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钦杭成矿带地质特征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474
1
作者 毛景文 陈懋弘 +1 位作者 袁顺达 郭春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658,共23页
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 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矿床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中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晚侏罗世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和白垩纪与次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钨锡矿床成矿亚系列。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和亚系列的主要矿产类型、基本特点、形成过程、时空分布关系和成矿规律。初步认为其成矿背景为:新元古代的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形成于弧后或弧前盆地,由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因而更可能为弧前盆地;中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多金属矿床可能是俯冲板片沿古钦杭结合部位发生局部重熔,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然后上侵定位与成矿;而160~150Ma的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大花岗岩事件可能与板片窗有关,钦杭带中段是板片窗的西部边界,也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中心,因而有大量地幔物质参与成矿;135Ma之后,由于俯冲板片运动方向发生调整,从斜俯冲变成几乎平行大陆边缘运动,导致大陆大规模岩石圈伸展,相应绝大多数不同来源的矿产资源聚集在火山盆地和断陷盆地。此外,结合前人工作和以往工作的基础,提出了在钦杭成矿带进一步找矿勘查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脉状铜铅锌矿床 花岗岩有关钨锡矿床 中晚侏罗世 白垩纪盆地 成矿多样性 钦杭成矿带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凹山铁矿床辉长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2
作者 段超 毛景文 +4 位作者 李延河 侯可军 袁顺达 张成 刘佳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59-1171,共13页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矿集区之一,是玢岩型铁矿成矿模式建模的基地。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时代的约束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凹山铁矿床是宁芜盆地玢岩型铁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选择...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矿集区之一,是玢岩型铁矿成矿模式建模的基地。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时代的约束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凹山铁矿床是宁芜盆地玢岩型铁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选择矿区发育的两种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赋矿辉长闪长玢岩成岩年龄为131.7±0.7Ma,后期穿切矿体的花岗闪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6.1±0.5Ma。凹山铁矿床成矿年龄在131.7~126.1Ma之间,属于早白垩纪。成矿作用伴随盆地早期岩浆作用而形成,受区域岩石圈伸展和减薄作用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MC-ICP-MSU-Pb年龄 辉长闪长玢岩 花岗闪长斑岩 凹山铁矿床 玢岩型铁矿 宁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荷根 毛景文 武欣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29-330,共2页
内蒙古拜仁达坝Ag-Pb-Zn矿床和维拉斯托Cu-Zn矿床发现于2007年,两矿床相距约10 km,是大兴安岭南段西坡两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已有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主脊和东坡的矿床大都产在二叠系地层或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赵一鸣,... 内蒙古拜仁达坝Ag-Pb-Zn矿床和维拉斯托Cu-Zn矿床发现于2007年,两矿床相距约10 km,是大兴安岭南段西坡两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已有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主脊和东坡的矿床大都产在二叠系地层或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赵一鸣,1997;郑翻身等,2006),而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的赋矿围岩为石炭纪石英闪长岩和古生代片麻岩(郑翻身等,2006)。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拉斯 拜仁达坝 硫化物矿物 金属硫化物 硫化矿物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阶段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被引量:90
4
作者 芮宗瑶 叶锦华 +2 位作者 张立生 王龙生 梅燕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一批很有希望的铅锌矿化集中区。笔者总结了这些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将这些矿床与国外的MVT矿床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矿质来源、成矿溶液、成矿机制和成矿控制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隆起 地质大调查 矿化集中区 地台 碳酸盐地层 中三叠统 矿质来源 成矿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被引量:184
5
作者 毛景文 邵拥军 +2 位作者 谢桂青 张建东 陈毓川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系统考察和对前人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聚焦铜陵矿集区,初步提出了一个可以涵盖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该模型表达为:在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侵位过程中,通过岩浆的分馏演化,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内外接触带...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系统考察和对前人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聚焦铜陵矿集区,初步提出了一个可以涵盖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该模型表达为:在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侵位过程中,通过岩浆的分馏演化,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内外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由于广泛发育石炭纪至三叠纪碳酸盐岩,钙质和镁质矽卡岩型矿床是最主要的矿床类型。作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系统的一部分,在斑岩-矽卡岩铜金钼矿床外围分布有矽卡岩铜金矿床、脉状金矿床以及脉状铅锌银矿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三叠纪曾作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在后碰撞时期出现了大量滑覆构造和扩容空间,它们在不整合界面处十分发育。因此,在成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像新桥那样的厚大矿体,而且在位于不整合界面附近的矽卡岩往往退化蚀变成为具有典型层纹状和曲卷状构造的退化蚀变岩和矿石,甚至沿一些层位交代形成了层控矽卡岩型或Manto型矿体。此外,还提出了运用该模型开展勘查评价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床模型 斑岩-矽卡岩矿床 铜陵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模型 被引量:130
6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1 位作者 程彦博 陈毓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7-354,共8页
本文在总结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出现的三个阶段,即晚三叠世(230~210Ma)、晚侏罗世(170~150Ma)和早—中白垩世(134~80Ma,集中在110~80Ma)的基础上,通过成矿环境和成矿年龄的分析研究,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对不同阶段典型的矿... 本文在总结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出现的三个阶段,即晚三叠世(230~210Ma)、晚侏罗世(170~150Ma)和早—中白垩世(134~80Ma,集中在110~80Ma)的基础上,通过成矿环境和成矿年龄的分析研究,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对不同阶段典型的矿床组合建立或补充完善了4个矿床模型。包括170~160Ma中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矿模型,160~150Ma晚侏罗世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模型,白垩纪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模型及白垩纪锡钨多金属矿床模型。上述矿床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在华南地区和类似的地质环境中开展找矿评价和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模型 斑岩铜矿 钨锡矿床 矿床组合 中生代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格架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严加永 吕庆田 +3 位作者 孟贵祥 赵金花 邓震 刘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0-914,共15页
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结合大地电磁剖面和地质资料,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构造格架。根据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确定了宁芜、庐枞等火山岩... 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结合大地电磁剖面和地质资料,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构造格架。根据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确定了宁芜、庐枞等火山岩盆地的准确边界,划分了板块、火山岩盆地等横向结构的边界。认为长江深断裂沿安庆—铜陵北—芜湖—马鞍山—南京一线连续分布,在南京附近走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到镇江后一直往东延续至南通,进一步向东延续进入东海;长江南侧未见与郯庐断裂带连接的密度或磁性线状边界,认为郯庐断裂带穿过长江的可能性较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要矿集区与构造格架的关系,认为长江深断裂是地幔上涌引起的裂谷型断裂,来自下地壳或地幔的深部矿源物质通过深断裂向上运移,在合适的位置形成目前所见的金属矿集区。大别-舟山断裂将长江深断裂在铜陵一带错断,形成深大断裂的交汇,对铜陵、庐枞、宁芜矿集区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 多尺度边缘检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构造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二叠纪基性岩浆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1 位作者 侯可军 唐索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1740,共10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在藏南雅拉香波地区厘定了一规模较大,形成于273.0±2.2Ma的辉绿岩体。该辉绿岩体侵入到由页岩和细砂岩组成的特提斯沉积岩中,表明这些沉积岩形成时间早于晚二叠纪,而不是晚三叠纪地层...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在藏南雅拉香波地区厘定了一规模较大,形成于273.0±2.2Ma的辉绿岩体。该辉绿岩体侵入到由页岩和细砂岩组成的特提斯沉积岩中,表明这些沉积岩形成时间早于晚二叠纪,而不是晚三叠纪地层。该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富集LREE,亏损HREE;(2)高场强元素含量较高;(3)较高的Sr(87Sr/86Sr(t)=0.7063~0.7078)和Nd(εNd(t)=-1.1~-2.4)同位素组成,与西部同时代溢流玄武岩相当;及(4)较高的εHf(t)(+2.5~+3.9)。本研究及已有数据表明:沿新特提斯带发育一系列晚二叠纪基性岩浆岩,是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和新特提斯洋初始张开时深部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辉绿岩 二叠纪岩浆作用 大陆裂解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红云滩铁矿稳定同位素地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增杰 孙敬博 +2 位作者 胡明月 纪宏伟 陈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8-924,共7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红云滩铁矿大多被认为是海相火山岩型铁矿,该类矿床的成矿机理通常被描述为早期形成的矿源层被后期热液交代改造富集。本文通过对红云滩铁矿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矿床其实为特定火山岩层经过前期广泛碱交代,然后... 东天山觉罗塔格红云滩铁矿大多被认为是海相火山岩型铁矿,该类矿床的成矿机理通常被描述为早期形成的矿源层被后期热液交代改造富集。本文通过对红云滩铁矿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矿床其实为特定火山岩层经过前期广泛碱交代,然后叠加矽卡岩化而形成的热液交代矿床。成矿过程先后分为五个阶段:火山岩矿源层形成、碱交代、矽卡岩蚀变、磁铁矿生成和石英-硫化物沉淀。在红云滩铁矿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是不断的演化的:在最初红云滩岩体石英形成阶段,可能就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使其石英的氢同位素亏损2H;在大量矿石矿物磁铁矿形成阶段,可能有较多大气降水的流体加入使磁铁矿亏损18O;在成矿后期大量石英和硫化物形成阶段,有大量大气降水加入,此时成矿流体则不但继承了先前岩浆热液低σD值的特征,也继承了磁铁矿形成期流体σ18O值稍低的特征,不同于岩浆水也区别于变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特征 成矿作用过程 红云滩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探针在新疆拜城碱性花岗岩烧绿石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邵兴坤 尹京武 +3 位作者 杨海涛 刘春花 徐海明 王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1-526,共6页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新疆拜城碱性花岗岩中的烧绿石进行了研究。通过背散射图像分析可知拜城碱性花岗岩中烧绿石多为不规则粒状,颗粒直径在30~150μm,与氟碳铈镧矿、萤石、磁铁矿等伴生;利用元素面扫描得出碱性花岗岩烧绿石中Nb、Ta、U...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新疆拜城碱性花岗岩中的烧绿石进行了研究。通过背散射图像分析可知拜城碱性花岗岩中烧绿石多为不规则粒状,颗粒直径在30~150μm,与氟碳铈镧矿、萤石、磁铁矿等伴生;利用元素面扫描得出碱性花岗岩烧绿石中Nb、Ta、U、La、Ce、F等稀有、稀土元素的分布情况;并对碱性花岗岩中烧绿石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本区产出的烧绿石Na、Ca等元素主要被U、REE、Th等元素替代,烧绿石中SiO2和U3O8含量呈正相关;在黑云钠闪石英二长岩中产出的烧绿石CaO,TiO2,ZrO2,U3O8的含量相对多,而在霓石钠闪石英二长闪长岩中产出烧绿石Ce2O3的含量相对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拜城 碱性花岗岩 电子探针 烧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付店矿集区斑岩钼矿和脉状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会寿 毛景文 +2 位作者 何春芬 何岳 孟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37-538,共2页
近些年来,在河南省外方山付店矿集区找矿勘查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东沟、竹园沟等大中型斑岩钼矿,资源/储量达70万t以上;以及西灶沟、老代丈沟、三元沟、王坪西沟等脉状铅锌矿床,资源/储量达30万吨以上,显示了巨大的找矿前景。本文... 近些年来,在河南省外方山付店矿集区找矿勘查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东沟、竹园沟等大中型斑岩钼矿,资源/储量达70万t以上;以及西灶沟、老代丈沟、三元沟、王坪西沟等脉状铅锌矿床,资源/储量达30万吨以上,显示了巨大的找矿前景。本文系统总结了斑岩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状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时代 斑岩钼矿床 矿集区 成矿流体 早白垩世 辉钼矿 花岗斑岩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地大地电磁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昆 魏文博 +1 位作者 吕庆田 金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5-924,共10页
本文提出并验证了地下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正、反演算法和程序,为井地大地电磁测深和井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这一前沿研究课题提供了地球物理解释方法,使其更加完善和有效。在Rodi(2001)发表的大地电磁场二维NLCG反演理论和算法的基... 本文提出并验证了地下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正、反演算法和程序,为井地大地电磁测深和井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这一前沿研究课题提供了地球物理解释方法,使其更加完善和有效。在Rodi(2001)发表的大地电磁场二维NLCG反演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推导了井地大地电磁场二维NLCG反演算法,改编反演的代码,开发出二维NLCG反演程序,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通过对比不同测点埋深的典型模型的正、反演结果,发现测点埋置在地下能够压制地面噪音,提高反演的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大地电磁场 非线性共轭梯度 二维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松山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13
作者 罗建宏 张静 +2 位作者 邢树文 张勇 张增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43-544,共2页
1地质背景高松山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构造岩浆活动带北段,属于松嫩地块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兴蒙造山和蒙古-鄂霍茨克板块作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叠加的复合构造区... 1地质背景高松山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构造岩浆活动带北段,属于松嫩地块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兴蒙造山和蒙古-鄂霍茨克板块作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叠加的复合构造区(尹冰川等,1997)。矿区出露地层以火山岩地层为主,主要有下白垩统板子房组(K1b)、下白垩统宁远村组(K1n)。下白垩统板子房组(K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 稀土元素 ⅢB族元素 高松山金矿床 硫同位素组成 矿石 下白垩统 交代作用 黄铁矿化 REE 动力角砾岩 动力变质岩 构造角砾岩 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铜陵及邻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岩浆作用探讨 被引量:28
14
作者 孟祥金 吕庆田 +1 位作者 杨竹森 徐文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7-777,共21页
长江中下游铜陵及其邻区的中生代侵入岩极其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本文通过对该区已获得的高精度成岩年龄数据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岩带划分并提出了可能的岩浆作用模型。... 长江中下游铜陵及其邻区的中生代侵入岩极其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本文通过对该区已获得的高精度成岩年龄数据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岩带划分并提出了可能的岩浆作用模型。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时间集中分段、空间分带明确,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庐枞带、铜陵外带和铜陵内带,岩浆活动从早到晚为铜陵内带到庐枞带再到铜陵外带。铜陵地区北侧的大别带与南侧的江南带中生代岩浆活动时间与长江中下游铜陵外带相当,但在其内部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带性与时间周期性还不太明确。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对比表明,各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区别明显,岩浆演化机制与岩浆成因也不相同。岩浆活动时间的分段性、空间展布的分带性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的差异性与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环境有关。铜陵内带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以挤压为主的构造背景下,庐枞带形成于挤压—拉张转化阶段,铜陵外带则完全形成于拉张环境。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是我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中生代 岩石地球化学 深部岩浆作用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矿成矿过程中构造应力场转变与热液浓缩-稀释作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吕古贤 林文蔚 +3 位作者 郭涛 殷秀兰 舒斌 郭初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在大量野外地质观测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证实热液金矿工业矿化富集大多数是在构造应力较为张弛的环境下形成的。构造变形岩相形迹的大比例尺填图及测量分析表明 ,热液金矿成矿早期的热液蚀变矿化作用是在压剪性构造背景之... 在大量野外地质观测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证实热液金矿工业矿化富集大多数是在构造应力较为张弛的环境下形成的。构造变形岩相形迹的大比例尺填图及测量分析表明 ,热液金矿成矿早期的热液蚀变矿化作用是在压剪性构造背景之下进行的 ,而主要工业矿化与张剪破裂即引张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个阶段的构造应力场有近乎于正交的转化。岩石矿物及流体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发现 ,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热液矿床中都在热液蚀变基础上伴随强烈的成矿流体浓缩作用 ,初始浓度较稀薄的含矿流体 ,通过水岩反应生成富水矿物的交代带 ,使热液中的自由水大规模缩减 ,并且 ,其自由水通过与C、S等组分的反应也被大量地消耗 ,流体的减压沸腾也极大促进成矿热液中自由水的减少 ,从而使残余流体中金属浓度增高 ,水岩系统中流体的浓缩即时与构造应力场转化为引张作用耦合 ,引起新的流体加入 ,随后的稀释作用形成金属硫化物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金矿床 矿化作用 浓缩作用 成矿流体 稀释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探测及电性结构初探 被引量:24
16
作者 肖晓 汤井田 +1 位作者 周聪 吕庆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3-886,共14页
在庐枞矿集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MT)工作,有助于研究庐枞矿集区区域地质结构、构造,同时,对强干扰地区大地电磁干扰信号规律的研究和MT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庐枞盆地的地质概... 在庐枞矿集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MT)工作,有助于研究庐枞矿集区区域地质结构、构造,同时,对强干扰地区大地电磁干扰信号规律的研究和MT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庐枞盆地的地质概况及深部MT探测的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采集及相关实验研究,包括仪器的一致性实验、MT单点采集时间对比实验及数据质量评价等;然后对庐枞矿集区典型的大地电磁干扰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讨论了矿山强干扰地区大地电磁信号去噪的方法;最后对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人机交互的二维连续介质反演,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剖面反演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大地电磁测深 信号处理 数据处理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海底喷流-沉积与矽卡岩化叠加复合成矿过程 被引量:40
17
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9 位作者 吕庆田 曾普胜 谢玉玲 蒙义峰 田世洪 徐文艺 李红阳 姜章平 王训成 姚孝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9-686,共28页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矽卡岩发育在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钙质矽卡岩形成层控含铜矽卡岩透镜体。冬瓜山矿床80件硫化物样品的硫同位素δ34S组成介于0.5‰~8.8‰之间,伴生的硬石膏δ34S介于14.8‰~20.5‰之间,暗示两者的热液S有不同的来源:弱变质的细粒层纹状硬石膏,硫同位素δ34S为20.5‰,表明S来源于晚石炭世海水硫酸盐;弱变质的胶状细粒黄铁矿,δ34S变化于1.3‰~5.5‰之间,反映了热液S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生物还原;热变质的晶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随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的增加而升高(平均δ34S:4.4‰→5.3‰→5.7‰),暗示热液S可能部分来自矽卡岩-岩浆热液系统。冬瓜山矿床的矿化结构、矿体形态、结构构造、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热液蚀变带与铜矿体的空间分布表明,冬瓜山铜矿是两期成矿叠加复合的产物: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形成块状含铜硫化物矿化体,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诱发矽卡岩-热液系统,叠加改造早期块状含铜硫化物和硫酸盐,形成以矽卡岩铜矿为主体的叠合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铜成矿作用 SEDEX型块状硫化物 热液叠加 扬子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北喜马拉雅穹窿高Sr/Y二云母花岗岩中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曾令森 陈晶 +1 位作者 高利娥 陈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81-2993,共13页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和Sr/Y比值等)特征上,这两套花岗岩都存在高度相似性。为探讨在这两套花岗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磷灰石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应用LA-ICP-MS分析了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测试结果揭示(1)在这两套花岗岩中,微量元素在磷灰石与熔体之间的配分行为相似;(2)始新世二云母花岗岩中包含残留的磷灰石;(3)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磷灰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4)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富钙长石组分的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不仅导致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Na含量和Eu负异常幅度增大,同时导致熔体的LREE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Y花岗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北喜马拉雅穹窿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钾长石的超高压相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令森 陈晶 +2 位作者 陈振宇 陈方远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41-2148,共8页
在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包含多种含钾长石的显微多晶包裹体。确定其中的钾长石是否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不仅有助于限定这些长英质包裹体的成因机制,而且有助于深化理解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陆壳岩石的物理和化学行为。榴辉岩B17... 在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包含多种含钾长石的显微多晶包裹体。确定其中的钾长石是否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不仅有助于限定这些长英质包裹体的成因机制,而且有助于深化理解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陆壳岩石的物理和化学行为。榴辉岩B174样品采自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该样品的石榴石含多种单相和多相多晶包裹体,其中包括钾长石和方解石单相包裹体、钾长石+石英和钾长石+方解石多晶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揭示了部分钾长石残留有超高压钾长石相——钾质钡铝沸石,表明(1)钾长石至少经历了从钾质钡铝沸石向钾长石的退变质相变;和(2)榴辉岩中含钾长石多晶包裹体形成于超高压变质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榴辉岩 钾长石 高压相 超高压变质 包裹体 Raman Spectroscopy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多晶 UHP 石榴石 拉曼光谱分析 方解石 样品 化学行为 沸石 单相 成因机制 变质条件 变质过程 physic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的侵位深度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机制及动力学效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曾令森 陈晶 +3 位作者 陈振宇 刘静 梁凤华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171-3179,共9页
山东石岛正长岩-花岗岩复合岩体形成于225~205Ma之间,侵入到苏鲁超高压岩石中。通过铝在角闪石的压力计,确定了年龄约为225~215Ma的甲子山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5km。结合前人对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本研究结果... 山东石岛正长岩-花岗岩复合岩体形成于225~205Ma之间,侵入到苏鲁超高压岩石中。通过铝在角闪石的压力计,确定了年龄约为225~215Ma的甲子山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5km。结合前人对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本研究结果,表明:(1)石岛正长岩在225~215Ma期间快速侵位小于15km的深度,同时快速冷却结晶;(2)在215Ma或早些时候,苏鲁最东端的超高压岩石已位于小于15km的深度;(3)苏鲁超高压岩石以大于5mm/yr的速率快速折返。俯冲板片前锋的断离所导致的深部动力学效应可能是苏鲁超高压岩石快速折返的主要驱动力。这种深部动力学过程导致软流圈地幔的快速上涌,诱发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钾质岩浆,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大规模伸展作用及减薄的初始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 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 铝在角闪石压力计 快速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