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库中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WKZK01钻孔第四纪地层岩性特征及环境地质意义
2
作者 陈阳阳 杨柯 +6 位作者 于俊博 张起鹏 杨志伟 乔绍忠 刘佳城 刘学 王晨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2-964,共13页
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该区的第四纪地层研究较少,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文章选择松嫩平原东部望奎WKZK01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岩性特征... 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该区的第四纪地层研究较少,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文章选择松嫩平原东部望奎WKZK01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光释光、孢粉和粒度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哈尔滨荒山剖面的相关成果,对钻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将望奎县第四纪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中更新统荒山组、中更新统哈尔滨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无全新统坦途组。钻孔揭露荒山组厚13.05 m,为湖泊相,孢粉带I-1记录了中更新世早期凉干气候;哈尔滨组厚24.05 m,为湖泊相,孢粉带I-2记录了中更新世晚期凉湿气候;顾乡屯组厚15.6 m,为河流相,孢粉带Ⅱ记录了晚更新世冷湿气候。望奎WKZK01钻孔岩芯记录了松嫩古大湖周边面积较小的湖泊由湖心到湖滨最后消亡形成河流的环境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气候 光释光 粒度 孢粉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要素空间分析及发生风险评估:以巴彦县北部为例
3
作者 陈卓 李蕴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5-3958,共14页
为获取巴彦县侵蚀沟分布、分析各要素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评估侵蚀沟发生风险,为侵蚀沟治理、防治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多光谱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壤和降水量等多源数据,获得了侵蚀沟空间分布,构建了地貌、土壤、水... 为获取巴彦县侵蚀沟分布、分析各要素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评估侵蚀沟发生风险,为侵蚀沟治理、防治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多光谱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壤和降水量等多源数据,获得了侵蚀沟空间分布,构建了地貌、土壤、水文、气象特征信息并与侵蚀沟开展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了侵蚀沟发生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洼兴镇、德祥乡、兴隆镇可作为侵蚀沟治理的重点区,高差、坡度、坡度因子、坡长因子、汇水线密度、距汇水线距离与侵蚀沟空间关系较为显著,侵蚀沟会对土壤养分产生再分配;坡向、地形曲率、汇水量、降水侵蚀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可蚀因子由于自然规律或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原因而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不明显。侵蚀沟发生风险区主要位于坡度为1.5°~6°的坡耕地区域,地貌和水文要素与侵蚀沟关系密切,斜坡起垄是相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川漫岗 黑土区 侵蚀沟 空间分析 风险评估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巍 许逢明 +7 位作者 吴大天 赵院冬 秦涛 马永非 臧延庆 司秋亮 付俊彧 宋维民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1,共12页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8.5±2.0)Ma(MSWD=2.8);岩石高Si、富Fe、高K、低Sr和Eu,相对富Nb和富Zr,高10000×Ga/Al(3.0~3.1);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值为805℃;综合判定该套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的εHf(t)值为+5.28~+8.0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683~832 Ma,指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扎赉特旗地区的古亚洲洋残余洋盆在二叠纪闭合并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本区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晚三叠世 A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扎赉特旗 大兴安岭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东北部脑明特铜矿床成矿岩体年龄、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构造背景的约束
5
作者 吴涛涛 陈聪 +4 位作者 王庆双 姚远 周永恒 柴璐 鲍庆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6-742,共17页
脑明特中型铜矿床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中部,是蒙古国东北部已知规模最大的铜矿床。为探究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在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岩体的锆石... 脑明特中型铜矿床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中部,是蒙古国东北部已知规模最大的铜矿床。为探究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在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66.3±2.3 Ma和162.6±1.6 Ma,表明该成矿岩体应为中侏罗世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化学组成上,成矿岩体主量元素SiO_(2)(62.81%~66.03%)>56%,Al_(2)O_(3)(15.01%~15.77%)>15%,MgO(2.06%~2.72%)<3%,K_(2)O/Na_(2)O<1,微量元素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异常不明显和贫Y(含量为10.67×10^(-6)~14.05×10^(-6),<18×10^(-6))、Yb(含量为1.20×10^(-6)~1.65×10^(-6),<1.9×10^(-6)),富集Sr(含量为547.6×10^(-6)~661.8×10^(-6),>400×10^(-6))的特点,表明成矿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成矿岩体具有相对较高的Mg^(#)和Cr、Ni含量,与源自拆沉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相似。在Hf同位素组成上,该岩体具有较低的ε_(Hf)(t)正值(0.3~4.3)和中—新元古代模式年龄(T_(DM2)=1183~937 Ma),推测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了部分中—新元古代基底岩石组分。综合研究表明,脑明特铜矿床成矿岩体岩浆起源于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陆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明特铜矿床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埃达克岩 蒙古-鄂霍茨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石蕾 宗文明 +2 位作者 孙求实 李永飞 陈树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111,I0007,I0008,共14页
基于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分析指示有机质母质类型、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芳烃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以萘系列、菲系列和三芴系列为优势组分,三... 基于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分析指示有机质母质类型、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芳烃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以萘系列、菲系列和三芴系列为优势组分,三者占芳烃总量的80%以上。普遍检测到惹烯、荧蒽、苝、联苯、1,2,5-TMN等陆源高等植物来源标志物,少量表征低等生物来源的[艹屈]等化合物及高丰度的氧芴,研究区北票组烃源岩形成于水体开阔且氧气含量充足的沉积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相松柏类高等植物,细菌藻类等低等生物也有少量贡献,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上处于低成熟阶段,少部分为成熟阶段,烷基萘等成熟度参数受其他因素影响,不适用于研究区北票组成熟度评价。该结果为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芳烃 地球化学特征 北票组 侏罗系 凌源地区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阿陵河矿区为例
7
作者 殷启春 纪元 +5 位作者 王康 谭桂丽 孙桐 杨华本 陈海江 孙彦海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后,开展了钻探查证和测井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安山岩分布区的热液蚀变具有低磁异常和低视电阻率值,二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对地球物理异常验证钻孔揭露的6条金矿体开展综合测井分析,根据磁性、电性和极化率组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低硫型金矿体划分为通道型和末端型2种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采用综合物探方法逐步聚焦勘探靶区的找矿效果显著,为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提供了有效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低硫型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测井分析 热液蚀变 阿陵河矿区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黄色籽粒基因Yellow Seed 2的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梽鑫 刚爽 +4 位作者 陆晓春 王平 李政君 王艺威 李金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5-1572,共8页
高粱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酿酒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籽粒颜色是高粱重要的性状之一,但有关高粱籽粒颜色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高粱黄色籽粒材料GLB41的籽粒发育过程,花后1~16 d为快速生长期,17~24 d进入缓慢膨大期,第25天开始进... 高粱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酿酒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籽粒颜色是高粱重要的性状之一,但有关高粱籽粒颜色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高粱黄色籽粒材料GLB41的籽粒发育过程,花后1~16 d为快速生长期,17~24 d进入缓慢膨大期,第25天开始进入转色期,绿色逐渐褪去,籽粒颜色由乳白色或苍白色逐渐变成浅黄色,随后颜色加深,40 d后籽粒颜色变为深黄色。利用黄色籽粒GLB41和白色籽粒6E16两个材料构建的群体,使用重测序BSA方法,将控制黄色籽粒性状的基因初定位在1号染色体15.6 Mb区间内,利用3215株分离个体将该基因定位在BR13和P2两个标记之间,区间内有7个候选基因,对这些基因的功能注释进行分析并测序,结果表明GLB41、6E16两个材料中未被报道过的基因Yellow Seed 2(Sobic.001G397900)的编码区内第619~621位插入CTG 3个碱基,导致增加了1个Leu(亮氨酸),第819位C突变为G,导致Cys(半胱氨酸)突变为Trp(色氨酸);第912位C突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无变化。因此推测Yellow Seed 2可能参与这两份亲本材料籽粒颜色的形成。本研究为高粱籽粒颜色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籽粒颜色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巴彦黄土的粒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昊南 王恩宝 +6 位作者 刘沐筱 段明新 马中雨 陈卓 辛有涛 张海成 刘涛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8-1758,共11页
巴彦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黄土堆积区。通过对巴彦钻孔0~51.85 m岩心的沉积特征、OSL、ESR、磁化率、粒度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巴彦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巴彦黄土粒度频率曲线以弱三峰态分布为主,主众数粒组为细粉砂粒组(4~16μm);... 巴彦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黄土堆积区。通过对巴彦钻孔0~51.85 m岩心的沉积特征、OSL、ESR、磁化率、粒度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巴彦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巴彦黄土粒度频率曲线以弱三峰态分布为主,主众数粒组为细粉砂粒组(4~16μm);各粒度参数平均值如下:平均粒径M_(z)=6.34φ,中值粒径M_(d)=6.12φ,标准偏差σ=1.66,偏度Sk=-0.23,峰态K_(G)=0.99,K_(d)=1.96;判别函数Y<0;在岩性三角图及粒度像(C-M图、L-M图、A-M图)投影图上符合风成沉积物特征。巴彦黄土与哈尔滨荒山黄土、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等进行对比,判断其具有以风成成因为主,少量流水参与的特点。对巴彦黄土成因的分析为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黄土成因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对探讨松嫩平原东部黄土的物质来源与形成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巴彦黄土 第四纪 粒度特征 风成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长春莲花山地区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岐发 孙茁桉 +6 位作者 贾林刚 田辉 郭晓东 都基众 李旭光 李霄 贾立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研究目的】长春莲花山地区地下水中富含Sr和偏硅酸,查明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Piper三线图法及对研究区矿泉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长春莲... 【研究目的】长春莲花山地区地下水中富含Sr和偏硅酸,查明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Piper三线图法及对研究区矿泉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长春莲花山地区发育的松散岩、碎屑岩、火成岩是该地区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富集的物质基础;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入渗补给等为地下水长期与周围岩石(矿物)发生水解和溶滤作用、为地下水最终富锶及偏硅酸创造了条件。【结论】区域地层中存在16.3~80 m巨厚的基岩风化带,使富锶及富含偏硅酸的地下水呈面状分布,部分区域两种地下水同时存在,这一点不同与以往在基岩构造带上发现的线状分布的矿泉水源;前人在此区域上没有发现富含锶及偏硅酸的矿泉水,这一发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富锶矿泉水 水岩相互作用 锶和偏硅酸 地质调查工程 长春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幸福之路组新认识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苏飞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野外观察及前人资料,提出对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的新认识:幸福之路组为以红层出现作为划分标志的一套砂泥岩夹火山岩沉积,原划为幸福之路组一段的砾岩时代晚于原二段、三段,时代不老于中三叠世,不宜划入幸福之路组。研究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盆地边缘开始出现红层沉积(幸福之路组),同时期盆地中心仍为灰黑色、灰绿色砂泥岩沉积(林西组上部),林西组上部与幸福之路组下部为同时异相沉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整体隆升阶段,古亚洲洋应闭合于早三叠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大兴安岭 幸福之路组 沉积序列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拉木伦构造带克德河砂砾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12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甄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59-2475,共17页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例尺剖面测量,对取自剖面下、中、上(1、25、86层)三个部分的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样品具有类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多数测年值集中分布在485~405Ma、463~401 Ma、520~363 Ma区间,其峰值年龄分别为427 Ma、445 Ma、440 Ma,锆石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8.0%、52.5%和38.8%,其次为大于1000 Ma的年龄,锆石数量分别占30.7%、22.5%、45.0%,且均具有1800Ma和2500Ma左右的峰值年龄,明显具有华北板块基底年龄信息。自下而上3个测年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312Ma、376Ma,282Ma,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304Ma、244Ma和245 Ma。在第85层杂色复成分砾岩的灰岩砾石中发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和珊瑚化石,在41及43层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依据碎屑锆石测年数据及生物化石鉴定结果,结合其被晚三叠世岩体侵入接触的地质现象,判断克德河砂砾岩的沉积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推测西拉木伦构造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从中二叠世开始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克德河砂砾岩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山体遭受强烈剥蚀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造山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才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构造带 克德河砂砾岩 碎屑锆石U-PB年龄 生物化石 中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榆树沟铌—钽—稀土矿床成矿岩石成因及对成矿的指示作用
13
作者 刘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9-170,共2页
关键金属因其特性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国防、信息、材料等领域,铌—钽—稀土金属作为关键金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辽宁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辽西的建平—阜蒙地区和辽东的桓仁—凤城带,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 关键金属因其特性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国防、信息、材料等领域,铌—钽—稀土金属作为关键金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辽宁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辽西的建平—阜蒙地区和辽东的桓仁—凤城带,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榆树沟即本次研究区域位于辽宁省建平县西10 km,新发现的铌钽、稀土矿主要赋存于正长岩、正长花岗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钽—稀土矿 同位素定年 锶钕铅同位素 壳幔混染 古大陆伸展—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构造属性:来自内蒙古扎鲁特旗北部寿山沟组变沉积岩及其安山岩透镜体的制约 被引量:2
14
作者 施璐 唐振 +2 位作者 钱程 张渝金 杜继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29-2847,共19页
本文选择扎鲁特旗北部达巴艾勒地区出露的一套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变沉积岩及其安山岩透镜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下... 本文选择扎鲁特旗北部达巴艾勒地区出露的一套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变沉积岩及其安山岩透镜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变质沉积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最小峰值年龄为282.3±4.2Ma和285.9±5.6Ma,限定了沉积下限为早二叠世,另外还含有少量400~500Ma以及个别700~800Ma、1700Ma的单颗粒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其物源区主要来自于北侧的锡林浩特岩浆弧。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反映其沉积背景为汇聚背景下的弧前盆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寿山沟组变质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中酸性岩浆岩源区,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该套沉积岩中的晚石炭世安山岩透镜体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04.9±4.7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高镁安山岩特征,为俯冲洋壳释放含水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大陆边缘弧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处于洋内俯冲向洋陆俯冲过渡的转换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 寿山沟组 安山岩透镜体 洋陆俯冲 扎鲁特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兴安盟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孢粉组合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
15
作者 施璐 唐振 +4 位作者 张渝金 杨涛 杜玉春 于海涛 杜继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3.99%,蕨类植物的孢子略低于裸子植物花粉。孢粉组合以Cyclogranisporites-Protopinus-Pristinuspollenites为代表,推断索伦地区万宝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研究表明,中侏罗统万宝组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和灌木丛构成,属于湿润的暖温带气候环境,为该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及古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万宝组 中侏罗世 古气候 松辽盆地西缘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形态建成中HY5抑制SAUR1/2/3/4的转录
16
作者 冯雨 刘周莉 王昕 《广西植物》 2025年第8期1496-1507,共12页
SAUR(SMALL AUXIN UP RNA)基因家族是促进下胚轴伸长的重要下游基因,然而在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中SAURs受调控的分子机制尚有很多不明之处。热形态建成被定义为高等植物在最适温度和逆境高温之间的温和高温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变化... SAUR(SMALL AUXIN UP RNA)基因家族是促进下胚轴伸长的重要下游基因,然而在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中SAURs受调控的分子机制尚有很多不明之处。热形态建成被定义为高等植物在最适温度和逆境高温之间的温和高温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变化。其中,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是研究最为透彻的一个。该研究以拟南芥Col野生型、hy5突变体、35 S::HY5-HA/Col过表达植物和烟草为材料,采用抑制剂NPA处理实验、定量RT-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探索了高温调控SAUR1/2/3/4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热形态建成信号转导通路中生长素处于HY5(ELONGATED HYPOCOTYL 5)的下游。(2)在20℃和29℃中,HY5抑制了SAUR1/2/3/4的转录。(3)在常温和高温中,HY5与SAUR1/2/3/4的启动子区染色质含有E-box的部分结合且这些结合被高温所抑制。(4)HY5对SAUR1/2/3/4的调控依然需要生长素的参与。综上认为,高温通过影响HY5与SAUR1/2/3/4启动子染色质的结合强度来调控这4个基因的转录,并且此调控过程需要生长素。该研究结果为高温调控下胚轴伸长下游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形态建成 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 HY5 SAURs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