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浅部岩浆储库时空结构——来自西藏甲玛矿区3000 m科学深钻的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彬 唐菊兴 +8 位作者 唐攀 王梦蝶 李发桥 傅渊慧 杨征坤 孙渺 祁婧 王志超 徐书慧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0-1379,共20页
近年来,碰撞型斑岩成矿系统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岩浆源区演化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但对浅部岩浆储库(3~5 km)的精细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对斑岩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西藏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 近年来,碰撞型斑岩成矿系统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岩浆源区演化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但对浅部岩浆储库(3~5 km)的精细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对斑岩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西藏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为实例,基于矿区成功实施的3000 m科学深钻,通过详细的地质编录,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3000 m以浅的地质信息和浅部岩浆储库地质结构。同时,基于不同期次岩脉的穿切关系以及年代学分析,精细刻画了成矿系统浅部岩浆储库的时空结构,并建立了中新世(~15 Ma)多期次快速脉冲的岩浆演化模型。其中,锆石SIMS U-Pb测年揭示暗色石英闪长玢岩侵位时间为(14.9±0.1)Ma,略晚于二长花岗斑岩(15.534Ma)、花岗闪长斑岩(15.368 Ma)的侵位时间,暗色石英闪长玢岩的蚀变与矿化特征表明其为重要的成矿岩脉。最后,浅部岩浆储库的不同期次岩脉的时空格架、矿化和蚀变特征,以及中酸性岩脉中广泛出现的暗色包体、石英溶蚀结构和大量再循环晶等证据,证实了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存在多级岩浆活动、多期次热液演化或基性岩浆持续补给,上述过程是控制铜多金属成矿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储库 时空结构 斑岩成矿系统 甲玛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与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庆祝陈毓川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2
作者 王登红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共6页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推动加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从源头上完...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推动加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从源头上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采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资源家底,全面反映矿产勘查成果和成矿规律,以陈毓川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于2012年起牵头组织实施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截至目前,研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200多部志书评审验收,其中,正式出版发行了88部。在《地球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辑共汇集了18篇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到部分全国性矿种组志书和省级矿产地质志研编成果,涵盖铀、锰、铜、铅锌、高纯石英原料矿、金、银、锂、化工等重要矿产篇以及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河北、吉林等省级篇。通过对已有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开展了成矿预测,提出了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找矿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产地质志 重要矿种 重要省份 找矿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深部物质的理论模型与应用
3
作者 孙剑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37,共9页
近2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迅速发展,在示踪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循环与演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如何应用同位素数据提取与解译深部信息,尚缺乏统一的数学理论模型。本文首先总结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基本性质与示... 近2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迅速发展,在示踪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循环与演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如何应用同位素数据提取与解译深部信息,尚缺乏统一的数学理论模型。本文首先总结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基本性质与示踪潜力。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个公式化的示踪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源区物质同位素组成和高温过程的同位素分馏,变量包括:初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再循环物质加入、地幔交代过程、源区矿物组成、部分熔融的氧逸度条件、部分熔融的温度压力条件、岩浆演化过程、岩浆期后过程等。通过计算各变量造成的同位素分馏大小、确定主要控制变量,有望定量化提取深部物质组成和岩浆过程信息,为定量化模拟计算奠定基础;最后以Mg、Zn和Ca同位素示踪地幔中再循环地表碳酸盐为例,介绍了该模型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深部物质示踪 再循环碳酸盐 玄武岩 火成碳酸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章月华 刘彦 +2 位作者 吕庆田 陈召曦 严加永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9,共21页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重力等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奠定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能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接着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限制,同时也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面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力学问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如地表变形问题,可采用InSAR、微震及时延重力方法;诱发地震问题,可采用微震方法;破坏井筒完整性问题,可采用测井方法。而在追踪二氧化碳羽流运移及潜在泄露情况时,时延重力/地震、微震及电阻率层析成像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信心,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现场环境制约等因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综合利用多源信息也将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双碳目标为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体系,是地球物理开拓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浪潮、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地质力学风险 地球物理监测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铝土矿的矿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提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钱程 郑绵平 张永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以天然铝土矿为原料,制备了以LiCl·2 Al(OH)_(3)·n H_(2)O为核心成分的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bauxite-based mineral composites,BMC),并用于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锂的分离和富集,并探讨了模拟溶液和真实卤水中BMC对Li^(+)的... 以天然铝土矿为原料,制备了以LiCl·2 Al(OH)_(3)·n H_(2)O为核心成分的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bauxite-based mineral composites,BMC),并用于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锂的分离和富集,并探讨了模拟溶液和真实卤水中BMC对Li^(+)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模拟Li^(+)溶液吸附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且298 K时Li^(+)饱和容量为2.78 mg/g。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Li^(+)分离和富集研究结果表明,BMC用量1.0 g/25 mL时,卤水中Li^(+)的吸附率达到86.38%,在Na^(+)、K^(+)、Ca^(2+)和Mg^(2+)等竞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对Li^(+)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经过5次吸附和再生后,吸附容量下降了10.64%。洗脱液经过离子交换树脂除杂后,采用Na_(2)CO_(3)沉淀的方式对洗脱液中Li^(+)进行富集,Li_(2)CO_(3)产率最高可达80%以上,且制备的Li_(2)CO_(3)与商用分析纯Li_(2)CO_(3)具备相当的品质,表明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在卤水提取Li^(+)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矿物复合材料 卤水 提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麻阳盆地深部电性特征及对构造和地热资源的指示
6
作者 余爱民 严加永 王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77-2088,共12页
湖南麻阳盆地位于雪峰山隆起区,地热资源丰富。为了解盆地深部结构,分析地热资源的来源,利用区内同点位采集的音频大地电磁及大地电磁剖面开展二维反演。为保证最终获得的电性结构的可靠性,首先基于相位张量对观测数据开展了维性判别、... 湖南麻阳盆地位于雪峰山隆起区,地热资源丰富。为了解盆地深部结构,分析地热资源的来源,利用区内同点位采集的音频大地电磁及大地电磁剖面开展二维反演。为保证最终获得的电性结构的可靠性,首先基于相位张量对观测数据开展了维性判别、主轴方位角统计等定性分析确定了张量阻抗旋转角度。然后对比了自适应正则和L曲线正则判优2种反演策略,利用简化模型的正反演试算证明了L曲线策略所得结果更客观真实,并通过L曲线策略反演,获得了麻阳盆地的电性结构模型。最后,结合先验地质信息,识别出3条断裂的深部延展情况,并认为麻阳盆地深部高阻隆起区大致反映了盆地结晶基底隆起的范围。反演所得电性模型显示,麻阳盆地深部存在大范围高导区,推测为部分熔融的热物质,作为深部热源向上传递热量,而浅部存在的高阻体作为盖层,为地热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二者之间的断裂沟通了浅部和深部,最终,在麻阳县形成温泉。研究结果说明,该带还具有较大的地热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阳盆地 大地电磁 电性特征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历程、重要进展及其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登红 黄凡 +7 位作者 王岩 陈郑辉 徐志刚 朱明玉 秦锦华 江彪 秦燕 赵云彪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6-1279,共14页
作为新中国第一套矿产资源领域大型专业志书,《中国矿产地质志》自2014年全面启动以来,已部署开展120余项研编任务,计划完成230余部志书。在全国630余家单位、4500余名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完成了200多部志书的终审,其中,正... 作为新中国第一套矿产资源领域大型专业志书,《中国矿产地质志》自2014年全面启动以来,已部署开展120余项研编任务,计划完成230余部志书。在全国630余家单位、4500余名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完成了200多部志书的终审,其中,正式出版发行了87部,总页数近6万页,约1.3亿字。通过志书研编,基本摸清了全国已发现矿种和矿产地现状,系统编制了新一代矿产地分布图、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全面展示了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研判了中国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奠定了基础。通过全面总结中国百余年地质勘查成果,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研究,建立了多尺度的成矿模式和找矿勘查模型,创新和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秉承“边研编、边出版、边服务”的原则,志书成果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矿产勘查部署、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特别是在指导三稀、铁、金、锂、铝土矿、石墨、萤石、石英等矿种找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地质志 进展和成果 找矿突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岩石圈结构:孙吴-劲松廊带深地震反射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结果
8
作者 侯贺晟 韩江涛 +4 位作者 符伟 刘文玉 潘宗栋 赵泱泱 刘祖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85-2000,共16页
探测造山带岩石圈精细结构,是探讨造山与成矿作用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孙吴-劲松廊带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了一条横跨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北段和多宝山矿集区北西—南东向185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及5条总计174点的... 探测造山带岩石圈精细结构,是探讨造山与成矿作用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孙吴-劲松廊带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了一条横跨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北段和多宝山矿集区北西—南东向185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及5条总计174点的大地电磁测深(宽频、音频)剖面。结果显示,多宝山矿集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3 km(TWT 11 s)左右,呈现断续可追踪形态,其东侧中、下地壳识别出一套向西倾斜并延伸至上地幔的反射体,其倾角约为25°,推断为嫩江洋俯冲遗迹。在多宝山矿集区的西侧识别出整体向东倾斜的壳幔反射特征,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影响范围已至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多宝山矿集区上地壳围限于卧都河—罕达汽之间的“V”形构造带中,中下地壳垂向上发育一系列长10 km左右的强反射层,解释为残留的岩浆通道。多宝山矿集区下地壳的高导体可延伸至地幔,与其上高导异常C4呈蘑菇云状展布,并与矿床的位置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指示了幔源物质的侵入。近地表速度结构整体速度变化在1900~6100 m/s之间,高速体界面起伏较大且埋深较浅,是寻找隐伏金矿的有利区域,铜山铜矿和多宝山铜矿的斑岩岩体虽被隐伏断裂阻隔,但在深部相连,地下2000 m以内仍有很好的资源潜力。本项调查研究将浅层矿床分布与岩石圈结构联系起来,为深入研究与古老地壳缝合带与复合造山作用相联系的多宝山矿集区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宝山矿集区 岩石圈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地电磁测深 黑河-贺根山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类资源环境与开发利用——“庆祝郑绵平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9
作者 张永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8-642,共5页
盐湖是一种集无机盐、有机质和嗜盐生物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是大自然信息库和天然实验室,其包含的丰富盐类矿产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类型与农业、工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息息相关。我国现代陆相盐湖和古代海/陆相盐盆涉及多... 盐湖是一种集无机盐、有机质和嗜盐生物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是大自然信息库和天然实验室,其包含的丰富盐类矿产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类型与农业、工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息息相关。我国现代陆相盐湖和古代海/陆相盐盆涉及多个省区,是一个富“盐”的国家:钾、锂、硼等战略紧缺盐类矿产是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盐类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以郑绵平院士提出的“盐类学”理论为指导,聚焦盐类资源环境领域的找矿勘查、成因机制、开发利用以及环境预警等问题,在《地球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本“庆祝郑绵平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专辑共征集相关论文18篇,旨在为后续的盐类资源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并借此向郑绵平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献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类资源 成因机制 找矿勘查 开发利用 环境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菊兴 林彬 +17 位作者 杨欢欢 唐攀 谢富伟 王勇 周敖日格勒 顾枫华 邹兵 张晓旭 王勤 李发桥 张琪 付雪莲 张荣坤 余立锐 王梦蝶 熊妍 谢金玲 李文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265,I0003-I0018,共59页
聚焦藏东三江北段、冈底斯中东段、班公湖-怒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成矿带,针对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过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成矿规律、高原隆升与矿床保存机制、西藏3大成矿带铜多金属资源潜力、高寒深... 聚焦藏东三江北段、冈底斯中东段、班公湖-怒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成矿带,针对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过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成矿规律、高原隆升与矿床保存机制、西藏3大成矿带铜多金属资源潜力、高寒深切割陆相火山岩浅覆盖区绿色勘查技术体系等科技问题,文章系统总结了主要成矿带26个大型-超大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并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西藏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主要的成岩成矿年龄为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早中侏罗世(160~174 Ma),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早白垩世(89~123 Ma),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和西段的古新世(50~65 Ma)和渐新世、中新世(14~23 Ma),玉龙成矿带的始新世(39~43 Ma)。与大洋俯冲有关的矿床以铜(金银)矿化为主,如雄村岛弧型铜(金银)矿(铜资源量238万t,伴生金202 t,伴生银1041 t),铁格隆南、多不杂、波龙等陆缘弧型铜(金银)矿(铜资源量超2400万t,伴生金超500 t,伴生银超5000 t);以大陆碰撞地壳加厚有关的主要为矽卡岩铅锌(铜金银)矿为主,如蒙亚啊、洞中拉、邦布勒、查格勒等,以及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金)矿;与大陆碰撞走滑有关的主要以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钨矿为主,如玉龙铜钼金钨矿带、努日-程巴铜钼钨矿集区;与大陆碰撞伸展背景有关的主要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床为巨龙(驱龙)铜钼多金属矿、甲玛铜多金属矿、邦铺钼铜多金属矿、朱诺铜钼矿等。未来的矿产勘查增储的重点为超大型矿床的深边部找矿,寻找多中心复合的同成矿期不同类型高品位厚大矿体,班-怒带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深边部新增铜资源量超400万t,波龙深边部新增铜资源量超200万t;重点关注火山岩覆盖区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铜金矿的勘查评价,西藏早中侏罗世到中新世火山岩极为发育,找矿潜力巨大,班-怒带革吉珠勒-芒拉地区有望取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床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射Pg波层析成像揭示兴蒙造山带及其邻区上地壳结构
11
作者 曹力夫 王海燕 +3 位作者 李文辉 侯贺晟 王光文 庞永香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对其构造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获取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兴蒙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和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南北向跨越松辽盆地、兴蒙造山带和二连盆地总长为503 km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算法对16个大炮数据693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进行计算,采用变网格尺度和平滑参数的反演策略,经40次迭代反演,将RMS降至0.103 s,获得上地壳(7 km以上)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地下的速度结构:北部二连盆地存在低速特征,是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5.1 km,其发育主要由两侧倾向相背的正断层控制;中部兴蒙造山带(嫩江断裂与贺根山缝合带之间)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存在3个山间盆地,因其多为中新生代沉积少有第四系沉积,导致其沉积层速度较造山带两侧盆地高;南部松辽盆地为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受后期NWW SEE向水平挤压引起的正断层逆向运动致使结晶基底顶界面与沉积层褶皱变形基本一致,沿测线盆地最深处可达5.5 km。基于速度异常厘定出研究区断裂带的位置和上地壳展布形态。多数断裂、断层浅处为大角度陡立状,在向深部延展过程中倾角逐渐减小,演变为铲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兴蒙造山带 松辽盆地 二连盆地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矿带南段吉措Pb-Zn-Ag-Au矿床类型及岩石成因
12
作者 谢富伟 周敖日格勒 +5 位作者 曹阳 何亮 周宇航 高鲁通 李文昊 邓夏雨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1546,共16页
玉龙铜矿带是全球典型的碰撞型斑岩铜矿带, 但其南、北段矿化规模、矿床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差异较大。吉措作为南段新发现的一中型Pb-Zn-Ag-Au矿床, 尚未系统开展过科学研究, 制约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与找矿方向的确定。本文通过野外地... 玉龙铜矿带是全球典型的碰撞型斑岩铜矿带, 但其南、北段矿化规模、矿床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差异较大。吉措作为南段新发现的一中型Pb-Zn-Ag-Au矿床, 尚未系统开展过科学研究, 制约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与找矿方向的确定。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矿鉴定、电子探针、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等方法分析技术, 以确定矿床类型和岩石成因。研究显示, 矿区发育Au-Ag-Pb-Zn→Pb-Zn-Ag矿化元素分带, 其矿石构造、蚀变矿物组合、金属矿物组合、闪锌矿的FeS(16~20mol/mol)等都与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相似, 其Ag主要赋存于方铅矿、硫锑铅矿、硫砷铜银矿, Au赋存于毒砂、黄铁矿中, 黄铁矿Au、As、Co等元素呈现核部低、边部高的特征, 且As/Sb比值变化较大, 指示热液流体成分的较大波动, 沸腾作用可能是Au沉淀的主要机制。吉措矿区花岗斑岩与成矿密切相关, 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9.38±0.28Ma和39.41±0.32Ma, 属于钾玄系列, 具有高SiO_(2)、高全碱、低MgO、Cr, 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LREE等), 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REE等);其(^(87)Sr/^(86)Sr)_(i)值为0.7080~0.7082, ε_(Nd)(t)介于-3.49~-3.34之间;锆石ε_(Hf)(t)值-0.40~+1.00(平均值为+0.19), 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布在1140~1047Ma之间;表明岩浆起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 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混入, 形成于印度-欧亚碰撞走滑的地壳增厚构造背景。吉措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确立指示玉龙铜矿带南段同样具有寻找碰撞型斑岩成矿系统的找矿潜力, 对区域找矿方向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吉措Ag±Au多金属矿床 玉龙铜矿带 矿床类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长安金矿晚始新世正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垚垚 陈宣华 +4 位作者 张达 莫宣学 邵兆刚 赵泽南 李兴俭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7-831,共15页
滇东南长安金矿位于哀牢山造山带的南段,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为正长斑岩,常与金矿体伴生,其形成时代及岩浆演化对长安金矿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选取正长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Hf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正长... 滇东南长安金矿位于哀牢山造山带的南段,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为正长斑岩,常与金矿体伴生,其形成时代及岩浆演化对长安金矿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选取正长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Hf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正长斑岩SiO_(2)含量为68.00%~70.43%,全碱含量(K_(2)O+Na_(2)O)8.15%~8.76%,属于亚碱性系列强过铝质岩石,具S型花岗岩特征,ΣREE为71.52×10^(–6)~76.43×10^(–6),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大,稀土配分曲线具右倾特征,具δEu弱负异常(0.81~0.86)和δCe弱正异常(1.15~1.33),微量元素蛛网图具右倾特征,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具Nb、Ta负异常特征。岩体锆石发育震荡环带,Th/U比值较高,锆石(206)^Pb/(238)^U分析点呈点群分布,加权平均值为(34.7±0.3)Ma,表明岩体形成于始新世晚期。锆石εHf(t)为–2.65~2.02,Hf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629.95~821.54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为1378.52~1801.25 Ma,表明岩体主要由古老地壳成分部分重融形成,混杂有少量幔源物质。岩石具埃达克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斑岩 成岩时代 LU-HF同位素 长安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与找矿新突破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永生 侯献华 +12 位作者 郑绵平 陈安东 乜贞 袁文虎 施林峰 宋高 牛新生 樊馥 汪万录 马宏涛 王云生 曾思敏 商雯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3-650,共8页
钾盐是我国大宗紧缺战略性“粮食”矿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钾盐资源具有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等特点,寻找新的钾盐矿床、形成新的大型钾盐资源基地刻不容缓。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青海柴达木盆地钾盐“... 钾盐是我国大宗紧缺战略性“粮食”矿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钾盐资源具有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等特点,寻找新的钾盐矿床、形成新的大型钾盐资源基地刻不容缓。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青海柴达木盆地钾盐“增储保供”地质调查工作,在前期对柴达木盆地成盐聚钾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于柴西北大浪滩—黑北凹地部署实施了“探采一体化”柴钾1井,钻获1021.95 m(井深111.54~1133.49 m)巨厚松散砂砾储卤层,全井段抽卤试验获日稳定涌水量8586 m^(3)/d、水位降深11.3 m、单位涌水量759.89 m^(3)/d·m、氯化钾平均含量为0.54%的高产工业品位“砂砾型”卤水钾矿,取得了柴达木盆地陆相深层卤水钾盐找矿新突破,为形成中国新的亿吨级大型钾盐基地夯实了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型”含钾卤水 柴钾1井 大浪滩—黑北凹地 大型钾盐资源基地 下更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奥陶纪马家沟期边界断层的新认识及其对成钾凹陷的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桂宝玲 张永生 +6 位作者 邢恩袁 彭渊 陈天宇 毛亚辉 张文君 赵海彤 蒋苏扬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8-690,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盆奥陶系马家沟组具备良好的成钾潜力,然而,当前仅勘探到薄钾石盐矿层和厚层钾石盐矿化段,大规模钾盐矿尚未发现。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震剖面的构造特征,认为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西部马五6亚段沉积期存在活动...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盆奥陶系马家沟组具备良好的成钾潜力,然而,当前仅勘探到薄钾石盐矿层和厚层钾石盐矿化段,大规模钾盐矿尚未发现。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震剖面的构造特征,认为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西部马五6亚段沉积期存在活动边界正断层。在该断层作用下,形成东断西超的活动同沉积凹陷,富钾卤水大量汇聚于此。在持续干旱的强蒸发环境下,卤水持续浓缩,成钾窗口出现,钾石盐大规模析出,进而形成整装海相优质固体钾石盐矿床。侏罗纪末期,挤压应力导致成钾凹陷抬升,形成古凹今隆的格局,钾盐层抬升至较浅部位,有利于水溶法经济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晋西挠褶带 奥陶系马家沟组 海相钾盐 构造成钾 古凹今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5卫星的西藏珠勒—芒拉地区矿物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白龙洋 代晶晶 +4 位作者 王楠 李宝龙 刘治博 李志军 陈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5-1007,共13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遥感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蚀变矿物填图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然而基于国产高光谱遥感数据在此领域的研究却为数不多。高分五号(GF-5)较小的波谱间隔提供了... 【研究目的】近年来,遥感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蚀变矿物填图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然而基于国产高光谱遥感数据在此领域的研究却为数不多。高分五号(GF-5)较小的波谱间隔提供了相比于多光谱更为丰富的目标地物波谱信息,为矿物的精细识别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源。本文主要基于GF-5开展西藏革吉南地区的矿物蚀变信息提取,同时结合Landsat-8、ASTER多光谱数据提取结果叠加对比,综合野外调查验证,进一步深化遥感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领域的应用。【研究方法】基于多光谱数据建立了不同类别蚀变矿物的光谱指数模型,在GF-5数据蚀变信息提取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光谱角匹配等方法,提出了基于决策树分类辅助混合调谐匹配滤波技术进行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方法,最后综合区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结果等要素,圈定成矿有利区,并开展野外调查验证。【研究结果】基于Landsat-8、ASTER两种多光谱数据对铁染、羟基类(Mg-OH、Al-OH)、碳酸盐类矿物信息进行了增强与提取;基于GF-5数据识别出了方解石、钠云母、普通白云母、多硅白云母、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绿帘石8种蚀变矿物。【结论】结合不同数据源的提取与叠加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的可行性。根据野外验证情况综合揭示了该地区发育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潜力。本文认为高光谱与多光谱数据相结合有助于后续蚀变分带的分析与更精确的成矿预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矿产勘查工程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蚀变信息 GF-5 光谱指数 决策树 混合调谐匹配滤波 斑岩矿床 矿产勘查工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地区下三叠统蒸发岩沉积特征与演化及其对钾盐矿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璠璠 张永生 +5 位作者 苏奎 桂宝玲 邢恩袁 牛新生 彭渊 商雯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1-664,共14页
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大量膏-盐沉积,其中与石盐共伴生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大量发现和重新评估引起了近年来的广泛关注。但当前对此类杂卤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矿物发育特征与成因类型等方面,对于其发育... 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大量膏-盐沉积,其中与石盐共伴生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大量发现和重新评估引起了近年来的广泛关注。但当前对此类杂卤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矿物发育特征与成因类型等方面,对于其发育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的精细剖析及其对杂卤石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川宣地1井连续取心的目的层段岩心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共识别出14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将其划分为6个微相组合,依次代表从局限台地到蒸发台地不同的沉积相带及能量、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微相的纵向发育演化、地层厚度以及典型诊断界面等信息,划分出4个四级沉积层序以及其内部的多个五级旋回。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与石盐共伴生的原生杂卤石是明显受不同级别海平面波动影响和控制的,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海退末期与五级旋回海侵的叠加时期,前者的强蒸发条件为杂卤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后者带来的海水补给则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层序地层 沉积控矿 杂卤石 下三叠统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陆块及邻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与构造指示
19
作者 罗凡 严加永 +5 位作者 张晟 梁健 任国刚 吴德海 付光明 饶耕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8-2043,共16页
华南陆块既是全球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质构造演化极复杂的区域。目前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耦合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岩石圈热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变形、地质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信息,可为深入认识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 华南陆块既是全球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质构造演化极复杂的区域。目前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耦合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岩石圈热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变形、地质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信息,可为深入认识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耦合关系提供有效约束。基于居里面深度和大地热流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融合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综合大地热流数据。并通过稳态热传导方程和综合大地热流数据,以及地震横波速度与温度之间关系,构建出华南陆块及邻区岩石圈热结构。通过分析岩石圈热结构中的壳幔热流分配、莫霍面温度与热岩石圈厚度结果,发现华夏地块、华北板块、江南造山带东北部和扬子地块东部属于“冷壳热幔”结构,而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属于“热壳冷幔”结构;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陆块的北西向俯冲和后撤作用可能是导致莫霍面温度与热岩石圈厚度变化趋势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升高/增厚的原因。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呈现相向运动,在地壳浅部,松潘-甘孜地块残留的刚性块体与扬子地块碰撞形成龙门山断裂带;而在地壳深部,扬子地块西缘受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熔融流体和深部热物质上涌引起的高温热侵蚀作用影响,逐步散失低温稳定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构造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H-κ-c叠加方法约束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地壳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穆青 黄荣 +7 位作者 严加永 卢占武 罗银河 张永谦 姜小欢 文宏斌 魏鹏龙 周万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9-383,共15页
贯穿中国内地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被认为是东亚重要的岩石圈分界线,本文利用布设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的43个国家地震局固定台站和10个流动宽频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并挑选了共计12 739条... 贯穿中国内地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被认为是东亚重要的岩石圈分界线,本文利用布设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的43个国家地震局固定台站和10个流动宽频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并挑选了共计12 739条高质量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综合其中7个台站H-κ叠加和46个台站H-κ-c叠加的结果,并结合前人结果获得了研究区的莫霍(Moho)界面起伏形态以及地壳平均波速比(v_(P)/v_(S))分布和通过H-κ-c叠加方法获得相应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52 km之间,其中最厚的大巴山区域超过50 km,最薄的雪峰山以东地区仅约30 km,整体特征表现为西厚东薄。Moho界面梯度变化最大的区域,北起秦岭-大巴山东侧一带,沿着江汉盆地与武陵隆起的盆山耦合处,南至江南造山带中段北侧;地壳平均波速比整体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值(>1.81)普遍分布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以西地区,而低值(<1.75)分布以东地区以及江南造山带内部;地壳各向异性同样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两侧存在明显差异,以东地区快波最大极化方向为近E-W向,而以西地区则表现为NE-SW向。最后,我们推测武陵山重力梯度带附近及以东地区存在普遍的下地壳拆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重力梯度带 接收函数 H-κ-c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