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东准噶尔碰撞后成矿响应:来自松喀尔苏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花岗斑岩地球化学证据
1
作者 董伟 胡宏利 +2 位作者 闫国强 魏佳林 胡晓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0-294,共15页
本文对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及岩浆活动与成矿响应等,分析矿床形成的成矿专属性。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亏损Sr、Nb、Ti、P等大离子... 本文对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及岩浆活动与成矿响应等,分析矿床形成的成矿专属性。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亏损Sr、Nb、Ti、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Rb、Th、Zr、Hf等高场强元素。钾长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稀土配分模式为“海鸥式”,δEu介于0.41~0.49之间,表现为强烈亏损型,暗示源区存在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花岗斑岩样品稀土元素REE介于30×10^(-6)~50.6×10^(-6)之间,变化范围窄且含量稍低,所有样品配分模式一致,δEu介于0.80~1.17之间,表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这些特征表明松喀尔苏钾长花岗岩形成于浅部的长英质年轻地壳,花岗斑岩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但在形成过程中混入了不同比例的幔源组分。本文研究为理解东准噶尔地区的成矿机制提供了地球化学证据,以期为下一步在该地区开展找矿勘查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松喀尔苏铜金矿床 花岗斑岩 地球化学 成矿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燕辽裂谷长城纪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厘定和Hf-O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健 李怀坤 +3 位作者 田辉 刘欢 周红英 刘文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1-252,共22页
基性的碱性岩通常形成于伸展环境,具有富碱和不相容元素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来源于深部富集地幔,是探索地幔交代和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岩石探针"。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谷内发育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钾质火山岩以及侵入串岭... 基性的碱性岩通常形成于伸展环境,具有富碱和不相容元素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来源于深部富集地幔,是探索地幔交代和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岩石探针"。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谷内发育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钾质火山岩以及侵入串岭沟组的钠质岩脉,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城纪碱性岩系列。本文利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方法对平谷-蓟县地区钾质火山岩进行年代学测试,获得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年龄:1613±11Ma、1634±18Ma(团山子组)和1605±19Ma、1630±10Ma(大红峪组),说明钾质火山岩喷发的持续时间短,且与侵入串岭沟组的钠质岩脉同期(~1625Ma)。钾质火山岩和钠质岩脉的锆石Hf-O同位素组成相似:εHf(t)=-2~+4(正态分布峰值+0.6),δ^18O=4.5‰~7.7‰明显高于正常地幔锆石的值,钾质火山岩和钠质岩脉的母岩浆源自相同的富集地幔,源区受到高δ^18O物质的交代作用而富含钾质矿物,如角闪石或金云母。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是伸展环境的产物,其锆石Hf同位素组成在~1.32Ga发生突变,由富集到亏损,暗示岩石圈地幔经历强烈的交代改造作用,可能成为检验地幔柱或者板块深俯冲驱动超大陆裂解机制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U-PB年代学 HF-O同位素 碱性岩 燕辽裂谷 长城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谱域插值的强鲁棒性特征光谱构建算法
3
作者 栗旭升 汪大明 +2 位作者 汪翡翠 仝云霄 曹思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8-1174,共7页
传统的特征光谱构建算法中,常用若干条地物光谱的算术平均值来表征地物特征光谱。但均值的表征能力易受地物内部差异程度影响,强化极值信息,弱化部分特征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地理学近相似定律,参考空间插值的思想,提出一种谱域插值... 传统的特征光谱构建算法中,常用若干条地物光谱的算术平均值来表征地物特征光谱。但均值的表征能力易受地物内部差异程度影响,强化极值信息,弱化部分特征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地理学近相似定律,参考空间插值的思想,提出一种谱域插值的特征光谱提取算法。首先,基于多条地物光谱,计算各波长上地物最大和最小反射率,即地物的谱域。然后,以单一地物光谱为中心,谱域为范围,进行归一化反距离插值,获得多个单特征谱域空间。最后,将多个谱域空间进行相加得到地物累计谱域空间,逐波长求取累计谱域空间中的最大值作为该波长地物反射率构成地物特征光谱。为验证谱域插值特征提取算法在特征光谱形态和幅值构建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航空高光谱遥感影像和ASD实测树种光谱为数据源,分别求取均值特征光谱(MCS)和谱域插值特征光谱(ICS)。基于两种特征光谱分别进行航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角制图(SAM)和ASD实测数据的特征参量提取、重要性评价和线性判别分析(LDA),以探究ICS在整体形状上的表征能力和细节特征上的再现能力,验证其有效性与优越性。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MCS,ICS在表征特征光谱形态的SAM中,总体精度提升4.24%;在表征特征光谱细节的幅值特征参量重要性评价和LDA中,幅值参量重要性得分平均提高0.35,各树种判别精度提升2.51%,总体精度提升2.5%。研究表明,ICS无论是在光谱特征整体形态的表征,还是对细节特征的再现上,都要优于传统MCS。可以用于改进分类场景中目标地物的特征光谱提取流程,提高类间可分离性;优化反演场景中特征参量的构建,提升光谱的表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特征光谱 谱域插值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2.56~2.52 Ga增氧事件对成矿和生命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沈保丰 毕君辉 张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6-351,共16页
地球表层大气氧浓度的显著增高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促进了生命演化,而且加速了表生地质过程,形成一系列适应环境突变的岩石和重要矿床。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曾发生过两次大气快速增氧事件,分别为... 地球表层大气氧浓度的显著增高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促进了生命演化,而且加速了表生地质过程,形成一系列适应环境突变的岩石和重要矿床。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曾发生过两次大气快速增氧事件,分别为大氧化事件(GOE)和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OE)。本文主要论述华北陆块新太古代晚期增氧事件的时限及其对成矿和生命演化的影响。华北陆块新太古代晚期形成千余个氧化物相BIF型铁矿床和矿点,属于阿尔戈马型,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约335.36亿t,占全国铁矿总资源储量46%。该类矿床和矿点形成于弱碱性氧化环境,成矿时代主要介于2.56~2.52 Ga,并经历了2.51~2.50 Ga的变质作用。通过对BIF型铁矿床中矿石的Ce异常、铁同位素组成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MIF-S)等特征研究,显示在2.56~2.52 Ga期间大气圈的氧浓度大幅度升高,并由缺氧还原环境变为具一定氧浓度(1%~10%PAL)的氧化环境,暗示华北陆块在此期间曾出现过一次显著的增氧事件。其对华北陆块的成矿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形成大量氧化物相BIF型铁矿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和铁矿石开采对象,但缺少碳酸盐相BIF型铁矿床的产出;(2)制约了新太古代晚期VMS型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发育,目前仅在辽北红透山地区有报道;(3)缺失南非兰德型金-铀砾岩矿床。此外,此次增氧事件也加速了华北陆块上生命演化的进程。一般来说,从以单细胞为主的真核生物演化到宏观多细胞真核生物大约需经历1.6~1.7 Ga。然而,华北陆块从新太古代晚期(2.56~2.52 Ga)的增氧事件到中元古代蓟县纪高于庄组宏观化石的发现,即从以单细胞为主的真核生物向宏观多细胞真核生物演化仅经历了约1.0 G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陆块上第一次出现显著增氧过程的时限为2.56~2.52 Ga,不仅时间上比全球其他地区(~2.4 Ga)早了约1亿多年,而且生命演化也比其他地区提早0.6~0.7 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氧化事件(GOE) 华北陆块 氧化物相BIF型铁矿床 2.56~2.52 Ga 成矿作用 生命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矿山损毁土地和治理状况2021年度监测与分析
5
作者 赵丽君 刘欢 +3 位作者 张云 杨俊泉 王威 陈东磊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2,共6页
及时准确监测与分析矿山开发占地及恢复治理情况是矿山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该文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圈定了2021年山东省新增矿山损毁土地和恢复治理面积:新增矿山损毁土地面积558.07 hm^(2),另有基建修... 及时准确监测与分析矿山开发占地及恢复治理情况是矿山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该文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圈定了2021年山东省新增矿山损毁土地和恢复治理面积:新增矿山损毁土地面积558.07 hm^(2),另有基建修路损毁26.59 hm^(2)、尾矿库工程治理77.03 hm^(2);新增恢复治理面积1 019.07 hm^(2),其中人工恢复治理975.29 hm^(2),自然恢复43.78 hm^(2)。初步分析了山东省2021年新增矿山损毁土地和恢复治理土地等遥感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调查与监测结果可为山东省土地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损毁土地 土地恢复治理 遥感监测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比亚西北省典型铜-钴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3
6
作者 何胜飞 张航 +4 位作者 左立波 孙凯 卢宜冠 许康康 王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65-1376,共12页
卢菲利安弧是全球极为重要的铜钴成矿带,赞比亚西北省铜-金-钴-镍-铀成矿亚带为该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基础地质工作薄弱,缺乏系统的成矿机制研究。通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和典型矿床研究,总结梳理了... 卢菲利安弧是全球极为重要的铜钴成矿带,赞比亚西北省铜-金-钴-镍-铀成矿亚带为该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基础地质工作薄弱,缺乏系统的成矿机制研究。通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和典型矿床研究,总结梳理了赞比亚西北省的成矿地质演化和成矿规律,提出区域找矿方向,以期在该地区实现找矿新突破。卢菲利安弧穹窿区主要分布于赞比亚西北省内,产有铜、金、钴、铀、镍等重要金属矿种,含矿岩层为罗安群炭质页岩、千枚岩,成矿类型主要为变质热液脉型,矿床成因为在泛非期NW—SE向挤压作用下,成矿物质活化,含矿热液沿断裂迁移,因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沉淀、富集成矿;复向斜带南缘希富玛IOCG型铜-金-钴矿赋存于NE向的含铜碳酸岩中,矿床成因为初始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上升至地壳浅部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下降,初始岩浆不断演化并最终成矿。通过研究赞比亚西北省典型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模式,提出未来找矿方向应注重在穹窿区基底周缘推覆带内寻找受构造和地层双重控矿的铜-金-铀矿,在复向斜带内的构造岩浆带内应充分利用航磁异常、化探异常来寻找NW向深断裂与NE向断裂交会部位的(碳酸岩型)IOCG型铜-金-钴-银-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典型矿床 铜-钴 赞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区典型植物的雨季水分来源
7
作者 黄鹏 周爱国 +3 位作者 马传明 刘左 张泽琛 白耀楠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其系统结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土地沙化严重,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植物-土壤水分关系作为土地沙化区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的转化过程对于了解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其系统结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土地沙化严重,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植物-土壤水分关系作为土地沙化区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的转化过程对于了解植物吸水模式、确定生态修复的首选植物种非常关键。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北部为例,基于雨季的大气降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了主要植物的吸水层位、生态位宽度和水分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柠条以吸收80~100 cm深度土壤水为主,吸水比例最大可达87.7%,油菜花以吸收0~20 cm深度土壤水为主,吸水比例最大可达82.3%,狼针的吸水层位与土壤含水率有关,在含水率较高的深度吸水比例更大,栉叶蒿的吸水深度较为均衡,各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均较大,但部分植物间存在较强的水分竞争关系。本研究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区的植物水源来源识别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沙化区 典型植物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分来源 生态位宽度 相似性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ID-TIMS高精度U-Pb定年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涂家润 周红英 +3 位作者 崔玉荣 李国占 耿建珍 张健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磷灰石晶体结构呈六方晶系,具有相对高的封闭温度(350~550℃),能够容纳多种元素置换进入晶格内部,是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矿床研究的重要定年矿物。然而,由于磷灰石通常具有较低铀含量和高普通铅含量,精准测定其年龄仍是当前U-Pb测... 磷灰石晶体结构呈六方晶系,具有相对高的封闭温度(350~550℃),能够容纳多种元素置换进入晶格内部,是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矿床研究的重要定年矿物。然而,由于磷灰石通常具有较低铀含量和高普通铅含量,精准测定其年龄仍是当前U-Pb测年技术的一大挑战。本文基于^(208)Pb-^(235)U混合稀释剂,通过优化样品清洗、溶解以及柱色谱分离纯化U和Pb等化学前处理流程,建立了磷灰石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ID-TIMS)高精度U-Pb定年方法,并准确测定了磷灰石标样MAD2和MAP-3的年龄,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74.6±1.7Ma和800.7±1.2Ma,单点定年精度优于0.4%,为磷灰石微区原位标样研发以及样品年龄精准测定提供技术支撑。采用MAP-3作为微区原位校正标样,对磷灰石Durango和Otter Lake进行LA-ICP-MS U-Pb测年分析,通过Tera-Wasserburg谐和图图解法扣除普通铅,获得下交点年龄分别为32.1±0.6Ma(MSWD=1.3,n=36)和910±13Ma(MSWD=1.6,n=36),与前人研究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进一步证实普通铅含量极低的MAP-3,是一个理想的磷灰石微区原位测年标样。与高普通铅的磷灰石标样相比,使用MAP-3作为外标能直接在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数据校正,有效地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提高磷灰石微区原位U-Pb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 U-PB定年 稀释剂 普通铅 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及保护修复建议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朋 李建芬 +4 位作者 王福 胡云壮 石保佳 王文宇 王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2-1092,共11页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提出了中国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天然牡蛎礁退化了85%,其中亚太地区超过90%的礁体已经消失。中国天然牡蛎礁亦严重退化,目前,已知的天然活牡蛎礁主要分布于河北曹妃甸、天津大神堂、山东滨州港、山东莱州湾、江苏小庙洪、福建深沪湾和金门等地,退化严重区域的牡蛎礁现存面积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造成河口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受损,亟需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结论】国内外牡蛎礁修复实践表明大面积开展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可行且意义重大,为充分发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海岸带固碳能力,本文提出推进牡蛎礁保护相关立法、系统开展天然活体牡蛎礁调查与研究、试点实施牡蛎礁修复示范项目和建设“中国海岸带牡蛎礁生态走廊”等4项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以期为中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牡蛎礁 海洋 生态功能 生存现状 生态走廊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束分析技术研究铜钴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涂家润 卢宜冠 +5 位作者 孙凯 周红英 郭虎 崔玉荣 耿建珍 李国占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6-238,共13页
微束分析技术能够在微米-纳米尺度上精确分析矿石矿物的物相、形貌、结构、成分以及同位素组成,为地球科学精细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利用多种微束分析技术的自身优势,综合运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micro-XRF)、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 微束分析技术能够在微米-纳米尺度上精确分析矿石矿物的物相、形貌、结构、成分以及同位素组成,为地球科学精细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利用多种微束分析技术的自身优势,综合运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micro-XRF)、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简单直观且全面快速鉴别钴赋存状态的技术方法。首先采用偏光显微镜选出部分代表性的探针片,然后进行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面扫描,获得探针片中钴及组合元素分布规律及特征,再利用偏光显微镜细致观察鉴别,结合元素分布特征规律识别出独立钴矿物以及含钴矿物,最后圈出代表性矿物并采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进行主微量化学成分测定。将该方法应用于中非铜钴成矿带上典型铜钴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了谦比希东南矿体中的钴主要以独立矿物(钴镍黄铁矿、硫钴矿、硫铜钴矿)和类质同象(主要赋存于黄铁矿、磁黄铁矿中)两种形式存在,而谦比希西矿体中的钴主要以独立矿物——硫铜钴矿的形式零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束分析 赋存状态 铜钴矿床 面扫描 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法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桑尼亚古元古代姆柏兹地体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的构造环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胜飞 刘晓阳 +5 位作者 孙凯 吴兴源 卢宜冠 王杰 许康康 龚鹏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6-998,共23页
通过研究坦桑尼亚乌本迪变质活动带内姆柏兹地体(初)糜棱岩的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认为初糜棱岩物质来源于古老地壳的再循环。对比研究坦桑尼亚鲁呼呼盆地和鲁夸盆地卡鲁超群沉积特征,结合卡鲁超群底部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推... 通过研究坦桑尼亚乌本迪变质活动带内姆柏兹地体(初)糜棱岩的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认为初糜棱岩物质来源于古老地壳的再循环。对比研究坦桑尼亚鲁呼呼盆地和鲁夸盆地卡鲁超群沉积特征,结合卡鲁超群底部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推测鲁夸盆地内卡鲁系的最大沉积时限为晚石炭纪-早二叠纪,其物质来源于乌本迪带或南部伊鲁米德带内的新元古代-寒武纪岩浆岩。通过计算碎屑锆石年龄与地层沉积时代差值的累频分布特征,确定了晚古生代时期的鲁夸沉积盆地构造属性为拉张背景的陆间裂谷。结合本次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研究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结果,认为姆柏兹地体经历了两次俯冲-造山-裂解(伸展)构造旋回,响应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冈瓦纳大陆裂解期间形成的裂谷盆地接受沉积,形成了卡鲁超群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沉积时限 构造属性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包尔汉图岛弧早古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对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晓佳 杨泽黎 +6 位作者 王树庆 赵利刚 王文龙 李敏 段霄龙 程银行 杜亚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7-917,共21页
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 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完整的包尔汉图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完善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包尔汉图群火山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列,其中英安岩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47.3±2.5 Ma,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Ti元素,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类似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物,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中酸性火山岩偏低的Nb/U值(1.45-3.63)和明显亏损的锆石ε_(Hf)(t)值(+2.2-+11.0),显示其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结合前人资料和新近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集中在1637-839 Ma,佐证了包尔汉图岛弧可能存在与华北板块北缘具有亲缘性的前寒武纪陆壳基底,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即古亚洲洋以陆缘弧形式向华北北缘俯冲,形成了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早古生代 包尔汉图群 兴蒙造山带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空间特征识别的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宁航 王宗星 +4 位作者 柳富田 蒋万军 常威 张竞 万军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7-376,共10页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一旦发生污染,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识别岩溶...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一旦发生污染,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识别岩溶泉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途径,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Q_(1)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典型的“多源单汇”地下水循环模式,存在南北2条主要径流通道;其主要污染物质为锰、菌落总数、氨氮、总磷,分别为地下水质量标准阈值的17,14,7.2,3.8倍;建筑垃圾堵塞原有的暗河通道,工程勘察和强夯活动破坏了垃圾堆场下部天然黏土防渗层,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岩溶管道,两者共同导致了岩溶地下水的污染。该研究对于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示踪试验 空间结构 成因分析 岩溶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铜镍成矿潜力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智财 付超 +2 位作者 李俊建 田杰鹏 何江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55,共14页
华北陆块北缘是中国铜镍(铂)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区带之一。近年来,在位于该成矿带的内蒙古中部先后发现多处铜镍矿床(点),空间上构成一条重要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成矿带。为了探讨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内额布图、温更、克布、黄花滩及... 华北陆块北缘是中国铜镍(铂)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区带之一。近年来,在位于该成矿带的内蒙古中部先后发现多处铜镍矿床(点),空间上构成一条重要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成矿带。为了探讨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内额布图、温更、克布、黄花滩及小南山等赋矿岩体的成矿潜力,笔者通过搜集和研究国内外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数据,建立有利成矿信息评价指标,并指导评价本区岩体的成矿潜力。研究认为,额布图、温更和克布岩体从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岩浆分异演化等方面分析,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指示较好的成矿潜力;而黄花滩、小南山岩体从目前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成矿潜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铜镍硫化物矿床 成矿潜力 内蒙古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基巴拉带东北部卢旺达地层-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佐民 刘晓阳 +9 位作者 王惠初 胡鹏 吴兴源 龚鹏辉 任军平 贺福清 孙凯 何胜飞 左立波 张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9-1173,共15页
卢旺达地处中非基巴拉带东北部(卡拉圭-安科连带),是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铌-钽-钨-锡成矿区。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卢旺达境内的地层层序、岩浆作用、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和铌钽钨锡矿产成矿作用特征。卢旺达地层主要由古元古代变质基... 卢旺达地处中非基巴拉带东北部(卡拉圭-安科连带),是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铌-钽-钨-锡成矿区。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卢旺达境内的地层层序、岩浆作用、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和铌钽钨锡矿产成矿作用特征。卢旺达地层主要由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和中元古代卢旺达超群组成,少量新近纪火山岩,其中以卢旺达超群最为重要,从底至顶依次由四个群组成:基可勒群、平杜拉群、乔霍哈群和卢各支群。侵入岩主要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以四期花岗岩为代表(G1~G4期),其中G4花岗岩与钨锡铌钽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岩浆作用与区内构造活动频繁有关,在元古代经历了四阶段挤压-伸展更替的构造岩浆演化。根据对已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本次研究认为,岩浆作用更可能形成于"汇聚俯冲+板片拆沉(或弧后伸展)"的动力学背景,即俯冲汇聚大背景下的局部伸展体制。铌钽钨锡矿是卢旺达最为典型和最重要的矿种,主要受G4花岗岩和区域构造的控制,表现为伟晶岩型铌钽锡矿、热液石英脉型钨锡矿和云英岩型锡矿,成岩成矿过程的先后关系总结为:G4花岗岩上涌侵位,形成于986~976Ma→分异演化形成伟晶岩和铌钽矿±锡矿,铌钽矿形成于975~962Ma→形成石英脉和锡矿,锡矿形成于951±18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旺达 基巴拉带 元古代 构造-岩浆演化 钨锡铌钽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桑尼亚西南部乌本迪带内Nsamya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康康 刘晓阳 +4 位作者 孙凯 龚鹏辉 吴兴源 何胜飞 孙宏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4-1190,共17页
在坦桑尼亚西南部的乌本迪带内首次发现了阿拉斯加型(岛弧型)镁铁-超镁铁环状杂岩体,对约束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Nsamya杂岩体主要岩性为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单辉橄榄岩位于杂岩体的中部,而辉长岩主要位于北部边缘,表现出... 在坦桑尼亚西南部的乌本迪带内首次发现了阿拉斯加型(岛弧型)镁铁-超镁铁环状杂岩体,对约束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Nsamya杂岩体主要岩性为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单辉橄榄岩位于杂岩体的中部,而辉长岩主要位于北部边缘,表现出环状岩体特征。锆石U-Pb年龄表明杂岩体的形成年龄介于1874~1944Ma之间,为古元古代晚期。岩石地球化学显示,杂岩体具有低SiO_(2),高MgO、FeOT、Cr和Ni含量,富集LREE和Ba、P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的亏损HREE和Nb、Ta、Zr、Hf和Ti等高场强元素特征,为具有岛弧构造背景的阿拉斯加型岩体。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其形成于古元古代乌本迪造山作用晚期的岛弧盆地闭合阶段,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并在上升过程中遭受下地壳基底的混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amya杂岩体 锆石定年 地球化学 阿拉斯加型 乌本迪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