物源特征 古地理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竹山杨家堡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浩 徐大良 +3 位作者 牛志军 彭练红 魏运许 赵小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7-1094,1099-1110,共20页
竹山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寒武纪早期发育一套深水硅质岩系。该岩系由纯硅质岩夹少量白云岩、页岩所组成。硅质岩中微晶石英含量均超过85%,还含有少量碳质、燧石及微量绢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硅质岩的Si O2含量较高,平均为93.4%;A... 竹山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寒武纪早期发育一套深水硅质岩系。该岩系由纯硅质岩夹少量白云岩、页岩所组成。硅质岩中微晶石英含量均超过85%,还含有少量碳质、燧石及微量绢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硅质岩的Si O2含量较高,平均为93.4%;Al2O3和Ti O2含量较低,分别为0.19%~1.45%和0.01%~0.09%,TFe2O3为0.053%~0.342%,Al/(Al+Fe+Mn)比值为0.58~0.83,平均为0.71,Eu/Eu*为0.74~3.61,平均为1.65,表明其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本身或其生命活动产物,海底热液活动亦提供了一部硅质物质;同时,硅质岩具有较低的TFe2O3/Ti O2比值(2.16~12.56,平均值为5.86)和Al2O3/(Al2O3+Fe2O3)比值(0.65~0.87,平均值为0.78),Y的正异常(Y/Ho值为34.81~60.19,平均为47.0)及Ce的负异常(Ce/Ce*值为0.28~0.92),表明它们形成于远离陆源物质干扰的边缘海盆环境,且Ce负异常从底部到顶部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记录了寒武纪时期扬子北缘被动陆缘裂谷盆地不断扩大,水体逐渐变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家堡组 硅质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雷州半岛河头镇ZKA01钻孔剖面晚渐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古植被演替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宗言 刘祥 +3 位作者 李响 张楗钰 柯学 徐亚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0-892,共13页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中的孢粉化石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数据分析,该钻孔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晚渐新世,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带明显,周围高山有针叶林分布,平原上生长着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凉...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中的孢粉化石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数据分析,该钻孔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晚渐新世,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带明显,周围高山有针叶林分布,平原上生长着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凉湿润。早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由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变为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气候由温暖干旱变为炎热潮湿。晚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又演变为山地针叶林和平原上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重新变得温暖湿润。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变化波动明显,总体为温凉湿润的气候。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晚渐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新生代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地区ZKA02钻孔剖面新近纪孢粉组合及古植被演替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文强 贾小辉 +1 位作者 王志宏 雷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4-598,共15页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新生代钻孔ZKA02中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初步恢复了该地区新近纪植被变化历史和气候变化过程。根据孢粉化石数据,将该钻孔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孢粉组合。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湿...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新生代钻孔ZKA02中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初步恢复了该地区新近纪植被变化历史和气候变化过程。根据孢粉化石数据,将该钻孔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孢粉组合。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为主,气候偏温和半湿润;中中新世末期—晚中新世早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温和半湿润气候为主;晚中新世中期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针叶树和蕨类植物逐渐增多,整体气候为温暖湿润型;晚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热带雨林和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树种明显增加,蕨类分子明显减少,相较于前三阶段,该阶段气候更加干旱,整体气候为偏温暖半干旱型。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新近纪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新近纪 古植被 古气候 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德庆地区三洲岩发现泥盆纪珊瑚化石
7
作者 王志宏 牛志军 +2 位作者 李志宏 李出安 廖卫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4-1295,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三洲岩位于广东省德庆县九市镇三洲村,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三洲”得名自“蓬莱第三洲”,三洲岩内保存了自宋朝以来的摩崖石刻近百题,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价值。三洲岩作为一处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在...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三洲岩位于广东省德庆县九市镇三洲村,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三洲”得名自“蓬莱第三洲”,三洲岩内保存了自宋朝以来的摩崖石刻近百题,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价值。三洲岩作为一处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在2002年正式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洲岩所在的云开地层小区,地质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的灰岩地层呈北东向线性不连续零星出露,这一呈透镜状产出的北东向“灰岩带”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罗东组在地表的不连续出露,而三洲岩即是位于该带的一套灰岩地层。2019年笔者在德庆地区开展古生物化石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到三洲岩风化面上显示的大量珊瑚及腕足化石,发现其生物面貌与奥陶纪并不吻合,其时代可能需要重新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文物保护单位 古生物化石 地质遗迹 喀斯特岩溶 珊瑚化石 德庆 三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北沿河县奥陶系湄潭组碎屑锆石特征、物源——构造意义及其成矿年代学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何垚砚 牛志军 +7 位作者 张遵遵 宋芳 姚华舟 杨文强 龚银杰 王忠伟 甘金木 王志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5-1040,共16页
黔东北沿河县位于中扬子地区,分布有众多低温热液矿床,构造上位于加里东期前陆盆地的隆后带,是研究盆地物源-构造响应的良好场所,然而在中扬子的大部分地区,奥陶纪地层序列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质岩,因而从岩性上制约了碎屑锆石年代学... 黔东北沿河县位于中扬子地区,分布有众多低温热液矿床,构造上位于加里东期前陆盆地的隆后带,是研究盆地物源-构造响应的良好场所,然而在中扬子的大部分地区,奥陶纪地层序列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质岩,因而从岩性上制约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等定量分析手段的开展。近来,笔者注意到沿河县及周边地区下—中奥陶统湄潭组(O1-2m)为泥岩、灰岩夹(钙质)砂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湄潭组碎屑锆石年龄大于1.0 Ga的锆石仅8颗(占12%)且未形成峰值,最年轻一组谐和年龄的加权平均值((457.8±8.1)Ma)与该组沉积上限十分接近,反映湄潭组碎屑主要来自新隆升的物源区,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根据年龄的分布和特征峰值,可分为5组:~461 Ma(Ⅰ)、~580Ma和~606 Ma(Ⅱ)、~722 Ma(Ⅲ)、~865 Ma(Ⅳ1)和~936 Ma(Ⅳ2),其中Eu正异常的锆石集中分布于第Ⅰ组(占62%),而在第Ⅱ组和第Ⅳ2组中缺失,结合稀土元素等的分析,认为其物源主要分为3部分,第Ⅰ组、第Ⅱ组和第Ⅳ2组、第Ⅲ和Ⅳ1组,分别主要来自3个不同的物源区,分别对应黔中隆起、扬子西缘康滇古陆(另有少量来自扬子东南缘—华夏地区)、武陵—雪峰隆起。此外,第Ⅰ组年龄450~511 Ma范围内发育了高达73%的热液锆石,与区域低温热液成矿时间对应,认为其形成是物源区流体的活跃导致的,可能与奥陶纪区域构造体制从伸展到挤压的转换有关,暗示此时加里东运动已经开始波及中扬子沿河地区,但主要表现为热液活动,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湄潭组 碎屑锆石 物源 热液锆石 中扬子 低温热液矿床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