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新房金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深部找矿的指示
1
作者 杜宛鸽 吕志成 +5 位作者 颜廷杰 姚晓峰 林成贵 马一行 王学强 严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辽东半岛南部的新房金矿床由22、23、24、25、27号5条矿脉带组成,矿区内主要矿体已被发现,提能增储成为制约矿山持续服务的因素,矿床勘查过程中的钻探工程部署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成矿预测依据。以新房金矿床106线14个钻孔原生晕数据... 辽东半岛南部的新房金矿床由22、23、24、25、27号5条矿脉带组成,矿区内主要矿体已被发现,提能增储成为制约矿山持续服务的因素,矿床勘查过程中的钻探工程部署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成矿预测依据。以新房金矿床106线14个钻孔原生晕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分带规律,建立轴向分带序列,在研究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开展深部找矿预测。结果表明,新房金矿的前缘晕元素为As、Sb、Hg,近矿晕元素为Au、Ag、Cu、Pb、Zn,尾晕元素为W、Mo、Bi。采用分带指数法计算了22、23、24、25、27号5条矿脉带的轴向分带序列,指示5条矿脉带均出现“反分带”现象,可能是不同矿化阶段的矿体在空间上叠加导致正常的轴向分带序列出现错位。22、23、24、27号矿脉带的中下部出现较强的前缘晕和近矿晕,结合地球化学参数特征,这4条矿脉带的As/W、As/Mo、Sb/W、(As×Sb)/(Mo×W)评价指标出现多次振荡波动,并且在深部由降转升,指示深部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新房金矿床经历多次成矿热液活动,在106勘探线东侧矿体还有一定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晕 地球化学特征 深部找矿 新房金矿床 矿床勘查工程 辽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谢家沟金矿床蚀变钾长石^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杜泽忠 程志中 +4 位作者 姚晓峰 于晓飞 孙海瑞 鲍兴隆 李少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0-1581,共12页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西北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在系统观察坑道各类蚀变现象的基础上,发现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可见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基于蚀变的叠加和穿插关系查明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热液...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西北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在系统观察坑道各类蚀变现象的基础上,发现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可见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基于蚀变的叠加和穿插关系查明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热液作用记录,从早到晚依次为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陡立石英硫化物细脉;蚀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现象,从中心到两侧分别为陡立石英硫化物细脉带、黄铁绢英岩化带、钾长石化带。本次研究对蚀变钾长石开展了^40Ar-^39Ar精细测年工作,获得的坪年龄为(112.79±0.62)Ma(MSWD=5.76),与等时线年龄((115.56±1.72)Ma(MSWD=4.59))一致,限定了谢家沟金矿床的钾化蚀变年龄,与胶东地区获得的金成矿事件年龄相近,说明谢家沟金矿床与胶东地区金矿床是在同一成矿-热事件下形成的。结合区域岩浆演化特征,胶东地区在郭家岭岩体形成之后、在(120±10)Ma还存在一期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家沟金矿 蚀变钾长石 ^40AR-^39AR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谢家沟金矿热液蚀变作用过程的元素迁移规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杜泽忠 程志中 +5 位作者 姚晓峰 于晓飞 陈辉 李少华 鲍兴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7-1152,共16页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西北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与室内研究,查明了谢家沟金矿床的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带,系统采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Isocon方法分析探讨了热液蚀变过程中...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西北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与室内研究,查明了谢家沟金矿床的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带,系统采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Isocon方法分析探讨了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及其对成矿流体性质、矿质沉淀的制约。蚀变从中心到两侧分别为含陡立石英脉的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钾长石化;从早到晚依次为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含陡立石英脉的黄铁绢英岩化。钾长石化蚀变表现为钾长石和黑云母分别交代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中的斜长石和角闪石,K明显的迁入,Si轻微迁入,Ca、Mg为迁出,Fe轻微迁出。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叠加于钾长石化蚀变之上,主要表现为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在含H+、HS-溶液中失稳,被绢云母、石英替代,Fe、Mg、Ca为迁入,K、Na、Si表现为元素迁出。从钾长石化阶段到黄铁绢英岩化阶段,流体从碱性转变为酸性;Au迁移形式也逐渐由氯的络合物转化为硫氢络合物。随着成矿流体的不断演化,成矿流体与围岩不断反应,含矿热液化学性质不断变化促进了金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家沟 金矿 围岩蚀变 Isocon方法 元素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西北地区谢家沟金矿岩脉U-Pb年龄及其对成矿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3
4
作者 姚晓峰 程志中 +3 位作者 杜泽忠 刘坤 鲍兴隆 李少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3-1162,共10页
胶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金矿集区之一,金资源储量超过4500 t,金矿床受三山岛、焦家、招平3条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控制明显。谢家沟金矿位于招平断裂带的西侧,与区域上产于招平主干断裂的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床不同,该矿床产出于主干断裂... 胶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金矿集区之一,金资源储量超过4500 t,金矿床受三山岛、焦家、招平3条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控制明显。谢家沟金矿位于招平断裂带的西侧,与区域上产于招平主干断裂的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床不同,该矿床产出于主干断裂带的下盘,矿体与次一级的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基于坑道中发现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岩脉切割矿化蚀变现象,对2套岩脉进行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分别为118.0±1.1 Ma和118.4±0.9 Ma,确定了谢家沟金成矿作用的时间下限,指示区域上金成矿作用在118 Ma基本结束。推测区域成矿与郭家岭岩体形成之后、伟德山岩体形成之前的闪长类岩体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西北 谢家沟 金矿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五龙金矿鸡心岭断裂的年代学约束及其对成矿潜力的指示
5
作者 姚晓峰 颜廷杰 +5 位作者 林成贵 李生辉 宓奎峰 肖昌浩 李建平 杜宛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0-1153,共14页
五龙金矿是辽东地区形成于早白垩世的代表性石英脉型金矿,与胶东地区“玲珑式”金矿相似。胶东地区早白垩世金矿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且规模宏大,五龙金矿已知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内,其北东向断裂研究程度较低、成矿潜力尚... 五龙金矿是辽东地区形成于早白垩世的代表性石英脉型金矿,与胶东地区“玲珑式”金矿相似。胶东地区早白垩世金矿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且规模宏大,五龙金矿已知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内,其北东向断裂研究程度较低、成矿潜力尚不清楚。针对五龙矿区的鸡心岭断裂开展了地质调查,对侵位其中的岩脉和热液白云母进行定年,为断裂内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提供年代学约束。调查发现,鸡心岭断裂整体为脆性变形,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依次有煌斑岩、含白云母石英脉和闪长岩脉侵入其中。测年结果显示,煌斑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2.1±1.7 Ma,热液白云母的40 Ar/39 Ar坪年龄为126.8±0.5 Ma,闪长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12.9±1.4 Ma。年龄数据指示,鸡心岭断裂在132 Ma之前形成,在132~113 Ma之间经历了岩浆-热液活动,依次对应区域上的早白垩世初期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和早白垩世中期北西—南东向/北西西—南东东向伸展背景。从现有调查程度看,鸡心岭断裂较胶东地区北东向断裂具有序次低、规模小、构造和流体活动较弱的特征。辽东地区燕山期金矿找矿应注意关注更高序次的低角度断裂,五龙一带的北东向断裂找矿工作应优先评价断裂走向变化、深部由陡变缓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辽东 金矿 五龙 控矿断裂 年代学 矿产勘查工程 成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老金厂金矿床载金矿物特征、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式庭 于晓飞 +6 位作者 吕志成 刘家军 李永胜 杜泽忠 吕鑫 孙海瑞 杜轶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87-1403,共17页
老金厂金矿床是北山成矿南带最具代表性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之一,其规模为中型。依据脉体穿插、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将矿床矿化作用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黄铁矿-多... 老金厂金矿床是北山成矿南带最具代表性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之一,其规模为中型。依据脉体穿插、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将矿床矿化作用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Ⅳ)。利用电子探针研究了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规律。Ⅰ阶段:黄铁矿以粗粒自形立方体为主,粒度为0.50~1.50 mm,贫As、Au;毒砂含量极少,呈细粒他形。Ⅱ阶段:含砷黄铁矿周围常有大量毒砂产出,含砷黄铁矿多为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粒度为0.30~1.00 mm,富As、Au;该阶段矿化最为强烈,毒砂主要形成于此时期,多呈棱柱状、柱状、放射状集合体,显示富S亏As特征。Ⅲ阶段:多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共生组合脉的形式产出,黄铁矿多呈长条状,以富S、Cu、Zn、Au和贫Fe、As为特征。Ⅳ阶段:矿化作用极弱,毒砂、黄铁矿含量极少,为细粒他形。原位硫同位素组成显示:Ⅰ阶段黄铁矿δ^34SV-CDT值为-3.8‰^-2.9‰,均值为-3.3‰;Ⅱ阶段黄铁矿和毒砂δ^34SV-CDT值为-4.7‰~2.6‰,均值为-3.3‰;Ⅲ阶段黄铁矿和闪锌矿δ^34SV-CDT值主要分布于-1.9‰~1.0‰之间,均值为0.1‰。此3个阶段硫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期硫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混入了部分地层硫。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成矿早期至晚期,成矿流体总体上由富S贫As向富As贫S演化。Ⅰ阶段体系处于中性稳定的环境,硫源充足;Ⅱ阶段为贫S富As的高氧逸度环境,由于大气降水对地层的淋滤渗透,混入富As流体,Au可能与As结合形成Au-As络合物,在成矿有利部位富集沉淀;Ⅲ阶段成矿元素种类丰富,体系为富S贫As的弱还原环境,Au很可能与HS-、S-形成络合物进入黄铁矿晶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阶段 载金矿物 电子探针 硫同位素 老金厂金矿床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武都金坑子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范媛媛 刘云华 +4 位作者 于晓飞 赵强 李小严 邓楠 马塬皓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04-1417,共14页
甘肃武都金坑子金矿床位于碧口地块北缘西秦岭南成矿亚带。本文为探讨金坑子金矿床成因,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H、O、S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千枚岩与灰岩岩性不整合面及其附近的断裂破碎带... 甘肃武都金坑子金矿床位于碧口地块北缘西秦岭南成矿亚带。本文为探讨金坑子金矿床成因,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H、O、S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千枚岩与灰岩岩性不整合面及其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不同成矿阶段石英的δ^DH2O-VSMOW值范围为-81.4‰^-67.5‰,δ^18OH2O-VSMOW值范围为7.51‰~10.55‰,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0.7‰~0.6‰,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并有地层物质加入;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5.6~304.0℃,盐度(w(NaCl))为0.53%~13.29%,显示成矿流体具中温、中低盐度和富含CO2的特点。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金坑子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印支晚期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矿床成因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金坑子金矿床 西秦岭南成矿亚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